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九集▪P2

  ..續本文上一頁無始以來的生死夢幻業緣,在無所得處一時隨順法性,安住廣大光明的彌陀報德,成就不可思議的無上菩提心智,遠離一切造作對待。那我們在淨土法門中就能得力于此法,而不至于被種種說法的假設所牽製,不在這個無意義的爭論中消耗自己的生命與智慧。不應該沈淪在爭訟之中,應該沈浸在法義之樂中,應該沈浸在智慧、慈悲、平等饒益世間的這種愛樂之中,遠離無意義的爭訟,清淨辨思法義,廣利人天。那麼這樣我們學習淨土法門就變得有實質的內涵,也就比較清晰。那麼在這個法則上一旦我們能抉擇,也就不至于受到無意識的傷害。

  因爲在一年一年的學習機製中、觀察審思的機製中,真是遇到很多學習淨土的疑慮,這種疑慮就是對這個法門依止的經典、傳承不清晰。所以印光法師高舉著阿彌陀佛清淨教言的法幢,令一切衆生得見得聞——所謂的“凡聖同修,等蒙攝受,鹹得往生,一生成就無上菩提”,這樣一個大的機製。

  今天在開始學習文字之前我們作這樣一個提示,也是有必要,因爲一個法的法則你沒有一個正面的提示,往往大家也有一些疑問。因爲我們中國現在傳播淨土法門的機製的種類很多,有的人是傳播——好比說持戒念佛,象蕅益大師這樣的念佛方法;有的人在傳播以阿彌陀佛的願力念佛,好比說現在很多種類的說法;有的人在傳播要修到一心不亂、功夫成片、斷除見思二惑、認得法性、認得自性彌陀,這樣的法則機製,都是有的。那麼在淨土廣大究竟教言中,這都是允許的,含攝的,都是成立的,是互不相妨、互不相礙的。那我們在學習機製中,爲什麼說這個法互不相妨、互不相礙呢?就是因爲我們知道淨土教言猶如大海——百川之所歸。

  行,我們還打開這個書籍,看看這個,接著我們昨天學習的文字,繼續來學習。有疑慮及時地提問,我們比較容易在這個法會上把它迅速地消除疑慮,清淨心智,得見阿彌陀佛教言方便,于現生中得佛法利益。

  

二、贊歎門

  昨天我們學習到“礙屬衆生,非光礙也”。文字上很簡單地告訴我們:阿彌陀佛無礙光明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實在是以無礙的法性之力,無量兆載永劫的修持之力、誓願之力、叁昧之力,來普利于十方,無所障礙。

  那麼這“礙在衆生”,何以表現呢?

  譬如日光周四天下,而盲者不見

  這就很簡單了。阿彌陀佛光明照十方國無所障礙,那爲什麼有的衆生不蒙光照呢?昙鸾法師給我們提出來這樣一個疑問。下邊他就答這個問題:“礙屬衆生,非光礙也。譬如日光周四天下,而盲者不見。”這個我們可以從周邊審視一下的。好比說現在太陽照耀著我們這個地方,很明很亮啊,但你閉上眼睛,你不見太陽光的,你不能辨識太陽光的。雖有感觸,但你不能周遍得見太陽光、太陽的光明。這是很清楚地告訴我們,所謂盲者,就是沒有真正睜開眼目。那麼在淨土教言中,這個眼目是什麼呢?我們一定要知道,要來了解。

  而盲者不見,非日光不周也。亦如密雲洪霔(zhù),而頑石不潤,

  這個就比較簡單,說得就比較簡單了。天降大雨,滋潤大地,頑石不潤,你看石頭下濕了,越硬的石頭表面上是濕了,打開一看,裏面沒有一點滋潤。

  非雨不洽(沾)也。

  就是非雨不滋潤它。

  若言一佛主領叁千大千世界,是聲聞論中說。

  這是個轉機。

  若言諸佛遍領十方無量無邊世界,是大乘論中說。天親菩薩今言“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即是依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贊歎。故知此句是贊歎門。

  那麼天親菩薩依止大乘知見,稱贊阿彌陀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就是照耀無量無邊的世界無所障礙,他這個稱贊是依《阿彌陀經》乃至說《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世尊所宣化的教言,于法性機製所宣化。因爲在一切諸佛教言中,離不開法性之機製、報德之運用,離不開這二種法則。若離開,人就容易産生迷失。因爲若離開自性本來清淨、本來具足,所有造作無常無我,那我們就很容易迷失在對待法中,迷失在事相之中,不能得清淨安住啊。

  所以這個地方天親菩薩遠離聲聞說,依大乘說,來贊歎無量壽佛照十方世界無所障礙的光明智相,真實贊歎。贊歎有贊歎之力,令衆生聽聞、信順而得無礙智慧光明智相。這個無礙光明智相雖是緣他而成而見自性,緣他而得見平等自性,緣他而遠離造作分,緣他而成就如實之智。所以在贊歎阿彌陀佛光明智相之時、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力之時,此力一時相應,自力他力一時覺悟,無所造作與對待。

  昙鸾法師爲什麼轉到這個地方來呢?他是爲了說明天親菩薩所依止教言是大乘教言,非聲聞論說。過去他們判藏,藏有二藏,我們一般說經典有經藏、律藏、論藏,有叁藏說;有二藏說是怎麼說的?就是菩薩藏與聲聞藏。這個地方“聲聞論中說”,就是聲聞藏所攝,就是一佛世尊統領叁千大千世界;那麼大乘之說呢,一佛統攝無窮無盡諸佛刹海。那麼這個大乘說,實際把天親菩薩贊歎照十方國無所障礙,阿彌陀佛名號切入到大乘教言中來說,就容易使人來隨順認知,而不受那種聲聞乘說法的蔽障。有的人會生疑,說:“一佛攝叁千大千世界,阿彌陀佛也應該攝叁千大千世界,不應該照無量國無所障礙啊。”因爲我們讀《阿彌陀經》上說,什麼叫阿彌陀佛呢?彼佛光明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啊!那麼就産生對待了。這個地方就是《阿彌陀經》所宣化的,實是大乘說,究竟大乘說,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般若門所攝。

  因爲若不是依這樣的光明智相者,就不是順法性而建立。若是誓願,阿彌陀佛的誓願,象有些佛光明照耀七尺、一由旬、二由旬、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一國土、二國土、百千國土……那麼阿彌陀佛所照的光明是無量十方國無所障礙,就是十方一切刹土中無所障礙,那麼這就徹顯了法性之周遍、真實廣大之心智,也就是說的智慧德相。在這地方彰顯了法性之周遍,阿彌陀佛真實不可思議——光中之王、佛中之尊的真實功德與利益。這個並不是誇張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二百一十億國土的觀察,所審視出來的廣大教言機製。就是怎麼樣一個廣大,怎麼建立一個究竟的機製呢?在這個地方,阿彌陀佛作了一個廣大究竟機製的認取,這樣一個認知。這真是不可思議的一個地方。

  所以說“故知此句是贊歎門”。此贊歎是如實贊歎,與光明名號相應故而贊歎,非是阿谀虛假之贊歎,是如實贊歎!如實贊歎就是相應說。有的時候我們贊歎人就會有徧頗、不如實之處,不如實能令衆生驕慢、邪見,産生不相應的法則。那麼對阿彌陀佛的贊歎是沒有這樣的說法的,是如實的,是如實地贊歎阿彌陀佛的光明智相。

  

叁、作願門

  “願生安樂國”者,此一句是作願門。天親菩薩歸命之意也。

  那麼說天親菩薩歸命之意,與我們有什麼幹呢?實際天親菩薩作我們的師導,就是在我們之前來運用這個法則,來導引我們,所以我們要遵從天親菩薩的導引,來正確思維觀察此一法則。

  其“安樂”義,具在下觀察門中。

  現在他先不把這個觀察門,這個安樂觀察門中所說的安樂義先不作解釋,先放在這個地方。

  問曰:大乘經論中,處處說衆生畢竟無生如虛空。

  這個提問是很主動的,要是論師不在這個地方主動地提出來,或者說昙鸾法師不在這個地方主動提出來,我們自己會産生疑慮的,就是你擋不住你自己的疑慮。好比前邊那個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昙鸾法師不主動提出來這是大乘說,我們也會産生疑慮的。

  所以一切傳承教言機製,傳承的主要目標、目的就是令我們除疑、清淨,得無礙力,就是心底的清淨與無有疑慮,能實踐這個法則,這是傳承一個最重要的目的性。要是你接受這個法則,産生疑慮了,産生迷茫了,那你這個傳承沒有得到,你這個傳承的加持沒有事實。好比說你學一個法則去了,結果你心中是疑慮、迷茫,那麼這個法則,你一定要警覺自己,那你這個傳承力是沒有正確地認知得到的。那昙鸾法師處處以這種善巧,在他傳播阿彌陀佛廣大教言的機製上,令我們除疑,有疑的機製他馬上提出來,替我們提出來,來轉化這種機製。他主動地提出來,在這個地方主動地提出來。

  “問曰:大乘經論中”,你這現在不說大乘論嗎?不是聲聞說嗎,是大乘說,那怎麼說有生呢?處處說衆生畢竟無生如虛空。

  雲何天親菩薩言“願生”耶?

  替我們來提出,來剝離我們在傳承學習機製上會造成的無意識的障礙,就是疑慮。

  衆生有二

  答曰:說衆生無生如虛空,有二種:一者如凡夫所謂實衆生,如凡夫所見實生死,此所見事,畢竟無所有。

  這個衆生的執著,凡夫所謂爲實衆生,凡夫見實有生死,這一類的事情實在是畢竟無所有,這是一種執妄爲實。好比說我們無量劫以來的生死輪回實在是虛妄建立的,因爲虛妄建立的強製性,産生的虛假生死業相,那衆生以爲實有故而沈淪于生死,不得出離。正是因爲此,所以諸佛如來講無生。所以下面講這個:“畢竟無所有”。

  如龜毛、

  龜長毛是不相應的,這是一種比喻說,

  如虛空。

  龜毛是無有的,那麼虛空也是無有的,所以衆生所認爲的實有輪回、實有衆生,皆是虛妄業所緣、虛妄業所執,而造成的虛假業相。這個希望諸位善知識有一個思維審觀的過程。

  二者謂諸法因緣生故

  諸法因緣生,我們知道因緣所現,因緣所生故。

  即是不生

  因爲因緣滅,法也就滅了。所以“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那麼這個不能說是有生無生,只是因緣所現。

  無所有如虛空。天親菩薩所願生者,是因緣義。

  就是緣阿彌陀佛,願生阿彌陀佛的國土。那麼緣阿彌陀佛這是個因緣義,緣阿彌陀佛成就無上菩提,照了覺知,畢竟無生,那麼這是一個因緣義。

  因緣義故,假名生,非如凡夫謂有實衆生、實生死也。

  那麼…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