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思維品第一▪P32

  ..續本文上一頁相應者,它都有一個思維、系念的法則,或者說放松的機製。

  在此處,更加突出了世尊對我們得見“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的思維修持,整個這一品和下一品,皆是讓我們如理思維,其品名即是“賢護分思維品第一”,也就是說,對于“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其首先下手處就是來次第引導我們正思維。思維,在佛教中是十分重要的。禅宗達摩祖師西來,在我們震旦國傳播“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之方便,以遮護當時中國佛教界多耽擱于文字言說、不能直達人心,針對這樣的狀況而做一個獅子吼,那是當時的因緣。我們如果但執于某一方面,不善思維,而妄設一個所謂的心、心地,或者空之類的法則,則不能深入諸受用安樂,或說諸境界妙用。在種種法則的修持力中,如過去人說法則有“四力說”、“五力說”,在“四力說”中就有心力、緣力、境界力、串習力,我們對串習力、境界力、緣力要恰當地運用,若不恰當運用,此自心不能相應,即所謂不能離苦得樂、消除煩惱障、消除所知障,不能促生這樣的功德,所以多行于冷水泡石頭的法則,看似修持,不增功德;看似修持,不能次第地深入種種法則的實質受用,即功德藏,而安立在自己虛假的設計之中,或說空泛的設計之中。就如我們從各地趕來,一路風光,你若滯留一處,則不能見于究竟目的,如果我們不見周邊風光,即昏沈而來,能達到目的嗎?亦能達到目的,但若是一路風光,又能達到目的,此人甚爲方便,不失一路風光,又無有停留,但是達到目的。我們見佛,是達到目的,一路風光,即指正思維十分重要,所以“若見不見,皆是正見”,“若染不染,皆是進趣”。所謂進趣者,見佛爲目的,見佛爲成熟。此處是很方便的一個法則,我們學習的就是“思維品”,在這段文字裏,世尊不斷地引導、督促我們“一心相續、次第不亂,或經一日。或複一夜。如是或至七日七夜。如先所聞。具足念故。是人必睹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也”,世尊在此經經相印啊,這與《觀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都是相契合的,這些教言都是如實這樣宣化的。

  在藏傳佛教中,我們看到其壇城布置得十分嚴謹,爲什麼呢?他們就是以此作爲目標,作爲心地純熟的觀察、思維、供養、守護的地方,日夜勤勞。我到過一個地方叫“千佛洞”,裏面有個阿彌陀佛壇城,很高的一尊阿彌陀佛站像,妙相具足,壇城十分莊嚴、具體,描述阿彌陀佛國土種種莊嚴的彩繪都是很漂亮的。爲什麼要布置一個壇城呢?以令我們的心智逐漸地安樂、深入、細致、莊嚴、成熟起來,這是十分重要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也就是法益生起的外緣之緣,在此數數地串習,必能令習法者得以法則安樂。諸位善知識,切莫輕慢于此相,此相無相故;切莫忽略此相,此相正是世尊四法度衆生的首要一個教言機製,即依妙色身相感化世間、度脫衆生、消除衆生業障、純熟衆生善根。由于我們中國大量禅宗教言的傳播,慢慢地使人對相、相教誤解,産生許多不相應。此相證明無相之威德善巧,所以種種莊嚴相,威德利益世間,成熟世界,切莫畏懼!諸相無相,何妨諸相有相、相相無相呢?切莫畏懼此處!所謂菩薩行法莫壞于色,不染于色,不懼于色,以種種色法而利益世間,因爲不染故,得力于此法。若染著,則會昧失自心啊。

  這段文字是十分清晰的,與《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一脈相承,皆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如理的宣化,以令煩惱妄想有情有正思維、正觀察所依。這段文字也提及“如聞系念。一心相續。次第不亂。或經一日。或複一夜。如是或至七日七夜”,在經典中經常會提一日一夜、七日七夜,這究竟是什麼樣一個說法呢?大衆一定不要輕易地地帶過去。

  “如先所聞。具足念故。是人必睹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也。若于晝時不能見者。若于夜分或睡夢中。阿彌陀佛必當現也”,這是對如是思觀、如是觀察有情的告慰語,也是如實語。若如是者,白日不見,夢中一定得見,佛力不思議加持故,就如我們在黑夜之中,突然看到一盞燈光照出來一樣,我們就有所見,有所感知,于是對我們迷失的心智就有所引導。在漆黑的夜晚中行走時,如果突然太陽升起,或是一個明亮的東西照見,我們心裏會升起希望與感激,那在這個茫茫的輪回的黑夜,這個被煩惱障、所知障所蒙蔽的黑暗世界中,突然見到阿彌陀佛無礙光明之日輪,我們的心智中一定會升起喜悅與向往的。我們能否如實地去審視呢?

  接下來釋迦牟尼世尊還在給我們作引導。

  複次。賢護。譬如世間若男若女。遠行他國。于睡夢中。見本居家室時。實不知爲晝爲夜。而亦不知爲內爲外。是人爾時。所有眼根牆壁石山。終不能障。乃至幽冥黑暗。亦不爲礙也。賢護。菩薩摩诃薩。心無障礙。亦複如是。

  我們對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思維觀察,猶如己家,猶如己宅,猶如己所熟悉之用物,如是純熟,如是觀察,如是思維,那麼一切也是無礙的,所謂“十萬億佛土不以爲礙”,一念信決定爲是,即得逾越,山河大地一切障礙物了不可得,何以故?心不存障礙故。猶如世尊在此處舉的例子,我們在家居士,不論從什麼地方來的,都有家庭,你一思維自己的家,一切障礙都不存在,何以故?你純熟家的感覺故。你的家在北京也好,在上海也好,在什麼地方也好,你一思維,所有的家庭因緣曆曆在目,山河大地不以爲礙。我們思維極樂世界亦複如是,若純熟,則得見;若決定,則得見;無挂礙,則得見!一切距離,一切山河大地,一切種種障礙,一時無礙!

  你如是思維,依世俗因緣之善巧例子來思維,世尊不斷地舉這樣的例子,前面是夢說,現在是家居說。對于自己所有居家的家具啊、用具啊、用具的顔色啊、人員啊、方位啊,你閉上眼睛,馬上就思維得到、感知得到,即使相隔千山萬水,但你閉目即見,一切山河大地,種種的遙遠不以爲遠,何以故?純熟故,心中不存礙,而只存居家內容故,一切礙不以爲礙。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亦複如是,十方諸佛功德亦複如是,若心地猛利,純熟存念,使我等熟悉境相,一切礙中決定無礙!諸位善知識,在此處一定要純熟思維,善于觀察,切莫草率!

  在淨土一法門多不得利益者,就是回避于此啊。很多人說見相無意義,不是!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古代有望梅止渴之說,望梅爲何也能能止渴呢?這世間莫不是因緣所促生之法則,苦樂莫不是由外緣所助成,凡夫之類有情決定如是,我們遇到《般舟經》這樣的甚深不可思議的功德教言,實是福德的回施,令我等純熟對極樂世界本家本國得見得用之方便。所以世尊苦心惠予,反複引導,以種種言說來勸化我等正思維、正觀察,如理思維、如理觀察,切莫以自己的妄想去觀察,那樣就會不斷地昧失自心,浪費我們的精力。

  當正念時。于彼所有佛剎中間。凡是一切須彌山王。及鐵圍山大鐵圍山。乃至自余諸黑山等。不能與此眼根爲障。而亦不能覆蔽此心。然是人者其實未得天眼。能見彼佛。亦無天耳。聞彼法音。複非神通。往彼世界。又亦不于此世界沒生彼佛前。而實但在此世界中。

  這一段文字,可以說真是淨土法門中的獅子吼,令我等消除一切心智障礙與感知障礙!感知障礙,是不純熟故,雜緣困擾故。不純熟,自設障礙所導致,非是實有礙與無礙。礙與無礙,是我們抉擇、選擇所現。諸位善知識,善觀察,善體驗,善實踐!

  在此,世尊直接把凡夫拉到“十方諸佛悉皆現前立”這個叁昧法則中了,也就是說,你沒有得天眼,也沒有得天耳,但能見彼佛。就如我們對自己的居家很熟悉一樣,閉上眼睛,就想到自己的家了,閉上眼睛,就想到自己最熟悉的那個生活環境了,什麼障礙也不是障礙了,因爲你無障礙故,因你直指你熟悉的目的故。所以,一切障礙本無障礙,不相顧慮挂礙,不相成立,不相設置,而有時候我們會設置障礙。

  “亦不于此世界沒生彼佛前。而實但在此世界中”,我們能身不動本位而見諸佛,實是不可思議啊!不離此娑婆世界,得見十方諸佛;不去十方刹土,而十方刹土得見,這正是念佛一法、般舟一法最殊勝不共的教言內容與利益!

  接下來世尊還在引導我們進趣法則。

  積念熏修。久觀明利故。終得睹彼阿彌陀如來應等正覺。僧衆圍繞。菩薩會中。或見自身在彼聽法。聞已憶念。受持修行。或時複得恭敬禮拜尊承供養彼阿彌陀如來應等正覺已。是人然後起此叁昧。

  這段文字通過正思維的方式,逐步引導我們深入這樣一個善巧觀察:若是禮拜、供養、承事阿彌陀世尊,若是見諸聲聞菩薩前後圍繞阿彌陀如來,見佛聞法,見佛供養守護,亦得不可思議利益,何以故?因如其所說:“積念熏修。久觀明利故。終得睹彼阿彌陀如來應等正覺”。

  這段文字就是讓我們來純熟地思觀。我們都知道,善導大師是淨土法門真正立宗立派的大善巧者。遠公大師與一百二十叁人發願往生彼國,影響甚大;昙鸾大師在北方弘傳淨土,乃至感召國主相隨,以爲神鸾,朝其處禮敬,乃至多有相隨之教,習于淨土之法。雖是如是,教義未立啊。善導大師出世,真正把淨土法門的教言機製徹底彰顯出來,古來以久莫不是如是抉擇,承認善導大師是淨土法門一宗真正建立宗義的善知識,當然,他不離經教,不離曆代祖師逐漸純熟的一些教言、教眼,而來延續法則。善導大師對思觀提的十分多,他一生畫了許許多多極樂世界神變圖,不能說如實地把極樂世界表現出來,而是我們的感知所描述的極樂世界,他以這樣的因緣來激勵大家來深入實踐,如理地觀察,即所謂“睹觀成熟”,或說“久觀明利”,或說“久熏習”,令我們契入此法則。善導大師經常也會自己去塑像、繪像,爲什麼呢?以令自己純熟于法則,真實地維系此法則。我們漢地人在正思維這個思維系念處,往往以爲是勞作,你不勞作這個,勞作空泛,勞作妄想,…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思維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