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慢什么,法师,你怎么不把鞋脱掉?”我说:“这大冬天这么厚的雪……。”他是因为他赤着足呢,他行头陀。穿一个夹衣,就光着足,“踏踏踏”走过来了。我们在一起用了餐,他就批评我,说你一点都不象佛陀的弟子啊,你怎么穿鞋子?我说惭愧、惭愧、真惭愧。
我们中国人的习惯,加上气候的差异。要是到了南方你要穿了鞋子,你没法活人呐。雨水多,雨水是很多的,“嚓嚓嚓”一下雨,你那鞋子没法穿。过去没有胶,象我们现在人这个胶制品,这个制品,那个制品。过去都是布鞋子,皮鞋子,一有水就踏湿,踏烂了,所以说赤足是最好的。就是根据自然环境,带来的一种风俗习惯。是这么个因缘吧!
或欲以香华、名宝,用表恭敬。
我去印度的时间,他们给了我很多七宝宝石,什么珍珠玛瑙,反正很多,背了一大袋子去了,到那就……撒习惯了,现在看到就想把它撒掉,现在还是这样的习惯,一看就想把它倒掉,就找到好地方赶紧把它倒掉,养成习惯了,什么都是个习惯。象我们一般人习惯什么?珍宝!多多益善,是我的。那他们的布施的心是什么?珍宝多多的,撒出去,这是个习惯问题,这也是个习惯。
香华,名宝。现在放光寺我看他们有时候……云南的花多呗,就买了花撒花。实际在内地这太奢侈了。享受过天人的生活一样。过去是天人散花,散的天花,要是我们要打七的情况下,你要是因缘好的话,天会降花的。但你要业报深重的人,你看落下来是树叶子的,或者刮过来是灰尘。你若是善根成熟了,落的的确是花,种种天花,柔软美妙,香气芬芳,周边光相,那个花落下来有光的。
要是我们业力成熟了,刮黑风,是这样子的。我到甘肃下过一次土嘛,我说真是稀罕,天降珍宝,下土,他们甘肃下土。(有人问是沙尘暴吗
)不,不是沙尘暴,它那地方总下土,明明就是下土,天全部都是黄黑色,好了,你站那用手一接,一层土,下土。那也是珍宝嘛,黄金,天降黄金。
用表恭敬。而业贫感薄,
那有人没有珍宝供养怎么办呢?我们去菩提迦叶之后,我就在佛的菩提树那个地方,我就把一袋子珍宝放那地方,他们谁来谁摸走俩,我说挺好的,供养他们了。在释迦佛证道的那个座那儿,就供养很多人,他们就在那摸,很好,跟大家结个法缘。要是没有(珍宝)怎么办呢?没有,你就没法供养了。这个可能就为了满足这个因缘。
是事不果,
那心里有亏欠呐。
是故兴大悲愿:“愿我国土,常雨此物,
常雨七宝,我们对这一定要真正的常生供养佛的心,不要把好东西都装在自己的口袋里,经常供出去最好了。尤其是佛法僧三宝,稀有圣地。你穿金戴银白搭,我告诉你。有时候还沉重,对不对?有人还会抢还会夺的,你供养佛那是无穷的出世入世福田。对不对?他们这个感触很大的。我们中国这个佛牙舍利,到泰缅的时候。他们那些法师回来和我说,我们站不起来,戒指什么的……,坐在那个地方压得站不起来,走不动,太多了,人往那投,把他们搞的一压站不起来,实际是真是很感人。就是说,你看,佛有遗骨于世啊,令众生诚心供养,也很感人嘛。
“愿我国土,常雨此物,满众生意。何故以雨为言?恐取著云:
会不会有这样的疑问呢?他又设了一个问:
“若常雨华、衣,亦应填塞虚空。
天天下、天天下,不把虚空填满了?
何缘不妨?”是故以雨为喻。雨适时则无洪滔之患。
就是适量嘛,适量的雨水,不要太多了。太多了,真吓人。七五年发水那年,很多大人吓的,感觉惶惶不可终日的,我们都去游泳跑着玩去了,没有感觉,可能孩子幼稚无知吧,很多大人吓得脸都变色了,那大水过来,呜呜就过来了。我们去游泳去了,大人吓的脸都腊黄,那就是洪滔啊,可能现在我遇到了也会害怕,十几岁的小孩没有感觉,一点感觉都没有。
安乐报岂有累情之物乎?
你看我们娑婆世界的东西,累人真是这样的,我不知道大家对家具、用具、房屋有没有感触。有个居士跟我这样讲的,打个电话说:“师父啊,我烦,我想逃跑。”她就想去寺院的意思,因为照顾家庭,我说是不是照顾房子累了?她说六七百个平方天天擦呀擦呀,把我累死了。我说活该,谁让你没事惹那么多烦恼,对不对?以前我感觉家具这个东西就累人,开始是个新鲜嘛,买回来又打扫什么的,半年以后到处都是灰。
象我们这殿堂一样,真得打扫打扫了,都是灰。现在谁是香灯,你来打扫打扫,太脏了,地板……没有一个地方不是厚黑厚黑的。不行就大家打扫打扫,那上面太脏了。不行就换个负责任的,香灯不负责任太不行了,这地方太脏了。你们商量商量,找一个愿意干,愿意做的人。干净一点,你象这个沙弥不是做下来了吗,殿堂,后面的果报咋办?太脏了,里面的灰……从第一天我看就这样,我们每天捻香,用最恭敬的心供养佛,一摸,每次摸一把灰,我说香花供佛还可以,以灰供佛,心里不舒服啊。你就是你再没有分别心,还是凡夫,要么替一替,要么换换人,不行啊,不合适。
那么没有累情之物。你看我们自己用的东西啊,什么累了?你感觉不愿意干就是累了。极乐世界没有累,因为它是随心所现,房子想要七百平方,就来七百平方,想要随身,就刚好丈尺就可以了。宫殿欲大则大,欲小则小,所以没有累情之物,我们在这个世俗之中真是太容易累了。
经言:日夜六时,雨宝衣,雨宝华。宝质柔软。履践其上,则下四寸。随举足时,还复如故。用讫入宝地,如水入坎。
这个文字,我们读《无量寿经》都会清晰,会读到这个,到弥勒佛降世的时候,我们大地上的用具的东西就是这样子的,脏东西它自然会有莲花一开,脏东西进去了,一包,没落到地下了,人寿八万四千岁的时候就那样。我们现在太没有福报了。垃圾,放光寺这么个小地方,这么几个人的垃圾,常愿师我们研究了四次了,也不知往哪儿放。跑了几百米以外才看到个地,建个垃圾室,就是垃圾没地方放,拖累我们的东西太多了,实在是五浊恶世。要是莲花一开,脏东西往里一放一合没了,多好啊!这人福报差别太大了。那时候也不用清洁工,什么也不用用了,对不对?他自然福报啊,在《弥勒下生经》讲的很清楚的。真是这样子的,这不是神话,就是果报差别,因果报应差别嘛。
是故言:“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
它只显华衣,没有显香普薰的实质内容,他到这就止住了,可能昙鸾法师不好烧香,或者他那个时代不烧香。但这个无量香普薰啊,在佛教来说,香者,守护戒法,名闻十方,令一切众生信心生起之清净,此为妙香,此为普薰。这个地方善知识也没有烧香就过去了。
我们提一下,就说戒得清净,名扬十方。令众生闻者生起信心,清净信心,那就是普薰法界啊,戒香普薰。我们烧香也是这样子的,你要很重的烧香,果报很好的。但你要烧香,可不要自已去说,我为了贪图嗅这个香味,我才烧香的。要有供佛之心,供养净化世间之心,令众生离热烦之心,这样就比较有意义。
好,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10、庄严光明功德成就
〖佛慧明净日,除世痴闇冥。〗
此二句,名庄严光明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庄严?见有国土,虽复顶背日光,而为愚痴所闇。是故愿言:“使我国土所有光明,能除痴闇,入佛智慧,不为无记之事。”
亦云安乐国土光明,从如来智慧报起,故能除世闇冥。经言:“或有佛土,以光明为佛事。”即是此也。故言:“佛慧明净日,除世痴闇冥。”
这是所谓的光明庄严功德成就,想想在这十七种庄严中,什么妙相,备诸珍宝性,都没有离开光明庄严,光明功德成就。此处宣化是佛慧之日,大光统摄,一味光明。这种平等的回施,能除世分别执着之痴闇,令十方九界的差别痴闇一时消融,这个痴闇冥说的是九界差别。
它这个地方要强制的讲一下,要不讲,我们就对“佛慧明净日”,对这个“佛慧”无所了解,佛慧以别九界智慧差别,所谓“佛慧明净日”。佛慧者,菩萨、声闻、缘觉、人、天、阿修罗、地狱、恶鬼、畜生,这种种类不能名佛慧。虽然本质一如,那我们先不管他,先说这个佛慧,佛慧明净日。除世,这个世是三圣世间,不管菩萨、声闻、缘觉,这样的世间,不管是人、天、修罗,这样的善道世间,也不管地狱、恶鬼、畜生,这样的恶性世间,这个世间痴闇冥一时除尽,是佛慧所现。这个地方要有个概念,没有概念,你对净土法门的完整了解,就是阿弥陀佛的报德的了解,是不会有深入的。这个地方不敢含糊。所以“除世痴闇冥。”
前一段我们在讲这两句话的时间里,把这个痴者,因为未尽细微惑故,未尽一切业习故,所以是为圣道之痴。所以佛所见故,佛见这些菩萨、声闻、缘觉,种种善巧,种种威德,视为痴相。何以故呢?没有究竟圆满故。那么三界忽明忽暗,好比说我们这个六道众生,色界、欲界、无色界,此有善恶有情,若明若暗呢,无有一定,所以视为暗。那么地狱、恶鬼、畜生,但有其苦,所以称为幽冥众生。所以 “除世痴闇冥”。以判九界有情,咸得大利的真实功德。
此二句,名庄严光明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庄严?见有国土,虽复顶背日光,而为愚痴所闇。
项背日光,我不知道大家见过人带项背光的有没有,就是背有光,项有光,称为圆光。没有见过?我见过。大家都没见过,我见过。你看,不管是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儒教、佛教,这个圣贤之类皆有背光项光,项光就是脑袋壳上冒出的光,后光就是后面这个光,这个它是个名字。日光是圆光之义。
而为愚痴所闇。是故愿言:“使我国土所有光明,能除痴闇,
昙鸾法师这么讲,比较直白,讲九界呢,能破九界之痴闇冥,我们就有一个比较亲切的感知吧。因为有人贪色界、无色界安乐,就是贪图禅定,贪图种种功夫,这一类人只能堕到色界、无色界,就很好的修持了,很大的功夫了,他没有去处。再一类有情贪染于善报,那这样的人只能生欲界天,沉沦三有。所以以此,佛要破暗,这样的暗心。在这个地方用功夫的人很多,“除世痴闇冥”。有人向往菩萨圣法六度万行,有人向往声闻独觉之解脱,佛在这个地方还是“呵”的,这亦是暗冥之心。
《无量寿经》处处讲发无上菩提心,我们有时会忽略这个问题的。我向往善道还不行啊?我向往禅定学功夫还不行啊?不行的,差的太远了;你说我修声闻道,得寂灭涅槃还不行啊?不行,差的远了;你说我观十二因缘得独自觉悟还行啊?不行,差的远着呢;六度万行自他二利还不行啊?还不行,差的远去了。为啥呢?没发无上菩提之心。这个净土一法就是令我们发无上菩提心,要不然与此法不相应。
所以《无量寿经》三辈往生,皆以无上菩提心为根本依止。果地觉为因地心者,佛的果地觉,这个地方,佛慧明净日是特定宣化出来的。它不渴望你修善恶福报,不渴望你修种种禅定功夫,那么这也是三业之功,出不了三界。也不希望你修声闻缘觉,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这就是大智慧的心、大愿的心。这一段文字也是为了令我们对三界之善、三界之功夫,有一个逾越;对贤圣不究竟法则,有一个逾越;直归无上菩提。
学佛的人往往对这个地方不太乐意真正去了解,在这地方不下大功夫,就会丢失无上大利。尤如佛在《无量寿经》上讲,你就会择法不究竟。择法不究竟的时候,你这个报德、你这个功德,必然不究竟,发心不易成故。看你发什么心,必然进趣什么样的果报。
所以佛在这个教言中,劝我们发无上菩提心,遵从无上道业。所以世间善恶之报莫遵循;三圣道——菩萨、声闻、缘觉之类,莫遵循;但以佛觉,但依佛教言,但念佛,但成无上菩提,一生成就无上菩提。要是我们还发声闻缘觉的心,你这一生怎么能成佛呢?这跟大话小话没关系,是跟缘法有直接的关系。
现在很多人在这个法义上抉择不清晰,就贪图世间的善恶之报、苦乐之报,贪图世间的功夫之报,就是期盼神通啊,期盼功夫啊,期盼禅定,结果未出三界,修来修去还是三界生死之途。发心没有出三界故,这个地方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虽复项背日光,而为愚痴所闇。是故愿言:“使我国土所有光明,能除痴闇。
入佛智慧,
这个地方最主要是入佛智慧,所以声闻、觉缘、人、天、修罗,非我所期盼,所以入佛智慧。
不为无记之事。
一般象这非想非非想天,没除无记之业,不为大方便自在,所以尚在三界沉沦。
亦云安乐国土光明,从如来智慧报起,
因为所有净土行人所依止的,皆是以阿弥陀佛成就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功德相安立所回施;非是声闻缘觉菩萨、人天善法所能涉足;人天善法、声闻缘觉菩萨所能回归,如此而矣。所以回向回归视为方便。要不然我们就会走一个弯路。与不了义教,与不了义法则去勤苦行持,一生与无上菩提不能得以真实成就。
故能除世闇冥。经言:“或有佛土,以光明为佛事。”即是此也。
以光明功德普作佛事,照耀众生,咸趣无上菩提。这个照耀是“佛慧明净日”所照,是佛慧所照,非菩萨、声闻、缘觉、人、天所照,这个地方要有一个清晰的区分。不至于我们于无上菩提心,生不起抉择。那你可能发的不是无上菩提心,有人真就是发的声闻缘觉的心,有人就发的菩萨的心,有人发的就是好好做人(的心),先做一个好人,那你就先做个好人了。
现在社会上的人就在这个净土法门上,不引发大家发无上菩提心,这一生真是没救了,没办法啊!这个弯路就大了。所以在这个地方,天亲菩萨、昙鸾法师处处给我们作究竟的依止,要以佛慧之日、佛慧之愿来照了觉知一切世间差别。
即是此也。故言:“佛慧明净日,除世痴闇冥。”
我们把庄严光明功德成就这段文字作了一个学习。我也希望大家在这个无上菩提心,这个发心处去善思维观察,无上菩提心与一般的菩提心,菩萨、声闻、缘觉、人、天之菩提心对比,我们要有个鲜明的清晰的认知。若不然就容易一带而过。
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明天继续学习。
录音记录:明璃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二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