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師開示:《佛說八大人覺經》簡釋
有個居士提出來把《八大人覺經》講一講,文字很短,可以講一講。依這經來說一說菩薩行,看看怎麼來認識自己。若是爲自己,爲什麼是違菩提心?爲什麼會有愚癡顛倒?通過《八大覺經》可以有個認識,有個超越。
原文:
《佛說八大人覺經》
(後漢沙門安世高 譯)
爲佛弟子。常于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僞無主。心是惡源形爲罪薮。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第二覺知多欲爲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爲身心自在
第叁覺知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
第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第五覺悟愚疑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問。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爲俗人。不染世樂。常念叁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衆生受無量苦。令諸衆生畢竟大樂。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複還生死度脫衆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衆生覺生死苦。舍離五欲修心聖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于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 佛說八大人覺經 ——
(以下爲講解:)
爲佛弟子,常于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什麼是覺?這也是心,就是菩提心,就是菩薩的心,但這不是佛的心。佛的心就是一念南無阿彌陀佛,皆共成佛道,無一遺漏;一稱南無阿彌陀佛,願與法界衆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地方說的還是菩薩心,菩薩心可以對凡夫的顛倒心有個認識。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僞無主。心是惡源形爲罪薮。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世間無常,我們大家很容易理解。我們這個世間,生老病死,大家看看是不是無常?我們很多熟悉的人,親人冤家、有緣的人、無緣的人,一個個死去了,一個個誕生,的確是無常變異。我們國土的房子在變化,人民也在變化,我們從小孩子長成大人,又從大人長成老人直到死掉,這真是無常。
“國土危脆”,現在我們中國和平安穩,但伊拉克被美國轟炸,國土是不是危脆?實際我們大家也面臨著危脆的因緣,所謂生活的壓迫,工作的緊張,下崗的因緣。
“四大苦空”,就是我們的身體的四大,地水火風所給我們帶來的就是苦,我們的受覺就是苦的。冬天來了,要穿的很厚,髒了就得給它洗,病了就痛苦不堪,很多深重的壓迫,成天爲這個身體服務。
“五陰無我”,色受想行識,本來是無我的,但是我們自以爲真有個我,所以強執個我,但是死亡一來我不可得。老,我們不能控製,是個我嗎?我就能控製,你真有我嗎?
我們爲什麼會死掉?爲什麼會煩惱?這就是無我的因緣,沒有自性,它不過是一個生命暫時的幻現罷了。你要超越它,照見五蘊皆空。這個空不是斷滅,識破它的根本所在,再來運用它,你就自在了,這個生命就是個自在的生命,生命就會被智慧來運作,就成了一個無心的奴仆,我們可以隨時指揮它、運用它,作利益人的事,發起它的最大的功用。若不然,我們天天爲它服務,爲它計較一生,它一死亡什麼都結束了,什麼也沒有。
很多人爲這個身,爲色、受、想、行、識服務一輩子,悭貪、嫉妒、仇恨,結果受無量的苦報,未來反而墮入惡道,這個色身也保不住它。因爲你一生貪嗔慢疑,爲它服務,染著的太多了,這業力就隨身了,所以一切根性都散壞了,唯有業報隨你,流轉于六道,多苦。
“照見五蘊皆空”——審視這個生命,再來運用這個生命,那就方便了。
“生滅變異,虛僞無主”,我們這個生命是虛僞的、變異的,你信不信,它都在變異。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孩子長過來的,那是不是在生滅變異?是不是無常?這無常就是虛僞,我們管不了它。
很多人練氣功,說“我練氣功現在身體可好了,我健康了、年輕了”——再年輕也是暫時的緩沖罷了,我們的業力就是生老病死,這個身體你再練它也是死亡,這是決定的。有些外道的行持方法,也可以使人長壽一些,但還是死,還是變異,還是虛僞,這是決定的,這個地方改變不了。釋迦佛與法自在,給我們示現八十歲取大般涅槃亦複如是,告訴我們這個生命的虛僞。
“心是惡源,形是罪薮”,我們這個貪嗔癡慢疑,自以爲還有個心、有個想法。佛在《四十二章經》上告訴我們,“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你那個心不可信,它是罪惡的心、顛倒的心、是非的心、輪回的心、沾染心、自以爲我的心,不是佛心,我們要發菩提心,那是另外一種因緣。“形爲罪薮”,我們這個生命現象、這個身形就是罪惡的累積,若不然我們也象佛一樣具足金剛那羅延身,無極之身太虛之體,也具足像諸佛一樣妙色身相。
“如是觀察,漸離生死”,這樣我們來看一看,原來我們的生死是因爲對色身、心裏的執著,對色受想行識的執著,這種我的執著,就是生死的苦本,這是第一個覺悟。
第二覺知多欲爲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爲身心自在
釋迦佛真是慈悲,說的多簡單,這不是念佛的方法,這是告訴我們爲自己求的這種苦。
“多欲爲苦”,我們遇到很多學法的人特別的苦,一會跑西藏,一會跑青海,把有法人的法都求不過來了。一會兒學禅,一會兒學密,一會兒學淨,什麼都學,學來學去,到處奔波勞累,後來一肚子苦水往出倒也倒不完,這是貪、多欲,與法多欲,若是不行持,亦是罪惡。若是行持,是爲自在。
這個多欲,看是怎麼來用的,若是于法發起這種清淨欲、無沾染欲、普利衆生欲,那樣可以多聞。在智慧的因緣上多聞,智慧如眼目,那樣多聞,就如有目有手足。若是只多聞,而無眼目,就象盲人一樣,雖然具足手足,卻受苦惱。所以說我們學習佛法,要知道多欲爲苦。
“生死疲勞”,你若染著生死,這是很疲勞的事情,很苦難的事情,很多人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幹什麼?“我要早點死”,所謂的早一點往生。佛法,生就好好地生,輕輕松松的生,自自然然地生;死,就潇潇灑灑地回極樂世界,圓滿佛道,多好。生死不染著,是爲了生脫死,是爲生死自在。
現在很多人學習淨土法門,把自己搞得很苦。很多人以那種很苦難的方法逼自己死,結果也沒有死掉,反而殘害自己,殘害佛教,誣蔑佛教,說佛教不靈。我聽見很多念佛的人說:“念佛不靈,我煩惱還是煩惱,我念佛七天還沒有往生,我念叁千遍還沒開悟”,這樣的話特別多,這都是以染著心學習佛法,不得佛法利益。
“從貪欲起”,生死疲勞之苦都來自于貪欲,對世間的這種貪嗔癡要能放下,那就方便了。
“少欲無爲,身心自在”,這是真實智慧無爲法身,我們稱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法界衆生同得往生無一遺漏,我們對衆生放心,對自己放心了,對阿彌陀佛也放心了,對一切放心,那麼這樣就是無爲心。無爲心,就是自在。佛給我們一個恩德,給我們這樣一個安住,給我們安這樣一顆心。這樣的一個心,就是所謂的“少欲無爲,身心自在”。這樣再來念佛、報佛深恩,再來行一切世間善法,處處可以知佛恩、得佛恩、行佛恩、報佛恩,若不如是,身心不自在。
現在人身心不自在的多,因爲多欲、因爲貪、因爲顛倒。阿彌陀佛就發這樣的願,“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所以我們稱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法界同得往生,無一遺漏,這就是大菩提心。這大菩提心,就是提醒我們,稱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同得往生無一遺漏,這樣心就歇下來,何以故?一切衆生不過是夢幻,這個差別不可得,這樣歇一歇心,歇一秒鍾是一秒鍾,又起來分別煩惱心了,再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悟了,一念永念,不悟了,念念生念,也是方便,淨土法門念與不念鹹得利益。
今天有個居士提醒我說:“依法師講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人人都得以往生,那麼我們以後都不念了”——不是這樣的說法,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你要生決定心了,極樂世界決定是你的本家本國,你認得准了,就象我們知道我們的家在哪個地方,認得家門了,那隨時都可以回去,這樣叫決定念,這樣會得到家庭的攝護。比如我們在新工佛堂,不管在此學多長時間,晚上就可以回家,因爲有家庭的攝護,不會感覺到流離失所沒有家可回。
我們的生死無明壓迫,沒有未來趨向的壓迫,人害怕的就是沒家可回,我們知道極樂世界是我們的家,我們決定可以回家了,阿彌陀佛是我們的大悲慈父,他給我們個完整的家,我們回去就對了,願意回就可以回去,那門就敞開著,你隨時就可以回去,那這樣就會安心,這樣的安心叫決定念。決定念,是佛恩處。佛的恩德給予所在,就是給予我們一個完整的家,給我們一個光明的未來,給我們一個萬德具足的未來的整個生命,這樣來念佛,稱爲一念決定。那麼這樣一念,是不可思議的。這叫一念永念,也叫決定念。
昙鸾法師講叁種念,“佛法在于叁種,在緣”,你現在緣的是什麼?你緣貪嗔癡慢疑惡見,那你就在六道輪回,若緣佛,我們的心就是佛,你在這地方生決定了,當下就覺悟。我們衆生當下在做什麼,看你緣的什麼,你若明白自己當下在緣什麼,你就是覺悟者。我們看到花,心就歡喜;看到一些不好的東西,心就討厭;我們的心緣佛,緣佛的光明、緣佛的萬德,緣佛的這一稱南無阿彌陀佛,皆共往生無一遺漏,我們緣這樣的力、緣這樣的萬德,你在…
《佛說八大人覺經簡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