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集
内容提示
第二赞叹门
第三作愿门
第四观察门
原文:
譬如日光周四天下,而盲者不见,非日光不周也。亦如密云洪霔(灌),而顽石不润,非雨不洽(沾)也。
若言一佛主领三千大千世界,是声闻论中说。若言诸佛遍领十方无量无边世界,是大乘论中说。天亲菩萨今言“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即是依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赞叹。故知此句是赞叹门。
“愿生安乐国”者,此一句是作愿门。天亲菩萨归命之意也。其“安乐”义,具在下观察门中。
问曰:大乘经论中,处处说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云何天亲菩萨言“愿生”耶?
答曰:说众生无生如虚空,有二种:一者如凡夫所谓实众生,如凡夫所见实生死,此所见事,毕竟无所有,如龟毛、如虚空。二者谓诸法因缘生故,即是不生,无所有如虚空。天亲菩萨所愿生者,是因缘义。因缘义故,假名生,非如凡夫谓有实众生、实生死也。
问曰:依何义说往生?
答曰:于此间假名人中,修五念门,前念与后念作因。秽土假名人、净土假名人,不得决定一,不得决定异。前心、后心,亦复如是。何以故?若一则无因果,若异则非相续。是义《观一异门论》中委曲释。
第一行三念门竟。
▲次成“优婆提舍”名,又成上起下偈。
〖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
此一行,云何成“优婆提舍”名?云何成上三门、起下二门?
偈言:“我依修多罗”,“与佛教相应”。“修多罗”,是佛经名。我论佛经义,与经相应。以入佛法相故,得名“优婆提舍”。名成竟。
成上三门、起下二门:何所依、何故依、云何依。何所依者,依修多罗。何故依者,以如来即真实功德相故。云何依者,修五念门相应故。成上起下竟。
“修多罗”者,十二部经中直说者名“修多罗”,谓《四阿含》、三藏等。三藏外大乘诸经,亦名“修多罗”。此中言“依修多罗”者,是三藏外大乘修多罗,非《阿含》等经也。
“真实功德相”者,有二种功德:一者从有漏心生,不顺法性。所谓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二者从菩萨智慧清净业起庄严佛事,依法性入清净相。是法不颠倒、不虚伪,名为真实功德。云何不颠倒?依法性、顺二谛故。云何不虚伪?摄众生入毕竟净故。
“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者,“持”名不散不失,“总”名以少摄多,“偈”言五言句数,“愿”名欲乐往生,“说”谓说诸偈论。总而言之,说所愿生偈,总持佛经,与佛教相应。“相应”者,譬如函盖相称也。
▲此已下,是第四观察门。此门中分为二别:一者观察器世间庄严成就,二者观察众生世间庄严成就。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
此句已下,至“愿生彼阿弥陀佛国”,是观器世间庄严成就。观器世间中,复分为十七别,至文当目。
此二句,即是第一事,名为观察庄严清净功德成就。此清净是总相。
佛本所以起此庄严清净功德者,见三界是虚伪相,是轮转相,是无穷相。如蚇蠖(屈伸虫)循环,如蚕茧自缚。哀哉众生,缔(结不解)此三界,颠倒不净。欲置众生于不虚伪处,于不轮转处,于不无穷处,得毕竟安乐大清净处。是故起此清净庄严功德也。“成就”者,言此清净不可破坏,不可污染。非如三界,是污染相,是破坏相也。
“观”者,观察也。“彼”者,彼安乐国也。“世界相”者,彼安乐世界清净相也。其相别在下。
讲解: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也就是《往生论注》的学习我们今天继续进行。
净土一法在我们汉传佛教源远流长,所有教说各有其出处,我们现在所宣化的这个净土法门基本上是依止我们中国传统的历代净土法门的祖师所纯熟的这样一个清净、平等、广泛施教于九界有情的净土教言。它所依止的根本经典是《无量寿经》,也就是《无量寿清净平等觉经》。它这个经题十分清晰地告诉了我们这一个法则的来源——清净平等觉。
在我们这个时代,因为佛法机制随着外缘的变化,出现了很多种类的差别说法。刚才在下面,有居士提出来这个问题,说:“有人这样谈净土,那样谈净土,我们现在所学习的净土的机制是什么呢?”我们在学习《往生论注》之前先学习了《往生论注》的序,就是近代我们大家共同称誉的净土法门的第十三代祖师——大家这样来认为他——印光法师所写的文字。他也是以这一代时教究畅众生得以普度的一个机制来宣化净土法门,象他在《往生论注》序中谈到:“畅佛普度众生本怀者,唯此净土一法而已。”这个“唯此净土一法”它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以下凡信愿念佛,即可带业往生,上圣若肯回向,速得圆成觉道,仗佛慈力,与唯仗自力,难易固日劫相倍。”他这个地方举出来,下者一切善恶凡夫,上者诸圣贤之类,于净土法门皆是摄化之机,这个是十分清晰的。
那么慈法跟大家述说净土这个天亲菩萨的《往生论》,乃至昙鸾法师的注解,亦依止这样一个机制,就是清净平等觉的回施,欲摄十方九界有情同生安乐国土,一生成就无上道业,就是一生成佛之教言。那么这样的教言机制就是所谓了义教言机制。
我们都知道末法时代学法有四依方便——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那么这个“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是我们末法时代择法的一个方便。那么净土到底是依什么呢?我们就来看,是依止《无量寿经》所谈,摄十方九界善恶凡圣之类有情同生彼国,一生成就无上菩提的一个大的机制教言。
那么至于说现在社会上有这种传播:圣者能往生,功夫必须得成片,功夫不成片不能往生,不断见思惑不能了生死。那么这个就是圣机制,这样圣机制是净土所含摄的一个机制,但不能称净土,它不能称净土的全体机制。何以故呢?要是单谈圣者能往生,就是能功夫成片,一心不乱,证得三昧,断见思惑这类的人能往生;那么无量无边的凡愚有情、苦难有情无有缘了,那不是净土一法,不是畅佛出世本怀、普度众生本怀的一个法则。所以这一类机制在社会上争论也是很多。各引据经典来证实自己所说的圣者了生死、圣者得往生、功夫成片、一心不乱得往生的这样一个教言。那引据经典,引据说法的是很多很多的,但这不是净土,这是净土一分说,就是摄圣贤之类,这是一机制。这在我们国内的传播者还是有的,影响面还是很广。
因为每一个法则的法系教言机制所依止的经典不一故,传承不一故,所以说要是一混乱,就会造成对法门意识的整体的混乱。所以为了拨乱反正,使净土一法普摄九界善恶、凡圣有情同修同得往生的这样一个清净净土平等教言,能在这个世间广泛地传播,令一切有缘得遇而得成就无上道业,那么我们在这个地方呢,来乘着诸佛菩萨的加被、三宝传承的加被来宣化,我们中国历代善知识们所守护的这个清净平等、普摄九界有情的清净平等的回施教言,就是阿弥陀佛净土教言。
那么还有一类机制,从海外流传过来,所谓的恶人当机之机制,也是很普遍地在传播,他们也是引据经典,各说其理。那么这也不是清净平等的教言,只能说是恶之机类,此机类当然容易厌世出离,容易在苦难中认识到无常无我,无所可得。这也是一类机制,不能代表中国传统的依止《无量寿经》这样一个清净平等、普摄九界的教言,不能代表。恶机制的教言,这在我们国内传播得也是很广。
那么再一类就是所谓的善人能往生,就是作诸善业,深信因果,持戒精进,此类的有情,因善故而得度脱。此类亦能往生,亦是净土所摄之机类,但不能代表净土。何以故呢?不是清净、平等、广大、圆满,一生令一切众生得以成佛的教言,因为啥?它对恶机、圣机不摄。那么这又是一机类了。
所以说在我们对整个净土法门的认识中,要是把这三个混到一起,说那么这就清净平等了吗?能这样说吗?也不能这样说。所以历代中国净土的传承中有三类机制。我感觉这三类机制,不管你是哪一类的机制,我们都不能泯灭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愿力、名号力、不可思议的圣功德力,不能摧毁这个,亦不能以自己的所缘心智、所缘法则去蒙蔽阿弥陀佛清净平等的广大回施,于十方法界为大施主,普济一切众生的广大究竟心愿。不能我们在局一法,局一愿,局一个知见中去蒙蔽其他几类有情。
所以净土一法是大机大用,是清净平等地普摄一切有缘,令其一生成就无上道的究竟教化因缘,究竟的一个教化机制。所以称为了义之了义教言、圆顿之圆顿教言,横断生死,令一切众生现生出此娑婆,毕竟成就无上道。这个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抉择的认识,我们在这个地方不必要说高低,但说是法机制因缘问题。
那么这个时代在净土一法中,混淆者多,迷失者多,轻慢者多,深入实践者少之又少;各称高低者多,是法平等、清净守护者就少了。那我们怎么来唤醒清净平等的法性呢?阿弥陀佛的——不管是自性佛、阿弥陀佛的报身佛、阿弥陀佛的应化身佛,我们怎么样来真正地认识这种法性身呢?法身呢?报身呢?化身呢?怎么来认识阿弥陀佛这个殊胜的功德呢?这真是需要通身放下,但念阿弥陀佛,随顺《无量寿经》的清净教言,契入、深入这个法则的实践,这是十分重要的。
为什么说要把这个事情有一个清晰的提示呢?也是为了使大家对这个法则有一个完整的机制性的认识。能有一个机制性的认识,现在社会上许多对净土法门的争论,也就自然能平静下来了。因为什么呢?它所依止的经典,若真正地依止《无量寿经》,那么一切有情的疑虑,一切法门高低之说,也自然都放下了,都回归到——我们大家皆能回归到阿弥陀佛清净愿力中来,来回归到普摄凡圣有情的教言大的机制上来,来回归到随顺佛力、佛愿,来认识自心,消除…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九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