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者,孫陀利淫女謗佛。這是第二種惱處。佛言:“昔有博戲人名淨眼,有淫女名鹿相。淨眼誘鹿相出城娛樂。時有辟支佛于林中修道。淨眼殺鹿相誣辟支佛。致辟支佛幾至死。後淨眼良心發現,即自承其罪。國王殺淨眼。佛言時淨眼者,則我身是。彼鹿相者,孫陀利是。我以是因緣,受無量苦。今雖成佛,以是余殃,猶受女謗。”這是說無量劫以來,因殺于鹿相、謗于辟支佛,于此二法中受無量苦,雖是成佛之時,亦示現受女謗之余殃。諸佛如來以十八不共,知一切過現未來之事,徹底究察,所以于叁明四智中有漏盡明、天眼明、宿命明,能明達一切、橫觀一切,畢無障礙。
叁者,木槍刺腳。佛言:“昔有兩部主賈客,入海取寶。後因漲水爭船,乃共戰鬥。第二部主以矛傷第一部主腳,即便命終。佛言時第二部主者,我身是。第一部主者,提婆達多是。以是因緣,受諸苦報。今雖得佛,由此殘緣。猶受木槍刺腳。”這是世尊在靈鹫山腳被刺傷之因緣。我們都知道,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娑婆世界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雖是應化身示現,也皆得無礙力,何以受此衰惱呢?實皆是以余殃潤滋世間,令衆生得見得聞,乃至知諸佛亦是依因果相續,從而于修德中得以愛樂,遠離平庸之慢。若不然,一切凡夫有情皆诋毀如來,說:“汝諸佛如來是爲化現,是爲化人,不實之人,無父無母”,因此而墮地獄,枉受其苦,無有親近之機。
這是九種惱處中的第叁惱,爲什麼此處要把這九惱說出來呢?斷我們的九惱是釋迦佛出世的因緣,若不如是,釋迦佛出世實不慈悲,實無智慧。若有智者,知衆生無始以來的業,雖有種種苦業,但依清淨法性回施故,令衆生得見,直出業力之侵害,那麼這是智心!令衆生不再重複所謂的業報承受之苦,即是所謂悲心!若不具備悲智二法,佛不名爲佛,我們不能用自己的心智揣度于佛,若揣度于佛,佛則不佛啊。
四者,叁月馬麥。佛言:“昔比婆葉如來,在盤頭摩跋城中,與大比丘衆俱。盤頭王奉大供養。爾時城中有婆羅門,將五百童子,見佛應供,起嫉妒心曰,此禿頭沙門,正應食馬麥,不應食甘馔。時婆羅門者,即我身是。五百童子,即五百羅漢是。以是因緣,受諸苦報。今雖得佛,以是殘緣,叁月安居,無有供養,唯食馬麥。”婆葉如來非是此賢劫如來,是莊嚴劫最後世尊。釋迦世尊有叁月馬麥之報,有國王說,世尊,我當于安居夏叁月做飲食之供養。世尊默然。此王知世尊答應叁月受供,爾後入于王宮,忘卻此言,此叁月因其應供故,無有其他應供因緣,有馬販子見世尊無有供養者,以馬麥相供養。阿難生疑啊,說,世尊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得以成熟,得以成就,得以安住,何以具此無有圓滿福德呢?世尊說,來!阿難就過來了。世尊說,取于馬麥。阿難從世尊缽中取于馬麥。世尊說,阿難食之。阿難就食之,一月未知饑渴,猶如飲甘露。這實在是諸佛如來的秘密功德所在。
所以,叁月馬麥,雖是苦報之相,實是滋衆生于相解,若不相解,世間有情就會認爲無有因果,昧失因果之心,以無自性妄生斷滅見,毀滅于世間法則,生大邪見故,而受苦輪回。爲避免衆生生邪見,故世尊保持余習余報,以令衆生得以安樂住。我們看到世尊尚有報,心得安穩,你不要以爲這是虛假,如果世尊不受報了,你無緣可攀,無法可攝,無可交流,所以這九惱之中,實是佛的大悲大智所垂機示現。
五者,流離王殺釋種。佛言:“昔此羅閱城,有捕魚村。時世饑馑,村有池多魚,衆皆捕食。池中有二種魚,一名麸,二名多舌,各懷報怨之心。時有一小兒,在岸邊見魚跳。以杖打彼魚頭。爾時羅閱人者,今釋種是。麸魚者,今流離王是。多舌魚者,今梵志好苦是(教流離王殺釋種者)。小兒者,我身是。以是因緣,流離王殺釋種,我患頭疼。”世尊打魚頭叁下,然後叁日患于頭痛,流離王滅釋迦族,世尊叁止而不能止。這是第五惱處。我們切莫認爲實有此報,若是世尊不如是示現,而以大威德遮護釋迦族,令其因果不相續,雖然各得出離,但佛法泯滅于世間。所以,雖大目犍連不忍于釋迦族一時滅種,盛五百釋迦族人放于缽器之中,以令其不受流離王之害,流離王塗城之後,目犍連把這五百人從缽器中傾出,結果都化成血水。此因果之相續爲何如是呢?欲令未出對待之有情生決定見故。此決定見,並不是因果決定見,而是“深信因果,不昧因果”之說,不昧因果,趣于法性,直出生死,但如果不信因果,衆生生死無依啊,乃至說法亦無依,所以這是滅九惱處的關鍵。
六者,乞食空缽。佛曾入婆羅門聚落,乞食不得,空缽而還。爾時世尊在婆羅門村落中行以托缽,一日二日叁日不得飲食,空缽相隨。有比丘自賣一缽,說:“此世尊者,一切智者,何以不得于飲食呢?我甯願賣以衣缽,換以飲食,以不令世尊飲食衰惱。”所以持一缽白米飯去供養世尊。世尊說:“比丘啊,我不消此食。此飲食應供養汝父母。何以故?父母生養汝身故。”此比丘說:“世尊是一切智者,一切功德之守護者,是人天之眼目,人天之導師,具足一切福德,何以不能消此食呢?”世尊說:“我促生一切衆生的法身慧命,不促生你如是色身。所以應供汝父母,若令汝父母叁皈後,可受此食。”這是世尊叁日空缽之苦惱。我們現代的比丘,若是正常因緣下,不會因爲飲食逼迫的,世尊以圓滿的智德力中,人天之導師、世間之眼目、人天之應供養者,爲什麼會有叁日空缽呢?實是不是如此,實是爲了令衆生有情真正得見得用于因果,以如此相隨故,所以方便施教。
七者,旃荼女謗佛。佛爲衆說法時,多舌童女系盂起腹,謗佛言,沙門何以不說家事,乃說他事。汝先共我通,事須酥油,以養小兒。佛自述本生言:“昔有佛名盡勝。有二比丘,一名無勝。一名常歡。時波羅柰城,有大愛長者婦名善幻。二比丘往其家以爲檀越。無勝比丘,以斷漏故,供養無乏。常歡比丘,結使未除,供養微薄。常歡起嫉妒心,謗無勝與善幻通。時常歡者我身是,善幻婦者,今旃荼是。以是因緣,受諸苦報。由此余殃,受童女謗。”
八者,調達推石。佛言:“昔羅閱城,有長者名須檀,有子名須摩提。其父命終後,須摩提有異母弟,名修耶舍。須摩提恐其弟分財,將其弟騙至耆阇崛山,推墮崖底,以石砸殺。長者須檀者,我父王是。須摩提者,我身是。修耶舍者,提婆達多是。以是殘緣,提婆達多,以石擲我頭,山神以手接石,有小石片,傷我足趾。”
九者,寒風索衣。世尊于阿羅婆伽林中,夜寒,曾索叁衣禦寒。關于比丘中何以得衣抵禦寒冷呢?初夜中以持“五衣”而能避其諸寒,中夜避其寒而持“七衣”,後夜中有寒冷感,就持“大衣”,叁衣俱,持避諸寒。所以世尊說比丘叁衣,足以避于寒冷,足以行道,故持叁衣一缽之法。
此九惱處,是世尊所證,因果所現,即證得菩提後所現的因果相。若是我等在凡有情,不信因果,就不能勤行于諸法,如般舟一法,就會說知道道理就行了,而不會去行法,但因果絲毫不爽。因此,我們常行一道,心念諸佛,親證“十方諸佛悉皆現前”之叁昧,臨聞諸佛之教誨,現前即于無上菩提得不退轉,何以故呢?親見自性法則抉擇故,見佛悟無生忍故,受佛親記故。
心常不離九想觀門。
九想,是比丘修法的一種善巧,作不淨觀的一種善巧,欲除一切衆生貪欲之心,消除諸業,什麼業呢?染著之業、貪欲之業,因爲貪欲生嗔愚二業。九想之中,一胖脹想,二青瘀想,叁壞想,四血塗漫想,五膿爛想,六蟲啖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燒想。這是作不淨觀的九種觀法,南傳出家人必然會修這樣的法,在藏地的諸瑜伽行者,乃至諸真正行法者,多在寒冷中行此法,以令其出離心得以真實成就,而我們漢地的僧人于此處少于行持,妄稱大乘,各舉大乘之教言,而心中無大乘之善巧,聲聞乘利益尚不可得故,虛設大乘,這是我們漢地比較空泛之業相所表。
常思棄捐八種懈怠。
佛法中有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定、正智。八正道可以說是精勤一法,于此不作守護,即不樂于八正道修持,則産生八怠。
一心修習八大人覺。
有《八大人覺經》,很短的經典,八大人覺者,一少欲,二知足,叁遠離,四精進,五正憶念,六定心,七智慧,八無戲論。“少欲”和“知足”有什麼差別呢?爲什麼這樣說呢?少欲者自有少欲之法用,知足者自有知足之法用,往往我們凡夫有情因爲粗重煩惱、粗重的見思惑亂,而于細微處多不相知,在此是細分說,這是大人之覺、智者所覺、聖者所覺,菩薩應守護,凡夫以往在此昧失。
不著禅味。
若有諸禅定善巧者,應不耽擱于禅味。法味實際最容易耽擱以人,在世尊的教言中,一些經典記載中,比丘在此處墮入世俗娛樂中的甚多。近代有一個故事,說的是南傳一個沙彌,此沙彌有廣大神通善巧,因禅定而得,後因染著故墮于世俗,乃至歲滿之時舍戒還俗。這個沙彌大概是泰國的,很有名,他的通力有多大呢?一次他師父說:“明日是世尊聖誕之日,我等當供養”,他就以通力到印度的一個山谷中取了很多花,使道場中處處充滿花具,通力很大,空間自在。其師父沒有通力,但甚深因果觀察力是很有善巧的,和尚說:“沙彌啊,但護自心,勿耽于禅味啊”,他不聽師父教言,大概在其二十歲時,因爲耽擱于禅味,乃至通力故,貪著種種自受用之樂,就有染著心,而染著心生起之刹那,異熟業緣成熟,其宿世有緣之女性就出現在他面前,一晃來晃去,他就管不住自己,就舍戒還俗了。這是一個很有名的故事。
不恃多聞。
多有慢人,以行法而慢,以多聞而慢,以有種種善巧而慢,而欺于自心,欺于他人。
摧伏我慢。
有人多聞則生慢心,有人多行則有慢心,有人多有財富則有慢心,有人多有權勢…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思維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