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九集▪P6

  ..續本文上一頁就諸佛的道業,那麼這是他出世的唯一的正因,其他的都是輔佐方便。所以阿彌陀佛這個教言中是清晰地抉擇這個地方。

  是故起此清淨莊嚴功德也。

  就是法不孤起,佛不無緣地建立國土,也不無緣地製造個極樂世界,爲度化一切衆生故建立清淨國土,所以總攝一切世間,清淨平等,普攝世間。

  剛開始我們,今天一開始就談淨土非攝惡機,非攝善機,非攝功夫機,非攝賢聖機,是普攝一切機,平等守護,令一切衆生得見一切衆生本來是佛的大機大用,令一切衆生就路還家,一生成就無上菩提,橫斷生死流,是這樣一個教言機製。

  我們要是沒有這個理論的依止,那你說就是妄說了。那我們漸次學習了解,我們了解淨土一法,它這個機製的進趣,實在是很清晰的。“得畢竟安樂大清淨處。是故起此清淨莊嚴功德也。”

  汙染相破壞相

  “成就”者,言此清淨不可破壞,不可汙染。非如叁界,是汙染相,(是破壞相也。)

  我們怎麼說叁界是汙染相呢?世尊講我們的叁界是火宅,叁界火宅,畢竟不安,尤其他在《妙法蓮華經》反複地講了叁界火宅。但現在這個世間人,我走了很多地方,他們都在拼命地建一些什麼世間的所謂的學好人的機製吧,怎麼樣學好人,怎麼樣作好人。我是感覺到十分地有意思。他們的口號是什麼呢?就是不作好人怎麼能學佛呢?建了很多好人俱樂部,好人學佛團體,好人的這個……要是看看佛教是幹什麼的,我們真是感覺到,哎呀,“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還想作好人,什麼叫作好人?將來受好報呗。結果這好人不知道能不能作得到,輪回不知道能不能出離?所以“非如叁界,是汙染相,是破壞相也。”

  清淨相

  “觀”者,觀察也。

  我們一定要觀察這個,要不觀察這個,現在在我們整個世間有一股風,刮得十分厲害,就是“棄佛向儒”啊 ,現在在我們整個國家傳播得十分厲害。棄佛向儒,就是佛教不要學了,大家都學儒家吧,先學做人吧,先把佛教放一放,不要學了,佛教太高了,我們要先做人,先要學儒家,儒家是做人的基礎,儒家學好了,就可以做人了,然後才能學佛,在我們整個的周邊都在風行。你不能反對大家做人,你也不能反對儒教,說得都很有意思,但是畢竟是叁界的教言,畢竟與了生死、出輪回不相幹,我們要不警覺這一點,我們隨著就下去了。趕這個時髦,你很快就趕到這裏面,趕到這裏面,一旦業報成熟,你可以到善道去,你可以受人天福報,但第叁世你必然墮落。

  那麼這個地方我們希望諸位善知識引起重視,尤其是不要迎合這一類的非菩提心的修持,非出離心的修持,非佛法守護傳播、真正利益世間、令衆生得究竟安樂的修持,不可隨,不可盲從,一定要警覺的。這樣滅佛太快了,也太方便了。因爲,他轉變的整個都是學佛的機製,這樣的團體,一個團體一個團體,大家都不學佛了,佛經一放,開始怎麼了呢?“人之初,性本善……”行不行呢?不錯。開始《大學》、《中庸》,也不錯。但是這跟佛教,我不知道能不能讓我們這個短暫的人生中,我們真有這樣的機會,先學好人,再來……好人我不反對。就路還家,出離生死,我感到這是佛的本懷,也是我們學佛的一個最大的願望。先學好人再來學佛,我不知道哪個經典上這樣講的,我沒有見過一本這樣的經典!真是我沒有見過一本這樣的經典!就是你先做好人,好人做好了再來學佛,我真沒有見過這樣的經典。

  我讀過《賢愚經》(編注:《賢愚經》卷第十一《無惱指鬘品第四十五》),鴦仇摩羅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最後要殺他的母親,釋迦佛就擋住了,然後在佛的眼前證了阿羅漢果了。我看那個經典的時候,我說:唉呀,佛真是佛!要是現在的人,會說:“不行,你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你要生生世世忏悔,慢慢地做好人,從地獄出來以後,償還人命,慢慢地再來學佛。”因爲什麼呢?你殺了那麼多人,對不對呀?你不先做好人,你怎麼能學佛呢?對不對?太多這樣的經典了,很多惡人啊,屠戶什麼的,都來學佛。那很多外道什麼的,佛不說:“哎,不不不,你先學好人吧,你學了好人再來學我的佛法。”你看那個千二百五十比丘,都是外道,善來比丘,隨著佛學佛了,沒有一個,釋迦佛說:“不行,你先學好人,好人學好了,再來學……”那這世尊怎麼出世呀?佛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是什麼樣一個機製呢?

  現在爲什麼這樣的教言在社會上這麼風行呢?因爲這樣大量的佛教徒,他們用了大量的佛教徒的機製以後,他們就把它引到世俗上來。這佛也是授過記的。所以本來善根成熟,得遇佛法,千劫萬劫,難遭難遇。世俗善惡,我們常遇常得;佛出興于世,猶如優昙花,教言住世,亦複如是,難得難遇。我們遇到佛法了,放下,學世間的善惡法吧,這跟佛法真不相幹,這樣真是丟下珍寶,去覓尋沙礫啊!

  我希望諸位善知識要注意這一點,現在整個社會上風氣實在是說不清楚。大量信徒放下經典了,我到一些出家人、居士那個地方一看,我說你現在你成大儒了,又成大醫了,又成大畫家了,又什麼的,但是很少是學佛,深入經藏的越來越少。講佛法的機會沒有了,實踐佛法的機會沒有了。因爲什麼呢?要作好人哪!是給別人標榜好人呢,還是自己實是心願願意作好人呢?我也沒有搞懂,但我說人生難得,佛法難聞,我們經常唱那個偈子是什麼呢?“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現在一傳播就是“不行啊,你學佛福報不足啊”。那你得遇佛法就是足了!你要進趣學習的,你要深入實踐的,你不能被世俗的風吹跑的,你吹跑了,你丟失了叁寶的攝化,你不是佛教徒了,那才真是可惜的,冤枉,枉然了。

  所以佛教住世,我們是一個見谛的佛教徒也好,皈依的佛教徒也好,一定不能舍叁寶,一定不能舍佛、法、僧。你不要被你那謊言所欺騙了,什麼你要先作好人了,結果就把叁寶的教言給放下了,把世俗的談論給挂得高高的。這樣我們學佛會遭到很大的創傷。這個大家一定要注意。

  當然,我們在學佛的時候,真是不妨從明入明,從善入善,從樂入樂。善者,樂趣之法,本份之法,令人得安樂。那我們在現世中,行諸樂法,就是行諸善法,進趣出離善法,出世入世二種善法,勤加守護,那是最了不起的,這個不能放掉,這個是決定我們要清晰觀察的。但你要是舍叁寶去行世俗善法,我感到太可惜了,那是太不相幹的。那我們行世間善法,安住本位,不舍佛法之善法,出世善法,那是最要得,最緊要的一個急務了。所以出世是最爲重要的,出世間這個輪回之相。跟大家作這個提示,雖然有點強化這個地方,希望大家一定看到這個因緣。

  觀察也。“彼”者,彼安樂國也。“世界相”者,彼安樂世界清淨相也。

  彼世界清淨相,總相說。

  其相別在下。“勝過叁界道”。

  “別在下”,下面十七句會講的,十六句會講的,現在沒有講。

  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

  那我們現在大批的精力去做善人的時候,那也是如此因如此果。那我現在緣佛願往生阿彌陀佛國土,以順應清淨法性,普利十方一切有情,平等心智,平等守護,那也是如此因得如此果啊。

  以如此果,酬如此因,

  那肯定是因果互酬的,那我們現在念阿彌陀佛,念佛成佛是真實之正因。所以我不希望大家念善人,也不希望大家念惡人,也不希望念功夫,但念阿彌陀,念阿彌陀佛的願力,念阿彌陀佛的隨順法性功德力,念阿彌陀佛的回施力,念阿彌陀佛攝一切衆生不舍,這樣我們念佛隨順此機製,得見法性,畢竟于無上道得以成就。這樣是十分重要的,因果互酬故啊!念半天善人,你成個善人了,升到天上去了,經過五欲之樂墮到地獄的時候,誰來替你受苦啊。我告訴你:勸你做善人那個人,代替不了你,他幫不了你。因爲啥?他迷得比你還早呢。我們知道在昙鸾法師舉的例子上是一樣,你勸人這麼做的時候,你心裏一定有這種東西。

  那我們知道以因酬果,因果互酬的時候,那我們怎麼來看這個世間?我們怎麼來守護這個法則呢?那麼因果互酬,我們一定要端明發心,了解發心。發心如是,果報如是。因果互酬故,所以舉心動念,即了知結果。你這樣有個安穩守護的機製了,有個發心的主動的透視了,要不然你會迷失自心哪。妄以善惡相許,妄以功夫相許,只怕輪回業力一來,你是受苦報、受樂報、受有功夫報,皆是叁界輪回之報,虛僞之報,還不能出離啊!

  所以這個地方昙鸾法師不斷地給我們提。

  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爲道。

  叁界

  叁界者,一是欲界,所謂六欲天,四天下,人、畜生、餓鬼、地獄等是也。

  四生九有之類,在這個欲界。

  二是色界,所謂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天等是也。

  這是色界天。

  叁是無色界,所謂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天等是也。

  那麼這一類天是無色界天。你在此地功夫上在用,在這個善惡上在用,你禅定八萬大劫,不了生死事,不幹生死緣,繼續造業,所以八萬大劫後,果報成熟,一樣是沈淪六道。這個我們要有一個觀察。若觀察,我們不至于在叁界道中說善說惡,說是說非,說功夫不說功夫,與佛法擦肩而過,那真是有點可惜了。所以我們得遇無上甚深微妙的佛法,要愛樂、守護、觀察、實踐乃至成就。

  時間又到了,明天我們接著學習。

  錄音記錄:明忻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九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