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思維品第一▪P27

  ..續本文上一頁衆生以真實功德善巧。世尊在下面舉了例子。

  又于衆生生父母想。

  一切諸佛如來于一切有情作父母想,感恩于生活,感恩于每一個現下,感恩一切有緣,此真實不虛,何以故?徹達本源故,了解自心無別故。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感知中,若依凡情,若依業習,若依分別知見,往往不能生起這種對一切衆生感恩的心智,而諸佛如來在此處抉擇,于一切有情“生父母想”,此“生想”,是作意想,還是如實想呢?若依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的輪回,那麼一切有情互爲父母是誠實之言,若依此世、彼世、多世者,這裏是所謂的想說、喻說、假說,能令衆生得以究竟安樂。如此設立,能令衆生得究竟安樂與平等心智守護,報一切如父母有情的恩德。所以,諸佛如來是知恩者、報恩者、行于恩德者,故說恩德具足。在諸佛如來住世勝功德之叁德[17]中,恩德最爲具足,與一切有情交往時,皆不失時機惠以衆生真實利益,以報衆生恩,何以故?諸佛如來視一切衆生無始以來互爲父母,以此因緣來報互爲養育之恩。

  亦于衆生所作一子心。

  如是一心中,尊重一切,饒益一切有情。在凡夫心智中,往往以業習辨識力來看,以爲此是增上語,或說是大話,是不相應語,是誇張的高明言說,實不如是,諸佛如來世尊在此作抉擇。我們作爲薄地凡夫,假設順從諸佛如來的思觀來思觀,順從諸佛的知見來作知見,順從諸佛的認取來作認取,哪怕刹那間作以隨順,即得不可思議的加持與心智的改變、心智的印契,此處可以作假設,你不妨一試,不妨一觀,不妨一用。“不妨”之處,正是印心處。所以,碰到了、撞到了、印上了,那你就了得自心、佛心、衆生心叁無差別。何以故呢?自心、佛心、衆生心,心心本是一心,但是妄用、正用、分別用、圓滿用、差別用、邪用、真實用、究竟用,用用有別。“別”在執著者,諸佛如來早已識得無別真實妙用,所以以平等心饒益一切衆生。

  一切法中無有诤想。

  世尊在經典中講“是法平等,法無高下”,諸佛如來所施的教言,讓我們一切衆生看破現緣如夢如幻,無有實質,但是自性種種妙用延續作業。衆生虛妄認許,以爲業流相爲我;諸佛如來以悲智、願力延續種種作用,廣利衆生,而無我可得,所以得以自在無诤,入“無诤叁昧”,廣利世間。

  雖念持戒而不執著。

  諸佛如來心智究竟圓滿廣大,一切行法者亦複應如是,即持戒而不執著,普遍饒益有情而實無衆生可饒益者,此是無染著心中之平等心智的規範與利益。若是持戒者以爲實是自己持戒者,此爲犯戒,何以故?染汙心智故,高低心智故,人相我相故,此人會沈淪于生死迷悶之中、我執我見之中。

  常在禅定。亦無躭染。

  下面這些文字給我們表達了一個法則的細微無造作守護,若是稍有造作,定有耽染。

  好樂多聞。不起分別。

  即于多聞中清淨愛樂,廣習于法,不生慢心。末世有情多在此背道,因此,我們假經典以洗自身心垢,樂于多聞而不驕慢,這是甚爲重要的,若不如是,我們多會生染著。對于這些文字,我們可以用來對比自己現前心念,對比自己現前作業,切莫作他想,我等勿數他人珍寶,亦不要把佛法推于他邊,若是推到他邊,總不能契入,總不起作用,總不相幹啊,畫餅總難充饑,無有融入機會。

  戒聚不缺。

  戒聚者,有叁聚之戒,所謂威儀戒、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戒聚不缺”,即叁聚戒中無有缺漏。我們一般對戒法的認識中,各有所守,若聲聞戒聚在于威儀,若菩薩聚在于善法,若以最上乘教言多在于饒益有情,如是抉擇,叁聚戒中無缺無犯,不相疑謗。缺犯者,疑謗之處多有生起,因爲叁聚戒各有互融之處,凡夫之人妄相诋毀,有人在持聲聞戒中有菩薩犯、持菩薩戒中有聲聞犯,此處,無處可犯,但以饒益有情,但以威儀住世,皆可作不犯,犯者忏,亦是不犯,亦是利益,亦是清淨!

  定聚不動。

  在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種種禅定法則中,深入禅法法味之有情逾越了我們欲界有情所有的染著,在色界得以自在力,即在色界世間多以遊曆自在、莊嚴自心。“定聚不動”是指于定聚中亦無染著,所謂不動者,不出此界,不入彼界,但享此法味之樂。

  智聚不妄。

  “智”,一般歸爲叁種說法:諸佛親證一切種智,諸大阿羅漢親證一切智,諸菩薩方便運用道種智。在這叁智之中,不相錯妄,例如在一切智中,以總相得見,而不泯滅于分別智,即所謂道種智,這樣心智安樂。有人在事相中容易迷失自心,妄生分別,互說高低,其實總相別相,總是名詞之相,心智無異,但從如來藏性中流出,各具莊嚴,各說方便。

  諸法無疑。

  我們習法者,是否有疑、有礙呢?

  不背諸佛。

  諸佛如來施廣大教言,八萬四千法則,對八萬四千心智之衆生,也就是對治八萬四千種執著,這都是名詞名相啊,這個名說實在非是實有,非是具體,但是一個假設喻說,八萬四千可以表達無窮,也可以表達我等現前一念。

  不謗正法。

  末法時代謗法者多,何以故?心智染汙故,妄自分別取舍故,妄以爲對錯故,泯滅正見故。

  不壞衆僧。

  不壞僧衆者,和合世間,不以爲己對,不以爲他錯,何以故有這樣的守護呢?和合于世間,擔衆生之業,好事推于他人,惡事向己,贊人善德,忏人過失,因此菩薩正行令僧衆得以世間道場興隆。

  不好乖離。

  乖離者,會背棄現緣,多行背道而馳的法則。

  親近衆聖。遠離愚癡。

  常親近善知識,多得妙用;常與愚人相處,迷失自心,何以故?迷者導迷,盲者導盲,各個猶如盲人摸象,互爭互說,不相親見,而智者、聖者可以導引我等,開我眼目,遠離愚癡,開智慧之眼,讓我們得見大象之全體,一時具足。世人貪求于佛法,亦猶如盲人摸象,觸于點滴而自诩,以爲己對,結果丟失整體,不得佛法真實功德。

  不志求出世。雖聞語言。意不樂聽。亦不耽著世間六味。

  出世不求,入世不入,是爲定心方便,是爲無染無著之方便,所謂無染無著智慧真實功德力,不出世,不入世,不入生死,亦不著涅槃,不入煩惱,亦不證菩提,真實安住,智慧光明,此爲熏習五解脫法之善巧。

  習近熏修五解脫法。

  解脫、解脫知見,以戒、定、慧而清淨安立。我們在學習佛法中,若不依五解脫法則,以及“空無相無願”叁叁昧,是難以進趣的。

  除滅十惡。念修十善。

  所謂“十惡”者,殺、盜、邪淫、惡口、妄語、绮語、兩舌、貪、瞋、癡,“十善”者,即反之,爲不殺、不盜、不邪淫、不惡口、不妄語、不绮語、不兩舌、不貪、不瞋、不癡。這實在是世間、出世間之安穩樂處。爲何能說善法是樂處呢?出世間怎麼能樂于善法呢?我們都知道,在俗谛中說五戒十善得生人天善道,由此來看,十善、十惡怎麼能有出世之善巧呢?即所謂二谛本相融通,但以假說。種種苦中,愚者受之,聖者亦受之,聖者于苦得樂,什麼樂呢?于苦而得解脫,于苦而成就于菩提,而苦難衆生者,苦苦相逼,苦苦相續,昧失于苦,所以不得解脫,所以苦亦是出世善巧。在十善法中亦複如是。十善十惡法則,是我們人生安穩之基礎,一旦丟失此基礎,多有苦楚相逼,多有苦源增加。智者依苦苦而出離,愚者依苦苦而沈淪,所以,在苦中必然是苦相,樂中必然是樂相,此必然者,就是指“受”無可替代,諸大聖者、智者、善巧者于諸苦樂中遊曆自在,妙用此處,凡者在此沈淪無疑,不能自拔,如此而已。

  斷滅衆生九種惱處。

  九種惱處是世尊往昔之因緣。釋迦牟尼佛依五百願攝護故,于此濁惡世界方能成佛,但尚現九惱:

  

一者,六年苦行。世尊舍兜率降王宮,棄位出家,六年苦行。這六年苦行實是苦處,這是第一惱。爲什麼有此惱呢?佛言:“昔有二少年,一名火鬘,是婆羅門子。二名護喜,是瓦師子。”即瓦匠之子。“護喜謂火鬘曰,共見迦葉如來!”我們都知道迦葉如來是賢劫中第叁世尊,賢劫四佛分別爲拘留遜、拘那含摩尼、迦葉、釋迦文。迦葉佛出世時,人壽兩萬歲。“火鬘曰,何用見此禿頭道人。護喜強之再叁,始共見迦葉如來,火鬘見佛相好,心生歡喜,出家學道。佛言時火鬘者我身是。以謗佛因緣,受苦無量。今臨成佛,余殃未盡,複受六年苦行。”這是六年苦行的來源,是第一惱處。

  

世尊行法,欲令所有與其有緣之佛子免除九惱,而現在有些有情說,釋迦牟尼佛受多少苦,我們也要受多少苦,這不是釋迦牟尼佛出世的願力所在,也不是釋迦牟尼佛實際的出世功德。何以故?打一個最淺顯的比喻,猶如世間父母生兒育女,欲使自己子女免除自身所受之苦故,勤苦勞作,建立家業。諸佛如來亦複如是,對一切有緣有情作一子想,以自己所有的福德功德因緣攝護此一子,令其離苦。所以,諸佛如來爲滅除一切衆生苦惱故而出世,即所謂輪回之苦惱、生老病死之苦惱。分段死變異死之苦惱,而究竟趣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火鬘因謗迦葉佛之一語而受六年之勤苦,釋迦牟尼佛說此緣起,實是欲令與其有緣之有情免離六年之苦。我到一個叢林,有人跟我說:“世尊給我們作榜樣,讓我們苦修”!我說:“世尊給我們作解脫回施,戒定慧回施,智慧慈悲回施,令我等遠離苦惱”!到底此教言是否如是呢?我們且看世尊教言之相續,所謂“其實六年苦行,是佛方便示現,非實受報”,雖是如是,其報難免,而諸大菩薩依甚深功德見佛入定六年,無有苦事。釋迦牟尼佛在久遠劫來早已成佛,于此世間八千返,往返于此世間度脫有緣有情,度脫福德因緣成熟之有情,福德因緣若不成熟,世尊無以度脫,但予種種方便給以加持,乃至成熟其善根…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思維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