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則有慢心,因爲我慢種姓故,所以應催伏我慢。
一心聽受。求法殷重,修道證知。憐愍衆生。離我分別。求壽命想。畢竟難得。
壽命難得啊,無常無我故。在見地皈依中,無常、無我、苦、空是必修之法,也是一切佛法中人必行之法,如是印契自心,是爲叁皈依者,也是見地皈依,或說是智地皈依、解地皈依、順地皈依,此皈依是不壞的皈依。名字皈依,比如說拿了一個什麼皈依證、我出家作沙門等等,是不是皈依了呢?若是不以四法印來印契自心,無以皈依。所以說,在見地中應該皈依。“求壽命想。畢竟難得”,這是很重要的,因爲我們多以爲長壽,希望長壽,以爲此色身不壞,或欲使此色身不壞,豈不知一切衆生生老病死各個難逃啊,甚爲公平。
觀察諸陰。無有物想。不住涅槃。不著生死。
不住涅槃,不著生死,是諸大乘行人所應守護。
諸行煩惱輪。發大恐怖想。
于煩惱輪中生大怖畏,于生死輪中生大怖畏。現在許多凡夫有情、煩惱有情,不懼煩惱,不懼生死,實在是莽漢!生死相逼之時,實在是無以自拔啊;煩惱相逼之時,實是無以出離啊。所以,我們平時在種種因緣具得之時,應斷煩惱、除生死,此是要務,一切學佛之人之要務!你說,我求于人天福報,那這就不成要務了。但我們作爲學佛者,要善于擇取佛法利益。
諸陰怨家想。
陰,舊譯爲陰,新譯爲蘊,所謂“五蘊皆空”,包括色、受、想、行、識。“諸陰怨家想”,即于色、受、想、行、識作怨家想,一切凡夫莫不昧于此,于諸陰蘊中不得自拔啊。
諸入空宅想。諸界毒蛇想。
“諸界”,什麼界呢?若居一位,以爲實則界,此界有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演幻于十八界,應于此十八界作毒蛇想,不可著啊。
叁界衰惱想。
有有情說:“我不住于欲界了”,那就是說得以初禅、二禅、叁禅、四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入于無色界,在這個世上有習法如是的。我遇到一些法,結個什麼印啊,念個什麼特定真言啊,入一個曼達受一個灌頂啊,很快就進入種種所謂的禅定善巧,乃至說得大方便,此處亦不可著入,若著入,則叁界衰惱一樣逼迫。我們在欲界中,善惡尚未出離,是非尚染,故禅定不可得,也就是說色界不能入啊。因爲色界是依禅天而建立,善惡之類有情、持戒犯戒之類有情是不能入的,是非有情,心生分別,難以得入啊。現在許多學佛人,于諸禅天尚不愛樂,染著是非,染著于對待,禅定不得,所以現在修法的人比較可憐,比較苦,狹隘啊。
涅槃利安想。
諸佛如來親證種種善巧,在這種種善巧中,解脫、智慧、涅槃,叁法鼎立。這個鼎立是什麼呢?是佛法之全體,若少一,是爲涅槃外道,若少一,是爲智慧外道,若少一,是爲解脫外道,此外道,在印度九十六種外道中各個都有,而叁法具足,是爲佛法之正行。于此叁點,不可廢棄,如鼎叁足,一廢全廢啊!所以,世尊在《大般涅槃經》中講,解脫、智慧、涅槃,叁足鼎立,支撐佛法[18]。
觀諸欲惡。猶如唾涕。深樂出家。不違佛教。于衆生所勸行功德。于諸世界。無複染心。見一切佛。皆悉現前。
對于般舟叁昧的行持,這種種引導,皆歸結到“見一切諸佛悉皆現前”這個大功德相中,以成熟善根。
受一切身。皆若幻夢。一切諸相。觀察滅除。
諸相非相,得見智慧妙用,得見如來妙用。知一切業皆是幻化,知一切身皆是幻化,無有實質。我們現前是不是一個幻相呢?如是幻緣,産生幻相、幻局故,無有實質。
思惟往來。不見叁世。
一念叁世故。一念真心萌動,不昧失法界境相,即是回歸。昧失之時,能所建立,産生種種世界,粗重感知各個建立,叁有叁界一時生起。
于信清淨。深信真妙。念一切佛。叁世平等。
過現未來,一念能彰啊,“叁世爲一念,一念爲叁世”,莫作細說,但用觀察。
無有動轉。而能持諸善根。一切諸佛叁昧自在。終不染著諸佛相身。
因爲在一切叁昧修持之中,遇見諸相,甚爲善巧,甚爲安樂。此善巧安樂能令一切衆生見于諸佛,欲見則見,叁昧力故,欲出則出,出諸禅定故。此處無可染著,亦無可毀壞,何以故?無有來去,無有實法,無有實相故,但因緣而聚,心淨則見。現在人用致幻劑很厲害,有人耽擱于禅味也會中毒,就象用致幻劑一樣,致幻劑一用,想什麼來什麼,諸禅定叁昧善巧者亦複如是,欲觀什麼就得見什麼,以正受力、平等力、無礙力相加故,而産生事實,若耽著于此緣,人就會中毒啊,墮于世俗之樂。
于一切法皆悉平等不與一切世間共诤。所可應作。不相違背。通達甚深十二因緣。
因爲一切叁昧中,以果說,果者,成熟之相,動心即見;以因說,因者,勤奮思維。無因者,果不得見。善立者,因果同時,善根成熟,迅速得以妙用。善根薄少者,因果差異就大一些,延續之力就拉長,所謂長者,實是幻覺,實是不實,但延幻如是,延續如是。
“于一切法皆悉平等不與一切世間共诤。所可應作。不相違背。通達甚深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法在佛法中被廣泛修持,而我們漢地相對比較少于涉足,大家多以爲此“緣覺獨悟之法,非我等大乘心人”,這實在是一個誤區,若欲除以煩惱、除以現前心智,十二因緣甚爲方便,雖然稱南傳佛教爲聲聞佛教,或小乘佛教,但它很多善巧,我們絕對是可以鑒借、可以運用的,不要妄稱大乘。所以,如果有因緣了,大家還是應該學習學習十二因緣法的。如果你說,我行般舟法,就不學這個法了,可以嗎?若是多聞此法,無染無著不生驕慢,多聞亦是方便,多聞亦是善根之成熟。
窮盡一切如來道地。得勝上忍。入真法界。見衆生界。
“入真法界,見衆生界”,何以故?諸佛如來入法界體性智故,十法界秉然。我們現在看這個世界,因一界而隔余界,我們見人道之世界,其他九界就泯滅了。你說:“我可以看到畜生界”,但你實在是看不到畜生界的,只見畜生之命,而不知畜生之心,所以不見此界。有人說:“我能知到鬼界、天界”,你只聞其名,不見其形。所以,一法界顯,九法界泯,泯在什麼呢?泯在無智之中啊!諸佛如來徹彰于一切衆生四俱之德,我們也具此俱生智,此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法界已在我們俱生智當中,但凡夫不得其用。“入真法界,見衆生界”,因爲十法界唯心所生,若是俱生智現前,可以了達覺知此心;若不如是,則一界顯,九界泯。如果你說:“入于聲聞界,能得見于人天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因聲聞逾越于叁界故,能得見于叁界如幻,他知叁界如幻,所以不相侵擾,入于涅槃,有余無余一時趣入,他會舍棄這個世界的,那還是一法間顯,九法間泯。
性無生滅。見涅槃界。
“性無生滅“,一心寂靜啊,如是守護,寂滅現前。
本來現前。慧眼清淨。觀法無二。
“慧眼清淨,觀法無二”,在這個世界中,我們凡夫最苦的就是二元對待,尤其是人類有情,因爲修羅去鬥爭了,不管他,天去放逸了,也管不了他,地獄餓鬼衆生,在受苦,在幽暗之中無力自拔,如地獄衆生都在受刑罰,畜生道就是在被驅趕、被殺戮,餓鬼道就是在被饑渴所逼惱,他們沒有其他時間,而唯有人道多有精力,幹什麼呢?二元對待,彷徨其中,得啊失啊,善啊惡啊,是啊非啊,持戒犯戒,男啊女啊,大啊小啊,就這樣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二元!這就是人類有情的忙叨之處、苦惱之處、徘徊之處、勤苦于此!而慧眼清淨,觀諸法無二,即得勞累永斷,出離此二元對待,在對待中了無對待可得,一時清涼,一時安住!
彼菩提心。無中無邊。
菩提心廣大啊,非造非作,實是本心之暢明!此本心者,無動無搖故,無增無減故。
一切諸佛體無差異。入于無礙清淨智門。明見菩提自然覺智。于善知識起諸佛想。
一切善知識與諸佛何以差別呢?無有差別。善知識者能啓迪衆生心智故,是名善知識。善知識者,無名無相,以名相而安立。我們說某某人是大善知識,有所證悟,親證法則,有諸善巧,有諸悲心,普利于有情,若衆生得遇者,于無上菩提結以增上引導,得以法安住。那一切有情呢?亦是善知識。此“善知識”,徹其本質,善知識得見;不徹其本質,我們說有惡有情、善有情,有惡知識、善知識,若以平等心智中得見,一切衆生皆是善知識。
于菩薩所不念乖離。已于生死破壞魔軍。一切衆事。皆悉如化。
在我們漢地的修法中,大家所依止的主體思想是般若思想,即如幻修持。在般舟行法中,若是勤奮修持、無有休息者,如幻甚爲易得。般舟行法的要眼、要點就在于不休息,所以不能予自身以休息之見,若休息,我們就是回避于現緣,不能出離。礙中無礙行,即得見諸佛。什麼礙啊?困來了就是礙,痛來了就是礙,餓來了就是礙,寒來了就是礙,苦來了就是礙,這礙、礙之中,行無礙,無有休息之知見,因爲一有休息之見,人馬上就休息下來了,若如是,魔軍難以催破,如幻如化難以趣入。
一般來說,如果真正嚴格地、不休息地走叁天般舟,知見都提不起來了,有點如癡如醉似的,因爲人的耐力在那兒擱著的,只要這樣行持,後天意識一時就荒廢了、無力了。現在行法的人畏懼于此,不能放棄休息,所以魔軍相擾啊,得以安逸,安逸就是魔軍給你的營養啊。腿累了,站一站;困了,睡一睡;餓了,補充一點什麼;寒了,加衣服,而那些勿念、勿念、勿念、勿念[19]……,一個個魔軍就打不掉、打不掉、打不掉、打不掉……,礙中有礙,礙礙相續,何以故呢?你不僅礙,還成熟礙,困了就睡嘛、餓了就吃東西嘛、寒了就加衣服嘛,那就是礙中生礙了,魔軍難破,如幻難入啊。餓是不是如幻呢?我們經常會聽到人說:“餓過頭了,不能吃了”…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思維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