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叁集▪P3

  ..續本文上一頁莊嚴主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興此願?

  佛爲什麼立這個願?實際要是善巧者,可以很方便地說佛怎麼立願,我也怎麼立願,來觀察觀察,就是順應方便,順應觀察,就比較好體驗一個法則。阿彌陀佛所建立的願望,成就的國土,乃至說殊勝的法義,皆不是爲自身安立。爲了利益衆生,令衆生方便習仿,來接度我們。

  見有國土,羅刹爲君,

  在我們這個心目中,羅刹是什麼?食人生命。這個,以前說我們這一帶,過去這一個大範圍,稱爲清臺山,或者是九區山,它的名字很多,變了很多。過去說這地方有很多羅刹,迦葉尊者沒有來之前就把他們遷單到摩尼山去了。就我們背後一個山叫摩尼山,那地方有很多洞窟,要是沒有正見,人多受傷害。象以前無著菩薩去那個地方住,實踐法則。因爲凶險之地必能了知自身的心業凶與不凶,要是你心智中沒有凶險之業了,羅刹可以變成調柔的菩薩,要是我們心中有凶險就必然相應。

  若慈心比丘不受毒藥之害,就是常修慈悲觀的比丘,你下毒也藥不死他的,他不相應故,所以毒藥能化做甘露。那麼這個羅刹可能是一個……我們說誰見過羅刹?那你不相信可以去那兒走一走,去住一住,這個倒沒有什麼。前段他們說終南山很多地方境界很大,舉了很多地方,到那地方有很大的境界力。象在藏傳佛教,他們修行就要到十萬梵林(34:06),那個地方要有十萬個人被天葬,這樣的地方才可以修法。這個地方是羅刹聚居之地。

  我們這個雞足山不是羅刹聚居之地,這個地方有八種殊勝調柔功德,這地方毒蛇都不咬人的,樹木右旋。這個地方,整個山上的機製是在迦葉尊者甚深的光明禅定的加持下,很多因緣都轉化成十分調柔吉祥的征兆了。象我們來到這個地方——所謂的聖山福地,就受到聖山福地的加持。就你很多惡性業緣,在這地方會放大一些,但他最主要還是爲了消除。

  羅刹爲君。則率土相啖。

  相互的蠶食。真是要有因緣了,可以去後山走一走。就是翻過這架山就是摩尼山。以前我們在那住過一宿,那有個華嚴洞,大概有一公裏深,七重,一重一重的,有時間可以去住一住,那一帶的山窟還是比較多的。那一帶迦葉尊者來的時間,因爲護法天龍,七十二個天龍,隨著迦葉尊者到這個地方守護了,他們就不能在這呆了。

  以前這是羅刹聚居之地,象這一帶過去的土匪就到其他地方去住,他搶那個地方,但這地方不能居住土匪。象木香坪再往下邊走一點,過去那地方有個土匪窩,在清朝民國時間有很多土匪,他們騎著馬來到這個地方,各個寺院就收供養,然後他們就再回去。就是我也不燒你,也不搶你,但是你得給我銀子,這麼個機製。

  這個地方所率之主,就是迦葉尊者,以禅定功夫攝化的這些賢聖。象有的人去五臺山,那五臺山就是文殊菩薩所守護的一個清淨的國土,那地方也有過失,也有罪惡……他是個表面現象,業相所現。我們這個地方,也有人經常出現違緣……但這不是整體的因緣,整體因緣還是善良的。

  寶輪駐殿,則四域無虞

  這個寶輪,它稱爲四種輪王中,寶輪王就是金輪王。金輪、銀輪、銅輪、鐵輪,這是四王。寶輪駐殿,天下一時歸順,他不需要打仗也不需要去……象現在出世的多是鐵輪王之類,就要相互的殘殺征戰,才能使國土統一,或者說相互的安住。那麼要是有寶輪王出世,不需要的。寶輪王一出世七寶隨身,四天下一時安樂,人民以五戒十善自爲守護。輪王出巡,但以十善教化有情,他沒有其他的。他不會說象我們現在用種種刑法,槍斃、抓起來、判刑,不會有這些東西的,絕對不會有這樣。爲什麼呢?輪王善德所護故。過去說七寶隨身,出生之時七寶就隨身,摩尼寶、將軍寶、宮殿寶、居士寶、象馬寶、女寶(編注:見《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何等七寶。一者夫人寶。二者摩尼寶。叁者輪寶。四者象寶。五者馬寶。六者大臣寶。七者主藏寶),七寶就自然隨著他出世。就像善財童子出世的時間,他家裏的所有庫藏自然就充滿七寶,他的福德所導致故。這個地方亦複如是,所以,則四域無虞。

  譬之風靡,豈無本耶?

  就象這個風一樣吹動,就是說他德風相吹,遇者得安樂,那麼這個寶輪王出世亦複如是。那麼前面舉這個例子,羅刹爲君,相互啖食,亦是這樣子的。那我們真正遇到阿彌陀佛這樣的因緣是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他是一個次第的對比罷了。象我們要是遇到釋迦佛出世,有的善根成熟了,那就會見世尊。

  所以釋迦佛出世之時,象在王舍大城有叁十億人,十億人能得見世尊,與佛法結甚深因緣;十億人能聞世尊出世之名;十億人連名尚不聞。過去這個億可能不是象我們現在說這個億,他是十萬、百萬、千萬皆可爲億。就是這樣,印度這個數字很機智的,不象我們現在這個單位,好比說由旬,他這個單位都很活,機製很活。

  印度人他這個……我不是說不尊重我們中華民族,不是,我們因爲生活在這個民族機製中,我們還是很愛國的,還是尊重這個民族的,但你要是看文化,我們這個中國人就太可憐了。我們中國人稱爲七千年的文明文化。對嗎?你到印度一看,拘留遜佛,拘那含牟尼佛的遺址都有。

  拘留遜佛人壽六萬歲時出世,人壽六萬歲的文明還保持住呢。那我們怎麼比?我們一說起七千年的文明、五千年的文明,我們中國人很自負。人壽六萬歲的文明的標志,他們還保持著呢,人壽六萬歲減到我們這人壽百歲需要多少年?拘那含牟尼佛是人壽四萬歲,拘那含牟尼佛出世的。這樣減、減、減……釋迦牟尼佛人壽百歲出世,就是很震撼人的一個事情,就說這麼微小,一丈二的個子,說你怎麼能成佛呢?這個樣子對不對?

  他方國土的人看我們,我們只能稱爲人蟲,別的還稱不上呢。彌勒佛降世,在這降世,四十八米的個子,我們是什麼啊?四十八米,我們的個子就全部給你平均兩米算,是你多少倍啊?這個地方不是說是诋毀我們這個現業,不尊重,我們很尊重自己的這個現業。但我們現業果報十分的羸弱,就是說十分的卑賤哪。福德因緣,生命短促,福德薄少,不具方便,自我堅固,少有善巧,這是我們現代人的狀態啊。

  你說看我們現代人,古代人有這個嗎?他們有這個嗎?他不需要這個,他記憶力就夠用了,我告訴你。象我們現在那個律藏——《四分律藏》,優娑離往那一坐就夠了,八十頌,嘴都說出來了,他不需要這個本子。迦葉尊者就張張嘴就行了,他不需要筆不需要紙,你不能說他沒有善巧,他記憶力無有絲毫的錯謬,不會記錯的。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一時佛在什麼地方,他都十分清楚給你交待出來。他不能說某年某月,爲什麼?因爲他對整個叁界九有之類有情不能說某年某月,他的記憶絕對不會有絲毫的過失的,不會有遺忘啊。

  我們現在的機製是什麼?現在就是在南傳,九部經典會背的人還是很多的。我們拿出來,隨便找,就說《華嚴經》誰會背?我們看看多長時間能會背完吧?以前我遇到個法師,一星期是六百頌,他背誦不是讀,是背。一星期六百頌,六百乘四,一誦是四句,多少句我不知道,我們可以試一試,可以做一做。以前德燈師背八十頌?是七十二頌,我讓他背的時候,背了一年,二年、叁年?二年!我得不斷地提醒,七十二頌,我們的這個記憶力已經不夠了。

  舉這個例子不是爲了打擊我們,我感覺是爲了鼓勵我們的出離心智,我們再往下面沈淪,到時候人都這麼高了,菩薩們,就這麼高了,人高一肘的時候看你還自大,那時人更自大了。對方一說話他就把樹枝摘下來,直把對方紮死了,不允許對方張口說話的。我們現在這個情緒已經出來了,一句話不順心就翻臉了,兩句話不順心就結仇了,叁句話不順心就動手了。到人壽十歲的時候,這麼高的時候,一句話受不了,對方已經成一個血洞了。爲什麼?那時的刀兵劫,刀兵不在其他地方,大地隨手可擲,拿來就可以傷人了。

  我們現在還是感覺到自己不錯,我們要跟人壽八萬四千歲怎麼比?跟人壽六萬歲怎麼比?真不錯,但是這個不錯是什麼?就是日落西山嘛。

  我們看看他下面的文字。

  是故興願:願我國土,常有法王。法王善力之所住持。

  我們祈禱這個世界常有法王,那我們蒙蔽娑婆世界之業之時,我們就不能見阿彌陀佛這個法王。我們要以無礙心智,隨順佛願,能見到阿彌陀佛這個法王在善住持世間。我們隨順阿彌陀佛本師,不生佛前也不生佛後,但生阿彌陀佛住世之時,得以成就。

  你遇佛你沒有不成就的,這個地方實在是不可思議的。後面昙鸾法師舉這些例子,都是來喚醒我們這種沈思的。

  住持

  法王善力之所住持。“住持者,

  他這舉了個例子。

  如黃鹄持子安,千齡更起。

  過去這“更”寫成聲音的“聲”。這舉這個例子,我們現代人真難以相信。因爲子安在墳墓裏已經一千年了,但是黃鹄一叫,他就複生了,這個我們怎麼能相信?我都不相信,讓我怎麼相信?但是我們一定要相信我們的法性會複蘇,你不相信嗎?你沈睡的智慧的法性會複蘇吧?誰來喚醒你?阿彌陀佛!無量壽無量光,唯有無量光無量壽可以喚醒它!喚不醒嗎?應該喚醒了!

  雖然我不相信黃鹄能把子安喚醒,我相信阿彌陀佛能把我無始以來沒有泯滅的無量光無量壽的心智喚醒,這是深信不疑的。這個我也不相信,我不知道大家相不相信,“黃鹄持子安,千齡更起。”這個我不相信,因爲什麼?人說要眼見耳聞的,是不是這樣子的?實際我們執著真是這樣子的,眼不見不爲真,耳不聞也不爲真。

  那麼這個地方,讓你耳聞了,你能眼見嗎?所以眼也不如實,耳也不如實。我們的法性是如實的。我感覺這個地方,你要不相信,你沒有如來的種性了,你沒有成佛之機了,這一點我感覺諸位善知識可能有一個對比的審觀。這個可以不信,但…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