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九集▪P2

  ..续本文上一页无始以来的生死梦幻业缘,在无所得处一时随顺法性,安住广大光明的弥陀报德,成就不可思议的无上菩提心智,远离一切造作对待。那我们在净土法门中就能得力于此法,而不至于被种种说法的假设所牵制,不在这个无意义的争论中消耗自己的生命与智慧。不应该沉沦在争讼之中,应该沉浸在法义之乐中,应该沉浸在智慧、慈悲、平等饶益世间的这种爱乐之中,远离无意义的争讼,清净辨思法义,广利人天。那么这样我们学习净土法门就变得有实质的内涵,也就比较清晰。那么在这个法则上一旦我们能抉择,也就不至于受到无意识的伤害。

  因为在一年一年的学习机制中、观察审思的机制中,真是遇到很多学习净土的疑虑,这种疑虑就是对这个法门依止的经典、传承不清晰。所以印光法师高举着阿弥陀佛清净教言的法幢,令一切众生得见得闻——所谓的“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一生成就无上菩提”,这样一个大的机制。

  今天在开始学习文字之前我们作这样一个提示,也是有必要,因为一个法的法则你没有一个正面的提示,往往大家也有一些疑问。因为我们中国现在传播净土法门的机制的种类很多,有的人是传播——好比说持戒念佛,象蕅益大师这样的念佛方法;有的人在传播以阿弥陀佛的愿力念佛,好比说现在很多种类的说法;有的人在传播要修到一心不乱、功夫成片、断除见思二惑、认得法性、认得自性弥陀,这样的法则机制,都是有的。那么在净土广大究竟教言中,这都是允许的,含摄的,都是成立的,是互不相妨、互不相碍的。那我们在学习机制中,为什么说这个法互不相妨、互不相碍呢?就是因为我们知道净土教言犹如大海——百川之所归。

  行,我们还打开这个书籍,看看这个,接着我们昨天学习的文字,继续来学习。有疑虑及时地提问,我们比较容易在这个法会上把它迅速地消除疑虑,清净心智,得见阿弥陀佛教言方便,于现生中得佛法利益。

  

二、赞叹门

  昨天我们学习到“碍属众生,非光碍也”。文字上很简单地告诉我们:阿弥陀佛无碍光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实在是以无碍的法性之力,无量兆载永劫的修持之力、誓愿之力、三昧之力,来普利于十方,无所障碍。

  那么这“碍在众生”,何以表现呢?

  譬如日光周四天下,而盲者不见

  这就很简单了。阿弥陀佛光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那为什么有的众生不蒙光照呢?昙鸾法师给我们提出来这样一个疑问。下边他就答这个问题:“碍属众生,非光碍也。譬如日光周四天下,而盲者不见。”这个我们可以从周边审视一下的。好比说现在太阳照耀着我们这个地方,很明很亮啊,但你闭上眼睛,你不见太阳光的,你不能辨识太阳光的。虽有感触,但你不能周遍得见太阳光、太阳的光明。这是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所谓盲者,就是没有真正睁开眼目。那么在净土教言中,这个眼目是什么呢?我们一定要知道,要来了解。

  而盲者不见,非日光不周也。亦如密云洪霔(zhù),而顽石不润,

  这个就比较简单,说得就比较简单了。天降大雨,滋润大地,顽石不润,你看石头下湿了,越硬的石头表面上是湿了,打开一看,里面没有一点滋润。

  非雨不洽(沾)也。

  就是非雨不滋润它。

  若言一佛主领三千大千世界,是声闻论中说。

  这是个转机。

  若言诸佛遍领十方无量无边世界,是大乘论中说。天亲菩萨今言“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即是依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赞叹。故知此句是赞叹门。

  那么天亲菩萨依止大乘知见,称赞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就是照耀无量无边的世界无所障碍,他这个称赞是依《阿弥陀经》乃至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世尊所宣化的教言,于法性机制所宣化。因为在一切诸佛教言中,离不开法性之机制、报德之运用,离不开这二种法则。若离开,人就容易产生迷失。因为若离开自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所有造作无常无我,那我们就很容易迷失在对待法中,迷失在事相之中,不能得清净安住啊。

  所以这个地方天亲菩萨远离声闻说,依大乘说,来赞叹无量寿佛照十方世界无所障碍的光明智相,真实赞叹。赞叹有赞叹之力,令众生听闻、信顺而得无碍智慧光明智相。这个无碍光明智相虽是缘他而成而见自性,缘他而得见平等自性,缘他而远离造作分,缘他而成就如实之智。所以在赞叹阿弥陀佛光明智相之时、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力之时,此力一时相应,自力他力一时觉悟,无所造作与对待。

  昙鸾法师为什么转到这个地方来呢?他是为了说明天亲菩萨所依止教言是大乘教言,非声闻论说。过去他们判藏,藏有二藏,我们一般说经典有经藏、律藏、论藏,有三藏说;有二藏说是怎么说的?就是菩萨藏与声闻藏。这个地方“声闻论中说”,就是声闻藏所摄,就是一佛世尊统领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大乘之说呢,一佛统摄无穷无尽诸佛刹海。那么这个大乘说,实际把天亲菩萨赞叹照十方国无所障碍,阿弥陀佛名号切入到大乘教言中来说,就容易使人来随顺认知,而不受那种声闻乘说法的蔽障。有的人会生疑,说:“一佛摄三千大千世界,阿弥陀佛也应该摄三千大千世界,不应该照无量国无所障碍啊。”因为我们读《阿弥陀经》上说,什么叫阿弥陀佛呢?彼佛光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啊!那么就产生对待了。这个地方就是《阿弥陀经》所宣化的,实是大乘说,究竟大乘说,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般若门所摄。

  因为若不是依这样的光明智相者,就不是顺法性而建立。若是誓愿,阿弥陀佛的誓愿,象有些佛光明照耀七尺、一由旬、二由旬、三由旬,乃至百千由旬、一国土、二国土、百千国土……那么阿弥陀佛所照的光明是无量十方国无所障碍,就是十方一切刹土中无所障碍,那么这就彻显了法性之周遍、真实广大之心智,也就是说的智慧德相。在这地方彰显了法性之周遍,阿弥陀佛真实不可思议——光中之王、佛中之尊的真实功德与利益。这个并不是夸张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二百一十亿国土的观察,所审视出来的广大教言机制。就是怎么样一个广大,怎么建立一个究竟的机制呢?在这个地方,阿弥陀佛作了一个广大究竟机制的认取,这样一个认知。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一个地方。

  所以说“故知此句是赞叹门”。此赞叹是如实赞叹,与光明名号相应故而赞叹,非是阿谀虚假之赞叹,是如实赞叹!如实赞叹就是相应说。有的时候我们赞叹人就会有徧颇、不如实之处,不如实能令众生骄慢、邪见,产生不相应的法则。那么对阿弥陀佛的赞叹是没有这样的说法的,是如实的,是如实地赞叹阿弥陀佛的光明智相。

  

三、作愿门

  “愿生安乐国”者,此一句是作愿门。天亲菩萨归命之意也。

  那么说天亲菩萨归命之意,与我们有什么干呢?实际天亲菩萨作我们的师导,就是在我们之前来运用这个法则,来导引我们,所以我们要遵从天亲菩萨的导引,来正确思维观察此一法则。

  其“安乐”义,具在下观察门中。

  现在他先不把这个观察门,这个安乐观察门中所说的安乐义先不作解释,先放在这个地方。

  问曰:大乘经论中,处处说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

  这个提问是很主动的,要是论师不在这个地方主动地提出来,或者说昙鸾法师不在这个地方主动提出来,我们自己会产生疑虑的,就是你挡不住你自己的疑虑。好比前边那个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昙鸾法师不主动提出来这是大乘说,我们也会产生疑虑的。

  所以一切传承教言机制,传承的主要目标、目的就是令我们除疑、清净,得无碍力,就是心底的清净与无有疑虑,能实践这个法则,这是传承一个最重要的目的性。要是你接受这个法则,产生疑虑了,产生迷茫了,那你这个传承没有得到,你这个传承的加持没有事实。好比说你学一个法则去了,结果你心中是疑虑、迷茫,那么这个法则,你一定要警觉自己,那你这个传承力是没有正确地认知得到的。那昙鸾法师处处以这种善巧,在他传播阿弥陀佛广大教言的机制上,令我们除疑,有疑的机制他马上提出来,替我们提出来,来转化这种机制。他主动地提出来,在这个地方主动地提出来。

  “问曰:大乘经论中”,你这现在不说大乘论吗?不是声闻说吗,是大乘说,那怎么说有生呢?处处说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

  云何天亲菩萨言“愿生”耶?

  替我们来提出,来剥离我们在传承学习机制上会造成的无意识的障碍,就是疑虑。

  众生有二

  答曰:说众生无生如虚空,有二种:一者如凡夫所谓实众生,如凡夫所见实生死,此所见事,毕竟无所有。

  这个众生的执着,凡夫所谓为实众生,凡夫见实有生死,这一类的事情实在是毕竟无所有,这是一种执妄为实。好比说我们无量劫以来的生死轮回实在是虚妄建立的,因为虚妄建立的强制性,产生的虚假生死业相,那众生以为实有故而沉沦于生死,不得出离。正是因为此,所以诸佛如来讲无生。所以下面讲这个:“毕竟无所有”。

  如龟毛、

  龟长毛是不相应的,这是一种比喻说,

  如虚空。

  龟毛是无有的,那么虚空也是无有的,所以众生所认为的实有轮回、实有众生,皆是虚妄业所缘、虚妄业所执,而造成的虚假业相。这个希望诸位善知识有一个思维审观的过程。

  二者谓诸法因缘生故

  诸法因缘生,我们知道因缘所现,因缘所生故。

  即是不生

  因为因缘灭,法也就灭了。所以“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那么这个不能说是有生无生,只是因缘所现。

  无所有如虚空。天亲菩萨所愿生者,是因缘义。

  就是缘阿弥陀佛,愿生阿弥陀佛的国土。那么缘阿弥陀佛这是个因缘义,缘阿弥陀佛成就无上菩提,照了觉知,毕竟无生,那么这是一个因缘义。

  因缘义故,假名生,非如凡夫谓有实众生、实生死也。

  那么…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九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