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本起章講記▪P3

  ..續本文上一頁多安逸,哎呀,可好了,人要想安逸那可好了,但我知道,那成不了佛道。所以救護一切衆生,“我今發心不爲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衆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編注:引用的是文殊菩薩的發心。法師在不同的環境中多次提及發心的重要性。)就是這個心——救護一切衆生,救濟一切衆生。

  

心相

  

心相者,所發之心,要無分齊。

  

沒有差別呀。

  

謂約悲願則大悲盡度衆生,

  

就是不要漏一個啊,有人說:“那個人糟糕死了,把他攆走,不可救藥,朽木不可雕也,你看那樣人跟你在一起。”——這樣人那你發心不平等,有時侯我經常這樣想——這個人不咋地,攆他走。

  

大願盡修諸行,

  

有時我們修法感覺這個法可修,那個法不可修,實際你能不能修一切法呢?利一切衆生呢?這心量一大了,舒適安樂自在威神,不加修持,本具圓明。人往往不相信這個,有人認爲打多少座多少座,都來問我,他們打五千座的問我說:“法師,你老人家修什麼法那麼自在啊?”我說:“你打多少座了?”“五千座了”。我說:“坐一萬個小時還沒成佛。”不知本心圓明功德啊,不開玩笑啊,發心不明,修法總是無益啊!這我給你們修心中心的菩薩們,講講……(聽不清)保證再一上座就放光了,真是這樣子的,我真想給你們這些心中心的弟子們講一講……(聽不清),保證一上座就放光了。(他人答:好!)好啥好?不是,我怕心中心老師仇恨我說:“你什麼東西啊?你給我們弟子講法?”怕這個……(笑)好,我們不管它了,我們還接著說,“大願盡修諸行”。

  

約大智念真如則上無菩提可求、下無衆生可度、中無萬行可修。

  

這個大智表現是什麼呢?了無染著之心智啊,

  

故淨名雲:

  

《維摩诘經》,

  

當令此諸天子舍于分別菩提之見,

  

分別菩提之見,說的這個菩提心分要徹底的舍棄。

  

皆爲無分齊也

  

就是所謂的圓滿菩提心、究竟菩提心、無上菩提心,念佛法門真是離不開這個,末世修一切法都離不開這個心,要離開這一生沒有成就的份,很難有機會。因爲在次第修持中,過去必有賢聖攝化,否則漸次修持必得退轉,進一退九之地,多生懈怠。

  

心功德

  

心功德者,若依上發心,一念之德過于虛空,

  

何以故?虛空無量無邊,此圓覺性無動無染,真實不虛啊。

  

諸佛同贊多劫不盡。

  

十方諸佛一時贊歎此發心者,這是真實不虛的,十方諸佛都守護,一切菩薩爲伴侶,你根本不會畏懼。這不是誇張,你說……(?),跟這話不相類比,不是此類話,跟××(?)沒關系。

  

故善友翻禮童子、羅漢推敬沙彌、

  

這是一個故事,就是所謂爲了喻法的說法。

  

雖始終不殊而先心難矣,

  

這經典上最多最多的是什麼?這兩個故事,前面舉了兩個典故就是什麼呢?有沙彌發大乘心,說欲拔一切衆生苦,同成佛道。阿羅漢一看,這沙彌德相圓滿,頓時生起禮敬之心。就這麼個典故,發心之刹那,威德者所見。像我們這裏面要有一個人在發無上菩提心,十方諸佛一時起座,你關鍵你不信啊,你看不見啊,你說我動啥心念誰也不知道,實際十方諸佛一時了知,你相信就對了,不相信就慢慢來吧,我也不知道,這兩個故事是這樣子的。所以先者爲難,何以故呢?諸佛不過是先發之心者,我們都要同入此心,諸佛只是先發此心、先證此心、先用此心、先傳播此心者,就是爲尊貴、爲難發、爲稀有,爲我所頂戴、所皈依,這才皈依佛,要不然我們有同樣的心智皈依他幹什麼?所以先心之難得。

  

是以彌勒二百二十喻廣顯功能懇勸善財,再親妙德,此上二門正是本起因也。

  

他舉這個說法,發菩提心呢,先同圓解,次發菩提心,那麼你要先初了圓覺性,這是二嘛,這什麼二呢?一二叁講叁重次第,前面不是講根尋本末總有叁重,講的這叁重的前兩重,所以二門正是本起因也。那第叁重。

  

叁修菩薩行

  

叁修菩薩行者,即以發心當修諸行。

  

你有信解沒有行持呀,就象美餐具足,有人餓死掉是一樣的,沒有法味呀。

  

故善財所見善知識一一皆雲:我以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而未知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所以說這個發心之後啊,所有遇到的善知識都是能導引你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這時候你就不管他是老人、孩子、外道,知道尊重一切了。那是個小孩子你不要尊重他,那是個老人你不要尊重他,那是個外道你不要尊重他,不是,要發起廣大尊重之心,象密乘裏講的一樣——時時得見一切有情皆是上師所再現。發起這廣大圓滿心智之守護,平等一味之供養、愛樂、尊重。念佛法門嘛,念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人人皆佛之心智的守護。這麼好的東西供養大家,有點于心不忍呢,本來我想把這個東西裝在口袋挺好呢。(笑)

  

然對上了悟即是依理而修,

  

這個了悟就是頓同佛解,這了悟,雖是解悟,決不可思議,實是以菩薩爲伴侶,你能這樣的解悟,菩薩就是你的伴侶,沒啥好說的,諸佛就是你的根本守護者,你與無上道決定得不退轉。所以我們真是很慶幸啊,遇到宗密大師這樣的大善知識與我等開清淨教言,實在是令人感動。所以即是“依理而修”。

  

對上發心即是以行酬願。

  

善哉!你看這句話是什麼呀?以行酬願,酬什麼願呢?諸佛之大願,原來我們不離凡夫身就可以行諸佛之大願,講的甚明甚爲清晰。所以以佛願爲己願就可以行了,要不然我們說以佛願爲己願是大話嘛,對不對呀?跟你了不相幹,所以“以行酬願”。象一些法門講,但講佛心是衆生,衆生即佛體,不離此體即成佛道,敢嗎?不敢就慢慢來,次第修。真是這麼好的文字,這個好的法呀。

  

難思佛法即之于心,

  

難思,用你那妄想心去分別了知它太可憐了,永遠沒法了辨呢。

  

非向外求,非數他寶

  

這個寶是自家珍寶,

  

廣有萬行統一叁學,要唯定慧、車輪、鳥翼、互阙、無能、

  

要缺一個膀子就不能飛,

  

是以菩薩所以依,故天臺宗止觀義在斯焉。

  

就說要有這樣的翅膀,所以有願就要有行啊,有所了悟就要有去親證。

  

此第叁門,即普眼章以下皆是,

  

在這個《圓覺經》中普眼所啓教。

  

上叁重因兼果成四,

  

這第四重,重什麼呢?就是講這個功德利益,

  

故我清涼大師

  

因爲他是華嚴宗的第五祖,清涼國師,我們都知道他是華嚴的祖師。

  

答順宗皇帝所問諸經了議論貫,始終如次,全同此四,一、明識不思意境使信解具壞。二、真正發菩提心令棲忘高尚。叁、巧安止觀萬行助修。

  

這是清涼國師所回答的。是回向是迥向?應該是回向吧,這個是“迥”字,迥向,因爲是回向菩提還是有意思。

  

四、回向菩提因果圓滿。

  

因爲一切萬行不離菩提,菩提指導一切萬行,是爲圓滿。

  

今本起因即彼一二,

  

一二就是他這四重所說,清涼國師說這四重,

  

隨根修證即叁四,

  

就是這一段文字是特定的排布,是清涼國師排布出來的四重義,他這它分成兩段。

  

是知顯示從凡至聖,始終炳著者莫尚欺焉。

  

從凡至聖呀,炳著就是很清晰地看得到。

  

若約從本起末,攝末歸本,論因果者複成四句,

  

他用下面四句來說的,就是把它總結成四句話,

  

一、所從之本是因因。二、起末正是其因。叁、攝末正是其果。四、所歸之本是果果。

  

後面他有解釋。

  

然一與四但是覺性,

  

一四所解呢,就是因因果果,就是“本是因因”與“本是果果”,這個地方講的是覺性,是這麼個說法,你可以對照。那麼中間說起因“正是其因”也好,“正是其果”也好,說“起末”與“攝末”,這是個運用的東西就是過程。

  

故華嚴所宗性因性果,

  

就是不假造作,全體大用,性非修證呀,性非不修證,非修證,非不修證,說修證有造作相,說非修證有斷滅相,所以這個地方非是此對待說,是真如說。所謂果果與因因之說了,

  

是以因亥果海,果徽因源

  

因果同時呀,通達無礙,因果無一始終,始終暢明因果。這個地方懂不懂倒無所謂,有個感覺就行。

  

初心、即得菩提,果後猶稱菩薩。

  

這個因亥果海呢就是初心,就是跟佛的果等知等量,那證佛之後還爲菩薩,說果徽因源,後面是解釋,因亥果海,果徽因源。淨土一法……念佛之時,就是成佛時,成佛又是菩薩,雖用佛果尚是菩薩。

  

善財初後,俱托文殊智身爲地始終,同回普光明殿,皆斯義矣。

  

就是說在普光明殿中啊,始終作業不離圓滿菩提,不離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然本起之義範釋難明,

  

若解釋太多就麻煩了,故此一章拔毛連茹,茹就是根。

  

實籍因果相照,教理相符,文雖稍繁,爲後綱領。

  

《圓覺本起章講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