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變,非是佛法利益所攝。若不如是觀察,多生自我煩惱。許多人處處欲求一個寂靜、神聖、稀有的道場,心地不相應故,所以到了這樣的道場也往往生出意見,說此道場非如人所言,不相應故。若心地不相應、心地愦鬧,寂靜處不得寂靜;若心地寂靜,蕩然無有一事,愦鬧處亦無愦鬧、熱惱相逼。善知識們,善自觀察啊!我們一個人可在閑靜處靜靜地坐一坐,此閑靜處遠離一切攀援,遠離一切聚緣,此閑靜處,無有痕迹,無有所得,是不是要求太高呢?此處不高,且如是作爲,即得方便;如是觀察,即得清淨;如是隨順,即得安樂;如是實踐,必然成就。多有知識江南江北覓菩提、覓道場、覓知識,豈不知失去了當下真知識、真道場、真法則、真寂靜!多有尋覓處,多有攀援處,多有取舍處,結果于法愈修愈遠,不得利益,徒生惱患,因爲正見不立故,妄培養分別執著心智。于執著心智中欲得清淨安樂法則、平等法則,善巧法則,那是猶如欲煮沙爲米粥啊!在我們學的般羅蜜乘教言中,山林寂靜非是真寂靜,山林寂靜可作寂靜;種種愦鬧非是愦鬧,可作愦鬧,因爲無自性故。得見無自性,是爲寂靜守護,遠離攀援,遠離畏緣,不畏懼因緣,亦得寂靜安樂住。看似此語甚高,實際是甚爲平常之要求。善思維!善觀察!
“于一切處。隨何方所。即若西方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是人爾時。如所聞已。即應自作如是想念”,我們看到這一品文字,整個是引導大家用正常的思維、正常的觀察,非是有什麼特殊的、不可思議的、玄妙的法則,都是極爲平常、平實的正觀思維、正觀觀察。
“如我所聞。彼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今在西方”,對于西方,《觀經》寫得十分得具體,日落之方向。我們去了世尊講《無量壽經》的靈鹫山,靈鹫山的講臺,大衆所對的方向正是日落的方向,世尊所面對的正是東方。善導大師把這個西方就描述得更加標准,比如說冬夏二季日偏于南北,不能作爲正東西向,而在我們中國的春秋之季,太陽在軌道的軌迹就比較標准,此時日輪所落之方正爲西方,此實在還是爲了令大家存念于此。所以,過去的善知識、念佛之人,背不朝西,如是面對存念,是爲思維修行方便,若得叁昧,若不得叁昧,比如我們出家人在辭別親人,欲剃度受沙彌戒之時,應禮敬父母,若父母現前者,現前禮敬,若不現前,就對著父母所在的方向禮敬辭別。這個辭別是很有意義的,禮敬朝著此方向也是十分有意義的,何以故?業報處故,此有彼有,真實不虛。你若作虛妄想,不得相應;若作虛無想、斷滅想,無有真實功德。就如我們現在看藥師佛、看阿彌陀佛,你要有一個所謂的方向、所觀察的對象,才能令你得見得知,非是以妄想心智所取用,這樣,你見之時就非妄想,即能如實地于現緣中得見得聞。雖然本質無自性,但觀察之時卻生妙用;相應之時,決定聞法;受加持之時,決定得無畏方便,及神通廣大自在之力。此處絕不可籠統草率,不可有絲毫的蒙蔽,多有人以“性空”來批判淨土教言,實際是無意義的,何以故?衆生世間,報德有異。淨土濁土,畢竟因衆業而顯現差別,此差別雖本質無別,起用必也有別,所以令衆生各個舍去苦惱之業,趣向清淨安樂法則、安樂國土,擇取如是之法,成就菩提,一生得不退轉!諸位善知識,要如實思維,如實觀察,依世尊教言,莫依妄想,莫依他語。我們若不依經典來正思維觀察,會依自己的想法來思維觀察,而我們無始以來的思維就多是在貪嗔癡慢疑不正見的驅役下,在自己的習氣蒙蔽下,所謂五蓋、二障、叁障的業相中去思維,不能産生真正的清淨學佛的利益。
“經途去此過百千億諸佛國土。彼有世界。名曰安樂。如是如來。今現在彼。爲諸菩薩周匝圍繞。處大衆中說法教化”,這都是觀察的實際內容,《觀經》中寫得就更加具體。此處是世尊說經教,令我等思維。我們要隨順佛陀的教言來正思維,如是思維甚爲重要,在叁昧修持中,這是因叁昧修持,即雖未見佛,而見佛種子已種下了,已經清淨安立,與見佛了無差別,作如是之觀,人得安樂。
“然而是人依所聞故。系念思惟”,這在逐步引導我們如教思維。現在,如教思維的善知識愈來愈少,妄想紛飛,說什麼:“我念佛,但我不相信極樂世界,也不向往極樂世界”,不知此娑婆世界輪回之苦,不知此娑婆世界顛倒之難!就如這個殿堂,我們不斷地去莊嚴它,但不論再怎麼莊嚴,用一段以後,它必然會衰壞,必然會沒去。同樣,我們的生命,有的可能很年輕、健康,但是很快就會老掉、死去,此無常相,人人在此生存,業時時在此表現,切莫以爲有常。若人不以爲常,必然趨向一個法則,什麼法則呢?了解此一切萬事萬物之本質的法則,即趣向于菩提道業,于道業多以抉擇,那樣就絕不會貪染此娑婆世界,或者畏懼此娑婆世界,而生于極樂,何以故?以令娑婆世界沈淪有情得以度脫故。我們求往生也好,自他同生也好,先令衆生往生、自身最後往生也好,先令一切衆生往生成佛、自身最後成佛也好,種種法則中,都是真實利益,如實的利益,如世尊在經中處處所宣化。
這段文字,是世尊對賢護菩薩所宣化的一個正思維觀察方法,也就是欲得思維佛現前叁昧的一種法則。此法則十分簡單,猶如善導大師所作的夢中修持見佛之法則,是十分簡單的。我遇到許多出家在家學習淨土的人,不屑一顧于此法,但恰恰這是甚爲關鍵的法則,這樣的思維,這樣的審觀,是十分重要的。往往我們漢地學佛的菩薩們多崇尚于高尚的知見,即所謂的空見、所謂的解脫知見等等,其實就是自己設計一個高尚,而不能如實地、清晰地審觀一個法則,不能如實地、深入細膩地去純熟一個正觀察。
“觀察不已。了了分明。終獲見彼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也”,這段文字是世尊殷勤囑累大衆,現前大衆,你作如何擇取呢?還是放棄我們自己雜亂無章的思維、玄妙不玄妙的思維、高低的思維、善惡的思維、相應不相應的思維,來依世尊教言思維,甚爲方便直接,即所謂依教故而得佛法利益,信順教故而得不可思議的功德,隨順佛力故得除現前諸障。我們現前有什麼障呢?所知障,煩惱障!尤其我們漢族人,所知障的執著是極爲深厚、頑固、厚重啊!因爲我們漢族人涉足的因緣十分廣泛,尤其現在這個狀態中,南北貫串,隨意走動,參學無礙,學法無礙,雖是無礙,而處處不顯功德利益,只是雜學多學啊,不能深入,心智渙散,猶如洪水,不能得力于此。所以,參學得愈廣,如果不能就一個法門,就一個問題深入實踐觀察,結果會渙散自心,浪費生命因緣。諸位善知識,一定在此深深地思維,細細地觀察!
複次。賢護。譬如世間若男若女。于睡夢中見種種事。所謂金銀衆寶珍財倉庫。或見朋友諸知識輩。或見覺時心不樂者。是人夢中所對境界。或違或順。或憂或喜。有時語言。歡欣極樂。有時慘戚。盡意悲哀。是人寤已。思惟憶念。如夢所見。爲他廣宣。追念夢中。便生憂喜。如是賢護。彼善男子善女人。端坐系念。專心想彼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如是相好。如是威儀。如是大衆。如是說法。
這段文字作了一個十分明確的夢喻之說。夢中若喜若憂,若順緣若逆緣,醒來後宣說相續之時,便生憂喜,說憂緣之時,即生憂,說喜緣之時,即生喜,觀佛亦複如是。
如聞系念。一心相續。次第不亂。或經一日。或複一夜。如是或至七日七夜。如先所聞。具足念故。是人必睹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也。若于晝時不能見者。若于夜分或睡夢中。阿彌陀佛必當現也。
“次第不亂”,此相續不亂、次第思維,或說一心相續、次第不亂的教言十分重要。
在淨土法門中,如玄奘法師所譯的《稱贊淨土佛攝受經》,這是一個直譯的經典,與羅什大師意譯的《阿彌陀經》,是有一定差異的,雖是同一梵本,但文字量的相差就很大。因爲直譯經典是梵文有多少句就對稱翻譯過來,不增不減,而意譯者不是這樣。如羅什大師因“秦人好簡”,就是說中國人喜簡,他是姚秦時代從龜茲國來到我們內陸,所以稱國人爲“秦人”,秦人喜簡,所以多以意譯,可能最突出的就是他翻譯的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把千卷《大智度論》融會于百卷!現在我們看到的《大智度論》是五部,如果把一千卷的《大智度論》直譯過來,那就是五十部,也就是說,對《大智度論》這一部著作,羅什大師減去了其十分之九之量,剩十分之一的量來回施給我們大衆,但他能清晰地宣化出來,實是不可思議,心力不可思議!羅什大師的文字甚爲簡練方便,不增減于內容,但是文字大量縮減,所以多爲智者所贊,但一般心智、心力不夠者,一看會産生錯亂,或者說一些不相應的思維。玄奘法師這一代新譯叁藏法師,再次去印度取梵本來直譯經典,就是爲了避免這種意譯的過失。
在玄奘法師所直譯的《稱贊淨土佛攝受經》中說:“若一日夜,或二或叁,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亂”[20];在羅什大師意譯的《阿彌陀經》中說:“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一心不亂”。這“一心不亂”四個字啊,古來以久把多少人的因緣給套住了,因爲一心不亂,不管是理一心,還是事一心不亂,實在是非一般凡夫所能輕易涉足。所以在這個法則之中,玄奘法師看到了它的弊病,就重新直譯了一遍,“稱贊淨土佛攝受經”,一開經題,大家就有新的感知,其中講的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一日一夜,二日,叁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系念不亂。此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其聖衆現在其前。一心不亂與系念不亂的差異,就從文字相上來看,用心地來印契,系念不亂攝于凡聖,一心不亂就有特定所指。有特定所指者,相應者歡喜,不相應者,那就舍棄此法了,或者勤苦于此法。一日,二日,叁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系念不亂者,方便!方便!對凡對聖,對相應不…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思維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