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叁集

  第二十叁集

  內容提示:

  11、妙聲功德成就

  12、主功德成就

  13、眷屬功德成就

  14、受用功德成就

  原文

  〖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

    此二句,名莊嚴妙聲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願?見有國土,雖有善法,而名聲不遠。有名聲雖遠,複不微妙。有名聲妙遠,複不能悟物。是故起此莊嚴。

    天竺國稱淨行爲梵行,稱妙辭爲梵言。彼國貴重梵天,多以爲贊。亦言中國法與梵天通故也。者,名也。名謂安樂土名。經言:若人但聞安樂淨土之名,欲願往生,亦得如願。此名悟物之證也。《釋論》言:如斯淨土,非叁界所攝。何以言之?無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色故,非無色界。蓋菩薩別業所致耳。出有而有曰(出有者,謂出叁有。而有者,謂淨土有也),名能開悟曰(,好也。以名能悟物,故稱)。是故言: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

    〖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

    此二句,名莊嚴主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願?見有國土,羅刹爲君,則率土相啖;寶輪駐殿,則四域無虞。譬之風靡,豈無本耶?是故興願:願我國土,常有法王。法王善力之所住持。

  住持者,如黃鹄持子安,千齡更起。魚母念持子,經泶(夏有水、冬無水曰泶)不壞。安樂國爲正覺善持,其國豈有非正覺事耶?是故言: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

    〖如來淨華衆,正覺華化生。〗

    此二句,名莊嚴眷屬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願?見有國土,或以胞血爲身器,或以糞尿爲生元。或槐棘高圻,出猜狂之子。或豎子婢腹,出卓荦之才。譏诮由之懷火,恥辱緣以抱冰。所以願言:使我國土,悉于如來淨華中生。眷屬平等,與奪無路。故言:如來淨華衆,正覺華化生。

    〖愛樂佛法味,禅叁昧爲食。〗

    此二句,名莊嚴受用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願?見有國土,或探巢破卵,爲饛(盛食滿貌)饒(飽也、多也)之膳。或懸沙指帒,爲相慰之方。嗚呼諸子,實可痛心。是故興大悲願:願我國土,以佛法、以禅定、以叁昧爲食,永絕他食之勞。

  愛樂佛法味者,如日月燈明佛說《法華經》六十小劫,時會聽者亦坐一處,六十小劫謂如食頃,無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以禅定爲食者,謂諸大菩薩常在叁昧,無他食也。叁昧者,彼諸人天若須食時,百味嘉肴,羅列在前。眼見色,鼻聞香,身受適悅,自然飽足。訖已化去,若須複現。其事在經。是故言:愛樂佛法味,禅叁昧爲食。

  

  慈法法師講解(2006年6月08日)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注》的學習我們繼續進行。《往生論注》是我們淨土法門的一個指導性的文字,它對淨土法門的認知與實踐,起了一個舉足輕重的引導。一個教言若是沒有一個清晰完善的依止,我們是很難去實踐它。要是沒有一個完整的學習,那麼你就不容易去認知、認識。希望能通過《往生論注》的學習,對淨土法門的修持次第,我們能有一個感知性的認識,以便我們在日下中來熏習這個法則。

  昨天把莊嚴光明功德作了一個提示。在這十七種莊嚴國土功德成就的文字中,天親菩薩以無礙之辨,以簡練的文字,來直接給我們傳達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無量兆載永劫以來所修持的功德、功德相、功德實質之力,令我們末世凡夫有情通過文字來印契我們的自心,了解一切衆生通過阿彌陀佛報德轉化機製來安住于無余的自性之中,出離無量劫以來的生死沈淪。這實在是一個大的因緣。

  昙鸾法師在這個文字的基礎上,又給我們作了一些詳盡的方便引導,以令我們與文字有緣(的人)得以方方面面的認知。一個法則的認知是要通過一定的熏習,那善根成熟者,不假方便,可以于佛法得到利益。那麼我們墮在無佛時代,生于佛前佛後,在這個娑婆世界,釋迦佛滅度之後,甚爲混濁的時代,稱爲五濁惡世,要是沒有很好的機製,法尚不能聞,佛名尚不能聞,況且實踐這樣的法則,況且深入實踐這樣的法則。那麼這個機製是很難表現出來的。

  我們接著學習下面的文字。

  

11、莊嚴妙聲功德成就

  〖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

    此二句,名莊嚴妙聲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願?見有國土,雖有善法,而名聲不遠。有名聲雖遠,複不微妙。有名聲妙遠,複不能悟物。是故起此莊嚴。

    天竺國稱淨行爲梵行,稱妙辭爲梵言。彼國貴重梵天,多以爲贊。亦言中國法與梵天通故也。者,名也。名謂安樂土名。經言:若人但聞安樂淨土之名,欲願往生,亦得如願。此名悟物之證也。《釋論》言:如斯淨土,非叁界所攝。何以言之?無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色故,非無色界。蓋菩薩別業所致耳。出有而有曰(出有者,謂出叁有。而有者,謂淨土有也),名能開悟曰(,好也。以名能悟物,故稱)。是故言: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

  善哉!所謂的妙聲功德成就,他以次第來給我們顯現種種彼國土之佛事,光明佛事、妙香佛事,這是音聲佛事,聞其妙音鹹令證悟。

  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

  他這個開章與收章皆用天親菩薩的《往生論》的九十六句子的兩句、四句。

  此二句,名莊嚴妙聲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興此願?

  你看諸佛如來世尊所有用心,就是所謂的願,所有的用心皆因世間之所需,究竟道業之所需,利益衆生,成就菩提之所需,那麼這樣皆是爲了饒益有情,非爲自身一已之利,不是爲了自己的利益,這個是我們真正的養成一個觀察的對觀機製。世間有情、凡夫有情所有舉心動念,離不開是爲了自己的,爲自身的個人的好惡與得失,乃至說邪正、善惡之類的。那麼諸佛世尊,也是說阿彌陀佛所取之願,皆是爲了利益世間,看看怎麼來利益世間。

  見有國土,雖有善法,而名聲不遠。

  假設我們作爲一個學佛的修行者,你在一些法則上有極大功德,要是沒有這種名聲的遠播,那麼其教義也就不能遠播。所以阿彌陀佛發甚深廣大誓願,名聲廣傳十方。就是爲了令衆生聞名而得度脫,成就菩提。所謂的此名聲,我們都知道世間的有情,染著于名聞利養。他這個染著是爲一時之利,此處是爲令衆生成就無上菩提。此差異看似不大,實從根本而現,從根本上表現出來這樣一個差別。

  現在我們看一看周邊的有情,看看自已的舉心動念,所有的修法真是爲了有情嗎?爲了佛法嗎?爲了令叁界九有之類有情成就菩提嗎?要真是這樣,那我們離佛不遠;那假設就是爲了自身,自身的知見、感知,爲了自己的一個願望、自身的一個需求,這離佛甚遠。我們可以作一個對比,自己的舉心動念的對比,也不需要外求。

  佛法的確是離不開我們現前這一念,這一念的舉措。這一念是主動來念、被動來念、方便來念、慈悲來念、智慧來念,還是無明念、還是迷失之念?可能是說真正地需要我們自己來善自觀察。修法的每個過程,可以說不離我們的當念,實在與他人不相幹。相幹者是利他分,若在自利分中,不可失念。要是失念,那不能覺悟。我們在這個學佛的過程中,處處要覺察了知自己的知見何以安立。

  有名聲雖遠,複不微妙

  名聲廣大,不能利世,無有實利故。我們經常會遇到善知識的名聲,或者說傳法因緣機製是很廣的,但是說是得利于世間,就是令世間有情偶爾得增上利益、偶爾得度脫、偶爾得成就者,那就少之又少了。象有些大善知識,立種種的善巧誓願,通過種種的修持、善巧功德令衆生聽聞,得到利益。好比一些總持修法、名號修法,具有這樣的真實利益。

  我們經常會讀到一些,象我們早課)的楞嚴咒、十小咒、大悲咒,都是諸佛如來在因地的心智成就,以總持名號傳播十方,令聞者、持者、誦者而得證悟。象我們念的很多真言都是諸佛如來菩薩的名號與那些功德成就者的名號。有人聽聞即得證悟了,有人念誦串習時得以證悟。

  那我們學佛立的是什麼樣的誓願呢?我們都知道有些有情,名聲不聽便罷,一聽令人消沈迷失,令人嗔恨愚癡業生起,或者令人不知所以,皆因自心不明、業緣不明,那功德利益(?)也就不明。所以諸佛如來菩薩皆是明心者、自知者,成就心願之力,一時名聲廣播十方,令聽聞者得以心智成就。

  這個我們每一個現前的菩薩們,都要如實地審視自心,審視自己修法的機製與願望。我們自己的修法機製與願望是什麼?假設我們有成就之時,我們的名聲、作業、意志又是有何作爲?給世間、給有情帶來的是什麼?若這個地方不去審視,那我們學佛有什麼意義呢?學佛的機製又從何處生起呢?諸位善知識一定會如實地來審觀自己學佛的機緣,不要迷失在一種虛妄的造作我執中,那樣的確是錯失了自己人生的美好機會——學佛的機緣。所以,“有名聲雖遠,複不微妙。”

  有名聲妙遠,複不能悟物。

  阿彌陀佛這個誓願甚深廣…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