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维品第一▪P29

  ..续本文上一页则有慢心,因为我慢种姓故,所以应催伏我慢。

  一心听受。求法殷重,修道证知。怜愍众生。离我分别。求寿命想。毕竟难得。

  寿命难得啊,无常无我故。在见地皈依中,无常、无我、苦、空是必修之法,也是一切佛法中人必行之法,如是印契自心,是为三皈依者,也是见地皈依,或说是智地皈依、解地皈依、顺地皈依,此皈依是不坏的皈依。名字皈依,比如说拿了一个什么皈依证、我出家作沙门等等,是不是皈依了呢?若是不以四法印来印契自心,无以皈依。所以说,在见地中应该皈依。“求寿命想。毕竟难得”,这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多以为长寿,希望长寿,以为此色身不坏,或欲使此色身不坏,岂不知一切众生生老病死各个难逃啊,甚为公平。

  观察诸阴。无有物想。不住涅槃。不著生死。

  不住涅槃,不着生死,是诸大乘行人所应守护。

  诸行烦恼轮。发大恐怖想。

  于烦恼轮中生大怖畏,于生死轮中生大怖畏。现在许多凡夫有情、烦恼有情,不惧烦恼,不惧生死,实在是莽汉!生死相逼之时,实在是无以自拔啊;烦恼相逼之时,实是无以出离啊。所以,我们平时在种种因缘具得之时,应断烦恼、除生死,此是要务,一切学佛之人之要务!你说,我求于人天福报,那这就不成要务了。但我们作为学佛者,要善于择取佛法利益。

  诸阴怨家想。

  阴,旧译为阴,新译为蕴,所谓“五蕴皆空”,包括色、受、想、行、识。“诸阴怨家想”,即于色、受、想、行、识作怨家想,一切凡夫莫不昧于此,于诸阴蕴中不得自拔啊。

  诸入空宅想。诸界毒蛇想。

  “诸界”,什么界呢?若居一位,以为实则界,此界有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演幻于十八界,应于此十八界作毒蛇想,不可著啊。

  三界衰恼想。

  有有情说:“我不住于欲界了”,那就是说得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入于无色界,在这个世上有习法如是的。我遇到一些法,结个什么印啊,念个什么特定真言啊,入一个曼达受一个灌顶啊,很快就进入种种所谓的禅定善巧,乃至说得大方便,此处亦不可著入,若著入,则三界衰恼一样逼迫。我们在欲界中,善恶尚未出离,是非尚染,故禅定不可得,也就是说色界不能入啊。因为色界是依禅天而建立,善恶之类有情、持戒犯戒之类有情是不能入的,是非有情,心生分别,难以得入啊。现在许多学佛人,于诸禅天尚不爱乐,染著是非,染著于对待,禅定不得,所以现在修法的人比较可怜,比较苦,狭隘啊。

  涅槃利安想。

  诸佛如来亲证种种善巧,在这种种善巧中,解脱、智慧、涅槃,三法鼎立。这个鼎立是什么呢?是佛法之全体,若少一,是为涅槃外道,若少一,是为智慧外道,若少一,是为解脱外道,此外道,在印度九十六种外道中各个都有,而三法具足,是为佛法之正行。于此三点,不可废弃,如鼎三足,一废全废啊!所以,世尊在《大般涅槃经》中讲,解脱、智慧、涅槃,三足鼎立,支撑佛法[18]。

  观诸欲恶。犹如唾涕。深乐出家。不违佛教。于众生所劝行功德。于诸世界。无复染心。见一切佛。皆悉现前。

  对于般舟三昧的行持,这种种引导,皆归结到“见一切诸佛悉皆现前”这个大功德相中,以成熟善根。

  受一切身。皆若幻梦。一切诸相。观察灭除。

  诸相非相,得见智慧妙用,得见如来妙用。知一切业皆是幻化,知一切身皆是幻化,无有实质。我们现前是不是一个幻相呢?如是幻缘,产生幻相、幻局故,无有实质。

  思惟往来。不见三世。

  一念三世故。一念真心萌动,不昧失法界境相,即是回归。昧失之时,能所建立,产生种种世界,粗重感知各个建立,三有三界一时生起。

  于信清净。深信真妙。念一切佛。三世平等。

  过现未来,一念能彰啊,“三世为一念,一念为三世”,莫作细说,但用观察。

  无有动转。而能持诸善根。一切诸佛三昧自在。终不染著诸佛相身。

  因为在一切三昧修持之中,遇见诸相,甚为善巧,甚为安乐。此善巧安乐能令一切众生见于诸佛,欲见则见,三昧力故,欲出则出,出诸禅定故。此处无可染著,亦无可毁坏,何以故?无有来去,无有实法,无有实相故,但因缘而聚,心净则见。现在人用致幻剂很厉害,有人耽搁于禅味也会中毒,就象用致幻剂一样,致幻剂一用,想什么来什么,诸禅定三昧善巧者亦复如是,欲观什么就得见什么,以正受力、平等力、无碍力相加故,而产生事实,若耽著于此缘,人就会中毒啊,堕于世俗之乐。

  于一切法皆悉平等不与一切世间共诤。所可应作。不相违背。通达甚深十二因缘。

  因为一切三昧中,以果说,果者,成熟之相,动心即见;以因说,因者,勤奋思维。无因者,果不得见。善立者,因果同时,善根成熟,迅速得以妙用。善根薄少者,因果差异就大一些,延续之力就拉长,所谓长者,实是幻觉,实是不实,但延幻如是,延续如是。

  “于一切法皆悉平等不与一切世间共诤。所可应作。不相违背。通达甚深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法在佛法中被广泛修持,而我们汉地相对比较少于涉足,大家多以为此“缘觉独悟之法,非我等大乘心人”,这实在是一个误区,若欲除以烦恼、除以现前心智,十二因缘甚为方便,虽然称南传佛教为声闻佛教,或小乘佛教,但它很多善巧,我们绝对是可以鉴借、可以运用的,不要妄称大乘。所以,如果有因缘了,大家还是应该学习学习十二因缘法的。如果你说,我行般舟法,就不学这个法了,可以吗?若是多闻此法,无染无著不生骄慢,多闻亦是方便,多闻亦是善根之成熟。

  穷尽一切如来道地。得胜上忍。入真法界。见众生界。

  “入真法界,见众生界”,何以故?诸佛如来入法界体性智故,十法界秉然。我们现在看这个世界,因一界而隔余界,我们见人道之世界,其他九界就泯灭了。你说:“我可以看到畜生界”,但你实在是看不到畜生界的,只见畜生之命,而不知畜生之心,所以不见此界。有人说:“我能知到鬼界、天界”,你只闻其名,不见其形。所以,一法界显,九法界泯,泯在什么呢?泯在无智之中啊!诸佛如来彻彰于一切众生四俱之德,我们也具此俱生智,此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法界已在我们俱生智当中,但凡夫不得其用。“入真法界,见众生界”,因为十法界唯心所生,若是俱生智现前,可以了达觉知此心;若不如是,则一界显,九界泯。如果你说:“入于声闻界,能得见于人天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因声闻逾越于三界故,能得见于三界如幻,他知三界如幻,所以不相侵扰,入于涅槃,有余无余一时趣入,他会舍弃这个世界的,那还是一法间显,九法间泯。

  性无生灭。见涅槃界。

  “性无生灭“,一心寂静啊,如是守护,寂灭现前。

  本来现前。慧眼清净。观法无二。

  “慧眼清净,观法无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凡夫最苦的就是二元对待,尤其是人类有情,因为修罗去斗争了,不管他,天去放逸了,也管不了他,地狱饿鬼众生,在受苦,在幽暗之中无力自拔,如地狱众生都在受刑罚,畜生道就是在被驱赶、被杀戮,饿鬼道就是在被饥渴所逼恼,他们没有其他时间,而唯有人道多有精力,干什么呢?二元对待,彷徨其中,得啊失啊,善啊恶啊,是啊非啊,持戒犯戒,男啊女啊,大啊小啊,就这样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二元!这就是人类有情的忙叨之处、苦恼之处、徘徊之处、勤苦于此!而慧眼清净,观诸法无二,即得劳累永断,出离此二元对待,在对待中了无对待可得,一时清凉,一时安住!

  彼菩提心。无中无边。

  菩提心广大啊,非造非作,实是本心之畅明!此本心者,无动无摇故,无增无减故。

  一切诸佛体无差异。入于无碍清净智门。明见菩提自然觉智。于善知识起诸佛想。

  一切善知识与诸佛何以差别呢?无有差别。善知识者能启迪众生心智故,是名善知识。善知识者,无名无相,以名相而安立。我们说某某人是大善知识,有所证悟,亲证法则,有诸善巧,有诸悲心,普利于有情,若众生得遇者,于无上菩提结以增上引导,得以法安住。那一切有情呢?亦是善知识。此“善知识”,彻其本质,善知识得见;不彻其本质,我们说有恶有情、善有情,有恶知识、善知识,若以平等心智中得见,一切众生皆是善知识。

  于菩萨所不念乖离。已于生死破坏魔军。一切众事。皆悉如化。

  在我们汉地的修法中,大家所依止的主体思想是般若思想,即如幻修持。在般舟行法中,若是勤奋修持、无有休息者,如幻甚为易得。般舟行法的要眼、要点就在于不休息,所以不能予自身以休息之见,若休息,我们就是回避于现缘,不能出离。碍中无碍行,即得见诸佛。什么碍啊?困来了就是碍,痛来了就是碍,饿来了就是碍,寒来了就是碍,苦来了就是碍,这碍、碍之中,行无碍,无有休息之知见,因为一有休息之见,人马上就休息下来了,若如是,魔军难以催破,如幻如化难以趣入。

  一般来说,如果真正严格地、不休息地走三天般舟,知见都提不起来了,有点如痴如醉似的,因为人的耐力在那儿搁着的,只要这样行持,后天意识一时就荒废了、无力了。现在行法的人畏惧于此,不能放弃休息,所以魔军相扰啊,得以安逸,安逸就是魔军给你的营养啊。腿累了,站一站;困了,睡一睡;饿了,补充一点什么;寒了,加衣服,而那些勿念、勿念、勿念、勿念[19]……,一个个魔军就打不掉、打不掉、打不掉、打不掉……,碍中有碍,碍碍相续,何以故呢?你不仅碍,还成熟碍,困了就睡嘛、饿了就吃东西嘛、寒了就加衣服嘛,那就是碍中生碍了,魔军难破,如幻难入啊。饿是不是如幻呢?我们经常会听到人说:“饿过头了,不能吃了”…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维品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