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维品第一▪P26

  ..续本文上一页难忏。一句恶语说出去了,传播得很广,你说得痛快,但忏除很难,因为听闻、传达者,你不可能各个都忏除,传达恶语者多,传达忏悔者少啊,菩萨!因此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塞诸根门。初中后夜减损睡眠。不贪衣服饮食汤药堂房屋宇床座众具。恒乐空闲。住阿兰若。不爱己身。不重我命。不着形色。不纵其心。

  “不着形色”,不要贪著自己的形色,我们这个形色毕竟会生老病死的,毕竟会散坏的,毕竟是不净的。多诸有情,贪著自己的色相、色身,行法也好,做什么也好,都是围着它转,转来转去,只落得一个邪慢我执,苦不堪言,所谓“欲得其容,反受其害”。

  “不纵其心”,莫纵容自己的业习,应依法而行,勿染勿著。

  修以慈心。熏以悲行。

  不要把这些教言仅仅当成一句话,要把它们当作自己心地的光明、心地的音声、心地的感知、心地的纯熟、心地的守护!诸位善知识,这样我们能依教而行。此语非佛说,是心地说;非佛讲,是心地之萌发、心地之成熟。诸位善知识啊, ,莫作佛说,若作佛说,推在佛边,你何以度脱呢?与你有何干呢?与你无干的话,那你坐在这里干什么呢?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呢?所以,诸佛语者,莫不过是众生之心语啊;佛教者,莫不过是真实之心地光明啊!

  一切时喜。常行舍心。

  末世有情,贪图诸欲,少于净行,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共业所现,非是一人之过,你也不要畏惧,因末世有情福德薄少,所以假于物资,假于环境,以令自心得以安乐,实是不可靠,不相应啊。过去,比丘行法之人,三衣一钵,少于锱珠,安于法益,种种自在善巧,以种种通力光耀世间。而现在,是以种种物质“庄严光耀”世间,看我有多少东西、有多少财富、有什么房子、车子、有什么事业、有什么年轻的身体、漂亮的相貌,这不顶用,没有实际利益,它毕竟会散坏的,是无常的,是一时因缘所聚,非是大功德安乐啊。

  破坏烦恼。成就诸禅。

  善知识啊,我们欲在佛法中得到真实的功德利益,诸禅定不现前,莫以空谈,我们说得再多,还是这样日复一日,空耗信施,不能深入广大善巧法则,这样行不行呢?行,但就是后来还债吧,此生还债,彼生还债,生生世世,无尽之债,难以还尽。我们现在看到的牛马驮驴,负重而来,沙石泥浆都要它驮,谁驮啊?负债之心,必然偿还啊。何以故呢?十方信施欲令我等在道业上有所成就,于出世法则有抉择,作真正的清净福田,这是信施的美好愿望与功德之所在,如果我们假以别人的信施,养育自己的贪嗔痴慢疑,养育自己的业力,那必然是负债之人,此债者,因没有承当信施之业故。

  于中思惟。不着滋味。观察色想。唯得空心。不乱正念。

  若不依诸禅定中、念佛中、一心修持中,诸思维是不相应的,有的人烦恼思维;有的人固执思维,即强执思维,总是“我是对的”,“我是正确的”;有的人骄慢思维,以为自己有功德,于是就随着自己的功德划圈、划圈,就象驴拉磨一样,虽走得是对的,步步都对,但是永远走不出这个圈子,越自圆其说,越苦受其害,不能发起广大的利益,而侵夺于自心,所以不能正观,不能如实观,不能如实思维;有些菩萨思维混乱、思维僵硬、思维狭隘、思维自诩,很可怜的,就象一个十分顽愚的有情蹲在墙角鼓噪自己一样,“我是对的”,“我是对的”,你对着墙说一万万年,还是“我是对的”,但对任何世间有情都没有利益,对你自身亦没有利益!

  在行法的现前有缘中,这样的菩萨特别多,稍做事相,以为自己有大功德,然后对着那个墙角,也就是对着自己的心,蒙蔽自己,说“我是对的”,“我做了多少事情”,天天就思维这一个事情,说什么我做得多、回施得少,或自诩一些麻木的东西,什么叫麻木呢?无记昏沉,不能于佛法得以进趣善巧,多守于少行之善巧。而常精进菩萨,恒河沙劫以来,常精进不休息!不以为己功德啊,但赞诸佛加被。我们现前薄根少福有情,稍得为乐,稍行为是,自诩自证,结果勤苦不安,狭隘羸劣啊,不能发起广大利益。对此,诸位善知识一定要奋起走出自我!不走出自我,你就是对着那个墙角、那个死角惩罚自我!什么死角呢?就象那个驴拉套一样,你就蒙着自己的眼睛说:“我走得是对的”、“我走得是对的”,你走得永远是对的,但你永远走不出这个圈子!什么圈子呢?自我、自以为是的圈子。越圆你越走不出,这个实在是很可怜很可怜的。所以,清净眼目者得见得知,悲悯此类有情。此类有情往往蒙昧双眼,不能自见,何以故?智慧眼没有,慈悲没有,但是自大蒙昧着眼目,实在是应该警觉!现在许多行法者在此处受到制约了,停滞不前了,昏沉、掉举、无记、无力,不再往前走了,没有往前走的力量和愿望了。

  不取诸阴。

  比如有的人有受觉了,乃至有神变、有善巧,亦是诸因之取。实是无一法可得的,但直直进趣,行诸法之乐而无有染著,无有牵挂,莫要回头!回头回脑,总不得法益啊。一些行法者瞻前顾后,故步自封,这里应重诃于自我,要走出这个地方,若走不出来,就会陷入某种状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这样,实际就是无惭无愧地堕怠啊!现在我们周边的机制中,这样的状态是比较普遍的,所以精勤的鼓励十分重要。

  不着诸入。

  “诸入”,有十二入法,有六入法,皆有出处。

  不思诸界。不贪生处。

  三有之界,若禅定中,若善恶法中,若非想非非想中,此处不可贪著。非非想尚不可贪著,诸禅定尚不可贪著,况且贪嗔痴慢疑呢?况且不正见呢?你染著于此,苦与不苦,自己自知。

  调伏慢高。不妒他财。

  这实在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行法者应审观的地方。我遇到一个菩萨,是个女众,行法行过三十天后,很有力量啊,千里迢迢地来到这里,十分卑谦地礼敬说,法师啊,久闻你大名,你行过般舟一法,我们从某某地赶来参拜于你,你能否给我们作一个开示?我看此菩萨口中谦下,心中贡高,就说,菩萨,实在是我没有走过般舟,我就一天一夜念过佛。这个菩萨的脸一下就掉下来了,说,哦,你没有走过般舟啊!我说,你慢慢地吃吃水,等一等,我们这儿有某某菩萨走过般舟,你们可以交流交流。她的脸马下就抹下来了。见知识与见凡夫的心智差别太大了,开始看着很恭敬,实际不是,心里充满了骄慢,此骄慢是怎么表达的呢?为自己的增上知见故,并不是真正地来求法、来消除我慢。最后我跟她说,先倒点水喝吧。这个菩萨就说,哦,你没有行过法啊!那你坐在这个地方干什么?我说,我们大家共同学习、共同实践佛法嘛。她就开始教训了,说,你应该怎么样怎么样,一、二、三、四……。不能说她是贡高,她感觉到什么呢?——我比你强!因为你才念过一日一夜,我走了三十天!但是临走时,她跟我说,哎呀,般舟太苦了,太残忍了!为什么会落得这样身心受迫害、于法益不能增长呢?骄慢故。

  我房间里有别人送来的一幅台湾妙莲老和尚的像,不知他多大岁数了,七、八十岁应该是有了,但来人一看其相貌,都说,这是哪个法师啊?有三、四十岁?因为他十几年如一日地行般舟啊,有行法的利益与善巧。近代我知道的行般舟的,包括在南方一些寺院常住的老人们,他们走了般舟以后,虽都是七、八十岁、八、九十岁了,还风华正茂,年轻着呢。但有些善知识,我们不敢触动他,怕有惊世骇俗之说。有些善知识的确住世不易,以前我与一位善知识住在一个地方,有人从很远的地方来礼敬他,我说,大家如果爱护这位善知识,多向他问法,少向他礼敬;多向他礼敬,少生骄慢的推动。推动什么呢?即自求增上慢,而不求于法则。什么叫增上慢?不解决自己的问题就叫增上慢,只增加自己的见识,而不增加自己的利益。什么利益?法则利益,即消除自己的烦恼、疑惑与法则上的障碍,而不是徒增一个知识,说:“我见过某个人”、“我拜过某个师”,徒增骄慢。

  有人问,你遇到哪些善知识了?我说,人人都是善知识吧。有些真是在世间行法的很不可思议的善巧者,我们真不敢给世人轻说,为什么呢?会骚扰侵害于他,因为我们现在的心地,培植自己的贡高的多,培植自己的名份的多,解决自己的烦恼业习的少,十分少,这样反而不相应了。很多菩萨行法的利益很不可思议,但十个、八个人去供养他、赞叹他、捧他,结果就完了,被倾杀于这个赞许之下。也有很多人行法功德利益真是很不可思议的,但是很平凡,所以我对这一类善知识特别地敬仰与爱护。

  所以,这里提出“调伏慢高。不妒他财”,妒忌心与骄慢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共业所现,诸位善知识啊,行般舟,若在随喜法则中生不起抉择与随顺,般舟法难行,心不寂静故,那样你会妒忌于有情,心骄慢故,会使自己热恼,心智平衡不下来,凉不下来,静不下来,安稳不下来。我们善思维、善观察,在这个时代共业中,应善于调整、善于出离!

  为诸世间。多作饶益。

  学习经典,实是剖析自心,不离当下当念,当事当人,我们来如实印契自心与法则是否相应?与佛法是否契机契理?是否能真正运用在自己每一个现下,使佛法印契于生活,生活印契于自心,自心如佛法延续于世间、消除疑虑、广利有情?般舟一法的实质利益与内涵在一百二十二“云何”中多作叙述,此处又作广泛深入引导,欲令有情发起对般舟行法,即“十方诸佛悉皆现前立”三昧的修持的意乐,及对其功德的认识。

  于诸众生起平等心。

  平等心中生起的功德,必能饶益诸世间。一切有情皆因昧于平等心智故,所以起以高低分别取舍、凡圣差别知见,染污自心,蒙蔽自心,多丢失清净安乐住,造成相互之危害,即在分别执着取舍中互恼互惑。生起平等心智,就是于一切众生差别相面前作如实平等守护,予…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维品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