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变,非是佛法利益所摄。若不如是观察,多生自我烦恼。许多人处处欲求一个寂静、神圣、稀有的道场,心地不相应故,所以到了这样的道场也往往生出意见,说此道场非如人所言,不相应故。若心地不相应、心地愦闹,寂静处不得寂静;若心地寂静,荡然无有一事,愦闹处亦无愦闹、热恼相逼。善知识们,善自观察啊!我们一个人可在闲静处静静地坐一坐,此闲静处远离一切攀援,远离一切聚缘,此闲静处,无有痕迹,无有所得,是不是要求太高呢?此处不高,且如是作为,即得方便;如是观察,即得清净;如是随顺,即得安乐;如是实践,必然成就。多有知识江南江北觅菩提、觅道场、觅知识,岂不知失去了当下真知识、真道场、真法则、真寂静!多有寻觅处,多有攀援处,多有取舍处,结果于法愈修愈远,不得利益,徒生恼患,因为正见不立故,妄培养分别执着心智。于执着心智中欲得清净安乐法则、平等法则,善巧法则,那是犹如欲煮沙为米粥啊!在我们学的般罗蜜乘教言中,山林寂静非是真寂静,山林寂静可作寂静;种种愦闹非是愦闹,可作愦闹,因为无自性故。得见无自性,是为寂静守护,远离攀援,远离畏缘,不畏惧因缘,亦得寂静安乐住。看似此语甚高,实际是甚为平常之要求。善思维!善观察!
“于一切处。随何方所。即若西方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是人尔时。如所闻已。即应自作如是想念”,我们看到这一品文字,整个是引导大家用正常的思维、正常的观察,非是有什么特殊的、不可思议的、玄妙的法则,都是极为平常、平实的正观思维、正观观察。
“如我所闻。彼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今在西方”,对于西方,《观经》写得十分得具体,日落之方向。我们去了世尊讲《无量寿经》的灵鹫山,灵鹫山的讲台,大众所对的方向正是日落的方向,世尊所面对的正是东方。善导大师把这个西方就描述得更加标准,比如说冬夏二季日偏于南北,不能作为正东西向,而在我们中国的春秋之季,太阳在轨道的轨迹就比较标准,此时日轮所落之方正为西方,此实在还是为了令大家存念于此。所以,过去的善知识、念佛之人,背不朝西,如是面对存念,是为思维修行方便,若得三昧,若不得三昧,比如我们出家人在辞别亲人,欲剃度受沙弥戒之时,应礼敬父母,若父母现前者,现前礼敬,若不现前,就对着父母所在的方向礼敬辞别。这个辞别是很有意义的,礼敬朝着此方向也是十分有意义的,何以故?业报处故,此有彼有,真实不虚。你若作虚妄想,不得相应;若作虚无想、断灭想,无有真实功德。就如我们现在看药师佛、看阿弥陀佛,你要有一个所谓的方向、所观察的对象,才能令你得见得知,非是以妄想心智所取用,这样,你见之时就非妄想,即能如实地于现缘中得见得闻。虽然本质无自性,但观察之时却生妙用;相应之时,决定闻法;受加持之时,决定得无畏方便,及神通广大自在之力。此处绝不可笼统草率,不可有丝毫的蒙蔽,多有人以“性空”来批判净土教言,实际是无意义的,何以故?众生世间,报德有异。净土浊土,毕竟因众业而显现差别,此差别虽本质无别,起用必也有别,所以令众生各个舍去苦恼之业,趣向清净安乐法则、安乐国土,择取如是之法,成就菩提,一生得不退转!诸位善知识,要如实思维,如实观察,依世尊教言,莫依妄想,莫依他语。我们若不依经典来正思维观察,会依自己的想法来思维观察,而我们无始以来的思维就多是在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的驱役下,在自己的习气蒙蔽下,所谓五盖、二障、三障的业相中去思维,不能产生真正的清净学佛的利益。
“经途去此过百千亿诸佛国土。彼有世界。名曰安乐。如是如来。今现在彼。为诸菩萨周匝围繞。处大众中说法教化”,这都是观察的实际内容,《观经》中写得就更加具体。此处是世尊说经教,令我等思维。我们要随顺佛陀的教言来正思维,如是思维甚为重要,在三昧修持中,这是因三昧修持,即虽未见佛,而见佛种子已种下了,已经清净安立,与见佛了无差别,作如是之观,人得安乐。
“然而是人依所闻故。系念思惟”,这在逐步引导我们如教思维。现在,如教思维的善知识愈来愈少,妄想纷飞,说什么:“我念佛,但我不相信极乐世界,也不向往极乐世界”,不知此娑婆世界轮回之苦,不知此娑婆世界颠倒之难!就如这个殿堂,我们不断地去庄严它,但不论再怎么庄严,用一段以后,它必然会衰坏,必然会没去。同样,我们的生命,有的可能很年轻、健康,但是很快就会老掉、死去,此无常相,人人在此生存,业时时在此表现,切莫以为有常。若人不以为常,必然趋向一个法则,什么法则呢?了解此一切万事万物之本质的法则,即趣向于菩提道业,于道业多以抉择,那样就绝不会贪染此娑婆世界,或者畏惧此娑婆世界,而生于极乐,何以故?以令娑婆世界沉沦有情得以度脱故。我们求往生也好,自他同生也好,先令众生往生、自身最后往生也好,先令一切众生往生成佛、自身最后成佛也好,种种法则中,都是真实利益,如实的利益,如世尊在经中处处所宣化。
这段文字,是世尊对贤护菩萨所宣化的一个正思维观察方法,也就是欲得思维佛现前三昧的一种法则。此法则十分简单,犹如善导大师所作的梦中修持见佛之法则,是十分简单的。我遇到许多出家在家学习净土的人,不屑一顾于此法,但恰恰这是甚为关键的法则,这样的思维,这样的审观,是十分重要的。往往我们汉地学佛的菩萨们多崇尚于高尚的知见,即所谓的空见、所谓的解脱知见等等,其实就是自己设计一个高尚,而不能如实地、清晰地审观一个法则,不能如实地、深入细腻地去纯熟一个正观察。
“观察不已。了了分明。终获见彼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也”,这段文字是世尊殷勤嘱累大众,现前大众,你作如何择取呢?还是放弃我们自己杂乱无章的思维、玄妙不玄妙的思维、高低的思维、善恶的思维、相应不相应的思维,来依世尊教言思维,甚为方便直接,即所谓依教故而得佛法利益,信顺教故而得不可思议的功德,随顺佛力故得除现前诸障。我们现前有什么障呢?所知障,烦恼障!尤其我们汉族人,所知障的执着是极为深厚、顽固、厚重啊!因为我们汉族人涉足的因缘十分广泛,尤其现在这个状态中,南北贯串,随意走动,参学无碍,学法无碍,虽是无碍,而处处不显功德利益,只是杂学多学啊,不能深入,心智涣散,犹如洪水,不能得力于此。所以,参学得愈广,如果不能就一个法门,就一个问题深入实践观察,结果会涣散自心,浪费生命因缘。诸位善知识,一定在此深深地思维,细细地观察!
复次。贤护。譬如世间若男若女。于睡梦中见种种事。所谓金银众宝珍财仓库。或见朋友诸知识辈。或见觉时心不乐者。是人梦中所对境界。或违或顺。或忧或喜。有时语言。欢欣极乐。有时惨戚。尽意悲哀。是人寤已。思惟忆念。如梦所见。为他广宣。追念梦中。便生忧喜。如是贤护。彼善男子善女人。端坐系念。专心想彼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如是相好。如是威仪。如是大众。如是说法。
这段文字作了一个十分明确的梦喻之说。梦中若喜若忧,若顺缘若逆缘,醒来后宣说相续之时,便生忧喜,说忧缘之时,即生忧,说喜缘之时,即生喜,观佛亦复如是。
如闻系念。一心相续。次第不乱。或经一日。或复一夜。如是或至七日七夜。如先所闻。具足念故。是人必睹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也。若于昼时不能见者。若于夜分或睡梦中。阿弥陀佛必当现也。
“次第不乱”,此相续不乱、次第思维,或说一心相续、次第不乱的教言十分重要。
在净土法门中,如玄奘法师所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这是一个直译的经典,与罗什大师意译的《阿弥陀经》,是有一定差异的,虽是同一梵本,但文字量的相差就很大。因为直译经典是梵文有多少句就对称翻译过来,不增不减,而意译者不是这样。如罗什大师因“秦人好简”,就是说中国人喜简,他是姚秦时代从龟兹国来到我们内陆,所以称国人为“秦人”,秦人喜简,所以多以意译,可能最突出的就是他翻译的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把千卷《大智度论》融会于百卷!现在我们看到的《大智度论》是五部,如果把一千卷的《大智度论》直译过来,那就是五十部,也就是说,对《大智度论》这一部著作,罗什大师减去了其十分之九之量,剩十分之一的量来回施给我们大众,但他能清晰地宣化出来,实是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罗什大师的文字甚为简练方便,不增减于内容,但是文字大量缩减,所以多为智者所赞,但一般心智、心力不够者,一看会产生错乱,或者说一些不相应的思维。玄奘法师这一代新译三藏法师,再次去印度取梵本来直译经典,就是为了避免这种意译的过失。
在玄奘法师所直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中说:“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20];在罗什大师意译的《阿弥陀经》中说:“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一心不乱”。这“一心不乱”四个字啊,古来以久把多少人的因缘给套住了,因为一心不乱,不管是理一心,还是事一心不乱,实在是非一般凡夫所能轻易涉足。所以在这个法则之中,玄奘法师看到了它的弊病,就重新直译了一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开经题,大家就有新的感知,其中讲的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一日一夜,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系念不乱。此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其圣众现在其前。一心不乱与系念不乱的差异,就从文字相上来看,用心地来印契,系念不乱摄于凡圣,一心不乱就有特定所指。有特定所指者,相应者欢喜,不相应者,那就舍弃此法了,或者勤苦于此法。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系念不乱者,方便!方便!对凡对圣,对相应不…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维品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