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多安逸,哎呀,可好了,人要想安逸那可好了,但我知道,那成不了佛道。所以救护一切众生,“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编注:引用的是文殊菩萨的发心。法师在不同的环境中多次提及发心的重要性。)就是这个心——救护一切众生,救济一切众生。
心相
心相者,所发之心,要无分齐。
没有差别呀。
谓约悲愿则大悲尽度众生,
就是不要漏一个啊,有人说:“那个人糟糕死了,把他撵走,不可救药,朽木不可雕也,你看那样人跟你在一起。”——这样人那你发心不平等,有时侯我经常这样想——这个人不咋地,撵他走。
大愿尽修诸行,
有时我们修法感觉这个法可修,那个法不可修,实际你能不能修一切法呢?利一切众生呢?这心量一大了,舒适安乐自在威神,不加修持,本具圆明。人往往不相信这个,有人认为打多少座多少座,都来问我,他们打五千座的问我说:“法师,你老人家修什么法那么自在啊?”我说:“你打多少座了?”“五千座了”。我说:“坐一万个小时还没成佛。”不知本心圆明功德啊,不开玩笑啊,发心不明,修法总是无益啊!这我给你们修心中心的菩萨们,讲讲……(听不清)保证再一上座就放光了,真是这样子的,我真想给你们这些心中心的弟子们讲一讲……(听不清),保证一上座就放光了。(他人答:好!)好啥好?不是,我怕心中心老师仇恨我说:“你什么东西啊?你给我们弟子讲法?”怕这个……(笑)好,我们不管它了,我们还接着说,“大愿尽修诸行”。
约大智念真如则上无菩提可求、下无众生可度、中无万行可修。
这个大智表现是什么呢?了无染着之心智啊,
故净名云:
《维摩诘经》,
当令此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
分别菩提之见,说的这个菩提心分要彻底的舍弃。
皆为无分齐也。
就是所谓的圆满菩提心、究竟菩提心、无上菩提心,念佛法门真是离不开这个,末世修一切法都离不开这个心,要离开这一生没有成就的份,很难有机会。因为在次第修持中,过去必有贤圣摄化,否则渐次修持必得退转,进一退九之地,多生懈怠。
心功德
心功德者,若依上发心,一念之德过于虚空,
何以故?虚空无量无边,此圆觉性无动无染,真实不虚啊。
诸佛同赞多劫不尽。
十方诸佛一时赞叹此发心者,这是真实不虚的,十方诸佛都守护,一切菩萨为伴侣,你根本不会畏惧。这不是夸张,你说……(?),跟这话不相类比,不是此类话,跟××(?)没关系。
故善友翻礼童子、罗汉推敬沙弥、
这是一个故事,就是所谓为了喻法的说法。
虽始终不殊而先心难矣,
这经典上最多最多的是什么?这两个故事,前面举了两个典故就是什么呢?有沙弥发大乘心,说欲拔一切众生苦,同成佛道。阿罗汉一看,这沙弥德相圆满,顿时生起礼敬之心。就这么个典故,发心之刹那,威德者所见。像我们这里面要有一个人在发无上菩提心,十方诸佛一时起座,你关键你不信啊,你看不见啊,你说我动啥心念谁也不知道,实际十方诸佛一时了知,你相信就对了,不相信就慢慢来吧,我也不知道,这两个故事是这样子的。所以先者为难,何以故呢?诸佛不过是先发之心者,我们都要同入此心,诸佛只是先发此心、先证此心、先用此心、先传播此心者,就是为尊贵、为难发、为稀有,为我所顶戴、所皈依,这才皈依佛,要不然我们有同样的心智皈依他干什么?所以先心之难得。
是以弥勒二百二十喻广显功能恳劝善财,再亲妙德,此上二门正是本起因也。
他举这个说法,发菩提心呢,先同圆解,次发菩提心,那么你要先初了圆觉性,这是二嘛,这什么二呢?一二三讲三重次第,前面不是讲根寻本末总有三重,讲的这三重的前两重,所以二门正是本起因也。那第三重。
三修菩萨行
三修菩萨行者,即以发心当修诸行。
你有信解没有行持呀,就象美餐具足,有人饿死掉是一样的,没有法味呀。
故善财所见善知识一一皆云:我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所以说这个发心之后啊,所有遇到的善知识都是能导引你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这时候你就不管他是老人、孩子、外道,知道尊重一切了。那是个小孩子你不要尊重他,那是个老人你不要尊重他,那是个外道你不要尊重他,不是,要发起广大尊重之心,象密乘里讲的一样——时时得见一切有情皆是上师所再现。发起这广大圆满心智之守护,平等一味之供养、爱乐、尊重。念佛法门嘛,念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人人皆佛之心智的守护。这么好的东西供养大家,有点于心不忍呢,本来我想把这个东西装在口袋挺好呢。(笑)
然对上了悟即是依理而修,
这个了悟就是顿同佛解,这了悟,虽是解悟,决不可思议,实是以菩萨为伴侣,你能这样的解悟,菩萨就是你的伴侣,没啥好说的,诸佛就是你的根本守护者,你与无上道决定得不退转。所以我们真是很庆幸啊,遇到宗密大师这样的大善知识与我等开清净教言,实在是令人感动。所以即是“依理而修”。
对上发心即是以行酬愿。
善哉!你看这句话是什么呀?以行酬愿,酬什么愿呢?诸佛之大愿,原来我们不离凡夫身就可以行诸佛之大愿,讲的甚明甚为清晰。所以以佛愿为己愿就可以行了,要不然我们说以佛愿为己愿是大话嘛,对不对呀?跟你了不相干,所以“以行酬愿”。象一些法门讲,但讲佛心是众生,众生即佛体,不离此体即成佛道,敢吗?不敢就慢慢来,次第修。真是这么好的文字,这个好的法呀。
难思佛法即之于心,
难思,用你那妄想心去分别了知它太可怜了,永远没法了辨呢。
非向外求,非数他宝,
这个宝是自家珍宝,
广有万行统一三学,要唯定慧、车轮、鸟翼、互阙、无能、
要缺一个膀子就不能飞,
是以菩萨所以依,故天台宗止观义在斯焉。
就说要有这样的翅膀,所以有愿就要有行啊,有所了悟就要有去亲证。
此第三门,即普眼章以下皆是,
在这个《圆觉经》中普眼所启教。
上三重因兼果成四,
这第四重,重什么呢?就是讲这个功德利益,
故我清凉大师,
因为他是华严宗的第五祖,清凉国师,我们都知道他是华严的祖师。
答顺宗皇帝所问诸经了议论贯,始终如次,全同此四,一、明识不思意境使信解具坏。二、真正发菩提心令栖忘高尚。三、巧安止观万行助修。
这是清凉国师所回答的。是回向是迥向?应该是回向吧,这个是“迥”字,迥向,因为是回向菩提还是有意思。
四、回向菩提因果圆满。
因为一切万行不离菩提,菩提指导一切万行,是为圆满。
今本起因即彼一二,
一二就是他这四重所说,清凉国师说这四重,
随根修证即三四,
就是这一段文字是特定的排布,是清凉国师排布出来的四重义,他这它分成两段。
是知显示从凡至圣,始终炳著者莫尚欺焉。
从凡至圣呀,炳著就是很清晰地看得到。
若约从本起末,摄末归本,论因果者复成四句,
他用下面四句来说的,就是把它总结成四句话,
一、所从之本是因因。二、起末正是其因。三、摄末正是其果。四、所归之本是果果。
后面他有解释。
然一与四但是觉性,
一四所解呢,就是因因果果,就是“本是因因”与“本是果果”,这个地方讲的是觉性,是这么个说法,你可以对照。那么中间说起因“正是其因”也好,“正是其果”也好,说“起末”与“摄末”,这是个运用的东西就是过程。
故华严所宗性因性果,
就是不假造作,全体大用,性非修证呀,性非不修证,非修证,非不修证,说修证有造作相,说非修证有断灭相,所以这个地方非是此对待说,是真如说。所谓果果与因因之说了,
是以因亥果海,果徽因源,
因果同时呀,通达无碍,因果无一始终,始终畅明因果。这个地方懂不懂倒无所谓,有个感觉就行。
初心、即得菩提,果后犹称菩萨。
这个因亥果海呢就是初心,就是跟佛的果等知等量,那证佛之后还为菩萨,说果徽因源,后面是解释,因亥果海,果徽因源。净土一法……念佛之时,就是成佛时,成佛又是菩萨,虽用佛果尚是菩萨。
善财初后,俱托文殊智身为地始终,同回普光明殿,皆斯义矣。
就是说在普光明殿中啊,始终作业不离圆满菩提,不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然本起之义范释难明,
若解释太多就麻烦了,故此一章拔毛连茹,茹就是根。
实籍因果相照,教理相符,文虽稍繁,为后纲领。
《圆觉本起章讲记》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