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先读,我再给大家解释。
四、观察门
此已下,是第四观察门。此门中分为二别:一者观察器世间庄严成就,二者观察众生世间庄严成就。“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
此句已下,至“愿生彼阿弥陀佛国”,是观器世间庄严成就。观器世间中,复分为十七别,至文当目。
此二句,即是第一事,名为观察庄严清净功德成就。此清净是总相。
佛本所以起此庄严清净功德者,见三界是虚伪相,是轮转相,是无穷相。如蚇(chi)蠖(huo)循环,如蚕茧自缚。哀哉众生,缔此三界,颠倒不净。欲置众生于不虚伪处,于不轮转处,于不无穷处,得毕竟安乐大清净处。是故起此清净庄严功德也。“成就”者,言此清净不可破坏,不可污染。非如三界,是污染相,是破坏相也。
“观”者,观察也。“彼”者,彼安乐国也。“世界相”者,彼安乐世界清净相也。其相别在下。
“胜过三界道”。“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以如此果,酬如此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为“道”。“三界”者,一是欲界,所谓六欲天、四天下人、畜生、饿鬼、地狱等是也;二是色界,所谓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等是也;三是无色界,所谓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天等是也。此三界,盖是生死凡夫流转之闇宅。虽复苦乐小殊,修短暂异,统而观之,莫非有漏。倚伏相乘,循环无际;杂生触受,四倒长拘;且因且果,虚伪相袭。安乐,是菩萨慈悲正观之由生,如来神力本愿之所建。胎、卵、湿生,缘兹高揖。业系长维,从此永断。续括之权,不待劝而弯弓。劳谦善让,齐普贤而同德。胜过三界,抑是近言。
这一段文字古来是有争议的。争议什么呢?有菩萨讲,说:“天亲菩萨写彼世界非是三界,不是三界何以安立世界呢?”古来以久有这个争议。这个争议,当然你不能不让他争议啊,但有些争议实在是无意义的争议。那我们也不是为了引发大家争议,只是提示一下,古来以久有这个争议,就是说彼世界究竟是三界道摄,还是非三界道,有很大的争论。我看很多文献上讲,在这个著作一出来,就是菩提流支在译经场一把这个经典译出来,就引起了一场大的争论,争论得挺普遍。因为这个“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这样两句话。
此已下,是第四观察门。
这个观察门,是事相(68:40),就是所谓的起庄严佛事的机制了。我们在这个观察的过程中,令我们能生起正见。我们在观察中,能培养我们的智慧,能纯熟我们的智慧的眼力。这整个二十九个观察门——器世间、情世间,二十九种观察门中,能洗涤我们平时的观察机制中的尘垢心智——就是虚妄的、不如实的观察,能令我们生起如实正念观察世间的这种智慧力与正念力。这个正念与智慧力——毗婆奢那的修持是十分重要的,在佛法中的修持中,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这二十九种观察中,这是个第一个缘起观察,就是所谓的总相,“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
此门中分为二别:一者观察器世间庄严成就,二者观察众生世间庄严成就。
观察器世间庄严成就,就是所谓的十七种国土庄严,二者就是观察佛的八种自受用与利他受用的功德,菩萨有四种正修行功德,那么这加起来就是所谓的二十九种功德,让我们来逐步地由浅深入,由深入而至浅出,所谓的深入浅出,能使我们真正地切入诸佛功德的智相,了解智慧的观察方法,成就智慧的观察之力。
观察器世间庄严成就
1、庄严清净功德成就
清静总相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
此句已下,至“愿生彼阿弥陀佛国”,是观器世间庄严成就。观器世间中,复分为十七别,至文当目。
到这个文字这里我们就知道了。
此二句,即是第一事,名为观察庄严清净功德成就。
所谓的第一事者,就是入一句,这一句就是清净句,清净句彼国顺性建立,非三界道所摄。这一句话,给我们有一个大的机制,你不要用三界之心,不管禅定的心、非想非非想的心、凡夫善恶的心来观察这个法则,所以“胜过三界道”。要依三界心智来观察这个法则,不能成立。
所以第一句话,就把我们纳入清净心智,顺应法性来观察世间,观察这个法则。其实我们平时的观察很混乱,多是以业习观察,以自己的爱恶观察,以自己的所知量观察,你没有其他的。不能正于心智,不能生正见、正智的。所以这是第一句,就是“清净功德成就”。
此清净是总相。
也就是说“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是让我们清晰地了解三界道中的心智不能涉足了,让你放一放呗,放一放你三界道的包袱。说功夫在这地方没有意义,说善恶没有意义,因为跟三界道不相干。因为欲界有善恶说,色界有禅定说,非非想还是无色界,你说非是非不是,这都是非非想天之所摄,那不相干。与我们常规的思维方式已经不相干了,你怎么办呢?你只能接受教育。这不是麻痹我们的,是给我们一个总相清净的说法,这是很重要的。
所以第一清净门与我等建立随顺机制了,就是先给你一个随顺的机制,给你一个随顺的招呼,你下边只能随顺了,你不随顺你不行啊。那你看你现在有善恶的观念,我还怎么能相应?也可能有从初禅、二禅……四禅,也可能有这样的修行机制,也可能有非想非非想这样的善巧,但这跟净土的教言机制不相干的,你这都是不清净分,毕竟是三界火宅心智果报所缘境,不一样。
所以清净句者,令我们随顺佛教。你不相信,你看,你一举心一动念要作个记录,你用三界道,不用对,最多欲界道,一对就对上了,不善就是恶,不好就坏,不是就非,你离不开这个,不高兴就忧伤,不得就失,这八风在你心里吹来吹去,所以心业风荡漾无穷,你离不开这个。那这个教言,一开场就不让我们去,这个章首之中,不让我们来这样涉足了。
虚伪相轮转相无穷相
佛本所以起此庄严清净功德者,见三界是虚伪相
佛直接告诉我们,你那个善恶相是……刚才我们一开始说,历代净土法门的传承机制非是善恶,所以说罪恶当机不合适,说善人当机不合适,那么这是欲界有情摄。那么三界虚伪啊,那色界无色界是虚伪的,所以说你得有功夫,你念到一心不乱,你功夫成片你才能往生,那这样也不相应,跟净土还不相应,所以功夫往生也不相应。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就从这个地方——虚伪上直接可以照了觉知,现在世俗的、这个世间所传播的教言,往往被世俗的凡夫心、分别心中,产生善恶的修持,或者说产生功夫的修持,丢失了佛法菩提心修持的大利,丢失了菩提心,反而在枝叶上、事相上去沉沦于业流,实在是让人感觉到震撼。因为我经常听人讲法,一看讲法则,所讲的东西,就是舍本逐末呀,逐于事相上的得失、善恶,事相上的这种虚假的功夫。有人一说功夫,眼就冒光,我说你眼再冒光,你度不了我的生死,没有用的;你再有功夫,好比说有的人功夫怎样,某某某一坐,三天三夜念佛,就不断的声音。我说:“白搭”。历代祖师对这个有评论的,就是念得风雨不透,不愿往生,亦不得往生。那么这个地方就是三界虚伪相。那有人说:“噫!这个人可善呢,天天就做善事呢,布施啊、放生啊、印经啊、与人为善啊、持戒精进啊,可好呢!”我说:“不愿意往生,亦不得往生!”那有人说:“这个人可坏呢,可苦呢,坏事做尽了,他能往生吗?”亦不得往生,不愿意往生亦不得往生。你再纵容自己的恶习,你也不能往生。那么为什么这样说呢?实际令大家从那里面跳得出来,看到三界虚伪。
所以昙鸾法师是个威德者呀,他在这儿的说法是没有任何顾虑的,他直接地告诉我们三界虚伪。所以这个清净句就是胜过三界道。那么极乐世界为什么建立“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这样的机制呢?就是知道三界虚伪。
现在我们在这个世间许许多多修法的机制中,很多人不要说三界的修法,他不知道什么叫三界,没有概念。那我们一定要提醒自己。
是轮转相,是无穷相。
那么他这从三个方面来说,告诉我们在这个地方沉沦是无以出离的,是无穷尽,是虚假的,是不可得的。
颠倒不净
他举了几个说法——这个读“蚇蠖”(huo),蛾子的幼虫。
如蚇蠖循环,
就象那个小虫子,变成蛾子,蛾子又变成什么虫子,虫子再变成蛾子,这样循环是一样的。
如蚕茧自缚。
蚕茧,这个地方谁见过茧?举举手。噢,养过茧的人,都看见过,那个小小的虫子摇摇摇很大了,身体透明了,用那个身体一摆一摆给自己织个罗网,就把自己拴到里面了。然后别人把它一煮,剪一头拖出来,把它的身体就吃掉了。有蚕有茧嘛。
“如蚕茧自缚”。那我们现在作的业,凡夫所有的三界之业,都犹如蚕作茧哪,这是决定无疑的,你所有的业相续,就是在作茧自己,不管你是修的善是恶,或者是禅定,或者非想非非想,你在三界火宅中都是在作茧自己,作茧自缚嘛。
哀哉众生,
要是没有佛法,我们唯一的作法,你只能那样做,所以“哀哉众生”。
缔(结不解)此三界,
就是不了解这三界啊。
颠倒不净。
安乐清净
欲置众生于不虚伪处,
阿弥陀佛欲置一切颠倒众生出离这个虚伪之处,到这个如实之功德藏中。
于不轮转处
于不虚伪处,不轮转处。
于不无穷处
就是所谓的无明业相,无穷无尽,不可言说。那么极乐世界的庄严、妙用无穷无尽,不可言说。所以因为它是不虚伪处、不轮转处,所以虽是无穷,亦是庄严无穷,这个不无穷处是无明业不无穷的意思。
得毕竟安乐大清净处。
所以佛陀出世唯以一大事因缘,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成…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九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