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集
内容提示:
11、妙声功德成就
12、主功德成就
13、眷属功德成就
14、受用功德成就
原文
〖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
此二句,名庄严妙声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虽有善法,而名声不远。有名声虽远,复不微妙。有名声妙远,复不能悟物。是故起此庄严。
天竺国称净行为“梵行”,称妙辞为“梵言”。彼国贵重梵天,多以“梵”为赞。亦言中国法与梵天通故也。“声”者,名也。名谓安乐土名。经言:“若人但闻安乐净土之名,欲愿往生,亦得如愿。”此名悟物之证也。《释论》言:“如斯净土,非三界所摄。何以言之?无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色故,非无色界。盖菩萨别业所致耳。”出有而有曰“微”(“出有”者,谓出三有。“而有”者,谓净土有也),名能开悟曰“妙”(“妙”,好也。以名能悟物,故称“妙”)。是故言:“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
〖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
此二句,名庄严主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罗刹为君,则率土相啖;宝轮驻殿,则四域无虞。譬之风靡,岂无本耶?是故兴愿:“愿我国土,常有法王。法王善力之所住持。”
“住持”者,如黄鹄持子安,千龄更起。鱼母念持子,经泶(夏有水、冬无水曰泶)不坏。安乐国为正觉善持,其国岂有非正觉事耶?是故言:“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
〖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此二句,名庄严眷属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或以胞血为身器,或以粪尿为生元。或槐棘高圻,出猜狂之子。或竖子婢腹,出卓荦之才。讥诮由之怀火,耻辱缘以抱冰。所以愿言:“使我国土,悉于如来净华中生。眷属平等,与夺无路。”故言:“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此二句,名庄严受用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或探巢破卵,为饛(盛食满貌)饶(饱也、多也)之膳。或悬沙指帒,为相慰之方。呜呼诸子,实可痛心。是故兴大悲愿:“愿我国土,以佛法、以禅定、以三昧为食,永绝他食之劳。”
“爱乐佛法味”者,如日月灯明佛说《法华经》六十小劫,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谓如食顷,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以禅定为食者,谓诸大菩萨常在三昧,无他食也。“三昧”者,彼诸人天若须食时,百味嘉肴,罗列在前。眼见色,鼻闻香,身受适悦,自然饱足。讫已化去,若须复现。其事在经。是故言:“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慈法法师讲解(2006年6月08日)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的学习我们继续进行。《往生论注》是我们净土法门的一个指导性的文字,它对净土法门的认知与实践,起了一个举足轻重的引导。一个教言若是没有一个清晰完善的依止,我们是很难去实践它。要是没有一个完整的学习,那么你就不容易去认知、认识。希望能通过《往生论注》的学习,对净土法门的修持次第,我们能有一个感知性的认识,以便我们在日下中来熏习这个法则。
昨天把庄严光明功德作了一个提示。在这十七种庄严国土功德成就的文字中,天亲菩萨以无碍之辨,以简练的文字,来直接给我们传达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无量兆载永劫以来所修持的功德、功德相、功德实质之力,令我们末世凡夫有情通过文字来印契我们的自心,了解一切众生通过阿弥陀佛报德转化机制来安住于无余的自性之中,出离无量劫以来的生死沉沦。这实在是一个大的因缘。
昙鸾法师在这个文字的基础上,又给我们作了一些详尽的方便引导,以令我们与文字有缘(的人)得以方方面面的认知。一个法则的认知是要通过一定的熏习,那善根成熟者,不假方便,可以于佛法得到利益。那么我们堕在无佛时代,生于佛前佛后,在这个娑婆世界,释迦佛灭度之后,甚为混浊的时代,称为五浊恶世,要是没有很好的机制,法尚不能闻,佛名尚不能闻,况且实践这样的法则,况且深入实践这样的法则。那么这个机制是很难表现出来的。
我们接着学习下面的文字。
11、庄严妙声功德成就
〖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
此二句,名庄严妙声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虽有善法,而名声不远。有名声虽远,复不微妙。有名声妙远,复不能悟物。是故起此庄严。
天竺国称净行为“梵行”,称妙辞为“梵言”。彼国贵重梵天,多以“梵”为赞。亦言中国法与梵天通故也。“声”者,名也。名谓安乐土名。经言:“若人但闻安乐净土之名,欲愿往生,亦得如愿。”此名悟物之证也。《释论》言:“如斯净土,非三界所摄。何以言之?无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色故,非无色界。盖菩萨别业所致耳。”出有而有曰“微”(“出有”者,谓出三有。“而有”者,谓净土有也),名能开悟曰“妙”(“妙”,好也。以名能悟物,故称“妙”)。是故言:“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
善哉!所谓的妙声功德成就,他以次第来给我们显现种种彼国土之佛事,光明佛事、妙香佛事,这是音声佛事,闻其妙音咸令证悟。
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
他这个开章与收章皆用天亲菩萨的《往生论》的九十六句子的两句、四句。
此二句,名庄严妙声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愿?
你看诸佛如来世尊所有用心,就是所谓的愿,所有的用心皆因世间之所需,究竟道业之所需,利益众生,成就菩提之所需,那么这样皆是为了饶益有情,非为自身一已之利,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这个是我们真正的养成一个观察的对观机制。世间有情、凡夫有情所有举心动念,离不开是为了自己的,为自身的个人的好恶与得失,乃至说邪正、善恶之类的。那么诸佛世尊,也是说阿弥陀佛所取之愿,皆是为了利益世间,看看怎么来利益世间。
见有国土,虽有善法,而名声不远。
假设我们作为一个学佛的修行者,你在一些法则上有极大功德,要是没有这种名声的远播,那么其教义也就不能远播。所以阿弥陀佛发甚深广大誓愿,名声广传十方。就是为了令众生闻名而得度脱,成就菩提。所谓的此名声,我们都知道世间的有情,染着于名闻利养。他这个染着是为一时之利,此处是为令众生成就无上菩提。此差异看似不大,实从根本而现,从根本上表现出来这样一个差别。
现在我们看一看周边的有情,看看自已的举心动念,所有的修法真是为了有情吗?为了佛法吗?为了令三界九有之类有情成就菩提吗?要真是这样,那我们离佛不远;那假设就是为了自身,自身的知见、感知,为了自己的一个愿望、自身的一个需求,这离佛甚远。我们可以作一个对比,自己的举心动念的对比,也不需要外求。
佛法的确是离不开我们现前这一念,这一念的举措。这一念是主动来念、被动来念、方便来念、慈悲来念、智慧来念,还是无明念、还是迷失之念?可能是说真正地需要我们自己来善自观察。修法的每个过程,可以说不离我们的当念,实在与他人不相干。相干者是利他分,若在自利分中,不可失念。要是失念,那不能觉悟。我们在这个学佛的过程中,处处要觉察了知自己的知见何以安立。
有名声虽远,复不微妙。
名声广大,不能利世,无有实利故。我们经常会遇到善知识的名声,或者说传法因缘机制是很广的,但是说是得利于世间,就是令世间有情偶尔得增上利益、偶尔得度脱、偶尔得成就者,那就少之又少了。象有些大善知识,立种种的善巧誓愿,通过种种的修持、善巧功德令众生听闻,得到利益。好比一些总持修法、名号修法,具有这样的真实利益。
我们经常会读到一些,象我们早课)的楞严咒、十小咒、大悲咒,都是诸佛如来在因地的心智成就,以总持名号传播十方,令闻者、持者、诵者而得证悟。象我们念的很多真言都是诸佛如来菩萨的名号与那些功德成就者的名号。有人听闻即得证悟了,有人念诵串习时得以证悟。
那我们学佛立的是什么样的誓愿呢?我们都知道有些有情,名声不听便罢,一听令人消沉迷失,令人嗔恨愚痴业生起,或者令人不知所以,皆因自心不明、业缘不明,那功德利益(?)也就不明。所以诸佛如来菩萨皆是明心者、自知者,成就心愿之力,一时名声广播十方,令听闻者得以心智成就。
这个我们每一个现前的菩萨们,都要如实地审视自心,审视自己修法的机制与愿望。我们自己的修法机制与愿望是什么?假设我们有成就之时,我们的名声、作业、意志又是有何作为?给世间、给有情带来的是什么?若这个地方不去审视,那我们学佛有什么意义呢?学佛的机制又从何处生起呢?诸位善知识一定会如实地来审观自己学佛的机缘,不要迷失在一种虚妄的造作我执中,那样的确是错失了自己人生的美好机会——学佛的机缘。所以,“有名声虽远,复不微妙。”
有名声妙远,复不能悟物。
阿弥陀佛这个誓愿甚深广…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