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思維品第一▪P34

  ..續本文上一頁世尊不可思議,那你可以背回家去了。

  賢護。時彼阿彌陀如來應等正覺。告彼人言。諸善男子。汝當正念精勤修習發廣大心。必生此也。

  爲什麼在諸經典中,有的地方講“善男子善女人等”,有的地方就單單講“善男子”呢?這實在是一個激勵,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無有女人。實不是欲界色故,怎麼會有女人呢?女人者,欲界衆生中所現二分身,即男女身之一。我們欲界有情就會認爲,哎喲,如果此世界沒有女人,那還了得!此世界是寶相身,具足一切功德善巧,不假二分身,即不假男女身,你不要遺憾,因爲我們這個身是個殘缺身、不具身。

  一般稱天爲寶身、寶相身,有一段故事寫憨山大師在境界中得見文殊勢力菩薩,文殊菩薩本來欲洗滌其心垢,就引導他到一個浴池,他看文殊菩薩,就想,此是女人,不當與其共浴。于是就要跑,這時文殊勢力菩薩湧出全身,融入虛空,憨山大師一看是寶色身,然後文殊勢力菩薩就把他抓過來,給他洗了洗。因爲我們是在凡夫心中、對待所生男女之相,所以多生諸欲,以這些大智圓成之人,實無分別,身自具足啊,身具足,心亦具足,具足威德善巧,無所畏懼,而我們現在說男身有所畏懼,說女身亦有畏懼處,身心不具足故,多有虧欠,所以生欲界。善知識們莫生畏懼,作爲學佛人,不要怕這個。

  賢護。時彼菩薩複白阿彌陀佛言。世尊。是中雲何念佛世尊。精勤修習發廣大心得生此剎耶。賢護。時彼阿彌陀佛複告彼言。諸善男子。若汝今欲正念佛者。當如是念。今者阿彌陀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具有如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身色光明如融金聚。具足成就衆寶辇轝。放大光明。坐師子座沙門衆中。說如斯法。

  其所說者。謂一切法本來不壞。

  但說法性之本。

  亦無壞者。如不壞色。乃至不壞識等諸陰故。

  何以故?其本質者,諸法無壞,諸法住法味,世間相常住啊,直透本源,無假壞法。因爲一切法本來不壞故,我們現在見到的生生滅滅、幻幻化化,皆是自己生滅心中、取舍對待心中所生之二元世界,具足善巧者觀一切法安住不疑,無增無減,淨守護于法界,安住于現緣之中。

  又如不壞地。乃至不壞風等諸大故。

  指地水火風四大。

  又不壞色。乃至不壞觸等諸入故。

  指色身香味觸法六入。

  又不壞梵。乃至不壞一切世主等。

  即不壞一切天。

  如是乃至不念彼如來。亦不得彼如來。彼作如是念。如來已如是。次第得空叁昧。

  法界一如之相,無動無搖,無增無減,法界本淨,一時光明,空叁昧能照了覺知,得見諸佛,何以故?在空叁昧中心智自在,這時候唯識所生,心生見佛即見佛,心生見法即見法。沒有空叁昧,不見光明藏啊,不見光明之境界而直接見佛者甚爲稀少,多有礙處。我們設置了許多心智障礙,欲往生彼而不往生彼,何以往生?何以不往生?許多雜念擁塞自己心中,所以不能見諸妙相,不能見廣大空明光明境界,想見佛甚難啊。

  善男子。是名正念諸佛現前叁昧也。

  所以,空叁昧是第一善巧,所謂無染無著清淨念佛,了了分明,了無所得,直趣佛地,見諸佛功德甚深,不可思議,並見佛聞法。

  賢護。爾時彼菩薩從叁昧起已。來詣汝所。說此叁昧相者。

  爲什麼從叁昧起呢?前面如是思維,即得叁昧,然後來問叁昧、證實叁昧。

  汝時即應爲彼說法。隨順教化。令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得不退轉。

  我們知道,見佛之後,一定有一個相續,此相續次第中,此人應如是思維:“佛無所來,我亦無所去,何以見佛”?他不得不作此設問。設問之時,自性得見,說:“心淨則見佛,念佛則見佛,緣佛則見佛,法實在是無來去,無生滅”。無,但是心作耳,心意純淨故,得見諸佛,了達自性,一時究竟安住,一時無疑抉擇,那就會真正得到佛法的究竟抉擇的安住利益,即永不被見思二法惑亂,後面的塵沙惑、無名惑等細微的習氣牽製就特別容易改變,容易轉化,容易認識。粗重的見思二惑蒙蔽有情啊。在佛之教法中,賢位菩薩能伏得煩惱,若得以菩薩地位之自在力,入得歡喜地,則斷除一切見思惑煩惱,心生歡喜,時時處處在見思二法中得以歡喜,卸去一切重擔與徘徊,一切對待在此心中消融,所以說入歡喜地,因爲斷除煩惱故,斷除見思二惑故,得以歡喜。你說自己修法得利益,你能否斷除惑呢?實際此“十方諸佛悉皆現前立”叁昧能令我等直接認取見思二惑的“惑”所在,能直接得見自性無來去、無生滅啊。

  般舟行法甚深不可思議,攝八地事,一生即得不退轉!不是誇張這個法門,這個法門實在是不可思議!所以曆代漢傳佛教的善知識們,有一定叁昧功德成就之後,都勤行此法,如智者大師、遠公大師、善導大師、承遠大師、昙鸾法師、道宣律師等等,隨手可舉。一些比較大的寺院設置中,在丈室左右,多有般舟堂,如大家比較熟悉的山東大靈岩寺,在其千佛殿之後,方丈院的右手與辟支佛塔之間,有一塊內凹的地方,就設置了一個般舟堂,那就象一個心髒部位一樣,從唐朝以來,曆代都在那兒建般舟殿。這樣的行法實在是應該實踐、應該觀察的,因爲它是攝于凡聖的!

  

  

賢護分思惟品之余

  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們能觀察到此經典主要是以觀、念爲主,觀、念、思維阿彌陀佛殊勝功德,來滯心一處,令其心智暢明,得見十方諸佛,見佛聞法,以證無生。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經卷第二

  賢護分思惟品之余

  觀想念佛是念佛法門中的一類,還有實相念佛、稱名念佛等。對于觀想念佛,此經典寫得尤爲細致;又如觀相念佛,《觀無量壽經》就描述得特別詳盡;《阿彌陀經》是提倡持名念佛;《無量壽經》提倡隨佛願力來念佛。雖然是種種念佛,皆不離念佛名號,《大方等大集經賢經》所提倡的觀想念佛亦爲名號的存念。所以,在淨土一法中,持名念佛是爲入手方便,若觀相,若觀想,若實相,持名念佛是爲方便,乃至隨佛願力得入念佛叁昧,種種修持,皆以念佛爲清淨導引。

  賢護。我時則亦授彼佛記。是人當來必得成佛。號曰德光明如來應供等正覺。乃至佛世尊。

  授記,在世尊教言中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安穩提示,是確切如實之教,有如是因,則有如是果,但顯因果法則,修德所顯。我們念佛成佛,亦是必然,這就是在授記之中。

  賢護。是中叁昧誰當證知。

  如是“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在佛弟子中,有誰證知呢?

  今我弟子摩诃迦葉。帝釋德菩薩。善德天子。及余無量諸菩薩輩。鹹已修得此叁昧者。是爲證。雲何證。所謂空叁昧也。

  “今我弟子摩诃迦葉”,我們日日與摩诃迦葉共伴于此,爲什麼在此有學習、實踐般舟叁昧,即“十方諸佛現前”叁昧的因緣呢?莫不來自于叁寶的加持,也來自于尊者的親證。

  “是爲證”,說證者,就是說此叁昧法不虛設于世間,由菩薩、聲聞所守護,也由後來善巧者所愛樂、向往,若沒有先賢所證,沒有在家出家菩薩所守護,則我們無以爲證。

  賢護。我念往昔有佛世尊。號須波日。時有一人。行值曠野。饑渴因苦。遂即睡眠。夢中具得諸種上妙美食。食之既飽。無複饑虛。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有作業刹那刹那即過,亦如夢中,看看經文此處是什麼夢?“夢中具得諸種上妙美食。食之既飽。無複饑虛”。

  從是寤已。還複饑渴。是人因此。即自思惟。

  諸位善知識,在這兩品中世尊不斷來提示我們通過思維、觀念、觀察來實踐此法則。

  如是諸法。皆空無實。猶夢所見。本自非真。

  一切法亦複如是。

  如是觀時。悟無生忍。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如是觀時。悟無生忍”,在信忍、順忍、無生法忍這“如來叁業”中,若證得無生法忍,了脫一切生死,除一切煩惱,消一切所障,得以方便自在,具足一切法善巧。

  如是賢護。有諸菩薩若在家。若出家。聞有諸佛。隨何方所。即向彼方。至心頂禮。

  恭敬修法是一切法則的緣起,一切法的真實功德所在!若離開這個至誠心、恭敬心,一切法變得無有基礎,因爲一切法是假修德而顯,假顯用而顯,假事而顯,順理成章啊。

  心中渴仰。欲見彼佛。

  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亦複如是,一分虔誠,一分利益;一分虔誠,一分現前功德。這一分,在誰來運用呢?就是現前實踐這個法則者,虔誠者所得所見。我們末世之人,虔誠者不足,自诩者有余,這在我們生命中都是有所觀察的,那應如何辦呢?就來勤修這個至誠的恭敬心。

  故作如是專精思惟。

  如前所說,若一日,二日,叁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一心思維、精勤思維、專精思維,如是種種思維,不離于佛,不離于彼國土,不離于彼清淨海衆。如是思維,必得諸佛清淨加持。我們不妨在平時的修法中,在般舟道中可以改變一下,使它莊嚴,象極樂世間的變相圖一樣,設置一些令人愛樂、喜悅的莊嚴圖像,這樣對我們念佛修持的感應和專注力會有不共的加持。取相思維,是爲思維方便與契入方便,不要有泛空之思想,這樣就容易進趣不可思議的利益。

  複應當觀如是色相。亦即作彼虛空之想。

  “如是色相”,即彼佛色相。“虛空之想”,雖有種種妙相,其本質也虛,畢竟無實;雖無實,種種妙相安立世間,利益衆生,安慰衆生,令衆生遠離空泛,是真實利益啊。就如我們飲食本空,但你吃了這一餐,就會得到精神和體力,雖然是無實,衆緣所合,福德所聚,乃至一餐之力,亦複如是。我們在修般舟叁昧之時,所謂“十方諸佛悉皆現前”,雖無有實法可得,但必有彼佛報德…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思維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