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二集▪P5

  ..續本文上一頁慢什麼,法師,你怎麼不把鞋脫掉?”我說:“這大冬天這麼厚的雪……。”他是因爲他赤著足呢,他行頭陀。穿一個夾衣,就光著足,“踏踏踏”走過來了。我們在一起用了餐,他就批評我,說你一點都不象佛陀的弟子啊,你怎麼穿鞋子?我說慚愧、慚愧、真慚愧。

  我們中國人的習慣,加上氣候的差異。要是到了南方你要穿了鞋子,你沒法活人呐。雨水多,雨水是很多的,“嚓嚓嚓”一下雨,你那鞋子沒法穿。過去沒有膠,象我們現在人這個膠製品,這個製品,那個製品。過去都是布鞋子,皮鞋子,一有水就踏濕,踏爛了,所以說赤足是最好的。就是根據自然環境,帶來的一種風俗習慣。是這麼個因緣吧!

  或欲以香華、名寶,用表恭敬。

  我去印度的時間,他們給了我很多七寶寶石,什麼珍珠瑪瑙,反正很多,背了一大袋子去了,到那就……撒習慣了,現在看到就想把它撒掉,現在還是這樣的習慣,一看就想把它倒掉,就找到好地方趕緊把它倒掉,養成習慣了,什麼都是個習慣。象我們一般人習慣什麼?珍寶!多多益善,是我的。那他們的布施的心是什麼?珍寶多多的,撒出去,這是個習慣問題,這也是個習慣。

  香華,名寶。現在放光寺我看他們有時候……雲南的花多呗,就買了花撒花。實際在內地這太奢侈了。享受過天人的生活一樣。過去是天人散花,散的天花,要是我們要打七的情況下,你要是因緣好的話,天會降花的。但你要業報深重的人,你看落下來是樹葉子的,或者刮過來是灰塵。你若是善根成熟了,落的的確是花,種種天花,柔軟美妙,香氣芬芳,周邊光相,那個花落下來有光的。

  要是我們業力成熟了,刮黑風,是這樣子的。我到甘肅下過一次土嘛,我說真是稀罕,天降珍寶,下土,他們甘肅下土。(有人問是沙塵暴嗎

  )不,不是沙塵暴,它那地方總下土,明明就是下土,天全部都是黃黑色,好了,你站那用手一接,一層土,下土。那也是珍寶嘛,黃金,天降黃金。

  用表恭敬。而業貧感薄,

  那有人沒有珍寶供養怎麼辦呢?我們去菩提迦葉之後,我就在佛的菩提樹那個地方,我就把一袋子珍寶放那地方,他們誰來誰摸走倆,我說挺好的,供養他們了。在釋迦佛證道的那個座那兒,就供養很多人,他們就在那摸,很好,跟大家結個法緣。要是沒有(珍寶)怎麼辦呢?沒有,你就沒法供養了。這個可能就爲了滿足這個因緣。

  是事不果

  那心裏有虧欠呐。

  是故興大悲願:“願我國土,常雨此物,

  常雨七寶,我們對這一定要真正的常生供養佛的心,不要把好東西都裝在自己的口袋裏,經常供出去最好了。尤其是佛法僧叁寶,稀有聖地。你穿金戴銀白搭,我告訴你。有時候還沈重,對不對?有人還會搶還會奪的,你供養佛那是無窮的出世入世福田。對不對?他們這個感觸很大的。我們中國這個佛牙舍利,到泰緬的時候。他們那些法師回來和我說,我們站不起來,戒指什麼的……,坐在那個地方壓得站不起來,走不動,太多了,人往那投,把他們搞的一壓站不起來,實際是真是很感人。就是說,你看,佛有遺骨于世啊,令衆生誠心供養,也很感人嘛。

  “願我國土,常雨此物,滿衆生意。何故以雨爲言?恐取著雲:

  會不會有這樣的疑問呢?他又設了一個問:

  “若常雨華、衣,亦應填塞虛空。

  天天下、天天下,不把虛空填滿了?

  何緣不妨?”是故以雨爲喻。雨適時則無洪滔之患。

  就是適量嘛,適量的雨水,不要太多了。太多了,真嚇人。七五年發水那年,很多大人嚇的,感覺惶惶不可終日的,我們都去遊泳跑著玩去了,沒有感覺,可能孩子幼稚無知吧,很多大人嚇得臉都變色了,那大水過來,嗚嗚就過來了。我們去遊泳去了,大人嚇的臉都臘黃,那就是洪滔啊,可能現在我遇到了也會害怕,十幾歲的小孩沒有感覺,一點感覺都沒有。

  安樂報豈有累情之物乎?

  你看我們娑婆世界的東西,累人真是這樣的,我不知道大家對家具、用具、房屋有沒有感觸。有個居士跟我這樣講的,打個電話說:“師父啊,我煩,我想逃跑。”她就想去寺院的意思,因爲照顧家庭,我說是不是照顧房子累了?她說六七百個平方天天擦呀擦呀,把我累死了。我說活該,誰讓你沒事惹那麼多煩惱,對不對?以前我感覺家具這個東西就累人,開始是個新鮮嘛,買回來又打掃什麼的,半年以後到處都是灰。

  象我們這殿堂一樣,真得打掃打掃了,都是灰。現在誰是香燈,你來打掃打掃,太髒了,地板……沒有一個地方不是厚黑厚黑的。不行就大家打掃打掃,那上面太髒了。不行就換個負責任的,香燈不負責任太不行了,這地方太髒了。你們商量商量,找一個願意幹,願意做的人。幹淨一點,你象這個沙彌不是做下來了嗎,殿堂,後面的果報咋辦?太髒了,裏面的灰……從第一天我看就這樣,我們每天撚香,用最恭敬的心供養佛,一摸,每次摸一把灰,我說香花供佛還可以,以灰供佛,心裏不舒服啊。你就是你再沒有分別心,還是凡夫,要麼替一替,要麼換換人,不行啊,不合適。

  那麼沒有累情之物。你看我們自己用的東西啊,什麼累了?你感覺不願意幹就是累了。極樂世界沒有累,因爲它是隨心所現,房子想要七百平方,就來七百平方,想要隨身,就剛好丈尺就可以了。宮殿欲大則大,欲小則小,所以沒有累情之物,我們在這個世俗之中真是太容易累了

  經言:日夜六時,雨寶衣,雨寶華。寶質柔軟。履踐其上,則下四寸。隨舉足時,還複如故。用訖入寶地,如水入坎。

  這個文字,我們讀《無量壽經》都會清晰,會讀到這個,到彌勒佛降世的時候,我們大地上的用具的東西就是這樣子的,髒東西它自然會有蓮花一開,髒東西進去了,一包,沒落到地下了,人壽八萬四千歲的時候就那樣。我們現在太沒有福報了。垃圾,放光寺這麼個小地方,這麼幾個人的垃圾,常願師我們研究了四次了,也不知往哪兒放。跑了幾百米以外才看到個地,建個垃圾室,就是垃圾沒地方放,拖累我們的東西太多了,實在是五濁惡世。要是蓮花一開,髒東西往裏一放一合沒了,多好啊!這人福報差別太大了。那時候也不用清潔工,什麼也不用用了,對不對?他自然福報啊,在《彌勒下生經》講的很清楚的。真是這樣子的,這不是神話,就是果報差別,因果報應差別嘛。

  是故言:“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

  它只顯華衣,沒有顯香普薰的實質內容,他到這就止住了,可能昙鸾法師不好燒香,或者他那個時代不燒香。但這個無量香普薰啊,在佛教來說,香者,守護戒法,名聞十方,令一切衆生信心生起之清淨,此爲妙香,此爲普薰。這個地方善知識也沒有燒香就過去了。

  我們提一下,就說戒得清淨,名揚十方。令衆生聞者生起信心,清淨信心,那就是普薰法界啊,戒香普薰。我們燒香也是這樣子的,你要很重的燒香,果報很好的。但你要燒香,可不要自已去說,我爲了貪圖嗅這個香味,我才燒香的。要有供佛之心,供養淨化世間之心,令衆生離熱煩之心,這樣就比較有意義。

  好,我們看下面的文字。

  

10、莊嚴光明功德成就

  〖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

  此二句,名莊嚴光明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莊嚴?見有國土,雖複頂背日光,而爲愚癡所闇。是故願言:“使我國土所有光明,能除癡闇,入佛智慧,不爲無記之事。”

  亦雲安樂國土光明,從如來智慧報起,故能除世闇冥。經言:“或有佛土,以光明爲佛事。”即是此也。故言:“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

  這是所謂的光明莊嚴功德成就,想想在這十七種莊嚴中,什麼妙相,備諸珍寶性,都沒有離開光明莊嚴,光明功德成就。此處宣化是佛慧之日,大光統攝,一味光明。這種平等的回施,能除世分別執著之癡闇,令十方九界的差別癡闇一時消融,這個癡闇冥說的是九界差別。

  它這個地方要強製的講一下,要不講,我們就對“佛慧明淨日”,對這個“佛慧”無所了解,佛慧以別九界智慧差別,所謂“佛慧明淨日”。佛慧者,菩薩、聲聞、緣覺、人、天、阿修羅、地獄、惡鬼、畜生,這種種類不能名佛慧。雖然本質一如,那我們先不管他,先說這個佛慧,佛慧明淨日。除世,這個世是叁聖世間,不管菩薩、聲聞、緣覺,這樣的世間,不管是人、天、修羅,這樣的善道世間,也不管地獄、惡鬼、畜生,這樣的惡性世間,這個世間癡闇冥一時除盡,是佛慧所現。這個地方要有個概念,沒有概念,你對淨土法門的完整了解,就是阿彌陀佛的報德的了解,是不會有深入的。這個地方不敢含糊。所以“除世癡闇冥。”

  前一段我們在講這兩句話的時間裏,把這個癡者,因爲未盡細微惑故,未盡一切業習故,所以是爲聖道之癡。所以佛所見故,佛見這些菩薩、聲聞、緣覺,種種善巧,種種威德,視爲癡相。何以故呢?沒有究竟圓滿故。那麼叁界忽明忽暗,好比說我們這個六道衆生,色界、欲界、無色界,此有善惡有情,若明若暗呢,無有一定,所以視爲暗。那麼地獄、惡鬼、畜生,但有其苦,所以稱爲幽冥衆生。所以 “除世癡闇冥”。以判九界有情,鹹得大利的真實功德。

  此二句,名莊嚴光明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莊嚴?見有國土,雖複頂背日光,而爲愚癡所闇。

  項背日光,我不知道大家見過人帶項背光的有沒有,就是背有光,項有光,稱爲圓光。沒有見過?我見過。大家都沒見過,我見過。你看,不管是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儒教、佛教,這個聖賢之類皆有背光項光,項光就是腦袋殼上冒出的光,後光就是後面這個光,這個它是個名字。日光是圓光之義。

  而爲愚癡所闇。是故願言:“使我國土所有光明,能除癡闇,

  昙鸾法師這麼講,比較直白,講九界呢,能破九界之癡闇冥,我們就有一個比較親切的感知吧。因爲有人貪色界、無色界安樂,就是貪圖禅定,貪圖種種功夫,這一類人只能墮到色界、無色界,就很好的修持了,很大的功夫了,他沒有去處。再一類有情貪染于善報,那這樣的人只能生欲界天,沈淪叁有。所以以此,佛要破暗,這樣的暗心。在這個地方用功夫的人很多,“除世癡闇冥”。有人向往菩薩聖法六度萬行,有人向往聲聞獨覺之解脫,佛在這個地方還是“呵”的,這亦是暗冥之心。

  《無量壽經》處處講發無上菩提心,我們有時會忽略這個問題的。我向往善道還不行啊?我向往禅定學功夫還不行啊?不行的,差的太遠了;你說我修聲聞道,得寂滅涅槃還不行啊?不行,差的遠了;你說我觀十二因緣得獨自覺悟還行啊?不行,差的遠著呢;六度萬行自他二利還不行啊?還不行,差的遠去了。爲啥呢?沒發無上菩提之心。這個淨土一法就是令我們發無上菩提心,要不然與此法不相應。

  所以《無量壽經》叁輩往生,皆以無上菩提心爲根本依止。果地覺爲因地心者,佛的果地覺,這個地方,佛慧明淨日是特定宣化出來的。它不渴望你修善惡福報,不渴望你修種種禅定功夫,那麼這也是叁業之功,出不了叁界。也不希望你修聲聞緣覺,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這就是大智慧的心、大願的心。這一段文字也是爲了令我們對叁界之善、叁界之功夫,有一個逾越;對賢聖不究竟法則,有一個逾越;直歸無上菩提。

  學佛的人往往對這個地方不太樂意真正去了解,在這地方不下大功夫,就會丟失無上大利。尤如佛在《無量壽經》上講,你就會擇法不究竟。擇法不究竟的時候,你這個報德、你這個功德,必然不究竟,發心不易成故。看你發什麼心,必然進趣什麼樣的果報。

  所以佛在這個教言中,勸我們發無上菩提心,遵從無上道業。所以世間善惡之報莫遵循;叁聖道——菩薩、聲聞、緣覺之類,莫遵循;但以佛覺,但依佛教言,但念佛,但成無上菩提,一生成就無上菩提。要是我們還發聲聞緣覺的心,你這一生怎麼能成佛呢?這跟大話小話沒關系,是跟緣法有直接的關系。

  現在很多人在這個法義上抉擇不清晰,就貪圖世間的善惡之報、苦樂之報,貪圖世間的功夫之報,就是期盼神通啊,期盼功夫啊,期盼禅定,結果未出叁界,修來修去還是叁界生死之途。發心沒有出叁界故,這個地方應該引起大家的重視。

  雖複項背日光,而爲愚癡所闇。是故願言:“使我國土所有光明,能除癡闇。

  入佛智慧

  這個地方最主要是入佛智慧,所以聲聞、覺緣、人、天、修羅,非我所期盼,所以入佛智慧。

  不爲無記之事。

  一般象這非想非非想天,沒除無記之業,不爲大方便自在,所以尚在叁界沈淪。

  亦雲安樂國土光明,從如來智慧報起,

  因爲所有淨土行人所依止的,皆是以阿彌陀佛成就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大功德相安立所回施;非是聲聞緣覺菩薩、人天善法所能涉足;人天善法、聲聞緣覺菩薩所能回歸,如此而矣。所以回向回歸視爲方便。要不然我們就會走一個彎路。與不了義教,與不了義法則去勤苦行持,一生與無上菩提不能得以真實成就。

  故能除世闇冥。經言:“或有佛土,以光明爲佛事。”即是此也。

  以光明功德普作佛事,照耀衆生,鹹趣無上菩提。這個照耀是“佛慧明淨日”所照,是佛慧所照,非菩薩、聲聞、緣覺、人、天所照,這個地方要有一個清晰的區分。不至于我們于無上菩提心,生不起抉擇。那你可能發的不是無上菩提心,有人真就是發的聲聞緣覺的心,有人就發的菩薩的心,有人發的就是好好做人(的心),先做一個好人,那你就先做個好人了。

  現在社會上的人就在這個淨土法門上,不引發大家發無上菩提心,這一生真是沒救了,沒辦法啊!這個彎路就大了。所以在這個地方,天親菩薩、昙鸾法師處處給我們作究竟的依止,要以佛慧之日、佛慧之願來照了覺知一切世間差別。

  即是此也。故言:“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

  我們把莊嚴光明功德成就這段文字作了一個學習。我也希望大家在這個無上菩提心,這個發心處去善思維觀察,無上菩提心與一般的菩提心,菩薩、聲聞、緣覺、人、天之菩提心對比,我們要有個鮮明的清晰的認知。若不然就容易一帶而過。

  時間到了,謝謝大家,明天繼續學習。

  

  錄音記錄:明璃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二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