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不是一个机制。虽然都是因缘法所生,因为众生生死业是虚妄业,若以因缘法看,亦是因缘法,未出因缘。所以妄执以为实故,沉沦于此因缘中,妄妄递增,生死无穷。那么此处“非如凡夫谓有实众生、实生死也。”
往生之义
问曰:依何义说往生?
这个地方我们经常会问到,说“净土法门谈论往生,什么是往生啊?”刚才有个居士在那儿说:“我们往生的时候……”我说:“你不要说往生的时候,说死的时候。”因为什么呢?平常我们谈话,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感知已经造成一个事实,这个事实是什么呢?谈到往生就是死亡,没有第二个概念了,那就是死亡,绝对不会有其他概念,不可能产生其他概念。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处处都是这样子。你只要一听谈论往生,就是死亡,他没有其他概念了,那这个地方谈的什么是往生呢?“依何义说往生?”
答曰:于此间假名人中,修五念门
我们现在这个色身——五蕴、四大所组合,六根、六尘、六识所延续,哪个是实有的?刚才说凡夫以为实有生死、实有凡夫,是名凡夫,那我们是不是假名人呢?浊土中假名人哪!你没有实,这个地方你哪有实呢?这个地方是无实的。这是如实的说。我们说“实有我”,那你这个“我”百年以后“我”何以安立?百年以前何以安立?实在是因缘和合,业相延续罢了,哪有实质之我?我是不变吗?是不变义?常有义?还是多变义?是多变无我还是无变无我呢?实际不过是业流相续罢了。说一切众生色身觉受无外乎是业、业与业相之延续罢了,实在是无我的,实在是无我无常不净的。你要认识不到这点,我们就不是佛教徒。你虽然在佛法中蹲着、说着、念着、学着,但你学的不是佛法呀!
这个,诸位善知识一定要不断地从我们世尊说的法印中、实相印中来印取所学的法则,清晰地延续着这些善知识传播的传承之力,就是法门的传承。昙鸾法师处处在经典的依止、论著的依止、教法的依止上,剥离我们的疑惑,洗涤我们的妄想,所以他是一位可以令后人遵从的教言传播的善知识,我们可以遵从他的教言。要不然有些教言你似是而非,你不能除疑虑,那是不可遵从的,你若遵从,不能成就。“于此间假名人中,修五念门。”
前念与后念作因。
为什么说前念与后念呢?前念是浊土人,后念就是净土人。此业相续相,无我无常,但是业相续,这很能看得清楚的,但是业与因缘相续所表达,自性无染无著。因为业与业缘的相续故,显现自性无动无摇,无染无著,其体也无染也无著,所以是为无生。其业缘因缘相续,所以说生灭门中延续种种善恶凡圣业相,令世间净,令世间浊,此业相中唯心所现,其法性之体了无染着,了无造作,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有凡圣之别,无有净浊之别,无有善恶之别,但有因缘所缘之差别,业力相续。
在这个地方你要是认得不清,看得不明,那我们就会很幼稚地去执着一个我,执着一个他,执着一个善,执着一个恶,去培养那种无常无我的妄想,如着虚空,虽不可得,强执于此法而流转于六道,那这样子……所以,强于无我中制造我,强于无生中制造生,是这样一个提示。所以,前念于后念作因。
秽土假名人、净土假名人,
你心不要发慌,菩萨,要发慌呢,告诉我。因为说浊土假名人,我们可以担,要是净土也是假名人,那不是不行了?净土也是个假名人,但是因缘相续、业力相续所表现。所以我们缘阿弥陀佛正觉华来华化生,出生彼国,远离我相,远离浊染。所以此业相无有断续,但显因缘,这个地方容易消除我们无始以来轮回的执着——我执与法执。
不得决定一,不得决定异。
此人要是“决定一”,那你说我这个色身决定到极乐世界还是这个色身;那“决定异”,你怎么个到?怎么个不到呢?你怎么认得假名人?怎么出离生死业相呢?怎么得清净正觉华开呢?所以这个得不得,实在说“不得决定一,不得决定异”。他后边讲这个是十分清晰的。
前心、后心,亦复如是。
前心、后心,亦不得决定一,亦不得决定异。
何以故?
后边这句话讲得十分清晰了。
若一则无因果
那么“无”,坏因果了。那无因果,佛法何以延续呢?佛法可以说从体上讲非因果法,从用上讲不可坏于因果呀。若坏因果,世间一切有情一时迷闷,无所适从,那世间法也混乱了,佛法的住世机制也都坏掉了。印光法师讲“出世入世不离因果二法”。
所以“若一则无因果”。无因果那往生净土自然也是废语废话了,沉沦于六道轮回也成废话了,离苦得乐也是没有意义了,一生成佛也是没有意义了。那这些都成虚设了,虚设无意义,那就坏因果。所以“若一无因果”。
若异则非相续。
我们看到这个世间,我们感知到世间都是在相续,不相续那就会出现断灭与顽空。所以不坏因果,观察相续,又不坏法性之机制,这就能二谛融通,你得佛法之方便。心无造作,不坏因果;心无造作,出离因果;心无造作,观因果相。这个可以得见相续。
在这个世间,我们不诋毁这个世间。要是我们作为一个世间人,诋毁世间,肯定就会产生苦。象善导大师在他的著作讲:“毁訾三界”,就是说我们要轻慢这三界,你才有出离之机,他是厌弃说。要是以三乘教言,要是以三善摄、三恶摄、三圣摄的教言中,就是在我们现在学习的广大净土教言中,是凡圣通摄教言,那就不可毁訾,不可毁訾世间,此世界亦不可毁訾。过去人讲愿往生净土者要“欣厌分明”,这厌者,厌至极致;就是舍者究竟舍,彻底舍,无所不舍;那么大取大舍中,无取无舍,彻底彰显法性。那我们厌,要彻底厌,无所不厌,要不然你就会出现问题。
所以“若异则非相续”。那我们的生命无始以来一直在延续,你怎么能断灭呢?哪个人愿意断灭呢?实际断灭之邪见的人很苦的。所谓今日有酒今日醉者,此类有情多是肆无忌惮,生邪见力故,所以做无尽的恶事,坏世间的正常秩序。所以,此人现世受大苦,舍报当堕地狱、阿鼻地狱,因为断灭邪见是十分苦的果报。有的人乖戾嗔心会生断灭见,就是比较猛厉的嗔心会生断灭。
是义《观一异门论》中委曲释。
那么在“观一异门”这个说法中,实际是委曲说。就这样我们大家解释一下,实在是无言说处强执言说,无生无灭法中说于生灭呀,这是无言说的地方强言说了。象这些无常无我,法无自性,这都是无言说而建立的言说。为什么呢?以令众生有所依从,不至于失心。我们一切有情、凡夫有情,未证得一切智,那你一旦没有因果的相续,一时迷闷,就会产生迷闷心,就会失心,一旦无所依从,就会失心。失心,我们现在社会上说就是精神病,就是意识恍惚、徘徊,身心不能自制,很容易……现在学佛人中这样的人挺麻烦的。
前一段给我介绍了几个这样的居士,说这个居士怎么办呢?我说这没有什么,他的关键问题就是出现了无得无失中强立得失,突然闻到无生教言,一时迷闷。因为什么呢?他没有回归之机啊,没有在这个寂灭广大清净心智中得到安住的机会,不能亲证于此,随顺于此,所以就会产生迷闷,就会疯,人就失心,不自制。怎么样不自制?管不住自己了,失控了。
现在学佛的资粮不足的有情中,这一类有情还是挺多的,在东北尤其多,在东北这样的人就挺多挺多的,失心,管不住自己了,胡说胡闹,管不住自己了。这主要是对……为什么说这种委曲说是对凡所摄?一切凡夫心智莫不是如来光明藏,但众生在这个地方他认知不得。一切众生心是一切法,诸佛如来从此出生,从此成就。关键是我们在这个地方抉择不清晰,往往产生迷闷,所以这是委曲说。
第一行三念门竟。
这一段文字我们最主要提示这个所谓的无生一法。这一段文字我希望大家能经常下去思维、观察,来体会一下什么是“无生”?为何说“不一不异”?为什么说“假名人”?为什么说前念“浊土假名人”?后念“净土假名人”?何以为“假名”?思维思维,也可以交流交流。
休息十分钟,我们接着下面的文字。这个思考呢,在这个地方是真没办法思考,一动脑筋,这个“不一不异”就不好动脑子,一动脑子就感觉到没法动了。
承上启下
次成“优婆提舍”名,又成上起下偈。
“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
此一行
它是四偈为一行。
云何成“优婆提舍”名?云何成上三门、起下二门?
因为五念门嘛,前面讲五念门修法,讲五念门。
偈言:“我依修多罗”,“与佛教相应”。“修多罗”,是佛经名。
过去说“修多罗藏”,就是所谓的佛经名。
我论佛经义,与经相应。以入佛法相故,得名“优婆提舍”。
这个地方次成“优婆提舍”名,就是为什么称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呢?这个地方说它的名字的依止,就是与佛教相应。天亲菩萨所作的论是与佛教相应的,这个偈与论都是与佛法相应,所以是名“优婆提舍”。
名成竟。
这个是有依止的。古代善知识讲法之依处清晰明了,不令我们生惑,你生惑也除你疑惑。
三依
成上三门、起下二门:何所依、何故依、云何依。何所依者,依修多罗。何故依者,以如来即真实功德相故。云何依者,修五念门相应故。
这个地方讲得很清晰,因为是依五念门这个“念”,它从念下手的。念一相应,业难相应,就是我们这个心念一动,很容易相应把持的。因为你没有证得心境一如之时,那么心是心,境是境,所以说境难转,心易动。五念门为下手方便,所以我们先不管外面的境界了,先在自己的心念上相应,来守护法则,是下手方便,十分方便的。这在凡夫修法机制中是十分得力的。所以“修五念门相应故”。
成上起下竟。
这是解释承上启下。
“修多…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九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