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思維品第一▪P35

  ..續本文上一頁所成,攝化十方,令恭敬進趣者得見得用,這是不可思議的善巧方便。

  而彼成就虛空想已。得住如是正思惟中。住思惟已。得見彼佛。光明清徹。如淨琉璃。其形端正。如真金柱。如是念者。彼見如來。亦複如是。

  “而彼成就虛空想已。得住如是正思惟中”,若執以實,人就容易産生困惑與魔難;若執以頑空,人就墮于虛假業、造作業中,猶如冷水泡石頭,不能增長諸善功德,心不生起,多住于幽暗心智,于自于法不能生喜,于他人不能生悲智二法,不得力于世間,不能饒益于有情。

  複次賢護譬如有人。忽從本國至于他方。雖在他方。而常追憶本所生處。曾如是見。亦如是聞。如是憶念。如是了知。久追憶故。于睡夢中。明見自身。在本生處。遊從見聞。如前所更。是人後時。向諸眷屬。具論夢中所見之事。我如是見。我如是聞。我如是營爲。如是獲得。如是賢護。有諸菩薩。若在家。若出家。若從他聞。有佛世尊。隨何方所。即向彼方。至心頂禮。欲見彼佛。正念不亂。應念即見彼佛形像。或如琉璃。或純金色。亦複如是。

  世尊作諸多比喻,以令我們現前有緣隨著自己可思可觀的現象來透視到不可思議的佛法利益之中,例如我們來到雞足山,假如你從來沒來過,他人根據你所知的因緣作種種比喻,令你來了解雞足山,這是一種被迫的方法,其真正目的是引導你來到雞足山,真正地一目了然,究竟所知。喻說畢竟不實,我等若不親證于“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諸佛如來種種悲心喻說,皆是一種善誘導、善加持、善提攜,如此而已。

  “欲見彼佛。正念不亂。應念即見彼佛形像。或如琉璃。或純金色。亦複如是”,我們現在依經典教言所記載的文字,聽佛世尊具述西方極樂世界,乃至十方諸佛殊勝妙功德相,令我等歡喜向往,以淨心趣向,得見得聞,真實相應,種種相之差別,若專念于一佛,得見于此佛,故專念于佛,得見諸佛。而見一切佛,莫過于聞法方便,以令心智開解,證于無生忍。真正了達自性,這是見佛之目的,是純正法益之功德。

  複次賢護。譬如比丘修不淨觀。見新死屍。形色始變。或青或黃。或黑或赤。或時膖脹。或已爛壞。膿血俱流。蟲獸食啖。肉盡骨白。其色如珂。如是乃至觀骨離散。而彼骨散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唯心所作還見自心。

  “不淨觀”,是我們大家能接觸到的一個實際法則。在漢傳佛教中,作不淨觀者是稀少的。我們以前住山,最初的教育就是要作不淨觀,乃至舍身、舍識二法。不淨觀是舍身、舍識的一個善巧,若不作不淨觀,舍身不得;若不知“識”者無常、“識”者變異,舍識不得。因其變異無常故、無我故,所以就舍身舍得,舍識舍得。一人住于凶險之地,如山澗、寒林,或羅刹鬼之母居住之處,來行一些法則,欲使自己逾越身心之挂礙,得見自性之真實,隨順于無生,這個修持非是理論、言詞所能涉足,這些言詞無外乎是導引方便,激勵成熟你的菩提心智罷了,真正的行法是甚爲重要的!

  不淨觀是一個很實際的操作法則,九種變化,乃至爛潰,乃至骨散壞,種種作業,唯心所現,唯心所作,實無變者,亦無來去。通過如是觀,我們能抉擇于無常、無我、不淨,乃至心智寂靜,一時安樂住,真正得到佛法的勝義之樂,即無造作之樂,遠離自然外道,得清淨之守護。此修法是遠離外道的一個主動進趣,我們知道自性空,常用自性空而觀察于世間一切法則、一切事相,不作舍,不作離,不作取,不作用,但是真實透視本質,自然無礙,若不如是,則多昧于事相,或昧于理相,理事互爲不礙,是爲方便。

  如是賢護。若諸菩薩欲得成就彼念諸佛現前叁昧。隨何方所。先念欲見。彼佛世尊。隨所念處。即見如來。何以故。因緣叁昧得見如來。

  “何以故。因緣叁昧得見如來”,緣叁昧力故。前面所講的都是觀想念佛、因地叁昧。觀想是因地叁昧之基礎,有其因才有其果,我們欲得其果,必行其因,是爲方便,若見不見,鹹得威德加持,因果漸次成熟,叁昧自然能得以安立。往往我們忽視于因,多重于果,這樣的話,高者你做不到,低者你又不就,那就會落入所謂的泛空。現在許多菩薩都在實踐般舟叁昧的行法,有的人得到一些相似的利益,但有一點,即相續性不是十分簡單與清晰,若是相續性好,顧不得一些雜緣,比如我們飲食之中,雖食百味,不知百味;穿衣之中,雖知寒熱,但不住于此;雖知他是他非,了知無是非可習可染可知,專注一心,所謂“滯心一處,無事不辦”,欲得叁昧,是爲不難!但我們心智雜用,趣向雜用,因事而昧,事事昧心,事事丟心,事事染著,叁昧不得啊!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完全可以離事相而運用于事相,一心維系于佛,維系于善巧的法則,這樣是得以證叁昧的。因此,真正的般舟叁昧行,真是在日常生活中,在是是非非中無染無著,那麼即使不是叁昧,你已有叁昧之功;不得叁昧,已有叁昧之力。如果我們雖然常行于般舟之法,但對是是非非經常染著,倒見之中,亦是昧心,亦是失心,受苦難之折磨,這樣你的道業就散壞,枉受是非的侵害,所以說“天下烏鴉一般黑”,這個“黑”是黑在什麼呢?在這個娑婆世界,無有不是非處,只要你心中有是非之種相,是非決定會成熟;若無是非之種相,是是非非了無所得,了無所幹,所以無見無用,一心專注于自己所修持之法則,不證叁昧,那才真是奇談怪論,而若我們心智散雜,染著事相,欲得叁昧,那才真正是妄想!

  就觀大家今年以來行般舟的狀態來看,雜用心者多,染著心者多,丟失本位法則者多,即丟失了自己的發心!你來幹什麼?你要做什麼?出家者,在家者,我們舍家棄欲,離開親人,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離開自己所應該享受的人生五欲,來做什麼?就是爲了來成熟不可思議的所謂“十方諸佛悉皆現前立”這樣一個善根,來見佛聞法,以除生死輪回,以廣利于世間有情,真正地令世間有情得到真正之樂,所謂佛法之勝義之樂、神通之樂、種種內發輕安之樂、廣大慈悲教化之樂,乃至無盡的樂趣,是真實不虛的。世俗之樂,畢竟是無常,隨時散壞,多依他而生起,不得自在,而諸佛法之樂,但從自心如來藏性中流出,從自心莊嚴處流出,是無染著流出,所以實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廣利世間啊,做廣大布施而無畏。我們在世俗之中所享受的一些勤勞、勤苦,雖然得相似之樂,隨機散壞啊,無常苦空時常伴隨,你認與不認,都是這樣的。所以,諸位善知識,我們既然來到這個道場之中了,就以道業爲重!常實踐于法則,深入實踐,是自身福德因緣,也是自身善根之成熟。

  得見彼佛有叁因緣。何者爲叁。一者緣此叁昧。二者彼佛加持。叁者自善根熟。具足如是叁因緣故。即得明見彼諸如來應供等正覺。亦複如是。

  “一者緣此叁昧”,如何緣此叁昧呢?如理如法地思維,如理如法地稱念,如理如法地去恭敬修持、禮敬贊歎、供養守護!“二者彼佛加持”,阿彌陀佛有廣大誓願故,攝化一切念佛衆生,攝取不舍故,誓願力不可思議,無所障礙故!“叁者自善根熟”,自善根熟成熟在此叁種因緣中,最爲重要,佛力加持是根本,但此最重要者,是操作、實踐于法則,即我們自身的操作,不要賴于佛,我們可常隨佛學,但勿賴于佛,勿墮于佛,若墮于賴佛因緣,你不得利益!

  複次賢護。如人盛壯。容貌端嚴。欲觀己形。美惡好醜。即便取器。盛彼清油。或持淨水。或取水精。或執明鏡。用是四物。觀己面像。善惡好醜。顯現分明。

  賢護。于意雲何。彼所見像。于此油水水精明鏡四處現時。是爲先有耶。賢護答言不也。曰。是豈本無耶。答言不也。曰。是爲在內耶。答言不也。曰。是豈在外耶。答言不也。

  如是內外之問、本有本無之說,實是戲論,但若不如是設問,我們心智無依,不能真正歸結到“萬法唯心”這個抉擇上來,若是本有,那不得唯心;若是本無,亦不得唯心;若是在內、在外,亦不得唯心之法,也就是衆緣合和,成熟顯現,離因緣之法不能暢明。

  世尊。惟彼油水精鏡。諸物清明。無濁無滓。其形在前。彼像隨現。

  “其形在前”者,因緣所生法則。因緣所生法破衆生有無邊見、斷常邊見,此見不破,凡夫心難以出離,正見難以安立。但是一切凡夫有情皆在這個對待的二元邊見中徘徊心智,即說有,說無,說本有,說本無,說來,說去,說內,說外,如此皆是執爲實有之心,或是實無之心、內外之心,枉受邪見之逼迫!我們觀察自己的談話,以及所接觸的事物,基本上運用的都是這個思維,也就是或者是內,或者是外,比如自己的事情、他人的事情,或者是有,或者是無,若有了,就實執此有,若無了,就是斷滅之相,所以,常見與有見、斷見伴隨著我等,即所謂“邊見伴隨”,如此正見不能立啊。我們都知道佛法教言中的一實境界與唯識境界,人人都這樣講,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這個知見能否運用出來呢?若是運用出來,于現前事相一切無礙,因爲一切事相你了無染著故,何以故?唯有心生,唯有心是,非內生,非外生,非自生,非他生。

  而彼現像。不從四物出。亦非余處來。

  我們要細細地觀察,若不如是觀察,邊見難除啊。我經常聽大家談某某人、某某事、某某道場、某某因緣,說著說著就滑到事相中,以爲實有,不能自拔。若能自拔,當下解決,無有挂礙,于他于自決定得利!因爲你已經把事相解決于現下了,非是因他緣而得解決,何以故?唯心顯現故,唯自緣所顯現,非是他緣。一般我們多沈浸于有之執著,現在行法者、修法者多,正見者稀少;行法者多,執事者多,真正的正見傳播者更爲稀少。正見抉擇者極爲難得,爲世間眼目故。我們都知道“六度”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種種法則,人人在行,但具智慧眼目者,稀少!若是具眼目,雖無手足,可…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思維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