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不是一個機製。雖然都是因緣法所生,因爲衆生生死業是虛妄業,若以因緣法看,亦是因緣法,未出因緣。所以妄執以爲實故,沈淪于此因緣中,妄妄遞增,生死無窮。那麼此處“非如凡夫謂有實衆生、實生死也。”
往生之義
問曰:依何義說往生?
這個地方我們經常會問到,說“淨土法門談論往生,什麼是往生啊?”剛才有個居士在那兒說:“我們往生的時候……”我說:“你不要說往生的時候,說死的時候。”因爲什麼呢?平常我們談話,我們的意識、我們的感知已經造成一個事實,這個事實是什麼呢?談到往生就是死亡,沒有第二個概念了,那就是死亡,絕對不會有其他概念,不可能産生其他概念。不是一個人兩個人,處處都是這樣子。你只要一聽談論往生,就是死亡,他沒有其他概念了,那這個地方談的什麼是往生呢?“依何義說往生?”
答曰:于此間假名人中,修五念門
我們現在這個色身——五蘊、四大所組合,六根、六塵、六識所延續,哪個是實有的?剛才說凡夫以爲實有生死、實有凡夫,是名凡夫,那我們是不是假名人呢?濁土中假名人哪!你沒有實,這個地方你哪有實呢?這個地方是無實的。這是如實的說。我們說“實有我”,那你這個“我”百年以後“我”何以安立?百年以前何以安立?實在是因緣和合,業相延續罷了,哪有實質之我?我是不變嗎?是不變義?常有義?還是多變義?是多變無我還是無變無我呢?實際不過是業流相續罷了。說一切衆生色身覺受無外乎是業、業與業相之延續罷了,實在是無我的,實在是無我無常不淨的。你要認識不到這點,我們就不是佛教徒。你雖然在佛法中蹲著、說著、念著、學著,但你學的不是佛法呀!
這個,諸位善知識一定要不斷地從我們世尊說的法印中、實相印中來印取所學的法則,清晰地延續著這些善知識傳播的傳承之力,就是法門的傳承。昙鸾法師處處在經典的依止、論著的依止、教法的依止上,剝離我們的疑惑,洗滌我們的妄想,所以他是一位可以令後人遵從的教言傳播的善知識,我們可以遵從他的教言。要不然有些教言你似是而非,你不能除疑慮,那是不可遵從的,你若遵從,不能成就。“于此間假名人中,修五念門。”
前念與後念作因。
爲什麼說前念與後念呢?前念是濁土人,後念就是淨土人。此業相續相,無我無常,但是業相續,這很能看得清楚的,但是業與因緣相續所表達,自性無染無著。因爲業與業緣的相續故,顯現自性無動無搖,無染無著,其體也無染也無著,所以是爲無生。其業緣因緣相續,所以說生滅門中延續種種善惡凡聖業相,令世間淨,令世間濁,此業相中唯心所現,其法性之體了無染著,了無造作,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無有凡聖之別,無有淨濁之別,無有善惡之別,但有因緣所緣之差別,業力相續。
在這個地方你要是認得不清,看得不明,那我們就會很幼稚地去執著一個我,執著一個他,執著一個善,執著一個惡,去培養那種無常無我的妄想,如著虛空,雖不可得,強執于此法而流轉于六道,那這樣子……所以,強于無我中製造我,強于無生中製造生,是這樣一個提示。所以,前念于後念作因。
穢土假名人、淨土假名人,
你心不要發慌,菩薩,要發慌呢,告訴我。因爲說濁土假名人,我們可以擔,要是淨土也是假名人,那不是不行了?淨土也是個假名人,但是因緣相續、業力相續所表現。所以我們緣阿彌陀佛正覺華來華化生,出生彼國,遠離我相,遠離濁染。所以此業相無有斷續,但顯因緣,這個地方容易消除我們無始以來輪回的執著——我執與法執。
不得決定一,不得決定異。
此人要是“決定一”,那你說我這個色身決定到極樂世界還是這個色身;那“決定異”,你怎麼個到?怎麼個不到呢?你怎麼認得假名人?怎麼出離生死業相呢?怎麼得清淨正覺華開呢?所以這個得不得,實在說“不得決定一,不得決定異”。他後邊講這個是十分清晰的。
前心、後心,亦複如是。
前心、後心,亦不得決定一,亦不得決定異。
何以故?
後邊這句話講得十分清晰了。
若一則無因果
那麼“無”,壞因果了。那無因果,佛法何以延續呢?佛法可以說從體上講非因果法,從用上講不可壞于因果呀。若壞因果,世間一切有情一時迷悶,無所適從,那世間法也混亂了,佛法的住世機製也都壞掉了。印光法師講“出世入世不離因果二法”。
所以“若一則無因果”。無因果那往生淨土自然也是廢語廢話了,沈淪于六道輪回也成廢話了,離苦得樂也是沒有意義了,一生成佛也是沒有意義了。那這些都成虛設了,虛設無意義,那就壞因果。所以“若一無因果”。
若異則非相續。
我們看到這個世間,我們感知到世間都是在相續,不相續那就會出現斷滅與頑空。所以不壞因果,觀察相續,又不壞法性之機製,這就能二谛融通,你得佛法之方便。心無造作,不壞因果;心無造作,出離因果;心無造作,觀因果相。這個可以得見相續。
在這個世間,我們不诋毀這個世間。要是我們作爲一個世間人,诋毀世間,肯定就會産生苦。象善導大師在他的著作講:“毀訾叁界”,就是說我們要輕慢這叁界,你才有出離之機,他是厭棄說。要是以叁乘教言,要是以叁善攝、叁惡攝、叁聖攝的教言中,就是在我們現在學習的廣大淨土教言中,是凡聖通攝教言,那就不可毀訾,不可毀訾世間,此世界亦不可毀訾。過去人講願往生淨土者要“欣厭分明”,這厭者,厭至極致;就是舍者究竟舍,徹底舍,無所不舍;那麼大取大舍中,無取無舍,徹底彰顯法性。那我們厭,要徹底厭,無所不厭,要不然你就會出現問題。
所以“若異則非相續”。那我們的生命無始以來一直在延續,你怎麼能斷滅呢?哪個人願意斷滅呢?實際斷滅之邪見的人很苦的。所謂今日有酒今日醉者,此類有情多是肆無忌憚,生邪見力故,所以做無盡的惡事,壞世間的正常秩序。所以,此人現世受大苦,舍報當墮地獄、阿鼻地獄,因爲斷滅邪見是十分苦的果報。有的人乖戾嗔心會生斷滅見,就是比較猛厲的嗔心會生斷滅。
是義《觀一異門論》中委曲釋。
那麼在“觀一異門”這個說法中,實際是委曲說。就這樣我們大家解釋一下,實在是無言說處強執言說,無生無滅法中說于生滅呀,這是無言說的地方強言說了。象這些無常無我,法無自性,這都是無言說而建立的言說。爲什麼呢?以令衆生有所依從,不至于失心。我們一切有情、凡夫有情,未證得一切智,那你一旦沒有因果的相續,一時迷悶,就會産生迷悶心,就會失心,一旦無所依從,就會失心。失心,我們現在社會上說就是精神病,就是意識恍惚、徘徊,身心不能自製,很容易……現在學佛人中這樣的人挺麻煩的。
前一段給我介紹了幾個這樣的居士,說這個居士怎麼辦呢?我說這沒有什麼,他的關鍵問題就是出現了無得無失中強立得失,突然聞到無生教言,一時迷悶。因爲什麼呢?他沒有回歸之機啊,沒有在這個寂滅廣大清淨心智中得到安住的機會,不能親證于此,隨順于此,所以就會産生迷悶,就會瘋,人就失心,不自製。怎麼樣不自製?管不住自己了,失控了。
現在學佛的資糧不足的有情中,這一類有情還是挺多的,在東北尤其多,在東北這樣的人就挺多挺多的,失心,管不住自己了,胡說胡鬧,管不住自己了。這主要是對……爲什麼說這種委曲說是對凡所攝?一切凡夫心智莫不是如來光明藏,但衆生在這個地方他認知不得。一切衆生心是一切法,諸佛如來從此出生,從此成就。關鍵是我們在這個地方抉擇不清晰,往往産生迷悶,所以這是委曲說。
第一行叁念門竟。
這一段文字我們最主要提示這個所謂的無生一法。這一段文字我希望大家能經常下去思維、觀察,來體會一下什麼是“無生”?爲何說“不一不異”?爲什麼說“假名人”?爲什麼說前念“濁土假名人”?後念“淨土假名人”?何以爲“假名”?思維思維,也可以交流交流。
休息十分鍾,我們接著下面的文字。這個思考呢,在這個地方是真沒辦法思考,一動腦筋,這個“不一不異”就不好動腦子,一動腦子就感覺到沒法動了。
承上啓下
次成“優婆提舍”名,又成上起下偈。
“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
此一行
它是四偈爲一行。
雲何成“優婆提舍”名?雲何成上叁門、起下二門?
因爲五念門嘛,前面講五念門修法,講五念門。
偈言:“我依修多羅”,“與佛教相應”。“修多羅”,是佛經名。
過去說“修多羅藏”,就是所謂的佛經名。
我論佛經義,與經相應。以入佛法相故,得名“優婆提舍”。
這個地方次成“優婆提舍”名,就是爲什麼稱爲《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呢?這個地方說它的名字的依止,就是與佛教相應。天親菩薩所作的論是與佛教相應的,這個偈與論都是與佛法相應,所以是名“優婆提舍”。
名成竟。
這個是有依止的。古代善知識講法之依處清晰明了,不令我們生惑,你生惑也除你疑惑。
叁依
成上叁門、起下二門:何所依、何故依、雲何依。何所依者,依修多羅。何故依者,以如來即真實功德相故。雲何依者,修五念門相應故。
這個地方講得很清晰,因爲是依五念門這個“念”,它從念下手的。念一相應,業難相應,就是我們這個心念一動,很容易相應把持的。因爲你沒有證得心境一如之時,那麼心是心,境是境,所以說境難轉,心易動。五念門爲下手方便,所以我們先不管外面的境界了,先在自己的心念上相應,來守護法則,是下手方便,十分方便的。這在凡夫修法機製中是十分得力的。所以“修五念門相應故”。
成上起下竟。
這是解釋承上啓下。
“修多…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