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集

  第二十集

  原文:

  (文字接上)“勝過叁界道”。“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以如此果,酬如此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爲“道”。“叁界”者,一是欲界,所謂六欲天、四天下人、畜生、餓鬼、地獄等是也;二是色界,所謂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天等是也;叁是無色界,所謂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天等是也。此叁界,蓋是生死凡夫流轉之闇宅。雖複苦樂小殊,修短暫異,統而觀之,莫非有漏。倚伏相乘,循環無際;雜生觸受,四倒長拘;且因且果,虛僞相襲。安樂,是菩薩慈悲正觀之由生,如來神力本願之所建。胎、卵、濕生,緣茲高揖。業系長維,從此永斷。續括之權,不待勸而彎弓。勞謙善讓,齊普賢而同德。勝過叁界,抑是近言。

    〖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

    此二句,名莊嚴量功德成就。

    佛本所以起此莊嚴量功德者,見叁界狹小,墮(敗城阜)陉(山絕坎)陪(重土,一曰滿)陼(如渚者,陼丘)。或宮觀迫迮,或土田逼隘,或志求路促,或山河隔障,或國界分部。有如此等種種拘局事。是故菩薩興此莊嚴量功德願:“願我國土如虛空廣大無際。”

    “如虛空”者,言來生者雖衆,猶若無也。“廣大無際”者,成上“如虛空”義。何故如虛空?以廣大無際故。“成就”者,言十方衆生往生者,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雖無量無邊,畢竟常如虛空,廣大無際,終無滿時。是故言:“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

    問曰:如維摩方丈,苞容有余。何必國界無赀,乃稱廣大?

    答曰:所言廣大,非必以畦(五十畝)畹(叁十畝)爲喻。但言如空,亦何累方丈?又方丈之所苞容,在狹而廣。核論果報,豈若在廣而廣耶?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此二句,名莊嚴性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以愛欲故,則有欲界。以攀厭禅定故,則有色、無色界。此叁界皆是有漏邪道所生。長寢大夢,莫知悕出。是故興大悲心:“願我成佛,以無上正見道,起清淨土,出于叁界。”

    “性”是“本”義,言此淨土隨順法性,不乖法本。事同《華嚴經》寶王如來性起義。又言積習成性,指法藏菩薩集諸波羅蜜積習所成。亦言“性”者,是聖種性。序法藏菩薩于世自在王佛所,悟無生法忍,爾時位名聖種性。于是性中,發四十八大願,修起此土,即曰安樂淨土。是彼因所得。果中說因,故名爲“性”。又言“性”是必然義、不改義。如海性一味,衆流入者必爲一味,海味不隨彼改也。又如人身性不淨故,種種妙好色香美味,入身皆爲不淨。安樂淨土諸往生者,無不淨色,無不淨心,畢竟皆得清淨平等無爲法身,以安樂國土清淨性成就故。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者,平等大道也。平等道所以名爲正道者,平等是諸法體相,以諸法平等,故發心等;發心等,故道等;道等,故大慈悲等。大慈悲是佛道正因,故言:“正道大慈悲”。慈悲有叁緣:一者衆生緣,是小悲;二者法緣,是中悲;叁者無緣,是大悲。大悲即出世善也。安樂淨土,從此大悲生故,故謂此大悲爲淨土之根。故曰:“出世善根生”。

    〖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

    此二句,名莊嚴形相功德成就。

    佛本所以起此莊嚴功德者,見日行四域,光不周叁方;庭燎在宅,明不滿十仞。以是故起滿淨光明願。如日月光輪,滿足自體。彼安樂淨土,雖複廣大無邊,清淨光明無不充塞。故曰:“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

    〖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

    此二句,名莊嚴種種事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以泥土爲宮飾,以木石爲華觀。或雕金镂玉,意願不充。或營備百千,具受辛苦。以此故興大悲心:“願我成佛,必使珍寶具足,嚴麗自然,相忘于有余,自得于佛道。”此莊嚴事,縱使毗首羯磨,工稱妙絕,積思竭想,豈能取圖?

  “性”者,“本”義也。能生既淨,所生焉得不淨。故經言:“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是故言:“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

  內容提示:

  

  • 莊嚴清淨功德成就
  • 莊嚴量功德成就
  • 莊嚴性功德成就
  • 莊嚴形相功德成就
  • 莊嚴事功德成就

  講解: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注》——《往生論注》的學習我們今天繼續進行。《往生論》是以淨土法門《叁經一論》或《五經一論》的根本依止的一個論。這個論的學習對淨土法門修行的行人,或者說對欲了解淨土法門教言機製的一切菩薩們,都有這麼一個學習的機會是很難得的,因爲一旦對這個文字有個系統的學習,可以使我們掌握了解淨土法門的修行次第,對淨土法門的修持有個比較清晰的認識。一個法門要是對它不太了解就去盲目地實踐,那往往會走許多不相應的路子,甚至背道而馳。昙鸾法師在天親菩薩的《往生論》中提出了很清晰的思路,或者說一個法則,把淨土一法給我們和盤托出來,以使一切有緣若實踐此法、若認識此法有這樣一個好的機遇。

  昨天我們學習到“觀彼世界相,勝過叁界道”,就是所謂的前叁門:禮拜、贊歎、作願。觀察,這是第四門,觀察門。觀察門中,第一先說清淨相,就是總相,那麼後十六句就是分別說,前一句就說極樂世界之總相。昨天我們提到叁界,我們接著昨天的文字。

  

1、莊嚴清淨功德成就

  叁界流轉闇宅

  “勝過叁界道”。“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以如此果,酬如此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爲“道”。“叁界”者,一是欲界,所謂六欲天、四天下人、畜生、餓鬼、地獄等是也;二是色界,所謂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天等是也;叁是無色界,所謂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天等是也。此叁界,蓋是生死凡夫流轉之闇宅。雖複苦樂小殊,修短暫異,統而觀之,莫非有漏。

  這給我們把這叁界作了一個整體的提示。雖然看似有差別,但皆是生死凡夫流轉之地,苦樂稍有差別。象這個欲界有情呢,在善惡之中徘徊,不管是胎生、濕生、卵生、化生,不管是人、天、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六道有情皆在善惡苦樂中徘徊;那麼禅天、色界天皆以禅定差異這個對待之苦而産生所謂的徘徊;那麼非想非非想畢竟沒有窮生死故,所以尚在生死界徘徊。所謂的這叁界有情“統而觀之,莫非有漏”。就是在有爲法中造作生死,沈淪于生死。

  昙鸾法師作這麼樣一個總結,也是讓我們細細觀察。因爲現在我們要是不能很好地把持自己的學佛機製,往往對叁界貪戀,因爲欲界有情對色界無色界還是莫名的貪戀。假如不依著正見,不依著佛陀的教言來修持一個法門,欲界尚不能出,況且色界無色界呢?況且了無始以來的生死輪回之業呢?所以依止一個法門教言的修持是十分重要,十分重要的,認清一個法門也是十分重要,十分重要的。若不然我們依自己的心識、知見來修習,往往欲界不得出,不要說叁界。我們自己善自審觀。因爲欲界凡夫有情舉心動念不離欲界心染,不離這個東西的。

  昨天有居士談論這個事情,說希望能不能去彌勒內院之類的。我感覺可能是清醒的認識與把握問題了,這倒不是個難題。因爲多有不退轉菩薩已發願往生阿彌陀佛國土,像我們娑婆世界有六十億不退轉菩薩往生彼國。釋迦牟尼佛有授記,有無量菩薩、小修行菩薩(編注:軟心菩薩、初發意菩薩)或者說其他有情往生彼國。也有許多不退轉菩薩就在此娑婆世界行種種善巧,住持佛法,亦是有此類有情的。但古來以久的這些菩薩們、智者們都贊歎什麼呢?若于無上菩提得不退轉者,于濁世修法,甚爲善巧不可思議。在此娑婆世界行道一日比在他方佛國行道百年,如是功德甚深,能利益十方有情,迅速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何以故?此世間的善極爲稀少,惡緣極爲熾盛。若有行道者,能令佛法住世,能令衆生有所依怙。所以在此娑婆世界行道甚爲不可思議,功德亦甚不可思議。若是不退轉菩薩如是行,能令人尊重;若是軟心菩薩、初發意菩薩欲在此多有退緣之世界行持佛法,多退轉于菩提,退轉于道業,那實際上就有可惜之說了。所以仰仗彌陀乃至十方諸佛的有佛住持之國土,依佛力住持故令佛法得不退轉,成就無上菩提,住不退轉輪,乘諸佛威神功德教化十方有情,或者說于十方界中修行,那是不可思議的。所以“莫非有漏”。

  倚伏相乘,循環無際

  相互寄生,相互攀緣,相互憎愛,表現出那種循環無際的輪回相。印度的印度教對輪回的學說機製,就在寺廟裏表達得淋漓盡致。這邊燒死人,那邊就去求子,人類生存的模式在一個寺廟裏很清晰。在印度教裏,我們去一個印度教寺廟,不是印度教徒是不允許進的,那你沒辦法,想了解它的一些機製,我們對印度教整體還不太了解,但是輪回教育是搞得很清楚的。

  雜生觸受,四倒長拘;且因且果,虛僞相襲

  這個“虛僞相襲”,我們應該引起重視的。我們每個人的知見與作業莫不是在無常相續中推演的,莫不是無自性法則中、無常苦去延續的。所以“虛僞相襲”是真實說的。

  安樂

  安樂,是菩薩慈悲正觀之由生,如來神力本願之所建。

  極樂世界不如是,不像叁界,它是“菩薩慈悲正觀之由生”。阿彌陀佛在因地,法藏比丘觀察二百一十億個佛土,的確是由正觀而成,五劫善思維觀察,就是結合思維觀察,來設立這樣一個極清淨、次于泥洹之道,以令一切十方有情往生彼國,成就無上道業。我們的叁界莫非是有漏,所以循環無際,因果虛僞,沒有實處。叁界要…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