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一集

  第二十一集

  內容提示:

  6、妙色功德成就

  7、觸功德成就

  8、叁種事功德成就

  原文

  〖無垢光焰熾,明淨曜世間。〗

    此二句,名莊嚴妙色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優劣不同。以不同故,高下以形。高下既形,是非以起。是非既起,長淪叁有。是故興大悲心,起平等願:願我國土光焰熾盛,第一無比。不如人天金色,能有奪者。

    若爲相奪?如明鏡在金邊則不現。今日時中金,比佛在時金則不現。佛在時金,比閻浮那金則不現。閻浮那金,比大海中轉輪王道中金沙則不現。轉輪王道中金沙,比金山則不現。金山,比須彌山金則不現。須彌山金,比叁十叁天璎珞金則不現。叁十叁天璎珞金,比焰摩天金則不現。焰摩天金,比兜率陀天金則不現。兜率陀天金,比化自在天金則不現。化自在天金,比他化自在天金則不現。他化自在天金,比安樂國中光明則不現。

    所以者何?彼土金光,從絕垢業生故,清淨無不成就故。安樂淨土,是無生忍菩薩淨業所起,阿彌陀如來法王所領,阿彌陀如來爲增上緣故。是故言:無垢光焰熾,明淨曜世間。”“曜世間者,曜二種世間也。

    〖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

    此四句,名莊嚴觸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雖寶重金玉,不得爲衣服。珍玩明鏡,無議于敷具。斯緣悅于目,不便于身也。身眼二情,豈弗矛盾乎?是故願言:使我國土,人天六情,和于水乳,卒去楚越之勞。所以七寶柔軟,悅目便身。

  迦旃鄰陀者,天竺柔軟草名也,觸之者能生樂受,故以爲喻。注者言:此間土、石、草、木,各有定體。譯者何緣目彼寶爲草耶?當以其葻(草得風貌)茸[/](草旋貌)[/](細草曰[/]),故以草目之耳。余若參譯,當別有途。

  生勝樂者,觸迦旃鄰陀,生染著樂;觸彼軟寶,生法喜樂。二事相懸,非勝如何?是故言: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

  

  講解: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注》的學習我們今天繼續進行。昨天我們從總相到細觀分,從清淨句,所謂的清淨總相到所謂的量,乃至“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淨光明滿足,備諸珍寶性”這段文字作了一個提示。

  佛法的一切教言離不開心智光明,離不開心智傳達,離不開心智所用,所以佛法離不開心法。淨土教言在我們中國的傳播中依止的《叁經一論》,這一論,學習者,古來已久提倡者有之,學習者就比較少。以《往生論》這樣的法則來實踐,五門實踐的人就更加稀少一些。因爲近代大家比較提倡一句佛號念下去,這樣的機製比較多一些,不管是打七念佛精進……皆以單持佛名作爲方便。

  那麼方便若是執著于方便,往往久久就會産生流弊。我們知道念佛法門,一句佛號真實行法方便,行持方便,相應也很方便。那麼若是不懂這個法的來源、依止,這個方便慢慢就變成不方便,甚至産生障礙。這個障礙不是說來自這個法的障礙,是來自于我們凡夫心智,逐漸不知道它的出處,産生不了相應的法樂、法的喜悅或者說我們都沒有證悟之樂、沒有相應之樂、沒有利益世間這個樂。

  我們前面學到昙鸾法師講樂來于叁種,那麼就有法樂之說。象我們人類生活中,這幾個大的機製,我們大概都是有認識,你就是不學佛的人,他也有這個認識。好比說我們經常談有叁種生活形式:一個是物質生活、一個是精神生活,再一個宗教生活。實際佛教在這叁種生活中,它有一個更廣泛的提示,就是證悟的生活,也就是證悟的人生。

  象我們經常會談論到人生的物質生活,象我們說有衣食有房舍,現在生活好一點的人有車子,那麼這樣是物質生活。物質生活不匮乏,人就向往精神生活,物質匮乏他也是有精神生活的成份。精神生活是個體的一種自我意向的滿足或者是一種尋求,往往這個精神生活大家各人都是參差不齊的,千差萬別,但它基本上隨著物質生活的改變,或者所受到的教育環境民族區域,各顯其差異。那這精神生活的差異表現在宗教的依止與向往,因爲精神生活各有所取舍,各有所表達,所以宗教生活就有機製性的大的人群。

  好比說我們中國道教乃至過去儒家思想,也都是這種宗教生活的意向,象那個基督教、天主教,乃至說伊斯蘭教,甚至很多很多的教,印度教…….它都有它的宗教機製。宗教機製它是一個群體性的精神生活了,所以我們說有一個共識的精神生活。那在宗教生活的滿足下他就會産生新的需求,我們中國人就比較缺乏宗教生活,但以前有相似的宗教生活的培養。好比一個部隊一個團體,它要有一個相似的統領大衆的思想引導,那麼就會出現相似的宗教生活。

  象我們在中國這個環境中,大部分大家對宗教的概念是沒有的,但它必須得有單位的機製、部隊的機製、學校的機製,這個機製實際也是一種共識的意識。共識就是一種集體精神,這個集體精神不得不以宗教形式存在,或者延續。它要離開了這個,沒法去照顧大家的交流與共同一個守護的,因爲我們每個人的精神世界是不太一樣的,因爲物質、教育、感知性的差異、年齡差異、道德水准的差異,這個精神生活是參差不齊的,它是雜亂的,宗教生活來協調統一、來共同、來和合這個事情。

  象我們這個念佛法門,它是從證悟上令我們有證悟的生活,就是佛法法味的生活。那麼這個念佛我們要是不了解一個法則,我們很難愛樂佛法味,所謂的“禅叁昧爲食”,以佛法爲食,以法義爲食。那麼這樣他不光是涉足宗教了,他有宗教生活的升華或者說實質的內涵。

  有時人在宗教生活不能深入就會墮入迷信,或者是說在精神生活迷茫的情況找一個依靠。那這樣沒有真正體會到我們證悟的生活,象那些智者聖者,他們是證悟後的守護,所以他們有證悟後的這種廣大智慧慈悲的感知。一切凡夫有情都在這個顛倒妄想知見中,乃至說自認爲的宗教生活中生活。所以這四類機製呢,淨土法門它基本上從證悟後的機製知見上下手的。

  我們說果地覺爲因地心,那麼這種生活我們說是證悟的生活,因爲這把佛的知見運用在凡夫的生命與意識中,那麼這樣使凡夫去體會到證悟的人的一種內心世界、生活感知。那麼這是十分震憾人的,也是十分感人的,十分的富有,有厚重的道德與福慧資糧的給予。也就是說,回施給我們一個無盡的寶藏,讓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我們看到前面所講的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十七種莊嚴中第一句清淨莊嚴,“觀彼世界相,勝過叁界道”這個清淨句,後面延續出來的莫不是隨順法性的富有與自在、法性本來具足的功德、實質的德相。因爲我們一般談到佛性、談到法性、談到自性,往往就有一種空泛的、平白的感覺,就是說庸俗的,或者說斷滅的感覺、寂滅的感覺,而不知道它莊嚴、稀有、神聖,具足妙用的一面。我們在這個學習實踐運用的過程中,我們逐步會體會到,所謂的證悟的生活。

  我不想故意去製造一個什麼名詞,但在這個念佛法門中,的確它有超越宗教生活的機製。好比說它是對一切有情,九界一切有情,乃至蜎飛蠕動之類都有攝化的,這個法門。胎生、濕生、化生、卵生,鹹以阿彌陀佛清淨名號功德如意回施,令衆生得如意寶藏,就是照了自性,平等真實莊嚴具足。那麼這樣不單單是對佛教徒了,不單單是宗教所攝了。要是我們單單把這個淨土法門看成宗教所攝,你不了解(淨土)。那麼四生九有之類,叁界九有之類,平等回施,圓滿攝化,鹹趣菩提,那麼這跟宗教生活就沒有關系了。單單說精神生活它就有點,我們感覺到它不是個體生活,你物質,它跟物質生活……它的確是超出物質的生活了。所以它超越了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宗教生活,純粹是一個證悟心智的生活。

  爲什麼我今天提出來這個事情呢?昨天有菩薩說佛教也不過是個宗教,在下面談論這個事情,象念佛也不就是宗教的一個分支嘛。爲了給一些菩薩提示,我說你要尊重一個法則的時候,你要知道它背後的不可思議的功德善巧與實質的內容,你不可泛泛地用你的心智去推敲一個東西,或者是你妄自測度一個法則,你就會昧失廣大清淨的利益與真實的功德。所以我們在學習這個機製,我今天有這麼個願望,希望把這四種生活的機製給大家作一個提示。

  那麼淨土法門的確是逾越了宗教,我也嘗試著用宗教來審視它,但它不是宗教。但它的確攝化了宗教的一切宗教事,一切宗教因緣。它又談不上精神生活,但它涵納了精神生活最富有、穩定的一面。那我們一般對物質生活要是自然跨越的情況下……後面會講到物質生活的差別,這個物質生活的差別實在是我們應該審視的。物質生活的差異太大了,我們要沈浸在人類凡夫心智中這種物質差別,實在是十分可憐十分可憐的。就象一個小螞蟻看到一個大螞蟻的生活環境一樣,一個大螞蟻看到螞蟻王的生活是一樣的,實在是太可憐了。

  因爲我們在叁界之內還要爭這個物質生活差異的時候,我們會被閉塞在一個極爲狹隘的爭奪、掠奪、占領的強製意識中。很多人爲了一點物質的占有啊,或者說自己貪欲的占有,付出了生命與道德,付出了學佛法的甚深的不可思議的機會,你感覺到十分的可惜。尤其遇到淨土法門,不能逾越物質、精神、乃至宗教生活的狹隘性,我感覺也對不起自己這個殊勝功德因緣。

  所以“佛告阿逸多,汝聞無量壽佛名,吾助爾喜”。何以故?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即爲具足無上大利。這無上大利就是證悟的生活,徹底回歸了最圓滿的…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