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维品第一▪P28

  ..续本文上一页

  二者,孙陀利淫女谤佛。这是第二种恼处。佛言:“昔有博戏人名净眼,有淫女名鹿相。净眼诱鹿相出城娱乐。时有辟支佛于林中修道。净眼杀鹿相诬辟支佛。致辟支佛几至死。后净眼良心发现,即自承其罪。国王杀净眼。佛言时净眼者,则我身是。彼鹿相者,孙陀利是。我以是因缘,受无量苦。今虽成佛,以是余殃,犹受女谤。”这是说无量劫以来,因杀于鹿相、谤于辟支佛,于此二法中受无量苦,虽是成佛之时,亦示现受女谤之余殃。诸佛如来以十八不共,知一切过现未来之事,彻底究察,所以于三明四智中有漏尽明、天眼明、宿命明,能明达一切、横观一切,毕无障碍。

  三者,木枪刺脚。佛言:“昔有两部主贾客,入海取宝。后因涨水争船,乃共战斗。第二部主以矛伤第一部主脚,即便命终。佛言时第二部主者,我身是。第一部主者,提婆达多是。以是因缘,受诸苦报。今虽得佛,由此残缘。犹受木枪刺脚。”这是世尊在灵鹫山脚被刺伤之因缘。我们都知道,释迦牟尼佛在这个娑婆世界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虽是应化身示现,也皆得无碍力,何以受此衰恼呢?实皆是以余殃润滋世间,令众生得见得闻,乃至知诸佛亦是依因果相续,从而于修德中得以爱乐,远离平庸之慢。若不然,一切凡夫有情皆诋毁如来,说:“汝诸佛如来是为化现,是为化人,不实之人,无父无母”,因此而堕地狱,枉受其苦,无有亲近之机。

  这是九种恼处中的第三恼,为什么此处要把这九恼说出来呢?断我们的九恼是释迦佛出世的因缘,若不如是,释迦佛出世实不慈悲,实无智慧。若有智者,知众生无始以来的业,虽有种种苦业,但依清净法性回施故,令众生得见,直出业力之侵害,那么这是智心!令众生不再重复所谓的业报承受之苦,即是所谓悲心!若不具备悲智二法,佛不名为佛,我们不能用自己的心智揣度于佛,若揣度于佛,佛则不佛啊。

  四者,三月马麦。佛言:“昔比婆叶如来,在盘头摩跋城中,与大比丘众俱。盘头王奉大供养。尔时城中有婆罗门,将五百童子,见佛应供,起嫉妒心曰,此秃头沙门,正应食马麦,不应食甘馔。时婆罗门者,即我身是。五百童子,即五百罗汉是。以是因缘,受诸苦报。今虽得佛,以是残缘,三月安居,无有供养,唯食马麦。”婆叶如来非是此贤劫如来,是庄严劫最后世尊。释迦世尊有三月马麦之报,有国王说,世尊,我当于安居夏三月做饮食之供养。世尊默然。此王知世尊答应三月受供,尔后入于王宫,忘却此言,此三月因其应供故,无有其他应供因缘,有马贩子见世尊无有供养者,以马麦相供养。阿难生疑啊,说,世尊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以成熟,得以成就,得以安住,何以具此无有圆满福德呢?世尊说,来!阿难就过来了。世尊说,取于马麦。阿难从世尊钵中取于马麦。世尊说,阿难食之。阿难就食之,一月未知饥渴,犹如饮甘露。这实在是诸佛如来的秘密功德所在。

  所以,三月马麦,虽是苦报之相,实是滋众生于相解,若不相解,世间有情就会认为无有因果,昧失因果之心,以无自性妄生断灭见,毁灭于世间法则,生大邪见故,而受苦轮回。为避免众生生邪见,故世尊保持余习余报,以令众生得以安乐住。我们看到世尊尚有报,心得安稳,你不要以为这是虚假,如果世尊不受报了,你无缘可攀,无法可摄,无可交流,所以这九恼之中,实是佛的大悲大智所垂机示现。

  五者,流离王杀释种。佛言:“昔此罗阅城,有捕鱼村。时世饥馑,村有池多鱼,众皆捕食。池中有二种鱼,一名麸,二名多舌,各怀报怨之心。时有一小儿,在岸边见鱼跳。以杖打彼鱼头。尔时罗阅人者,今释种是。麸鱼者,今流离王是。多舌鱼者,今梵志好苦是(教流离王杀释种者)。小儿者,我身是。以是因缘,流离王杀释种,我患头疼。”世尊打鱼头三下,然后三日患于头痛,流离王灭释迦族,世尊三止而不能止。这是第五恼处。我们切莫认为实有此报,若是世尊不如是示现,而以大威德遮护释迦族,令其因果不相续,虽然各得出离,但佛法泯灭于世间。所以,虽大目犍连不忍于释迦族一时灭种,盛五百释迦族人放于钵器之中,以令其不受流离王之害,流离王涂城之后,目犍连把这五百人从钵器中倾出,结果都化成血水。此因果之相续为何如是呢?欲令未出对待之有情生决定见故。此决定见,并不是因果决定见,而是“深信因果,不昧因果”之说,不昧因果,趣于法性,直出生死,但如果不信因果,众生生死无依啊,乃至说法亦无依,所以这是灭九恼处的关键。

  六者,乞食空钵。佛曾入婆罗门聚落,乞食不得,空钵而还。尔时世尊在婆罗门村落中行以托钵,一日二日三日不得饮食,空钵相随。有比丘自卖一钵,说:“此世尊者,一切智者,何以不得于饮食呢?我宁愿卖以衣钵,换以饮食,以不令世尊饮食衰恼。”所以持一钵白米饭去供养世尊。世尊说:“比丘啊,我不消此食。此饮食应供养汝父母。何以故?父母生养汝身故。”此比丘说:“世尊是一切智者,一切功德之守护者,是人天之眼目,人天之导师,具足一切福德,何以不能消此食呢?”世尊说:“我促生一切众生的法身慧命,不促生你如是色身。所以应供汝父母,若令汝父母三皈后,可受此食。”这是世尊三日空钵之苦恼。我们现代的比丘,若是正常因缘下,不会因为饮食逼迫的,世尊以圆满的智德力中,人天之导师、世间之眼目、人天之应供养者,为什么会有三日空钵呢?实是不是如此,实是为了令众生有情真正得见得用于因果,以如此相随故,所以方便施教。

  七者,旃荼女谤佛。佛为众说法时,多舌童女系盂起腹,谤佛言,沙门何以不说家事,乃说他事。汝先共我通,事须酥油,以养小儿。佛自述本生言:“昔有佛名尽胜。有二比丘,一名无胜。一名常欢。时波罗柰城,有大爱长者妇名善幻。二比丘往其家以为檀越。无胜比丘,以断漏故,供养无乏。常欢比丘,结使未除,供养微薄。常欢起嫉妒心,谤无胜与善幻通。时常欢者我身是,善幻妇者,今旃荼是。以是因缘,受诸苦报。由此余殃,受童女谤。”

  八者,调达推石。佛言:“昔罗阅城,有长者名须檀,有子名须摩提。其父命终后,须摩提有异母弟,名修耶舍。须摩提恐其弟分财,将其弟骗至耆阇崛山,推堕崖底,以石砸杀。长者须檀者,我父王是。须摩提者,我身是。修耶舍者,提婆达多是。以是残缘,提婆达多,以石掷我头,山神以手接石,有小石片,伤我足趾。”

  九者,寒风索衣。世尊于阿罗婆伽林中,夜寒,曾索三衣御寒。关于比丘中何以得衣抵御寒冷呢?初夜中以持“五衣”而能避其诸寒,中夜避其寒而持“七衣”,后夜中有寒冷感,就持“大衣”,三衣俱,持避诸寒。所以世尊说比丘三衣,足以避于寒冷,足以行道,故持三衣一钵之法。

  此九恼处,是世尊所证,因果所现,即证得菩提后所现的因果相。若是我等在凡有情,不信因果,就不能勤行于诸法,如般舟一法,就会说知道道理就行了,而不会去行法,但因果丝毫不爽。因此,我们常行一道,心念诸佛,亲证“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之三昧,临闻诸佛之教诲,现前即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何以故呢?亲见自性法则抉择故,见佛悟无生忍故,受佛亲记故。

  心常不离九想观门。

  九想,是比丘修法的一种善巧,作不净观的一种善巧,欲除一切众生贪欲之心,消除诸业,什么业呢?染著之业、贪欲之业,因为贪欲生嗔愚二业。九想之中,一胖胀想,二青瘀想,三坏想,四血涂漫想,五脓烂想,六虫啖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烧想。这是作不净观的九种观法,南传出家人必然会修这样的法,在藏地的诸瑜伽行者,乃至诸真正行法者,多在寒冷中行此法,以令其出离心得以真实成就,而我们汉地的僧人于此处少于行持,妄称大乘,各举大乘之教言,而心中无大乘之善巧,声闻乘利益尚不可得故,虚设大乘,这是我们汉地比较空泛之业相所表。

  常思弃捐八种懈怠。

  佛法中有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定、正智。八正道可以说是精勤一法,于此不作守护,即不乐于八正道修持,则产生八怠。

  一心修习八大人觉。

  有《八大人觉经》,很短的经典,八大人觉者,一少欲,二知足,三远离,四精进,五正忆念,六定心,七智慧,八无戏论。“少欲”和“知足”有什么差别呢?为什么这样说呢?少欲者自有少欲之法用,知足者自有知足之法用,往往我们凡夫有情因为粗重烦恼、粗重的见思惑乱,而于细微处多不相知,在此是细分说,这是大人之觉、智者所觉、圣者所觉,菩萨应守护,凡夫以往在此昧失。

  不著禅味。

  若有诸禅定善巧者,应不耽搁于禅味。法味实际最容易耽搁以人,在世尊的教言中,一些经典记载中,比丘在此处堕入世俗娱乐中的甚多。近代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南传一个沙弥,此沙弥有广大神通善巧,因禅定而得,后因染著故堕于世俗,乃至岁满之时舍戒还俗。这个沙弥大概是泰国的,很有名,他的通力有多大呢?一次他师父说:“明日是世尊圣诞之日,我等当供养”,他就以通力到印度的一个山谷中取了很多花,使道场中处处充满花具,通力很大,空间自在。其师父没有通力,但甚深因果观察力是很有善巧的,和尚说:“沙弥啊,但护自心,勿耽于禅味啊”,他不听师父教言,大概在其二十岁时,因为耽搁于禅味,乃至通力故,贪著种种自受用之乐,就有染著心,而染著心生起之刹那,异熟业缘成熟,其宿世有缘之女性就出现在他面前,一晃来晃去,他就管不住自己,就舍戒还俗了。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

  不恃多闻。

  多有慢人,以行法而慢,以多闻而慢,以有种种善巧而慢,而欺于自心,欺于他人。

  摧伏我慢。

  有人多闻则生慢心,有人多行则有慢心,有人多有财富则有慢心,有人多有权势…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维品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