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本起章讲记▪P2

  ..续本文上一页 align="left">他讲的异宗就是所谓的权教之说,

  

三圣观又云:信若不信法界信则是邪,

  

这个就是所谓的法界缘起,法界缘起是清净圆明之缘起、圆觉之缘起,你不信圆觉之缘起,就是所谓信邪,就是从圆宗所说,非权所摄,这个地方说的十分肯定与直接,不粘糊!不模糊!讲法要是一模糊呀,你不知道怎么来用它?所以说这个圆起章一定要学一学。尤其像***,迷迷信信的,颠颠倒倒的人,每一次来,“哎呀,师父我听懂了,这回听懂了。”下次来了还问:“这往生,这咋能往生,能往生吗?”迷啊。

  

复云成本起因者,最初发起之因也,然此经说因意深文略,若不会通诸教,管测者信解难生,今于文前悬为开示。

  

修行次第

  

根寻本末总有三重。

  

他把这根末用三重来表达。

  

初了圆觉性、次发菩提心,

  

要了解圆觉性了,你有发菩提心的善巧,若这个次第一乱,发菩提心就模糊,无有遵循。所以先知一切众生本具圆觉,无散无坏,那下面你再发菩提心,实际说本具圆觉菩提心自然彰显,这是次第。

  

后修菩萨行。

  

实际说这个次第,你要是离开了本无无明,无以起修,所有动念皆是造作。那么这是三个次第——初了圆觉性,次发菩提心,后修菩萨行。他写的特别的清晰,无次第中的次第,就是所谓的圆满的次第,这些文字特别得力。

  

初了圆觉性

  

了觉性者,四大非我五蕴皆空,空病亦空了然自觉。

  

这后面的文字是直接启用的。

  

圣凡相异、异则不真,

  

这是直指根本,现在人哪有这种心力呀,现在人在这不敢清净的守护,异则不真啊!圣凡相异,异则不真!

  

生佛体同、同岂增减,依此悟解终始无殊,

  

这样自然归入圆觉性,发菩提心,依此修菩萨行。顿同佛解,修行无碍,触者皆菩提道业,十分的得力啊,菩萨们!让人感觉到真是直指修行根本动源。

  

然堪发心学菩萨行,见闻影响何实何虚,虽应形声谁主谁宰,不依此悟所作非真,

  

实际要知道没有什么虚实!也没有谁主宰谁呀!但看发心,但念所缘,

  

自谓修行元是结业。

  

若不依这个圆觉性啊,本具圆觉性,本有圆觉性,若不知本无无明,依此顿出生死的这种真正信解,那你就不能生起凡圣无异的这种决定的心智,那你不能从凡起修啊。生佛同体,同岂有增减,若不依此无始无终的圆满心智,无以引发无上菩提心,多是结业之行为,你怎么举心动念就不是法界之信,不能全体法界。你不能依信来行,一举法界全体再现。那你的修行决定是结业,所以说“自谓修行元是结业”,这个话说的了了分明。

  

故华严云: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颠倒慧,增长一切恶。又云:设有菩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具行六波罗密,修习种种菩提分法,若未闻此不思议大威德法门,或闻不信顺悟入,不得名为真实菩萨,若闻此法信解悟入当知此人,生如来家具菩萨法,离世间法深入如来境界。

  

这是决定说,没有含糊,没有任何可含糊的,此生必得不退转甚深功德利益。若依顿解顿悟法门中切入,一生决定能成就无上菩提,无上菩提得以成就的清净发心。

  

“若闻此法,信解悟入,当知此人生如来家,具菩萨法。”这里没有说要经过多久多久,就是信解悟入之刹那,当下起修啊。

  

故论中亦先开示二觉、次令发三心后方修五行,显著若是幸不踟蹰。

  

踟蹰:就是徘徊的意思。

  

次发菩提心

  

二发菩提心者,

  

下面这是告诉我们菩提心了,

  

既悟圆觉则堪发大心为万行本。

  

因为心者,策励有情啊,你虽知圆觉性,若不去引发菩提心,不堪运用于圆觉,你不能启用这个如来藏啊。

  

故华严二千行法最初以菩提心为所依。

  

实际我们现在学任何法,都离不开菩提心,不能昧失菩提心。

  

心体、心相、心德

  

然有心体心相心德。

  

宗密大师不可思议,让我们触摸得到这个心。一说菩提心,蒙了。我在广化寺时,每天都去书里捞摸这个菩提心,我说菩提心是个什么东西呢?查啊查啊查,作了好几本的笔记,说句实话没有把菩提心搞明白。写了很多菩提心,写了几本子,但真正能用的菩提心,没有搞明白,就是没有具体的到底菩提心怎么来拿得起、用得上呢?没有找到。不能说文字没有讲清楚,只能说不当我的机,记了几本子,后来我就把它烧了。几大本子,只要碰到菩提心的文字都记了下来,抄抄抄……。后来想想后悔了,不应该烧掉,要印出来,都是菩提心的文字,关于菩萨心的文字,几本子。为了明白它啊,抄抄抄……,后来碰到这个地方,还抄什么抄啊,对不对?这里面讲的很明白,就几句话。怎么讲明白了呢?心体心相心德。以前搞几本子都没有搞明白,为啥?太多了,太繁杂了,反而失心了,越看越不知道讲什么了,那时候也可能是刚学佛,根性不纯熟。

  

心体

  

言心体者,大悲、大智、大愿三种心是。

  

体——什么叫体?就是你感觉得到,碰得到东西,有感觉。

  

大愿是总、

  

愿力能策动人心啊,是总,

  

悲智是别,

  

悲智所谓是手足吧,大愿是体。

  

愿者乐欲、乐欲何事、唯发心愿乐通达诸法,救度众生故成悲智。

  

悲智是愿之所用,所以是为别,总别之说。华严宗这一脉的教化,它一讲就是总别,别总,什么四种因果,因中果,果中因。他是讲这些东西,什么宾主,主宾,讲的太多道理了,讲四种因果可以写多少书,四种无碍­——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可以写几本书,你一看写无什么……我搞不懂,反正特多,不实用,不需要懂那个道理就可以了。所以说大愿是总,就是大愿是主,悲智为宾,主一现前,宾为所用。所以有大愿者,必具智悲。大愿啊菩萨!没有愿,做事马马虎虎的。有人说我怎么老想睡觉,啥也不想做呢?这是没有愿!没有愿他都不想做事,人感觉麻木不仁。所以大愿是主,是总,悲智为别、为宾。我加的“宾”字,比较好清晰判定它。“愿者乐欲、乐欲何事

  ”没有这种意乐的心,没有这种向往的心,人做什么事情都做不成,掉到无明窟里,无思窟里去了。

  

是故论云:信成就发心者略说三种: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

  

这个说发心有三种,它表达这个东西的。

  

即是大智无所执着。

  

这是一种表法,

  

二者深心,乐修一切诸善法故即是大愿谓四弘等。

  

大智是正念无所执着,深心是大愿乐一切善法,象四宏誓愿之说。

  

三者大悲心、救护一切苦众生故。

  

要没有大悲心,我们修法总是不相应的,总是没有力量。有人说:哎呀,我坐的可舒服了,念佛的气息可均匀了,可静了。这样人四六不成材,永远不成佛道。但现在这样的修法到处都是,一把抓一把。说:“现在念佛怎么样?”“哎呀,可清净了。”这样人成不了佛道,没有拔济众生苦难之心,贪图修法之安逸,但为自身修持,多是以法堕入世俗,不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这样的人啊,一把一把的,包括我,或者以前是那样子的,起码说没有发现这个法门之前有那样的东西。哎呀,坐在那个山窟窿里可好了,别人还来磕头,说“去!”装模作样把人撵走,“滚下去,以后不要来了,我静修呢。”实际说这静静的坐着舒服啊,一坐一天,有时候天人给你唱首歌,可好听呢。真是的,你们不知道,当我说妄语吧!你坐久了,它真是舒服啊。我说红绿鸦不要叫了,那红绿鸦哇哇哇还在那个石头窗叫,我说:“今天又来人了,讨厌。”你能成佛吗?一会上来一群人,给法师顶礼了,我说“去!”打扰静修,扰道人心,红绿鸦趴在窗上一叫,下边来人了,半个小时、两小时以后这人就上来,红绿鸦是天人啊。贪图安逸时你不知…

《圆觉本起章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