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一塊的機製上,我們大家會得到真正的不退轉的法則與機製。
“寶王如來性起義”。我們現在的作爲是不是出世的善根呢?就是以大慈悲的心性順性而建立的,不離法本呢?隨順法性來做一切事情、觀察一切事情、思維一切事情、行一切法則呢?若是這樣,那我們真正的出世的善根就成熟了,往生彼國就勢在必然了。
積習成性
“又言積習成性”。
我們稱爲秉性、習性。用叁種性來觀察就比較簡單。前面講的“性起義”是隨順法性。法性者就是我們常談的佛性,一切諸佛所證得的真實功德周遍性,無造無作清淨無染,那麼這個性德。後面“積習成性”就是秉性、習性之建立,秉性、習性皆在修法熏習上,我們可以了解。這裏說起法性,稱爲性德。我們後面講的“積習成性”是修德而建立,用修德來套一下就比較好說了,就是有造作分。若是順性造作亦無染汙,亦得利益。一切凡夫的積習成性皆是染著對待而建立的,所以輪回不休;那麼諸佛菩薩這些智者是順性建立的,所謂的一切法一切作爲皆隨順法性而建立,那麼順性起修就是遠離一切濁染與對待,決定淨化世間,安穩世間。這個積習成性者,是阿彌陀佛的修德所表達。
指法藏菩薩集諸波羅蜜積習所成。
《無量壽經》裏有很多宣化,法藏比丘發了四十八願之後,無量兆載永劫不起嗔心、害心、欲心,不起嗔想、害想、欲想,遠離一切世俗之緣,建立清淨道業,以種種波羅蜜精勤行持,成就不可思議的善巧,所以這是積習所成。我們知道阿彌陀佛的報土就是修德所成,也就是積習所成。這個“積習”說的是熏習法性,順應法性而建立、實踐出來的法則。
聖種性
“亦言“性”者,是聖種性”。
要是我們作爲一個學佛者,在信、順二忍中不得成就,那麼聖種性是不建立的。還是衆生輪回虛妄性中,虛假業相中沈淪,這個是無邊無際的。“亦言“性”者,是聖種性”,那麼出世大慈悲的善根是聖種性。
“序法藏菩薩于世自在王佛所,悟無生法忍。”
四十八願因無我而發願。“我建超世志,必至無上道”,這就是證悟之語。若你能常讀佛願,你能了解到佛已經摒棄了自我,徹底摒棄了自我,隨順覺性,厭離種種業相,利益世間,已經徹底摒棄了我、我執。所有的“我”就是流布利益世間,廣傳法益利益世間,順應法性傳達于世間,決定遠離了染著的造作。
看著十分簡單,但是我們要能進趣這個無生法忍,阿彌陀佛的願力是有的——“他方鈍根菩薩聞我名字皆得二種法忍——信忍、順忍。利根菩薩得叁種忍,住不退轉。”那麼名字的功德就在這個地方建立,所以念阿彌陀佛的人很容易在信、順二法中得以安住。真正的念過佛,念過阿彌陀佛的名號,了解阿彌陀佛的誓願,很容易在聖種性中得以安住。就是信、順二法中,遠離造作對待心智,遠離是非分辨的這種虛妄,了了分明于世間,遠離分別執著。這是阿彌陀佛誓願力加持下産生的事實業力、事實業相。這是所謂的聖種性的加持。
“爾時位名聖種性”。
阿彌陀佛直接把他的因地所成熟的功德,在果地覺中回施給有情,所以他方鈍根有情,我們讀《無量壽經》,我還是希望大家讀讀,“鈍根有情,聞我名號即得二種忍,即信忍、順忍”。這二種忍就必然入如來種性。那麼我們于佛法能真正地起修。
“于是性中發四十八願”。
若是沒有聖種性,阿彌陀佛在因地絕對發不了四十八願。我們讀地藏王菩薩的誓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成佛道”,要是沒有聖種性的認識,這樣的話你就不敢學舌,學舌心中就會有畏懼,若是在學舌過程中沒有畏懼,聖種性可以坦露一少分,幾分,你可以感知。要是我們也讀這樣的話,發這樣的心——“若一衆生不往生,若一衆生不成佛,誓不成佛。”——發這樣的願,要有畏懼的情況下,一定要有我、我所。但是要順應法性,你這樣的願一定敢發。何以故?一切世間無造無作故,無對無待故,一切衆生本來往生故,一切衆生本來是佛故。他抉擇了這個法則,衆生迷失,所以但提醒衆生,令衆生徹還本源,就路還家,一時度脫生死,他不會有畏懼。要是我們在信、順二忍不能認識,不能了解的時間,你要發這樣的願,就會産生極大的恐慌。因爲會有“我”的疑慮。所以“若一衆生未成佛,誓不于此取泥洹”。阿難尊者發這個願時,已經證得初果,得法眼淨,就是在《楞嚴經》發這個願時證得法眼淨,他要是沒有證得法眼淨,他是不能觀察到這一塊的,就是說他不敢立這樣誓。
一切菩薩、諸佛如來最初因地發的誓願都是什麼樣的誓願呢?——“若一衆生不成佛,決定不成佛。”地藏王菩薩的願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成佛道。實際這就是在聖種性中建立的誓願,這誓願是如實的。如實的誓願!我經常聽到有人說:我發個大願建個廟子,我要供養多少多少鈔票。我說這不叫願,這只能說是世俗的一個想法罷了,跟願真沒太大的關系。願者,順性建立,饒益有情,廣延于未來。何以故?它順性故。
諸佛菩薩住世都是恒河沙劫前已經立的誓願,現在守護此誓願,延續此誓願。讀《楞嚴經》二十五位圓通菩薩各有建立,都是恒河沙劫前于某佛立願,守護、延續到現在,來廣利世間有情。順性建立大願,廣延于未來,所以是名入于無量壽、無量光之中。當我們建立在一般人的心智上很是羸弱、很短促,一個想法很快就完成了,下一個妄想又跟著又要來,又要來又要來……所以很難成就清淨的道業。
于是性中,發四十八大願。修起此土。
這個地方很清楚地告訴我們,這是修德的建立,就是報德。
即曰安樂淨土。是彼因所得。
這個地方沒有離開因果法。何以故呢?報德,就是修德中所安立分,絕對離不開因果法則。就是依願起修,此願依性,順性建立清淨國土,真實不虛。說此國土是清淨,它本體上是清淨。爲什麼清淨呢?順性而建立的。順性建立大願,大願成就事實,而成清淨國土,所以這是真實不虛的。“即曰安樂淨土。是彼因所得。”
果中說因,故名爲“性”。
必然義不改義
又言“性”是必然義。
這個“必然”是從哪裏建立的?這個“必然”是什麼呢?是大慈悲心故,是無緣大慈,普利十方,令虛妄有情回入法性海中,得見究竟安樂,得畢竟安樂住。所以此性是“必然義”。因爲此性無來無去故、無造無作故,所以是“必然性”;一切衆生本具故,所以是“必然性”。
有一次大家在討論往生的問題,我說這個往生,往生本往生。有人提出異議,說:如此說斷人法身慧命。我說:“單說此語,易斷人善根。但是說若是起妙用者,此人正是修持之語,利益世間之語。”當時我們爭論這個話題。那麼要是說一切衆生本來往生,那就說是性之必然,我們的出世的善根是本具的。我們看到無緣大悲,非造非作,非是造作的。所以“又言性是必然義”。
不改義。
“不改義”對我們來說最爲重要,不動智啊。阿彌陀佛所建立的國土,無衰無變,建立常然,徹底順應法性。令一切衆生在得見得用中順應法性,出離生死苦海。往往我們一得見得用就染著了,就開始沈淪于是非得失之中;極樂世界沒有這些東西,得見得用而無染著。所以彼佛國土沒有門牌,也沒有我、我所,但大家各個可以取用,所以無染無著。這是“不改義”。
“如海性一味”。
一切衆生在隨順阿彌陀佛這種稀有的法性土教言中,就是所謂的法性緣起,一味功德必然會現前的,所謂清淨味、平等味、真實味、不造作味。必爲一味就是海性一味。
衆流入者必爲一味,海味不隨彼改。
這是講阿彌陀佛的法性,順性建立的大願,建立清淨國土。衆生所有緣者必然皆隨此大願、正覺大願建立未來業相,皆同一味。《無量壽經》這樣講:佛告阿難,不光我今者稱贊阿彌陀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威神功德,乃至于未來世一切諸佛菩薩賢聖皆共稱贊,亦複如是,若有衆生贊順阿彌陀佛功德者,其未來成佛時,亦如阿彌陀佛。那麼我們緣阿彌陀佛功德,所成的功德與阿彌陀佛無二無別。有虛妄的有情就會生這樣的心智: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我要成跟阿彌陀佛不一樣的佛。我聽過這樣說的,“我不想跟別人一樣。”這樣行不行呢?那你就日面佛、月面佛,(編注:【日面佛月面佛】禅宗公案名。又作馬大師不安、馬祖日面佛月面佛。碧岩錄第叁則(大四八·一四二下):“馬大師不安,院主問:“和尚近日尊候如何?”大師雲:“日面佛,月面佛。””據佛名經卷七所載,日面佛壽長一千八百歲,月面佛壽僅一日夜。馬祖道一禅師借“日面佛月面佛”之語,顯示斷絕壽命長短與生滅來去之相,以契當本具之佛性。)你就是來呗就對了。因爲這個倒沒有什麼,但是你要曠劫以來的,若是沈淪者是痛苦的,若是真正出離善巧者,那你是成就者,有成就機製。這個地方是阿彌陀佛觀察一切諸佛甚深廣大究竟之願,令衆生得究竟長遠安樂的一個教化,所以說不是虛妄的機製。我建立一個不一樣的機製,實際這是月面佛罷了。就是我本來在無我法中刹那就生滅了,你就是成佛,也是朝成佛,暮取滅。
身性不淨
“又如人身性不淨故”。
我們這個人身種子不淨,受胎不淨,出生不淨,成長過程都是不淨,一直到死亡都是不淨,所以“人身性不淨故”。“性”是表達的。
“種種妙好色香美味,入身皆爲不淨。”
這個我們大家天天做這個事情,誰都能看得到。你看把蘋果擦得好好的,洗得幹幹淨淨的,你把饅頭大米做的都很好,但是一入到口裏面就完了,就變壞了,就不堪看了,不堪聞。這個地方舉這麼個例子。
清淨性
“安樂淨土諸往生者,無不淨色,無不淨心,畢竟皆得清淨平等無爲法身”。
因爲我們緣阿彌陀佛殊勝功德滿足大願,所以…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