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众生以真实功德善巧。世尊在下面举了例子。
又于众生生父母想。
一切诸佛如来于一切有情作父母想,感恩于生活,感恩于每一个现下,感恩一切有缘,此真实不虚,何以故?彻达本源故,了解自心无别故。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感知中,若依凡情,若依业习,若依分别知见,往往不能生起这种对一切众生感恩的心智,而诸佛如来在此处抉择,于一切有情“生父母想”,此“生想”,是作意想,还是如实想呢?若依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的轮回,那么一切有情互为父母是诚实之言,若依此世、彼世、多世者,这里是所谓的想说、喻说、假说,能令众生得以究竟安乐。如此设立,能令众生得究竟安乐与平等心智守护,报一切如父母有情的恩德。所以,诸佛如来是知恩者、报恩者、行于恩德者,故说恩德具足。在诸佛如来住世胜功德之三德[17]中,恩德最为具足,与一切有情交往时,皆不失时机惠以众生真实利益,以报众生恩,何以故?诸佛如来视一切众生无始以来互为父母,以此因缘来报互为养育之恩。
亦于众生所作一子心。
如是一心中,尊重一切,饶益一切有情。在凡夫心智中,往往以业习辨识力来看,以为此是增上语,或说是大话,是不相应语,是夸张的高明言说,实不如是,诸佛如来世尊在此作抉择。我们作为薄地凡夫,假设顺从诸佛如来的思观来思观,顺从诸佛的知见来作知见,顺从诸佛的认取来作认取,哪怕刹那间作以随顺,即得不可思议的加持与心智的改变、心智的印契,此处可以作假设,你不妨一试,不妨一观,不妨一用。“不妨”之处,正是印心处。所以,碰到了、撞到了、印上了,那你就了得自心、佛心、众生心三无差别。何以故呢?自心、佛心、众生心,心心本是一心,但是妄用、正用、分别用、圆满用、差别用、邪用、真实用、究竟用,用用有别。“别”在执着者,诸佛如来早已识得无别真实妙用,所以以平等心饶益一切众生。
一切法中无有诤想。
世尊在经典中讲“是法平等,法无高下”,诸佛如来所施的教言,让我们一切众生看破现缘如梦如幻,无有实质,但是自性种种妙用延续作业。众生虚妄认许,以为业流相为我;诸佛如来以悲智、愿力延续种种作用,广利众生,而无我可得,所以得以自在无诤,入“无诤三昧”,广利世间。
虽念持戒而不执着。
诸佛如来心智究竟圆满广大,一切行法者亦复应如是,即持戒而不执着,普遍饶益有情而实无众生可饶益者,此是无染著心中之平等心智的规范与利益。若是持戒者以为实是自己持戒者,此为犯戒,何以故?染污心智故,高低心智故,人相我相故,此人会沉沦于生死迷闷之中、我执我见之中。
常在禅定。亦无躭染。
下面这些文字给我们表达了一个法则的细微无造作守护,若是稍有造作,定有耽染。
好乐多闻。不起分别。
即于多闻中清净爱乐,广习于法,不生慢心。末世有情多在此背道,因此,我们假经典以洗自身心垢,乐于多闻而不骄慢,这是甚为重要的,若不如是,我们多会生染著。对于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用来对比自己现前心念,对比自己现前作业,切莫作他想,我等勿数他人珍宝,亦不要把佛法推于他边,若是推到他边,总不能契入,总不起作用,总不相干啊,画饼总难充饥,无有融入机会。
戒聚不缺。
戒聚者,有三聚之戒,所谓威仪戒、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戒聚不缺”,即三聚戒中无有缺漏。我们一般对戒法的认识中,各有所守,若声闻戒聚在于威仪,若菩萨聚在于善法,若以最上乘教言多在于饶益有情,如是抉择,三聚戒中无缺无犯,不相疑谤。缺犯者,疑谤之处多有生起,因为三聚戒各有互融之处,凡夫之人妄相诋毁,有人在持声闻戒中有菩萨犯、持菩萨戒中有声闻犯,此处,无处可犯,但以饶益有情,但以威仪住世,皆可作不犯,犯者忏,亦是不犯,亦是利益,亦是清净!
定聚不动。
在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种种禅定法则中,深入禅法法味之有情逾越了我们欲界有情所有的染著,在色界得以自在力,即在色界世间多以游历自在、庄严自心。“定聚不动”是指于定聚中亦无染著,所谓不动者,不出此界,不入彼界,但享此法味之乐。
智聚不妄。
“智”,一般归为三种说法:诸佛亲证一切种智,诸大阿罗汉亲证一切智,诸菩萨方便运用道种智。在这三智之中,不相错妄,例如在一切智中,以总相得见,而不泯灭于分别智,即所谓道种智,这样心智安乐。有人在事相中容易迷失自心,妄生分别,互说高低,其实总相别相,总是名词之相,心智无异,但从如来藏性中流出,各具庄严,各说方便。
诸法无疑。
我们习法者,是否有疑、有碍呢?
不背诸佛。
诸佛如来施广大教言,八万四千法则,对八万四千心智之众生,也就是对治八万四千种执着,这都是名词名相啊,这个名说实在非是实有,非是具体,但是一个假设喻说,八万四千可以表达无穷,也可以表达我等现前一念。
不谤正法。
末法时代谤法者多,何以故?心智染污故,妄自分别取舍故,妄以为对错故,泯灭正见故。
不坏众僧。
不坏僧众者,和合世间,不以为己对,不以为他错,何以故有这样的守护呢?和合于世间,担众生之业,好事推于他人,恶事向己,赞人善德,忏人过失,因此菩萨正行令僧众得以世间道场兴隆。
不好乖离。
乖离者,会背弃现缘,多行背道而驰的法则。
亲近众圣。远离愚痴。
常亲近善知识,多得妙用;常与愚人相处,迷失自心,何以故?迷者导迷,盲者导盲,各个犹如盲人摸象,互争互说,不相亲见,而智者、圣者可以导引我等,开我眼目,远离愚痴,开智慧之眼,让我们得见大象之全体,一时具足。世人贪求于佛法,亦犹如盲人摸象,触于点滴而自诩,以为己对,结果丢失整体,不得佛法真实功德。
不志求出世。虽闻语言。意不乐听。亦不耽著世间六味。
出世不求,入世不入,是为定心方便,是为无染无著之方便,所谓无染无著智慧真实功德力,不出世,不入世,不入生死,亦不著涅槃,不入烦恼,亦不证菩提,真实安住,智慧光明,此为熏习五解脱法之善巧。
习近熏修五解脱法。
解脱、解脱知见,以戒、定、慧而清净安立。我们在学习佛法中,若不依五解脱法则,以及“空无相无愿”三三昧,是难以进趣的。
除灭十恶。念修十善。
所谓“十恶”者,杀、盗、邪淫、恶口、妄语、绮语、两舌、贪、瞋、痴,“十善”者,即反之,为不杀、不盗、不邪淫、不恶口、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贪、不瞋、不痴。这实在是世间、出世间之安稳乐处。为何能说善法是乐处呢?出世间怎么能乐于善法呢?我们都知道,在俗谛中说五戒十善得生人天善道,由此来看,十善、十恶怎么能有出世之善巧呢?即所谓二谛本相融通,但以假说。种种苦中,愚者受之,圣者亦受之,圣者于苦得乐,什么乐呢?于苦而得解脱,于苦而成就于菩提,而苦难众生者,苦苦相逼,苦苦相续,昧失于苦,所以不得解脱,所以苦亦是出世善巧。在十善法中亦复如是。十善十恶法则,是我们人生安稳之基础,一旦丢失此基础,多有苦楚相逼,多有苦源增加。智者依苦苦而出离,愚者依苦苦而沉沦,所以,在苦中必然是苦相,乐中必然是乐相,此必然者,就是指“受”无可替代,诸大圣者、智者、善巧者于诸苦乐中游历自在,妙用此处,凡者在此沉沦无疑,不能自拔,如此而已。
断灭众生九种恼处。
九种恼处是世尊往昔之因缘。释迦牟尼佛依五百愿摄护故,于此浊恶世界方能成佛,但尚现九恼:
一者,六年苦行。世尊舍兜率降王宫,弃位出家,六年苦行。这六年苦行实是苦处,这是第一恼。为什么有此恼呢?佛言:“昔有二少年,一名火鬘,是婆罗门子。二名护喜,是瓦师子。”即瓦匠之子。“护喜谓火鬘曰,共见迦叶如来!”我们都知道迦叶如来是贤劫中第三世尊,贤劫四佛分别为拘留逊、拘那含摩尼、迦叶、释迦文。迦叶佛出世时,人寿两万岁。“火鬘曰,何用见此秃头道人。护喜强之再三,始共见迦叶如来,火鬘见佛相好,心生欢喜,出家学道。佛言时火鬘者我身是。以谤佛因缘,受苦无量。今临成佛,余殃未尽,复受六年苦行。”这是六年苦行的来源,是第一恼处。
世尊行法,欲令所有与其有缘之佛子免除九恼,而现在有些有情说,释迦牟尼佛受多少苦,我们也要受多少苦,这不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愿力所在,也不是释迦牟尼佛实际的出世功德。何以故?打一个最浅显的比喻,犹如世间父母生儿育女,欲使自己子女免除自身所受之苦故,勤苦劳作,建立家业。诸佛如来亦复如是,对一切有缘有情作一子想,以自己所有的福德功德因缘摄护此一子,令其离苦。所以,诸佛如来为灭除一切众生苦恼故而出世,即所谓轮回之苦恼、生老病死之苦恼。分段死变异死之苦恼,而究竟趣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火鬘因谤迦叶佛之一语而受六年之勤苦,释迦牟尼佛说此缘起,实是欲令与其有缘之有情免离六年之苦。我到一个丛林,有人跟我说:“世尊给我们作榜样,让我们苦修”!我说:“世尊给我们作解脱回施,戒定慧回施,智慧慈悲回施,令我等远离苦恼”!到底此教言是否如是呢?我们且看世尊教言之相续,所谓“其实六年苦行,是佛方便示现,非实受报”,虽是如是,其报难免,而诸大菩萨依甚深功德见佛入定六年,无有苦事。释迦牟尼佛在久远劫来早已成佛,于此世间八千返,往返于此世间度脱有缘有情,度脱福德因缘成熟之有情,福德因缘若不成熟,世尊无以度脱,但予种种方便给以加持,乃至成熟其善根…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维品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