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叁集▪P2

  ..續本文上一頁大,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功德、誓願功德。假設我們真正作爲一個稱念者,于此名號純熟無礙,有種種相應之機。

  是故起此莊嚴。

  昙鸾法師解釋,它這個作爲天竺,印度——古人稱它天竺國。

  天竺國稱淨行爲梵行

  中國人是龍的子孫,我們都稱我們中國人是龍的傳人。印度人他不稱他們是龍的傳人,他們是大梵的傳人、梵天的子孫。象西方人他們就認爲他們是天國的子民,所以說他們有天堂地獄設置,那麼其他種種宗教區域各有自己的所設。

  我們中國人是一個極特殊的民族,我們中國人這樣稱自己——龍的傳人,在這地方有比較堅固的傳統認識。到我們中國比較大的國家場合,尤其是古代皇宮內院之類的,龍的形象、龍的標志觸目皆是。在印度他就不是這樣子,這是民族的一個差異,區域性的一個差異,這差異是很大的。

  稱妙辭爲梵言

  這是昙鸾法師對印度的行爲與言說的一個解釋。

  彼國貴重梵天,多以爲贊。亦言中國法與梵天通故也。者,名也。

  我們看看秦桧的名,好比說嶽飛的名,同一個時代,我們不管他是真名假名,傳播在世間,一個是忠孝,一個是大奸,此人在生命上早已消亡了,但是這名聲傳播于未來之世。我經常走我們後面這個林子,我看到林子裏有很多朽木,很多大樹長啊長啊,默默無聞地長了一生,就枯死了,沒有做什麼家具啊、梁柱啊,給人世間帶來什麼福祉,它就自生自滅就腐朽掉了。

  我們人類若是沒有清淨、明確的心願,了知自己生命的價值,或者修法的價值,也就象朽木一樣。象很多出家在家學佛者不能主動去享受、實踐、認知佛法。雖然在佛法中,亦同朽木,消耗自己的生命與業緣,隨著業緣過去,也就象朽木一樣,腐朽了,就是自生自滅。我們在諸佛菩薩的願望中,看到他們多劫、曠劫、塵數劫以來就行持一個利生之願、利生之心、利生之法,這樣多生多劫的守護,以殊勝願望爲生命之依止,所以多生多劫有殊勝功德名號與功德力,乃至有自己清淨廣大國土。那有些衆生之類,因爲自己的虛妄造作,沈湎于一種虛假之中,墮入種種有情之類,或無情之類。

  那這都是名啊,名有種種名,世尊說十法界皆是名所現啊。所以“聲者,名也。”

  名謂安樂土名。

  這個是昙鸾法師把名字安到這個地方了。爲什麼?他說十七種國土莊嚴,來解釋這個國土莊嚴。所以名者,安樂土名。

  經言:若人但聞安樂淨土之名,欲願往生,亦得如願。

  這是誠實言、真實語,所以知西方有阿彌陀佛國土,乃至清淨國土能涵納十方有情,往生者,畢生成佛;若清晰願生彼國,但聞佛國名,亦得往生。所以萬法唯心、唯願所現。願者,就是心願力,此力爲第一力,所謂一切法則中誓願力爲第一力。其他的業力都在我們身邊成熟表現,但唯有心願力可以隨時抉擇,可以表達。

  那麼心願力,我們說是順性建立的心願,那你違性建立,那是很苦的。所謂違性者,衆生業分所現,就是乖戾心、貪嗔癡慢疑、邪見心,種種的苦難都來自于這種違性建立。苦樂本來是沒有什麼的,智愚本來也是沒有什麼的,淨濁本來是沒有什麼的,只是說我們主動力、透視力、方便力,往往不能建立出來。所以尤其是染著的有情、逆緣的有情沈淪無際啊!一旦沈淪,心智越來越迷悶,越來越丟失自主之力,所以越來越違逆于性德,逆緣心智越來越建立,生命的自由廣大善巧分就越來越遙遠。

  這一點還是鼓勵我們來順性往生,實際阿彌陀佛國土是順性建立,衆生若放下自己的虛妄執著即得往生彼國,安住無疑。因爲隨順法性之力故,隨順佛陀的願力故,隨順一切法無自性故,那麼這個願望的隨順就會得到很相應的法則成就。那逆這個願,逆法性,那就在六道裏沈淪。

  此名悟物之證也,

  就說極樂世界清淨國土的名字,也能悟物,就是令衆生心智得以隨順,放棄我們自己的虛妄造作,無始以來我們已經造作習慣了。

  《釋論》言:如斯淨土,非叁界所攝。

  “觀彼世界相,勝過叁界道”,非叁界所攝。學習淨土法門的人對這個地方要是不抉擇,就是我們所習的法則,不是叁界世間有情所虛妄設置的法則,要是認識不到這一點,我們就會對善惡對待、對逆順、對功夫,你就會孜孜不倦,多受辛苦,不能成就往生正因。

  何以言之?無欲故非欲界

  因爲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非叁界染欲所安住,不是叁界染欲的心來安住的法則。所以說是無欲,但爲利益世間有情,建立極樂世界,所以所有往生彼國之人,一時得到法之滿足、種種意樂之滿足,我們說這個地方消除衆生差別之欲,得以法滿足。所以說非是欲界。

  地居故,非色界。

  我們知道色界天非地居天,象我們這個所謂地居,因爲欲染、差別對待故,設立天地,設立的淨濁二法,形成所謂的地居界,就是欲界。那麼色界不是這樣子的。地居故,非色界。因爲色界非是地居之相。

  有色界,非無色界

  他是類比說,因爲極樂世界有種種莊嚴,我們知道無色界天不以色取,不以色見,但有識心。極樂世界是有種種莊嚴的,看極樂世界的描述,虛空啊,什麼地啊,水莊嚴啊,乃至說……都是來描述非色界、非無色界的實在的內涵。昙鸾法師用方便的語言,給我們來引導了知極樂世界,非叁界所有,非叁界所攝,但利叁界有情。叁界有情不出離叁界,還沈淪于叁界,此利雖然廣大,叁界有情不接受故,無以法施對象,施之不立,這個教化不成立的。

  所以,阿彌陀佛住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阿彌陀佛光明照耀十方,攝念佛衆生不舍。那你是念自業者,念自己心智所識者,念自己造作者,那你與此法不相應。所以淨土教言的確是令我們逾越叁界的一個教言。這個看著很簡單,得遇這樣的佛法,實在不易。因爲我們經常在社會上會聽到大家這樣的交流,說功夫的贊歎,說善惡的稱譽,說福德的差別,基本上我們出不了這些對待的心智的。包括修法亦是出不了的,所有的談論基本都會落到這些地方。

  說贊佛功德,象十大願王爲什麼會導引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呢?他沒有這些東西,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忏悔業障,隨喜功德,請佛住世,請轉*輪,常隨佛學,乃至恒順衆生,普皆回向。沒有自身的業、業相,沒有叁界沈淪之物啊。但我們自己舉心動念,只要假設,難免是叁界之緣、叁界之行,實在是沒別的。你是逾越不了叁界心智的,因爲我們叁界有情,所有的情緣就離不開這個叁界。那麼這個地方,所以說讓我們來緣佛、成佛。

  蓋菩薩別業所致耳。

  阿彌陀佛因地的別業,非叁界業所建立。

  出有而有曰

  不染著于種種事相,在種種事相中得以自在力,所以是爲微。

  (出有者,謂出叁有。而有者,謂淨土有也。)

  所謂過去的人講:叁界虛僞無有實質,極樂國土,清淨順性,實有安立。這樣說容易讓人産生誤解。在聲聞教言中,象南傳佛教教言中,他爲了使衆生進趣涅槃,得以隨順,說輪回實無,煩惱實無,涅槃實有。實際這是方便語,非是真實語,接度衆生方便故。這個出有而有曰“微”實際是方便語,若于染著分來說,此語可用。

  名能開悟曰 ”(,好也。以名能悟物,故稱)。

  解釋微妙傳十方之妙,名能開悟,名能悟物,令衆生聞而得悟,象我們聞南無阿彌陀佛,念久了你必然會審視。象我們平時在世間得失心中,觀察世間的種種作爲,很難不用得失來審視的。說到什麼事情,得失心馬上就會現前。那麼阿彌陀佛這個名號,何以顯現得失呢?消除煩惱是以爲得?消除對待是以爲得?走出沈淪是以爲得?實際其得真是無所得。所以無得無失,令衆生開悟,了悟心源。

  是故言:“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

  在淨土教言中,音聲作佛事,光明作佛事,乃至說以色聲香味觸法,種種因緣作佛事,實是廣傳周遍的,這十七種莊嚴事事皆是佛時所現。這是以名聲來作佛事。

  我們看看下面的文字。

  

12、莊嚴主功德成就

  〖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

    此二句,名莊嚴主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願?見有國土,羅刹爲君,則率土相啖;寶輪駐殿,則四域無虞。譬之風靡,豈無本耶?是故興願:願我國土,常有法王。法王善力之所住持。

  住持者,如黃鹄持子安,千齡更起。魚母念持子,經泶(夏有水、冬無水曰泶)不壞。安樂國爲正覺善持,其國豈有非正覺事耶?是故言: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

  阿彌陀佛善住持,住持功德顯主功德成就。

  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此二句,名莊嚴主功德成就。

  一切世間,一切出世間法則,皆有主緣之相,就有賓主之相、總別之相、成敗之相。那麼我們以什麼相來觀察極樂世界?他這個地方以主相、主功德來讓我們觀察。因爲阿彌陀佛住持清淨法界,令有情聞其名號,聞其國土,聞其住持,而得回歸這樣的法則之中,就是說善住持的功德中。

  主者令我們回歸,我不知道每個有情心智中是有住是有持的?怎麼來以住持來審觀自己的心智、自己的業報?其實凡夫心智中是雜亂無章的,沒有住持,沒有總別,沒有成敗,在這裏面混亂不堪,無所依從。所以阿彌陀佛建立主功德成就,或者說許多世間主功德是強製的、是被迫的、是無奈的、是被業所主導的。

  那麼這個地方阿彌陀佛是以什麼力量來住持這樣的法益?他判立這樣的因緣。

  此二句,名…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