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相应者,它都有一个思维、系念的法则,或者说放松的机制。
在此处,更加突出了世尊对我们得见“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的思维修持,整个这一品和下一品,皆是让我们如理思维,其品名即是“贤护分思维品第一”,也就是说,对于“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其首先下手处就是来次第引导我们正思维。思维,在佛教中是十分重要的。禅宗达摩祖师西来,在我们震旦国传播“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之方便,以遮护当时中国佛教界多耽搁于文字言说、不能直达人心,针对这样的状况而做一个狮子吼,那是当时的因缘。我们如果但执于某一方面,不善思维,而妄设一个所谓的心、心地,或者空之类的法则,则不能深入诸受用安乐,或说诸境界妙用。在种种法则的修持力中,如过去人说法则有“四力说”、“五力说”,在“四力说”中就有心力、缘力、境界力、串习力,我们对串习力、境界力、缘力要恰当地运用,若不恰当运用,此自心不能相应,即所谓不能离苦得乐、消除烦恼障、消除所知障,不能促生这样的功德,所以多行于冷水泡石头的法则,看似修持,不增功德;看似修持,不能次第地深入种种法则的实质受用,即功德藏,而安立在自己虚假的设计之中,或说空泛的设计之中。就如我们从各地赶来,一路风光,你若滞留一处,则不能见于究竟目的,如果我们不见周边风光,即昏沉而来,能达到目的吗?亦能达到目的,但若是一路风光,又能达到目的,此人甚为方便,不失一路风光,又无有停留,但是达到目的。我们见佛,是达到目的,一路风光,即指正思维十分重要,所以“若见不见,皆是正见”,“若染不染,皆是进趣”。所谓进趣者,见佛为目的,见佛为成熟。此处是很方便的一个法则,我们学习的就是“思维品”,在这段文字里,世尊不断地引导、督促我们“一心相续、次第不乱,或经一日。或复一夜。如是或至七日七夜。如先所闻。具足念故。是人必睹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也”,世尊在此经经相印啊,这与《观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都是相契合的,这些教言都是如实这样宣化的。
在藏传佛教中,我们看到其坛城布置得十分严谨,为什么呢?他们就是以此作为目标,作为心地纯熟的观察、思维、供养、守护的地方,日夜勤劳。我到过一个地方叫“千佛洞”,里面有个阿弥陀佛坛城,很高的一尊阿弥陀佛站像,妙相具足,坛城十分庄严、具体,描述阿弥陀佛国土种种庄严的彩绘都是很漂亮的。为什么要布置一个坛城呢?以令我们的心智逐渐地安乐、深入、细致、庄严、成熟起来,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法益生起的外缘之缘,在此数数地串习,必能令习法者得以法则安乐。诸位善知识,切莫轻慢于此相,此相无相故;切莫忽略此相,此相正是世尊四法度众生的首要一个教言机制,即依妙色身相感化世间、度脱众生、消除众生业障、纯熟众生善根。由于我们中国大量禅宗教言的传播,慢慢地使人对相、相教误解,产生许多不相应。此相证明无相之威德善巧,所以种种庄严相,威德利益世间,成熟世界,切莫畏惧!诸相无相,何妨诸相有相、相相无相呢?切莫畏惧此处!所谓菩萨行法莫坏于色,不染于色,不惧于色,以种种色法而利益世间,因为不染故,得力于此法。若染著,则会昧失自心啊。
这段文字是十分清晰的,与《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一脉相承,皆是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如理的宣化,以令烦恼妄想有情有正思维、正观察所依。这段文字也提及“如闻系念。一心相续。次第不乱。或经一日。或复一夜。如是或至七日七夜”,在经典中经常会提一日一夜、七日七夜,这究竟是什么样一个说法呢?大众一定不要轻易地地带过去。
“如先所闻。具足念故。是人必睹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也。若于昼时不能见者。若于夜分或睡梦中。阿弥陀佛必当现也”,这是对如是思观、如是观察有情的告慰语,也是如实语。若如是者,白日不见,梦中一定得见,佛力不思议加持故,就如我们在黑夜之中,突然看到一盏灯光照出来一样,我们就有所见,有所感知,于是对我们迷失的心智就有所引导。在漆黑的夜晚中行走时,如果突然太阳升起,或是一个明亮的东西照见,我们心里会升起希望与感激,那在这个茫茫的轮回的黑夜,这个被烦恼障、所知障所蒙蔽的黑暗世界中,突然见到阿弥陀佛无碍光明之日轮,我们的心智中一定会升起喜悦与向往的。我们能否如实地去审视呢?
接下来释迦牟尼世尊还在给我们作引导。
复次。贤护。譬如世间若男若女。远行他国。于睡梦中。见本居家室时。实不知为昼为夜。而亦不知为内为外。是人尔时。所有眼根墙壁石山。终不能障。乃至幽冥黑暗。亦不为碍也。贤护。菩萨摩诃萨。心无障碍。亦复如是。
我们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思维观察,犹如己家,犹如己宅,犹如己所熟悉之用物,如是纯熟,如是观察,如是思维,那么一切也是无碍的,所谓“十万亿佛土不以为碍”,一念信决定为是,即得逾越,山河大地一切障碍物了不可得,何以故?心不存障碍故。犹如世尊在此处举的例子,我们在家居士,不论从什么地方来的,都有家庭,你一思维自己的家,一切障碍都不存在,何以故?你纯熟家的感觉故。你的家在北京也好,在上海也好,在什么地方也好,你一思维,所有的家庭因缘历历在目,山河大地不以为碍。我们思维极乐世界亦复如是,若纯熟,则得见;若决定,则得见;无挂碍,则得见!一切距离,一切山河大地,一切种种障碍,一时无碍!
你如是思维,依世俗因缘之善巧例子来思维,世尊不断地举这样的例子,前面是梦说,现在是家居说。对于自己所有居家的家具啊、用具啊、用具的颜色啊、人员啊、方位啊,你闭上眼睛,马上就思维得到、感知得到,即使相隔千山万水,但你闭目即见,一切山河大地,种种的遥远不以为远,何以故?纯熟故,心中不存碍,而只存居家内容故,一切碍不以为碍。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亦复如是,十方诸佛功德亦复如是,若心地猛利,纯熟存念,使我等熟悉境相,一切碍中决定无碍!诸位善知识,在此处一定要纯熟思维,善于观察,切莫草率!
在净土一法门多不得利益者,就是回避于此啊。很多人说见相无意义,不是!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古代有望梅止渴之说,望梅为何也能能止渴呢?这世间莫不是因缘所促生之法则,苦乐莫不是由外缘所助成,凡夫之类有情决定如是,我们遇到《般舟经》这样的甚深不可思议的功德教言,实是福德的回施,令我等纯熟对极乐世界本家本国得见得用之方便。所以世尊苦心惠予,反复引导,以种种言说来劝化我等正思维、正观察,如理思维、如理观察,切莫以自己的妄想去观察,那样就会不断地昧失自心,浪费我们的精力。
当正念时。于彼所有佛剎中间。凡是一切须弥山王。及铁围山大铁围山。乃至自余诸黑山等。不能与此眼根为障。而亦不能覆蔽此心。然是人者其实未得天眼。能见彼佛。亦无天耳。闻彼法音。复非神通。往彼世界。又亦不于此世界没生彼佛前。而实但在此世界中。
这一段文字,可以说真是净土法门中的狮子吼,令我等消除一切心智障碍与感知障碍!感知障碍,是不纯熟故,杂缘困扰故。不纯熟,自设障碍所导致,非是实有碍与无碍。碍与无碍,是我们抉择、选择所现。诸位善知识,善观察,善体验,善实践!
在此,世尊直接把凡夫拉到“十方诸佛悉皆现前立”这个三昧法则中了,也就是说,你没有得天眼,也没有得天耳,但能见彼佛。就如我们对自己的居家很熟悉一样,闭上眼睛,就想到自己的家了,闭上眼睛,就想到自己最熟悉的那个生活环境了,什么障碍也不是障碍了,因为你无障碍故,因你直指你熟悉的目的故。所以,一切障碍本无障碍,不相顾虑挂碍,不相成立,不相设置,而有时候我们会设置障碍。
“亦不于此世界没生彼佛前。而实但在此世界中”,我们能身不动本位而见诸佛,实是不可思议啊!不离此娑婆世界,得见十方诸佛;不去十方刹土,而十方刹土得见,这正是念佛一法、般舟一法最殊胜不共的教言内容与利益!
接下来世尊还在引导我们进趣法则。
积念熏修。久观明利故。终得睹彼阿弥陀如来应等正觉。僧众围繞。菩萨会中。或见自身在彼听法。闻已忆念。受持修行。或时复得恭敬礼拜尊承供养彼阿弥陀如来应等正觉已。是人然后起此三昧。
这段文字通过正思维的方式,逐步引导我们深入这样一个善巧观察:若是礼拜、供养、承事阿弥陀世尊,若是见诸声闻菩萨前后围绕阿弥陀如来,见佛闻法,见佛供养守护,亦得不可思议利益,何以故?因如其所说:“积念熏修。久观明利故。终得睹彼阿弥陀如来应等正觉”。
这段文字就是让我们来纯熟地思观。我们都知道,善导大师是净土法门真正立宗立派的大善巧者。远公大师与一百二十三人发愿往生彼国,影响甚大;昙鸾大师在北方弘传净土,乃至感召国主相随,以为神鸾,朝其处礼敬,乃至多有相随之教,习于净土之法。虽是如是,教义未立啊。善导大师出世,真正把净土法门的教言机制彻底彰显出来,古来以久莫不是如是抉择,承认善导大师是净土法门一宗真正建立宗义的善知识,当然,他不离经教,不离历代祖师逐渐纯熟的一些教言、教眼,而来延续法则。善导大师对思观提的十分多,他一生画了许许多多极乐世界神变图,不能说如实地把极乐世界表现出来,而是我们的感知所描述的极乐世界,他以这样的因缘来激励大家来深入实践,如理地观察,即所谓“睹观成熟”,或说“久观明利”,或说“久熏习”,令我们契入此法则。善导大师经常也会自己去塑像、绘像,为什么呢?以令自己纯熟于法则,真实地维系此法则。我们汉地人在正思维这个思维系念处,往往以为是劳作,你不劳作这个,劳作空泛,劳作妄想,…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维品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