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align="left">他講的異宗就是所謂的權教之說,
叁聖觀又雲:信若不信法界信則是邪,
這個就是所謂的法界緣起,法界緣起是清淨圓明之緣起、圓覺之緣起,你不信圓覺之緣起,就是所謂信邪,就是從圓宗所說,非權所攝,這個地方說的十分肯定與直接,不粘糊!不模糊!講法要是一模糊呀,你不知道怎麼來用它?所以說這個圓起章一定要學一學。尤其像***,迷迷信信的,顛顛倒倒的人,每一次來,“哎呀,師父我聽懂了,這回聽懂了。”下次來了還問:“這往生,這咋能往生,能往生嗎?”迷啊。
複雲成本起因者,最初發起之因也,然此經說因意深文略,若不會通諸教,管測者信解難生,今于文前懸爲開示。
修行次第
根尋本末總有叁重。
他把這根末用叁重來表達。
初了圓覺性、次發菩提心,
要了解圓覺性了,你有發菩提心的善巧,若這個次第一亂,發菩提心就模糊,無有遵循。所以先知一切衆生本具圓覺,無散無壞,那下面你再發菩提心,實際說本具圓覺菩提心自然彰顯,這是次第。
後修菩薩行。
實際說這個次第,你要是離開了本無無明,無以起修,所有動念皆是造作。那麼這是叁個次第——初了圓覺性,次發菩提心,後修菩薩行。他寫的特別的清晰,無次第中的次第,就是所謂的圓滿的次第,這些文字特別得力。
初了圓覺性
了覺性者,四大非我五蘊皆空,空病亦空了然自覺。
這後面的文字是直接啓用的。
聖凡相異、異則不真,
這是直指根本,現在人哪有這種心力呀,現在人在這不敢清淨的守護,異則不真啊!聖凡相異,異則不真!
生佛體同、同豈增減,依此悟解終始無殊,
這樣自然歸入圓覺性,發菩提心,依此修菩薩行。頓同佛解,修行無礙,觸者皆菩提道業,十分的得力啊,菩薩們!讓人感覺到真是直指修行根本動源。
然堪發心學菩薩行,見聞影響何實何虛,雖應形聲誰主誰宰,不依此悟所作非真,
實際要知道沒有什麼虛實!也沒有誰主宰誰呀!但看發心,但念所緣,
自謂修行元是結業。
若不依這個圓覺性啊,本具圓覺性,本有圓覺性,若不知本無無明,依此頓出生死的這種真正信解,那你就不能生起凡聖無異的這種決定的心智,那你不能從凡起修啊。生佛同體,同豈有增減,若不依此無始無終的圓滿心智,無以引發無上菩提心,多是結業之行爲,你怎麼舉心動念就不是法界之信,不能全體法界。你不能依信來行,一舉法界全體再現。那你的修行決定是結業,所以說“自謂修行元是結業”,這個話說的了了分明。
故華嚴雲:不能了自心雲何知正道,彼由顛倒慧,增長一切惡。又雲:設有菩薩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具行六波羅密,修習種種菩提分法,若未聞此不思議大威德法門,或聞不信順悟入,不得名爲真實菩薩,若聞此法信解悟入當知此人,生如來家具菩薩法,離世間法深入如來境界。
這是決定說,沒有含糊,沒有任何可含糊的,此生必得不退轉甚深功德利益。若依頓解頓悟法門中切入,一生決定能成就無上菩提,無上菩提得以成就的清淨發心。
“若聞此法,信解悟入,當知此人生如來家,具菩薩法。”這裏沒有說要經過多久多久,就是信解悟入之刹那,當下起修啊。
故論中亦先開示二覺、次令發叁心後方修五行,顯著若是幸不踟蹰。
踟蹰:就是徘徊的意思。
次發菩提心
二發菩提心者,
下面這是告訴我們菩提心了,
既悟圓覺則堪發大心爲萬行本。
因爲心者,策勵有情啊,你雖知圓覺性,若不去引發菩提心,不堪運用于圓覺,你不能啓用這個如來藏啊。
故華嚴二千行法最初以菩提心爲所依。
實際我們現在學任何法,都離不開菩提心,不能昧失菩提心。
心體、心相、心德
然有心體心相心德。
宗密大師不可思議,讓我們觸摸得到這個心。一說菩提心,蒙了。我在廣化寺時,每天都去書裏撈摸這個菩提心,我說菩提心是個什麼東西呢?查啊查啊查,作了好幾本的筆記,說句實話沒有把菩提心搞明白。寫了很多菩提心,寫了幾本子,但真正能用的菩提心,沒有搞明白,就是沒有具體的到底菩提心怎麼來拿得起、用得上呢?沒有找到。不能說文字沒有講清楚,只能說不當我的機,記了幾本子,後來我就把它燒了。幾大本子,只要碰到菩提心的文字都記了下來,抄抄抄……。後來想想後悔了,不應該燒掉,要印出來,都是菩提心的文字,關于菩薩心的文字,幾本子。爲了明白它啊,抄抄抄……,後來碰到這個地方,還抄什麼抄啊,對不對?這裏面講的很明白,就幾句話。怎麼講明白了呢?心體心相心德。以前搞幾本子都沒有搞明白,爲啥?太多了,太繁雜了,反而失心了,越看越不知道講什麼了,那時候也可能是剛學佛,根性不純熟。
心體
言心體者,大悲、大智、大願叁種心是。
體——什麼叫體?就是你感覺得到,碰得到東西,有感覺。
大願是總、
願力能策動人心啊,是總,
悲智是別,
悲智所謂是手足吧,大願是體。
願者樂欲、樂欲何事、唯發心願樂通達諸法,救度衆生故成悲智。
悲智是願之所用,所以是爲別,總別之說。華嚴宗這一脈的教化,它一講就是總別,別總,什麼四種因果,因中果,果中因。他是講這些東西,什麼賓主,主賓,講的太多道理了,講四種因果可以寫多少書,四種無礙——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可以寫幾本書,你一看寫無什麼……我搞不懂,反正特多,不實用,不需要懂那個道理就可以了。所以說大願是總,就是大願是主,悲智爲賓,主一現前,賓爲所用。所以有大願者,必具智悲。大願啊菩薩!沒有願,做事馬馬虎虎的。有人說我怎麼老想睡覺,啥也不想做呢?這是沒有願!沒有願他都不想做事,人感覺麻木不仁。所以大願是主,是總,悲智爲別、爲賓。我加的“賓”字,比較好清晰判定它。“願者樂欲、樂欲何事
”沒有這種意樂的心,沒有這種向往的心,人做什麼事情都做不成,掉到無明窟裏,無思窟裏去了。
是故論雲:信成就發心者略說叁種: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
這個說發心有叁種,它表達這個東西的。
即是大智無所執著。
這是一種表法,
二者深心,樂修一切諸善法故即是大願謂四弘等。
大智是正念無所執著,深心是大願樂一切善法,象四宏誓願之說。
叁者大悲心、救護一切苦衆生故。
要沒有大悲心,我們修法總是不相應的,總是沒有力量。有人說:哎呀,我坐的可舒服了,念佛的氣息可均勻了,可靜了。這樣人四六不成材,永遠不成佛道。但現在這樣的修法到處都是,一把抓一把。說:“現在念佛怎麼樣?”“哎呀,可清淨了。”這樣人成不了佛道,沒有拔濟衆生苦難之心,貪圖修法之安逸,但爲自身修持,多是以法墮入世俗,不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但這樣的人啊,一把一把的,包括我,或者以前是那樣子的,起碼說沒有發現這個法門之前有那樣的東西。哎呀,坐在那個山窟窿裏可好了,別人還來磕頭,說“去!”裝模作樣把人攆走,“滾下去,以後不要來了,我靜修呢。”實際說這靜靜的坐著舒服啊,一坐一天,有時候天人給你唱首歌,可好聽呢。真是的,你們不知道,當我說妄語吧!你坐久了,它真是舒服啊。我說紅綠鴉不要叫了,那紅綠鴉哇哇哇還在那個石頭窗叫,我說:“今天又來人了,討厭。”你能成佛嗎?一會上來一群人,給法師頂禮了,我說“去!”打擾靜修,擾道人心,紅綠鴉趴在窗上一叫,下邊來人了,半個小時、兩小時以後這人就上來,紅綠鴉是天人啊。貪圖安逸時你不知…
《圓覺本起章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