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你認爲不信嗎?那你要不信,阿彌陀佛來,十方諸佛來也喚不醒你。
13、莊嚴眷屬功德成就
〖如來淨華衆,正覺華化生。〗
此二句,名莊嚴眷屬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願?見有國土,或以胞血爲身器,或以糞尿爲生元。或槐棘高圻,出猜狂之子。或豎子婢腹,出卓荦之才。譏诮由之懷火,恥辱緣以抱冰。所以願言:“使我國土,悉于如來淨華中生。眷屬平等,與奪無路。”故言:“如來淨華衆,正覺華化生。”
這個文字都是比較簡練的。
如來淨華衆,正覺華化生。
他這個是次第來延續的。有主了,就有眷屬,前面有“梵聲悟深遠”,那麼梵音就能使善住持的功德成就現前。這個又開始表達眷屬,有主必然有眷屬,眷屬功德。“如來淨華衆,正覺華化生”,前面宣化了“法王善住持”之國,有正住持之國,豈有不正覺之相?下面就表達了“如來淨華衆,正覺華化生。”阿彌陀佛所攝化的國土有情皆是以正覺華化生,非胎生,非濕生,非卵生,皆是正覺所化生。
此二句,名莊嚴眷屬功德成就。
但有其主,若無眷屬,其主何意呢?無法的延續與表達了,所以這是次第表達,遵從我們的世俗來表達這樣的教言機製。我們看看他是怎麼來舉的例子。
佛本何故興此願?
佛爲什麼興這樣的願?
見有國土,或以胞血爲身器,
我們現在這個色身就是這樣的,胎生之身就沒有逃開這個,卵生基本也沒有離開這個,“爲身器”。
或以糞尿爲生元。
象那些蛆啊,那些蠕動的生命,很多都是這樣,以這不淨爲生命源頭依止,出生于此,飲食于此,虛妄于此。
或槐棘高圻。
象鳥之類的,一般在樹、高埂子上,象貓頭鷹就是這一類的生命。
出猜狂之子。
貓頭鷹抱個土塊子它都可以讓土塊子成爲它的子,但是它還是必須把它吃掉,一旦成熟就把它吃掉,說我是從此物中來,要把此物吃掉。我不知道大家見過貓頭鷹沒有?我們以前經常見,因爲住山上經常見,貓頭鷹經常在崖壁上。在這山上也有,甘肅最多,它這個出生是什麼呢?就是它這個槐棘高圻是這麼個東西,它臥是臥在樹上,但它兒子是什麼?就是土塊子什麼東西,它就去念叨,念叨久了它就變成它的這種色身了,它不産蛋也不産卵……也不胎生,但它一旦成了,就必然把它母親吃掉。
那這事是怎麼産生的?它就這樣的機製,生存的機製。說大千世界無奇不有,那你要說我想象不到就沒有這個事,就象我們說那個黃鹄持子安一樣的,那你想不到的事太多太多了。所以說我們生活的很狹隘,心智狹隘,機製也狹隘,所見也狹隘、所慮狹隘、果報狹隘,凡夫有情的心智極爲地狹隘。他是這麼講的。
或豎子婢腹,出卓荦之才。
我們要知道,很多出身不高貴的人,但她懷的孩子是稀有之人,輪王之身都可以在她這兒出生的。但她這個奴婢之身,雖然有這樣的兒子,但她高貴的自身的受用她是不具的。有卓荦之才。
譏诮由之懷火,
大家相互的譏諷,不尊重,這在我們娑婆世界,尤其是在印度,這個東西最厲害了。他們是四個種族,十分清晰的,象我們這樣的機會是沒有的。人群聚會,種族隔離得很清晰,十分分明。象我們到南傳佛教,有時可以看到種族的相似相,不見得是真實,好比說女性必須得跪到下面去,臺子下面去,他並不是說歧視你,但她必須得這樣子,不能讓你進殿堂。爲什麼?就是這樣的規矩。這個大家要是都是信順了,都沒有什麼感覺了,也就罷了。但要有一點不平衡的心,那就出問題。
恥辱緣以抱冰。
那人心裏的東西——不平衡的東西,印度,我到印度有一個感覺,他們種姓很分明,但人就比較安分,就是各類種姓的人,各人就守護著自己的本分事,不太象我們中國人現在這個狀態,忿忿不平的少一些。因爲人心中不平給人帶來很多災難,攀比之風是中國人未來最大的一個苦處。現在在我們中國産生的這個苦呢,也毒害著大部分人,就是攀比之風,相互的攀比。
所以願言:“使我國土,悉于如來淨華中生。
我國土的人民——他是這樣講。
眷屬平等,與奪無路。
就是大家都是一樣的蓮花化生,正覺化生,身相無別,報德無別,來源無別,所以清淨平等。遠離了種姓,遠離了胎生、卵生、濕生、化生的差別,遠離了福德差別。現在我們很多人在比功夫,在淨土法門修持中講功夫,那你生不到這樣的國土,所以不能成就往生彼國正因。
這個極樂世界教言是很清晰的,皆以阿彌陀佛的願力爲增上緣是很清晰的,就是說往生彼國是清淨之國、平等之國,皆是正覺所攝,是遠離造作的,遠離善惡的造作、差別的造作、對待的造作。要不遠離這些,我們這個雜毒之善就很難成就往生正因了。所以在曆代淨土法門的善知識的教言中,說雜毒之善不能成就往生正因。
現在學習淨土法門的人,在這個地方往往認識不清楚,他不是緣佛的正覺願力,而是緣自己的修持力、善惡力、是非力,我們不能說緣這個力不行,只能說你緣這個力不能生阿彌陀佛清淨平等的報土,令一切衆生得究竟心智安樂,這個是不能成就的。這個諸位善知識還是應該善觀察、善思維。實際這在說一個教法罷了。
“眷屬平等,與奪無路。”你想要差別都不行的。現在我們在這個世界想平等就很難,十分難十分難,說人往往心業中有不平之報。太多不平等的東西,在毒害著我們的心靈,毒害著我們的周邊因緣。我遇到很多案例,以前就比較喜歡看這些案例,就是在社會上搶啊、殺啊、打啊、奪啊,比較暴力的事件,基本上都是心理失去平衡的人。在寺院裏出事情,基本上也都是心理失去平衡的人,好比說同樣出家了,有人就失去平衡了。因爲業報不一樣,宿緣不一樣,現緣不一樣,一旦失去平衡了,毀滅道場、毀滅法義、毀滅自身,都是不平衡帶來的這種果報。
那麼極樂世界皆以阿彌陀佛正覺之願攝化有情,平等攝化,欲不平等而不得,想不平等也沒法。在我們這個世界想平等實在是太難了,因爲無量劫以來的業報差別,所作爲差別,所緣起差別,真是千差萬別。所以生雜居衆生之類,我們這個衆生是雜居的。你看看樣子、個子、福德因緣、身體狀況、所受教育,參差不齊,雷同的都甚爲少。
故言:“如來淨華衆,正覺華化生。”
我們在深入的看到這個種種莊嚴的機製中,我們能體會到一個,阿彌陀佛誓願力、阿彌陀佛住持之力,是我們每一個雜緣有情往生彼國的唯一的依止。要看到這一點,你就會以阿彌陀佛的願力來住持自心,住持你所修的法則,走出自我,得以往生現前大利。
現前大利就是走出自我,你要不走出自我,那麼你行的善惡無記相雜之業,你還在六道裏沈淪,那沒有什麼。因爲你這個善惡無記的雜業就會形成你這個雜緣世界,未來的果報你也不用問別人了,你問自己就對了,未來的果報你己經擇取了。
所以現在的人說念佛的多,往生的少,何以故?他不是真正的念佛,是念自己的業,包括念佛都培養自己的功夫,培養自己的善惡,培養自己的名與虛假,沒有真正地去念佛,就是沒有投入到佛的功德藏中去,沒有在佛的功德藏中消除自己無始以來的重罪、重業、重緣。而是把彌陀這個名號、功德來依附在自己的現緣的業緣上,那不相應的,不能産生所謂的真實安住的功德與利益。
這個諸位善知識,通過逐步深入的觀察,我感覺能會逐步的觀察得到的。因爲這個法則的特定性。
行,我們看下面的文字。
14、莊嚴受用功德成就
〖愛樂佛法味,禅叁昧爲食。〗
此二句,名莊嚴受用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願?見有國土,或探巢破卵,爲饛(盛食滿貌)饒(飽也、多也)之膳。或懸沙指帒,爲相慰之方。嗚呼諸子,實可痛心。是故興大悲願:“願我國土,以佛法、以禅定、以叁昧爲食,永絕他食之勞。”
“愛樂佛法味”者,如日月燈明佛說《法華經》六十小劫,時會聽者亦坐一處,六十小劫謂如食頃,無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以禅定爲食者,謂諸大菩薩常在叁昧,無他食也。“叁昧”者,彼諸人天若須食時,百味嘉肴,羅列在前。眼見色,鼻聞香,身受適悅,自然飽足。訖已化去,若須複現。其事在經。是故言:“愛樂佛法味,禅叁昧爲食。”
有主功德,有眷屬功德,他就會說他們所受用的功德了,“愛樂佛法味,禅叁昧爲食”,是受用功德。
莊嚴受用功德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延續,來解釋阿彌陀佛正覺功德利益,住持功德利益。我們要是以阿彌陀佛正覺心智的加持來住持生命,叁昧爲食不爲難事;若以我們自己的貪、嗔、癡、慢、疑、邪見,欲得叁昧,甚難。何以故?無始以來的業浪濤天,一時難平,但彙入彌陀清淨智海,一時安樂。那麼你有清淨相續故,所以叁昧力反而真是不遠。若是以自身的修持業緣去修持,尤其在這個濁惡的世間,你想得叁昧真是太難太難了。
現在人就是坐立不安的心智,象我們現在能坐下來在這個地方,就是這一堂課能老老實實坐下來,心裏不往外馳,實在是不知道是需要什麼樣的福德因緣聚集出來才能成熟,要不然心不知道奔馳到哪個妄想中去了,靜不下來,不要說叁昧了,就是心智不外馳的機會都很少,心身不能抑製,過去那叫坐立不安,業緣所逼。心智業緣所逼,就是讓你坐都坐不了,象我坐一會吧,靜一會吧,沒有個靜的。催使你在心智業緣中奔波勞碌,無以休息。這樣休息太困難了,我經常遇到居士出家師父和我這麼說,“哎呀,想靜下來靜不下來。”我說是啊,你要依自己的業…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