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又说:“怎么不睡呢?哎呀,困过头了”,即使平时不行般舟,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即如幻的感觉,如化的感觉,如果我们饿就是饿了,就要吃,困就是困了,就要睡,那就是碍中碍行了。碍中惧碍,那还是凡夫心。碍中无碍,自得解脱;碍中无碍,自得法乐。法乐无能从他择取啊,但是碍中、碍处,所以我们说碍中无碍行是甚为重要的。
见诸如来。如镜中像。应当求彼菩提之心。
见如来干什么?不为色相庄严而求,不为妙用而求,不求其神通,但求其菩提心,所以得以问法啊,这点甚为重要。我们见诸佛,若是不问法,实是可惜!有的人行般舟,见了佛就欢喜去了,只顾笑,不知道问法了,那就昧失了自己的行法正因。善根成熟,在于问法;善根成熟,在于修法;善根成熟,在于印契自心,是为灌顶。你可以这样说:“世尊啊,于我灌顶,于我授法,于我授记何时舍报,何时成就……”,你要要求的,若不要求,是你善根没有成熟。有的人见佛,只顾喜的,只顾哭的,只顾笑的,有的甚至目瞪口呆,结果丢失了法益。
以前念药师真言的时候,我生过大怖畏,当时念的药师琉璃光如来,结果七个世尊依次出现了,毛骨悚然,就害怕了,躲到房间睡觉去了,不敢再念,因为念药师一佛,为什么出现七佛呢?生起畏惧,实际就是福德因缘不成熟故。成熟了,就好乐于世尊啊,见佛闻法;不成熟呢,则一时心生畏惧。在我的恶性成熟的时候,有一次念阿弥陀佛,见药师佛妙色身相,心生烦恼,我说:“我不求见你,何以见我呢”?虽有见佛的因缘,但是没有见佛的善根啊,也就是没有见佛的欲望。当时想念的是阿弥陀佛,你药师佛出来干什么啊?这实在是心智中多有知见的蒙昧,所以我们平时要把知见弄清楚,否则你到修法之时多生障碍。例如有一次我就在现在住的那个院子里,走啊走啊,突然世界出现了光明相,这个光明难以喻说,层层刹刹都是光明,当时心生畏惧,怕丢失,怕进入,一时站那儿不敢动了,心念不敢动,身体不敢动,乃至世界都凝固在那种状态,那是极大怖畏啊,就是因为知见不正,若依无染著心、感恩心、念佛心,这算什么呢?所以知见甚为重要。通过一些法的实践,我才知道知见是为首要,是为前导,菩萨们,若不如是,遇事而慌,遇事而迷,遇事而颠倒,而其实这个事与平常事是一样的,实无差别,一点差别都没有,所以“应当求彼菩提心”,求谁的菩提心?求佛的菩提心。
诸波罗蜜莫不平等。实际无尽。集佛功德。贤护。是为菩萨思维诸佛现前三昧。
思维三昧甚为重要。现在学的是“思维品”,我们若不勤于思维,果三昧无以得见。因为以前没有如理思维的因缘,我受过几次大的冲击,差点没疯了啊,几次闭关,一见大境界,就是神经的边缘,一个知见就会疯掉的,所以后来就不在意于精勤的修持,而在意于知见的熏修,特别重视知见。为什么呢?知见把握不好,一遇大的境界,人就会进入疯狂、狂癫状态,很危险、很危险!当时不过是有些救命招术来制止这个因缘,否则人真是会疯掉的,甚至都会杀伤自己的生命。以前金顶的当家师给我讲,他们有个出家师父,勤于禅坐,有很大的境界,后来就从华首门走下去了。依我的感知,他是见到妙色境相了。走下去是什么结果?别人以为他跳崖了,实际他是好于禅坐啊,出现境相,随着境相就走下去了。在般舟行法中,随着阴境转,我们见得太多了,比如一次一个居士在庐山行法的时候,护法实在是不能遏制行法人的阴境,怎么说都不行,你给他说一套,他给你说一套,所以阴境者活一份,现实境者活一份,两个人互相不能交流。我就在那儿读经,我说这两个人在演戏啊,演什么戏?一个阴境戏,一个现缘戏,互不交往,各持己理。这个境实在都是如实的,所谓如实,各具其因果报应,他是阴境报应,你是现缘报应,若以为有实,不能交流。所以,若是有正见,当下就可以交流抉择了。
正见熏习,在般舟法则中甚为重要!我们前面学的一百二十二“云何”中,皆是正知见熏习,现在学的思维品中的所有教言,皆是令我等发起正知见之思维,正观察之思维,莫入阴境,得见诸佛,见佛闻法,善根成熟!一定要把这个口诀记住——见佛闻法,切莫见佛生其他想,不要象我那样生罪恶想、畏惧想。我在此不敢欺辱大家的,我以前念阿弥陀佛,见药师佛,就生嗔心了,我说:“不见汝,汝何来呢”?我想见阿弥陀佛,你来干什么?这是邪见。所以,在九月三十药师圣诞日,有人就领我到河北正定隆兴寺去拜访药师佛,因为其药师佛像与阿弥陀佛同一身体,二相同现,故知那时是谤佛啊。直接谤佛,坏我多劫善根啊,因为什么?没有正见。见佛不难,正见难立!善根成熟也是很容易的,但是你若是不运用善根,亦生邪见。这个地方一定要把正思维、正观察、正见、菩提心,细致思维、细致观察、抉择思维、抉择观察!这样我们因三昧成熟,见诸佛甚为方便。很多人谈见佛难之时,我的确是感觉到此人愚痴,妄设障碍。诸位善知识啊,我们离佛不远,何以故呢?佛普摄法界有情故,一切众生皆在佛光明中住,一切诸佛如来含摄一切众生,在一切众生心智中放大光明!
我们随着文字来印契自心、剖析法则,随顺因缘地来深入观察阿弥陀佛,乃至“十方诸佛悉皆现前立”这样一个法则。经典绝非心外之语,诸佛所证皆非心外之话,诸位善知识,我们有因缘来学习、认识这个经典,或者说这个法则,皆是心地善根成熟。因为成熟故,所以感召出来一个现前境相,此境与我们本心心智,无二无别,莫错认了因缘。每一言词都有无量意,随自己心缘各个取用,就《般舟三昧经》,或说《大方等大集贤护经》来说,所开显的无外乎是欲令现前有情入佛知见,或于“十方诸佛悉皆现前”这样的三昧能亲证,所谓三昧,正受之异称,也就是我们心地真正如实的觉受,不被蒙蔽、不被欺骗的如意的觉受,或者自在力所纯熟的觉受,愿见佛者见佛,愿见十方佛者见十方佛,愿闻法者得以闻法,何以故?假此法则的修持、实践的深入。
有人会提出来这样的疑问:“我们于般舟行法的实践已经有一定的时间了,为什么尚未见佛呢”?这实在是一个应该审视的问题,或者说是应该正视的问题,闻法的因缘善根成熟,是不可思议的。而闻法、且与法相应的善根成熟与否,真还是由诸位善知识自己通过行法来验证,他人不可取代。若我们不能如实地观察自己所接触的法则,深入实践,是难以真正地迅速相应的,因为自性虽然是平等一味,所谓我们常谈的“在佛不增,在凡不减”,但就修德、就运用来说,千差万别!这个万别之中,虽无一物可得,但无始以来的熏习,我们往往以为实有差别,此实有差别的意识实难逾越之时,就会制约我们现下感知的量,使我们在感知的因缘中往往不能自拔,往往以为实有,往往以为真实。通过对《般舟经》的学习与实践,我们能够剥脱这种自我蒙蔽、自他蒙蔽。
若有菩萨摩诃萨欲具成就如是三昧。当先成就如是功德。
如是功德,即如前所宣一百二十二个功德守护,乃至世尊宣说此一百二十二问实是般舟三昧,也即“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之功德利益的少分不及,但提一分令大家得见得闻。
贤护。当知更有无量功德。然亦缘此三昧而生。
我们在学佛中,都知道“诸法因缘生”这句话,“诸法因缘生”可以令一切有情皆有法可缘可依,因缘生故,缘谢法灭,所以无染无著,自性本空。在缘起性空的法则上,有情能真正地生妙用而无染,无染中常生妙用,无畏无惧于现前未来因缘,无畏无惧于过去因缘,于因缘中荡然解脱,心无挂碍!所以,“亦缘此三昧而生”,生什么呢?如下。
佛复告贤护言。
贤护者,莫推作他边,他实际代表我们现前每一个闻法者、习法者。
是中何等三昧能生如是诸功德行。所谓菩萨思惟诸佛现前三昧。能生如是诸功德法。复次贤护。云何名为菩萨思惟诸佛现前三昧也。贤护。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清净持戒。具足诸行。独处空闲如是思惟。于一切处。随何方所。即若西方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是人尔时。如所闻已。即应自作如是想念。如我所闻。彼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今在西方。经途去此过百千亿诸佛国土。彼有世界。名曰安乐。如是如来。今现在彼。为诸菩萨周匝围繞。处大众中说法教化。然而是人依所闻故。系念思惟。观察不已。了了分明。终获见彼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也。
这段文字提示我们,面对这个法则的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是四众所习之法,非是贤圣,非是在家、出家,而是在家出家、凡圣之类皆可安住而行,皆可以如是行持,但有一前提方便,所谓“清净持戒。具足诸行。独处空闲如是思惟”。此思维之处、独处之时,实际是远离心地愦闹、依正二报愦闹。
远离愦闹,于三昧行法中十分重要,哪怕我们静下来,远离愦闹思维一分钟,静静地读这段经文,来观察一分钟,你都种下不可思议的种子。远离愦闹者,即离一切攀援之心、舍缘之心,心处寂静。心处寂静者,于愦闹处无愦闹可见,于寂静处无寂静可见。若寂静处有寂静见者,不名阿兰若,是为放逸人,何以故呢?我们经常见到有人到深山老林里去修持,若贪于寂静,不为阿兰若修持者、行法者,不获大利,你可善于观察。若人居于现世之中,闲静心守护法则,于愦闹处无所热恼,于闲静处无所攀援,是人真得寂静,于法深入观察,必得不可思议利益。此是佛法修行的一个中观的思想,或者说正观的思想。
现在修行人,要么向往愦闹,何以故?于寂静法则无有利益故;要么向往寂静以远离愦闹,贪图寂静。贪图热恼者,贪图愦闹者,多因以寂静为畏惧,怕堕入断灭寂静之类;而向往于寂静生活、以希望远离愦闹、贪图于静境者,此皆魔…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维品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