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三集▪P2

  ..续本文上一页大,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功德、誓愿功德。假设我们真正作为一个称念者,于此名号纯熟无碍,有种种相应之机。

  是故起此庄严。

  昙鸾法师解释,它这个作为天竺,印度——古人称它天竺国。

  天竺国称净行为梵行

  中国人是龙的子孙,我们都称我们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印度人他不称他们是龙的传人,他们是大梵的传人、梵天的子孙。象西方人他们就认为他们是天国的子民,所以说他们有天堂地狱设置,那么其他种种宗教区域各有自己的所设。

  我们中国人是一个极特殊的民族,我们中国人这样称自己——龙的传人,在这地方有比较坚固的传统认识。到我们中国比较大的国家场合,尤其是古代皇宫内院之类的,龙的形象、龙的标志触目皆是。在印度他就不是这样子,这是民族的一个差异,区域性的一个差异,这差异是很大的。

  称妙辞为梵言

  这是昙鸾法师对印度的行为与言说的一个解释。

  彼国贵重梵天,多以为赞。亦言中国法与梵天通故也。者,名也。

  我们看看秦桧的名,好比说岳飞的名,同一个时代,我们不管他是真名假名,传播在世间,一个是忠孝,一个是大奸,此人在生命上早已消亡了,但是这名声传播于未来之世。我经常走我们后面这个林子,我看到林子里有很多朽木,很多大树长啊长啊,默默无闻地长了一生,就枯死了,没有做什么家具啊、梁柱啊,给人世间带来什么福祉,它就自生自灭就腐朽掉了。

  我们人类若是没有清净、明确的心愿,了知自己生命的价值,或者修法的价值,也就象朽木一样。象很多出家在家学佛者不能主动去享受、实践、认知佛法。虽然在佛法中,亦同朽木,消耗自己的生命与业缘,随着业缘过去,也就象朽木一样,腐朽了,就是自生自灭。我们在诸佛菩萨的愿望中,看到他们多劫、旷劫、尘数劫以来就行持一个利生之愿、利生之心、利生之法,这样多生多劫的守护,以殊胜愿望为生命之依止,所以多生多劫有殊胜功德名号与功德力,乃至有自己清净广大国土。那有些众生之类,因为自己的虚妄造作,沉湎于一种虚假之中,堕入种种有情之类,或无情之类。

  那这都是名啊,名有种种名,世尊说十法界皆是名所现啊。所以“声者,名也。”

  名谓安乐土名。

  这个是昙鸾法师把名字安到这个地方了。为什么?他说十七种国土庄严,来解释这个国土庄严。所以名者,安乐土名。

  经言:若人但闻安乐净土之名,欲愿往生,亦得如愿。

  这是诚实言、真实语,所以知西方有阿弥陀佛国土,乃至清净国土能涵纳十方有情,往生者,毕生成佛;若清晰愿生彼国,但闻佛国名,亦得往生。所以万法唯心、唯愿所现。愿者,就是心愿力,此力为第一力,所谓一切法则中誓愿力为第一力。其他的业力都在我们身边成熟表现,但唯有心愿力可以随时抉择,可以表达。

  那么心愿力,我们说是顺性建立的心愿,那你违性建立,那是很苦的。所谓违性者,众生业分所现,就是乖戾心、贪嗔痴慢疑、邪见心,种种的苦难都来自于这种违性建立。苦乐本来是没有什么的,智愚本来也是没有什么的,净浊本来是没有什么的,只是说我们主动力、透视力、方便力,往往不能建立出来。所以尤其是染着的有情、逆缘的有情沉沦无际啊!一旦沉沦,心智越来越迷闷,越来越丢失自主之力,所以越来越违逆于性德,逆缘心智越来越建立,生命的自由广大善巧分就越来越遥远。

  这一点还是鼓励我们来顺性往生,实际阿弥陀佛国土是顺性建立,众生若放下自己的虚妄执着即得往生彼国,安住无疑。因为随顺法性之力故,随顺佛陀的愿力故,随顺一切法无自性故,那么这个愿望的随顺就会得到很相应的法则成就。那逆这个愿,逆法性,那就在六道里沉沦。

  此名悟物之证也,

  就说极乐世界清净国土的名字,也能悟物,就是令众生心智得以随顺,放弃我们自己的虚妄造作,无始以来我们已经造作习惯了。

  《释论》言:如斯净土,非三界所摄。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非三界所摄。学习净土法门的人对这个地方要是不抉择,就是我们所习的法则,不是三界世间有情所虚妄设置的法则,要是认识不到这一点,我们就会对善恶对待、对逆顺、对功夫,你就会孜孜不倦,多受辛苦,不能成就往生正因。

  何以言之?无欲故非欲界

  因为我们往生极乐世界,非三界染欲所安住,不是三界染欲的心来安住的法则。所以说是无欲,但为利益世间有情,建立极乐世界,所以所有往生彼国之人,一时得到法之满足、种种意乐之满足,我们说这个地方消除众生差别之欲,得以法满足。所以说非是欲界。

  地居故,非色界。

  我们知道色界天非地居天,象我们这个所谓地居,因为欲染、差别对待故,设立天地,设立的净浊二法,形成所谓的地居界,就是欲界。那么色界不是这样子的。地居故,非色界。因为色界非是地居之相。

  有色界,非无色界

  他是类比说,因为极乐世界有种种庄严,我们知道无色界天不以色取,不以色见,但有识心。极乐世界是有种种庄严的,看极乐世界的描述,虚空啊,什么地啊,水庄严啊,乃至说……都是来描述非色界、非无色界的实在的内涵。昙鸾法师用方便的语言,给我们来引导了知极乐世界,非三界所有,非三界所摄,但利三界有情。三界有情不出离三界,还沉沦于三界,此利虽然广大,三界有情不接受故,无以法施对象,施之不立,这个教化不成立的。

  所以,阿弥陀佛住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阿弥陀佛光明照耀十方,摄念佛众生不舍。那你是念自业者,念自己心智所识者,念自己造作者,那你与此法不相应。所以净土教言的确是令我们逾越三界的一个教言。这个看着很简单,得遇这样的佛法,实在不易。因为我们经常在社会上会听到大家这样的交流,说功夫的赞叹,说善恶的称誉,说福德的差别,基本上我们出不了这些对待的心智的。包括修法亦是出不了的,所有的谈论基本都会落到这些地方。

  说赞佛功德,象十大愿王为什么会导引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呢?他没有这些东西,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佛住世,请转*轮,常随佛学,乃至恒顺众生,普皆回向。没有自身的业、业相,没有三界沉沦之物啊。但我们自己举心动念,只要假设,难免是三界之缘、三界之行,实在是没别的。你是逾越不了三界心智的,因为我们三界有情,所有的情缘就离不开这个三界。那么这个地方,所以说让我们来缘佛、成佛。

  盖菩萨别业所致耳。

  阿弥陀佛因地的别业,非三界业所建立。

  出有而有曰

  不染着于种种事相,在种种事相中得以自在力,所以是为微。

  (出有者,谓出三有。而有者,谓净土有也。)

  所谓过去的人讲:三界虚伪无有实质,极乐国土,清净顺性,实有安立。这样说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在声闻教言中,象南传佛教教言中,他为了使众生进趣涅槃,得以随顺,说轮回实无,烦恼实无,涅槃实有。实际这是方便语,非是真实语,接度众生方便故。这个出有而有曰“微”实际是方便语,若于染着分来说,此语可用。

  名能开悟曰 ”(,好也。以名能悟物,故称)。

  解释微妙传十方之妙,名能开悟,名能悟物,令众生闻而得悟,象我们闻南无阿弥陀佛,念久了你必然会审视。象我们平时在世间得失心中,观察世间的种种作为,很难不用得失来审视的。说到什么事情,得失心马上就会现前。那么阿弥陀佛这个名号,何以显现得失呢?消除烦恼是以为得?消除对待是以为得?走出沉沦是以为得?实际其得真是无所得。所以无得无失,令众生开悟,了悟心源。

  是故言:“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

  在净土教言中,音声作佛事,光明作佛事,乃至说以色声香味触法,种种因缘作佛事,实是广传周遍的,这十七种庄严事事皆是佛时所现。这是以名声来作佛事。

  我们看看下面的文字。

  

12、庄严主功德成就

  〖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

    此二句,名庄严主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罗刹为君,则率土相啖;宝轮驻殿,则四域无虞。譬之风靡,岂无本耶?是故兴愿:愿我国土,常有法王。法王善力之所住持。

  住持者,如黄鹄持子安,千龄更起。鱼母念持子,经泶(夏有水、冬无水曰泶)不坏。安乐国为正觉善持,其国岂有非正觉事耶?是故言: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

  阿弥陀佛善住持,住持功德显主功德成就。

  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此二句,名庄严主功德成就。

  一切世间,一切出世间法则,皆有主缘之相,就有宾主之相、总别之相、成败之相。那么我们以什么相来观察极乐世界?他这个地方以主相、主功德来让我们观察。因为阿弥陀佛住持清净法界,令有情闻其名号,闻其国土,闻其住持,而得回归这样的法则之中,就是说善住持的功德中。

  主者令我们回归,我不知道每个有情心智中是有住是有持的?怎么来以住持来审观自己的心智、自己的业报?其实凡夫心智中是杂乱无章的,没有住持,没有总别,没有成败,在这里面混乱不堪,无所依从。所以阿弥陀佛建立主功德成就,或者说许多世间主功德是强制的、是被迫的、是无奈的、是被业所主导的。

  那么这个地方阿弥陀佛是以什么力量来住持这样的法益?他判立这样的因缘。

  此二句,名…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