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又說:“怎麼不睡呢?哎呀,困過頭了”,即使平時不行般舟,我們都有這樣的感覺,即如幻的感覺,如化的感覺,如果我們餓就是餓了,就要吃,困就是困了,就要睡,那就是礙中礙行了。礙中懼礙,那還是凡夫心。礙中無礙,自得解脫;礙中無礙,自得法樂。法樂無能從他擇取啊,但是礙中、礙處,所以我們說礙中無礙行是甚爲重要的。
見諸如來。如鏡中像。應當求彼菩提之心。
見如來幹什麼?不爲色相莊嚴而求,不爲妙用而求,不求其神通,但求其菩提心,所以得以問法啊,這點甚爲重要。我們見諸佛,若是不問法,實是可惜!有的人行般舟,見了佛就歡喜去了,只顧笑,不知道問法了,那就昧失了自己的行法正因。善根成熟,在于問法;善根成熟,在于修法;善根成熟,在于印契自心,是爲灌頂。你可以這樣說:“世尊啊,于我灌頂,于我授法,于我授記何時舍報,何時成就……”,你要要求的,若不要求,是你善根沒有成熟。有的人見佛,只顧喜的,只顧哭的,只顧笑的,有的甚至目瞪口呆,結果丟失了法益。
以前念藥師真言的時候,我生過大怖畏,當時念的藥師琉璃光如來,結果七個世尊依次出現了,毛骨悚然,就害怕了,躲到房間睡覺去了,不敢再念,因爲念藥師一佛,爲什麼出現七佛呢?生起畏懼,實際就是福德因緣不成熟故。成熟了,就好樂于世尊啊,見佛聞法;不成熟呢,則一時心生畏懼。在我的惡性成熟的時候,有一次念阿彌陀佛,見藥師佛妙色身相,心生煩惱,我說:“我不求見你,何以見我呢”?雖有見佛的因緣,但是沒有見佛的善根啊,也就是沒有見佛的欲望。當時想念的是阿彌陀佛,你藥師佛出來幹什麼啊?這實在是心智中多有知見的蒙昧,所以我們平時要把知見弄清楚,否則你到修法之時多生障礙。例如有一次我就在現在住的那個院子裏,走啊走啊,突然世界出現了光明相,這個光明難以喻說,層層刹刹都是光明,當時心生畏懼,怕丟失,怕進入,一時站那兒不敢動了,心念不敢動,身體不敢動,乃至世界都凝固在那種狀態,那是極大怖畏啊,就是因爲知見不正,若依無染著心、感恩心、念佛心,這算什麼呢?所以知見甚爲重要。通過一些法的實踐,我才知道知見是爲首要,是爲前導,菩薩們,若不如是,遇事而慌,遇事而迷,遇事而顛倒,而其實這個事與平常事是一樣的,實無差別,一點差別都沒有,所以“應當求彼菩提心”,求誰的菩提心?求佛的菩提心。
諸波羅蜜莫不平等。實際無盡。集佛功德。賢護。是爲菩薩思維諸佛現前叁昧。
思維叁昧甚爲重要。現在學的是“思維品”,我們若不勤于思維,果叁昧無以得見。因爲以前沒有如理思維的因緣,我受過幾次大的沖擊,差點沒瘋了啊,幾次閉關,一見大境界,就是神經的邊緣,一個知見就會瘋掉的,所以後來就不在意于精勤的修持,而在意于知見的熏修,特別重視知見。爲什麼呢?知見把握不好,一遇大的境界,人就會進入瘋狂、狂癫狀態,很危險、很危險!當時不過是有些救命招術來製止這個因緣,否則人真是會瘋掉的,甚至都會殺傷自己的生命。以前金頂的當家師給我講,他們有個出家師父,勤于禅坐,有很大的境界,後來就從華首門走下去了。依我的感知,他是見到妙色境相了。走下去是什麼結果?別人以爲他跳崖了,實際他是好于禅坐啊,出現境相,隨著境相就走下去了。在般舟行法中,隨著陰境轉,我們見得太多了,比如一次一個居士在廬山行法的時候,護法實在是不能遏製行法人的陰境,怎麼說都不行,你給他說一套,他給你說一套,所以陰境者活一份,現實境者活一份,兩個人互相不能交流。我就在那兒讀經,我說這兩個人在演戲啊,演什麼戲?一個陰境戲,一個現緣戲,互不交往,各持己理。這個境實在都是如實的,所謂如實,各具其因果報應,他是陰境報應,你是現緣報應,若以爲有實,不能交流。所以,若是有正見,當下就可以交流抉擇了。
正見熏習,在般舟法則中甚爲重要!我們前面學的一百二十二“雲何”中,皆是正知見熏習,現在學的思維品中的所有教言,皆是令我等發起正知見之思維,正觀察之思維,莫入陰境,得見諸佛,見佛聞法,善根成熟!一定要把這個口訣記住——見佛聞法,切莫見佛生其他想,不要象我那樣生罪惡想、畏懼想。我在此不敢欺辱大家的,我以前念阿彌陀佛,見藥師佛,就生嗔心了,我說:“不見汝,汝何來呢”?我想見阿彌陀佛,你來幹什麼?這是邪見。所以,在九月叁十藥師聖誕日,有人就領我到河北正定隆興寺去拜訪藥師佛,因爲其藥師佛像與阿彌陀佛同一身體,二相同現,故知那時是謗佛啊。直接謗佛,壞我多劫善根啊,因爲什麼?沒有正見。見佛不難,正見難立!善根成熟也是很容易的,但是你若是不運用善根,亦生邪見。這個地方一定要把正思維、正觀察、正見、菩提心,細致思維、細致觀察、抉擇思維、抉擇觀察!這樣我們因叁昧成熟,見諸佛甚爲方便。很多人談見佛難之時,我的確是感覺到此人愚癡,妄設障礙。諸位善知識啊,我們離佛不遠,何以故呢?佛普攝法界有情故,一切衆生皆在佛光明中住,一切諸佛如來含攝一切衆生,在一切衆生心智中放大光明!
我們隨著文字來印契自心、剖析法則,隨順因緣地來深入觀察阿彌陀佛,乃至“十方諸佛悉皆現前立”這樣一個法則。經典絕非心外之語,諸佛所證皆非心外之話,諸位善知識,我們有因緣來學習、認識這個經典,或者說這個法則,皆是心地善根成熟。因爲成熟故,所以感召出來一個現前境相,此境與我們本心心智,無二無別,莫錯認了因緣。每一言詞都有無量意,隨自己心緣各個取用,就《般舟叁昧經》,或說《大方等大集賢護經》來說,所開顯的無外乎是欲令現前有情入佛知見,或于“十方諸佛悉皆現前”這樣的叁昧能親證,所謂叁昧,正受之異稱,也就是我們心地真正如實的覺受,不被蒙蔽、不被欺騙的如意的覺受,或者自在力所純熟的覺受,願見佛者見佛,願見十方佛者見十方佛,願聞法者得以聞法,何以故?假此法則的修持、實踐的深入。
有人會提出來這樣的疑問:“我們于般舟行法的實踐已經有一定的時間了,爲什麼尚未見佛呢”?這實在是一個應該審視的問題,或者說是應該正視的問題,聞法的因緣善根成熟,是不可思議的。而聞法、且與法相應的善根成熟與否,真還是由諸位善知識自己通過行法來驗證,他人不可取代。若我們不能如實地觀察自己所接觸的法則,深入實踐,是難以真正地迅速相應的,因爲自性雖然是平等一味,所謂我們常談的“在佛不增,在凡不減”,但就修德、就運用來說,千差萬別!這個萬別之中,雖無一物可得,但無始以來的熏習,我們往往以爲實有差別,此實有差別的意識實難逾越之時,就會製約我們現下感知的量,使我們在感知的因緣中往往不能自拔,往往以爲實有,往往以爲真實。通過對《般舟經》的學習與實踐,我們能夠剝脫這種自我蒙蔽、自他蒙蔽。
若有菩薩摩诃薩欲具成就如是叁昧。當先成就如是功德。
如是功德,即如前所宣一百二十二個功德守護,乃至世尊宣說此一百二十二問實是般舟叁昧,也即“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之功德利益的少分不及,但提一分令大家得見得聞。
賢護。當知更有無量功德。然亦緣此叁昧而生。
我們在學佛中,都知道“諸法因緣生”這句話,“諸法因緣生”可以令一切有情皆有法可緣可依,因緣生故,緣謝法滅,所以無染無著,自性本空。在緣起性空的法則上,有情能真正地生妙用而無染,無染中常生妙用,無畏無懼于現前未來因緣,無畏無懼于過去因緣,于因緣中蕩然解脫,心無挂礙!所以,“亦緣此叁昧而生”,生什麼呢?如下。
佛複告賢護言。
賢護者,莫推作他邊,他實際代表我們現前每一個聞法者、習法者。
是中何等叁昧能生如是諸功德行。所謂菩薩思惟諸佛現前叁昧。能生如是諸功德法。複次賢護。雲何名爲菩薩思惟諸佛現前叁昧也。賢護。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清淨持戒。具足諸行。獨處空閑如是思惟。于一切處。隨何方所。即若西方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是人爾時。如所聞已。即應自作如是想念。如我所聞。彼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今在西方。經途去此過百千億諸佛國土。彼有世界。名曰安樂。如是如來。今現在彼。爲諸菩薩周匝圍繞。處大衆中說法教化。然而是人依所聞故。系念思惟。觀察不已。了了分明。終獲見彼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也。
這段文字提示我們,面對這個法則的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是四衆所習之法,非是賢聖,非是在家、出家,而是在家出家、凡聖之類皆可安住而行,皆可以如是行持,但有一前提方便,所謂“清淨持戒。具足諸行。獨處空閑如是思惟”。此思維之處、獨處之時,實際是遠離心地愦鬧、依正二報愦鬧。
遠離愦鬧,于叁昧行法中十分重要,哪怕我們靜下來,遠離愦鬧思維一分鍾,靜靜地讀這段經文,來觀察一分鍾,你都種下不可思議的種子。遠離愦鬧者,即離一切攀援之心、舍緣之心,心處寂靜。心處寂靜者,于愦鬧處無愦鬧可見,于寂靜處無寂靜可見。若寂靜處有寂靜見者,不名阿蘭若,是爲放逸人,何以故呢?我們經常見到有人到深山老林裏去修持,若貪于寂靜,不爲阿蘭若修持者、行法者,不獲大利,你可善于觀察。若人居于現世之中,閑靜心守護法則,于愦鬧處無所熱惱,于閑靜處無所攀援,是人真得寂靜,于法深入觀察,必得不可思議利益。此是佛法修行的一個中觀的思想,或者說正觀的思想。
現在修行人,要麼向往愦鬧,何以故?于寂靜法則無有利益故;要麼向往寂靜以遠離愦鬧,貪圖寂靜。貪圖熱惱者,貪圖愦鬧者,多因以寂靜爲畏懼,怕墮入斷滅寂靜之類;而向往于寂靜生活、以希望遠離愦鬧、貪圖于靜境者,此皆魔…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思維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