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罗”者,十二部经中直说者名“修多罗”,
也就是说直说,经中直说,因为在十二部经中,但取直说,称“修多罗”吗?实际他来作个提示罢了。
谓《四阿含》、三藏等。三藏外大乘诸经,亦名“修多罗”。
那么《四阿含》、三藏,这是上座部所聚的九部经法中经题的名字。这个“三藏外大乘诸经”,象我们现在看到的经典许多是大众部,或者是诸天所集,或者诸菩萨所集,所集经典的依止是有差别的。象五百阿罗汉在七叶窟所集的这个三藏,“修多罗”,是讲的《四阿含》、三藏等。
三藏外大乘诸经,亦名“修多罗”。此中言“依修多罗”者,是三藏外大乘修多罗。
这讲得十分清晰的。这个所依止的不是上座部所聚集的九部经法,是在九部经法之外,三藏九部之外,所设置的,就是大乘教言。因为开始我们看到昙鸾法师一直在讲:此教言非声闻论中说,非声闻经中说,是依大乘教言说——一佛摄统领十方诸佛国土,后面又讲的此大乘论中为何是大乘经论处处说众生无生,所以就在大乘经论上依止。到这个地方还是给我们来举的例子,讲得很清楚它的来源。
此中言“依修多罗”者,是三藏外大乘修多罗,非《阿含》等经也。
因为昙鸾法师在世的时候,这两类教言分类是极为清晰的,那时间还是很清晰很清晰的。象我们在这个时代,大家对三乘教言的认知,很混乱了,常常把三乘教言混淆在一起,甚至把世俗教言、外道教言都混到佛法中,分不出来这种学习的机制了。他这个地方就十分清晰地辨知。
二种功德不实功德真实功德
“真实功德相”者,有二种功德:一者从有漏心生,不顺法性。所谓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
这跟我们讲得很清楚。若是有漏业中,有为法中,有漏心智中,不顺法性,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
二者从菩萨智慧清净业起庄严佛事,
为什么说清净业起呢?顺应法性故,远离造作故,你说远离造作何以延续世间清净法呢?正因为远离了造作,随顺了法性,所以称为清净业。这个地方要是认识不清楚,人呢,往往在佛的清净愿上我们认识不清楚,就是不为我、我所而建立,是谓顺性起修,利益世间,无染无著,所以称为清净道业。你看我们现在这个一般凡夫有情所作的道业不是清净啊,因为什么呢?不顺法性故,强化我、我所故,颠倒知见故。以浊染心智来学习佛法,那你学了越是自大、刚强,不学还好,学来学去学得越刚强难化,学得就自大自慢了,那这样佛法是很难成就的,就是学佛的机制上很难成就的。这个是很清楚的。
从菩萨智慧清净业起庄严佛事,依法性入清净相。
讲得是十分清晰,依法性。凡夫在强化我、我所的修持中,就是不断地建立自我。就象社会上学武术啊、学技巧啊,做各行各业的能人、强人啊,学种种伎俩啊,这样都是强化我、我所。在这个虚假的世间,沉沦于实有的一个机制中,就会苦啊,就是三界之苦。那么诸菩萨、诸贤圣、诸智者,皆依法性无得无失广利有情,无得无失净化世间,无得无失饶益有情这个机制中,熏习种种法。习种种法,无得无失;度化种种众生,无得无失;断除无量烦恼,无得无失;皆是了晓法性故,所以正知见安立,它是清净的。
问题很简单,若是不能如实审观,你活人还是很复杂,你一染着还是很复杂。
是法不颠倒、不虚伪,名为真实功德。云何不颠倒?依法性、顺二谛故。
真、俗二谛若不随顺,那都没法说是清净,也没法建立所谓的清净功德,就是真实功德。我们看他下面怎么来解释。
云何不虚伪?摄众生入毕竟净故。
不虚伪,我们假设是有我度众生,我帮着众生,我度众生的心,这是虚伪业,是我、我所,是染着业,非是菩萨清净业,不名真实功德。所以这个不虚伪摄化众生,十分重要。我们说这个顺性的道德,无染无著,威德普利十方,无挂无碍。
染着有情稍作善法,稍作修行,以为有所得故,妄生骄慢,妄生酬报……他有回报的心,希求回报的心,就是我做什么事情要有什么回报,没有回报他不能做呀,没有回报这做它干什么呢?我、我所来建立强化机制,所以就求回报。所以为名闻利养故说法,为名闻利养故与人交流,因为名闻利养故,为了强化自我故,学习种种法则,那么这样呢,染污业、染污行,那染污果报实在是难逃。
总持
“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者,“持”名不散不失,“总”名以少摄多,“偈”言五言句数,
它这个偈,前面解释这个偈子,现在我们看到这个偈是五言句。九十六句偈子,四百八十个字,它们讲这个“以少摄多”是对应说。好比说,现在九十六句偈子,四百八十个字,把《无量寿经》、把一切净土法门、把十方诸佛所出世的正因作了一个总持说,就是以少摄多,总相说、成相说、无差别相说。前一段我们提示到智俨法师讲的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这个六相中,这是总相说,是以少摄多。
“愿”名欲乐往生,
这个“欲乐”是十分重要的,现在对往生义,说欲乐的人少一些,欲乐往生。说功夫的人多一些,说善恶的多一些,说欲乐的少,这实在是对万法唯心认识的差别。好比说,说善说恶,不干往生;说凡说圣,不干往生;说苦说乐,干你取用不取用了,乐就取用啊,所以愿意往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所以佛在欲乐一念上引导得多,而不在善恶功夫上引导。所以现在我们这个社会上传播净土法门有机制差别,就产生了对净土法门比较大的误区,就是不为引发大家意乐菩提心智——意乐的道心,而引发的是什么呢?善恶、功夫。那么善恶的机制也就是苦乐的机制,它所以又隔一层了,与法相隔;那么功夫,又有相隔了,所以多使人头上安头,迷失法义直接的意义,那么就隔着靴子挠痒啊,过去人讲,就是终不相干了,与这个法门。
所以““愿”名欲乐往生”。在天亲菩萨这个《往生论》中,乃至昙鸾法师的论注中,历代祖师对这个往生的意乐中,是要求十分重的。“至心信乐,乃至十念”,那么这个信乐、欲乐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愿者,欲乐往生,这个愿者,就是所谓的菩提心,意乐菩提心。
昙鸾法师是很奇特个人,他对四论(编注:《中论》、《十二门论》、《百论》、《大智度论》)很通达。我们中国有三论宗(编注:《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传承:龙树—提婆—罗睺罗—青目—须利耶苏摩—鸠摩罗什—僧肇—僧朗—僧诠—法朗—吉藏),有四论的畅明发明者。古代人呢,尤其是罗什大师这一支的,对龙树菩萨的教言是十分地爱乐的,所以在僧肇师他们这一支传播中,就有三论宗这一个宗派的。过去人讲道绰禅师是四论论祖的,是鼻祖,所谓鼻祖,就是除了三论以外又加了一个《大智度论》,他通达,他在这个地方很通达。所以昙鸾法师对中道思想,即龙树菩萨的中道义,是十分清晰地来运用了中道教言,中道教义的教言。
所以意乐是中道菩提心——就是说龙树菩萨这一支所传播的一个教言,发菩提心教言的一个重大的机制,就是意乐菩提心,他提得最多的是意乐菩提心。就是在造作分中,好比说,我们生起了虚妄的心智了,那个无上菩提心远离造作,远离对待,清净守护,无来无去,无善无恶,真正在这个地方寂静守护,了达世间,那是无上菩提心,清净安住,那么具足悲智方便。在这个意乐菩提心中,是造作菩提心,就是我们凡夫的心动一念,你也不要想善,你也不要想恶,你意乐于无上道业,你意乐于度化有情,你意乐于往生,那是最直接的了。所以在造作菩提心分中,意乐菩提心甚为妙用,就是很好用。在龙树菩萨的传承中,意乐菩提心的熏习是最为广泛的一个教言机制。为什么我老讲机制呢?就是你用得起啊,可以用,也用得上,你能用得活泼的。
“说”谓说诸偈论。总而言之,说所愿生偈,总持佛经,与佛教相应。
他把总持一言带过了。在佛教的总持法门中,象我们说的真言,就是总持。一真言可以成就一切法义,一手印可以成就一切法义,一教言可以成就一切法义,一口诀可以成就一切法义,就是总持门。他在这儿提到总持佛经。
与佛教相应。“相应”者,譬如函盖相称也。
象这个茶杯,可以丝扣相扣了,这就是相应,他是举这个例子。函盖,我们说箱子里提一个盖子,函盖,象它们两个相应,这两个相应了,合到一起了,相应了。就这么个比喻。相应,函盖相应。那么天亲菩萨所写这个论是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乃至说一切宣扬净土法门的经典是相应的,是无有丝毫差别的,所以说是为“优婆提舍”。在这个地方讲的是总持,总持《无量寿经》的教义。
这一段文字最主要是来解释这四句话——“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那么这个承上启下的文字,承前三门——礼拜、赞叹、作愿门,来启后二门——观察门、回向门。
这五门我们要纯熟运用这个知见,那么你于净土法门就象了解手掌上的东西一样,了解它的次第了,这五念次第中,要了解,你运用也就会很快地纯熟起来,于净土法门就纯熟了。就是别人说净土怎么样,你就知道他讲的净土哪一方面的话题,修持机制哪一类的话题,不至于丢失总相法则。
下面的文字,我们学习的这个量,他们问:“这九十天,这用不了九十天啊?一百二十天(编注:2006年结夏安居为120天,时年闰七月)呢,这才有几个文字呢?”怕学完了没事干了。实际要是想慢慢地讲,这也可以慢慢地讲;想快快地讲也可以快快地讲;要是用读诵的方法最快了,我们还两个人读吧,两个人读就慢一点,我感觉到,有一个交替过程,我这样读下去太快了,我感觉到挺快的,慢一点吧,让维那师…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九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