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一集▪P2

  ..續本文上一頁心智與最圓滿的這種生命的意識機製中來,最健康最圓滿的機製。它不單單是人類所需,它是四生九有之所需。象我們念本師釋迦牟尼佛說四生慈父、叁界導師、人天導師。他出生我們的法身慧命,不單單是我們世俗擁有那一點所謂的物質精神或者說單單人類這個層面的宗教機製中來,若是單單這樣認爲,實在是辜負了淨土法門果地覺的回施,或者說減損了它的究竟廣大至真等正覺的給予、圓滿的給予。

  我們看下面的文字,我們讀一讀,可能就涉足到差別上的因緣,我們來聽一聽。

  

6、妙色功德成就

  〖無垢光焰熾,明淨曜世間。〗

    此二句,名莊嚴妙色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優劣不同。以不同故,高下以形。高下既形,是非以起。是非既起,長淪叁有。是故興大悲心,起平等願:願我國土光焰熾盛,第一無比。不如人天金色,能有奪者。

    若爲相奪?如明鏡在金邊則不現。今日時中金,比佛在時金則不現。佛在時金,比閻浮那金則不現。閻浮那金,比大海中轉輪王道中金沙則不現。轉輪王道中金沙,比金山則不現。金山,比須彌山金則不現。須彌山金,比叁十叁天璎珞金則不現。叁十叁天璎珞金,比焰摩天金則不現。焰摩天金,比兜率陀天金則不現。兜率陀天金,比化自在天金則不現。化自在天金,比他化自在天金則不現。他化自在天金,比安樂國中光明則不現。

    所以者何?彼土金光,從絕垢業生故,清淨無不成就故。安樂淨土,是無生忍菩薩淨業所起,阿彌陀如來法王所領,阿彌陀如來爲增上緣故。是故言:無垢光焰熾,明淨曜世間。”“曜世間者,曜二種世間也。

  這是十六種莊嚴中的妙色莊嚴功德。它這種類比,從所謂的世間金一直到佛在時金、到他化自在天金,這段文字乃至比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光明所對比的差別。要是我們沈浸在物質生活中,那你精神生活的主動性是不能建立的。要沈浸在物質、精神生活的這種局限性,你的宗教生活就是廣大的精神生活你建立不起來,那麼在這個廣大共識的精神生活中,要陷入其中,你不能有證悟的這種超越的精神生活,我們說正悟的生活。

  爲什麼提這個問題呢?因爲我們思維的角度往往有一個極大的局限性,就是所有的學識就是你思維的參照,所以今天就提出正悟的生活。因爲阿彌陀佛這個教言中,是果地覺爲因地心,淨土法門的一開篇它是這樣來告訴我們的,是我們接觸到淨土法門,所有的生活就是以佛的果地覺,來指導我們凡夫的生活。新的生命力延續的機製,是不能用你凡夫的心、智者的心、叁界的心、四生九有的心是沒有意義的了。

  你要用佛陀的心來指導你自身的生活,那麼這樣這個法則的思維參考的機製就變了。這樣一旦變了,我們就不會沈浸在過去的習慣、善惡、是非、功夫這種機製中,也不會沈浸在自己過去已經習慣的物質生活意識、精神生活意識乃至宗教生活意識中,去揣度淨土法門。直接就逾越了這叁種生活意識,來隨順彌陀的殊勝的如來知見來審觀生活,來審觀自己的依正二報。那麼這樣能進趣到所謂的種種稀有的殊勝莊嚴中,就是說我們的法性心智中來,要不然我們還會沈浸在平白的庸俗的自性之中。

  所謂的庸俗者,可能就是我們自以爲是的這種平庸。有時我們會這樣把自己的思想看成唯一的正確,把自己的感知判立看成唯一的正確,結果就沈淪在自己的量中了,不能逾越。那麼阿彌陀佛的廣大回施就會扼殺在我們的見聞覺知心中。所以世尊說法時說:我法非見聞覺知。跟你見聞覺知不相幹的。他告訴這些菩薩這樣說:諸比丘不要相信你的見聞覺知,何以故?汝未證阿羅漢,不要相信你自己的念,不要失心。我們讀《四十二章經》會讀到的。(編注: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出自《佛說四十二章經》)

  因爲世尊的教言中,法非修修法,念非念念念。我們現在這個知見與修法都在我們自己的量中,在我們自身的現狀中,受到這個局限。所以不得已,我們作這樣一個提示,欲令我們來先心開意解,接受佛陀知見的甘露,來洗滌自己以前的自我執著的毒素,使自己的心花得到真正的開放,接受著十方諸佛智慧的光明。

  所以在《無量壽經》有這樣的話:“阿彌陀佛光明照觸此人,身心柔軟,自然向善,叁垢消除。”阿彌陀佛正確的知見與誓願力就是我們說的光明,你若能接受,你身心一定會柔軟的,一定自然向善,叁垢一定會消除的。這個從理論上與實際的功德上、因緣上都是如實的。

  我們看文字。

  〖無垢光焰熾,明淨曜世間。〗

  此二句,名莊嚴妙色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優劣不同。

  因爲阿彌陀佛觀察二百一十億佛土,雖然都是佛土,機製各有類別,千差萬別,參差不齊,這類差別是十分大十分大的。佛怎麼來調整這種因緣呢?來看下面的對比。

  優劣不同。以不同故,高下以形。

  有高有低的形狀。

  高下既形

  表現著種種差別,

  是非以起。是非既起

  這個地方就有說好說壞,好比有人說雲南是個好地方,有人說上海是個好地方,有人說廣州是個好地方,有人說……比高比低啊,比是比非啊,那各有長短,所以優劣不同全在于此。

  長淪叁有。

  因爲這個是非既起,所以長淪叁有。這叁有就在這個叁業中徘徊。我們說這個城市有差異,那叁界有沒有差異呢?有人染著于善法,有善知識就呵,說此善沒落但是輪回;他就貪圖禅定,說我修功夫吧,我就修四禅八定吧,有人貪圖四禅八定,他就呵。爲什麼要呵呢?他以去染著故。

  佛以種種現緣中,建立善巧來遮、呵有情,也鼓勵有情去修法。好比說我們真正是一個迷癡的人,善惡都不懂,苦樂就不知,這樣就鼓勵你行善,行善得樂故,你會染著;世尊就會呵、呵斥呵染,呵染你就會去進入所謂的禅定,遠離對待的一些法則,乃至非想非非想,這樣修持;那麼世尊還會呵,你一旦染上沈浸在諸種禅定之類的;世尊還會呵,來令你生起悲心、善巧;若染著悲心,世尊還會呵,一直到你究竟圓滿認識自性,徹底安樂。

  那麼我們現在在叁有之類的有情,碰見什麼就會染著什麼,撞到自己心中不愛樂的東西就會排斥什麼,這樣一直延續在叁有之中,說叁有就是叁界。在叁界之內,這樣徘徊。

  是故興大悲心,起平等願

  阿彌陀佛這平等願就表現在這個大悲心智中了,大悲心智就表現在平等回施上了。就是不管你是善惡有情,你是叁界哪一類有情——胎生、濕生、化生、卵生,你哪個機製我是不問的,平等回施,鹹令其成佛道。那這樣廣大究竟的悲心,大悲心智就是無緣大悲。

  我們都知道有些法是有所攝的機製,好比說我們現在作爲佛教徒,你來皈依了,你是佛教徒,那行啊,你是佛教徒,我們就開始學佛有機製了;有人說我是參禅的,你到參禅的禅堂有一個機製;有人說我們這一個念佛小組怎麼樣,這一個小組我們在一起念佛,這一類的機製了;有人說我們是出家人,剃了頭,舍家棄欲作沙門形象了,這是出家人的機製;那你非人就不能作出家人,或者說你諸根不具不能作出家人;或者說你很多遮難,你就不能作出家人;這是個機製。有人說我要受菩薩戒,受菩薩戒你可以看菩薩戒了,學習菩薩戒了,這又是一個機製。它只攝一機類一機類機製的人。

  阿彌陀佛沒有這樣的心願,阿彌陀佛普攝十方一切有情,同成無上道業。那麼他發這樣的廣大究竟超世之心願,就是泯滅了一切機類差別,大機大用,大慈大悲,所以大勇大願。我們不能輕易帶過這樣的東西,一旦帶過,我們對阿彌陀佛清淨平等回施的功德,我們就輕輕地感覺到很不在意的就帶過去了。

  你對他這種大慈悲大智慧的給予,你就會浪費,于你真是擦肩而過啊,就是失之交臂,我們會感覺到痛苦的。或者說真正給你個摩尼寶珠,你把它棄掉了,你還會沈浸在你平時的世俗的心智中,或者說你自身修持的一個狀態中,不能超越自我,沈淪于叁有。所以以此,佛生大悲平等願。

  願我國土光焰熾盛,第一無比

  所以阿彌陀佛不光以聲,就是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來傳播十方,普利衆生,亦以光明普利十方,作無盡佛事。無盡佛事就是平等普攝一切衆生,就象大日輪一樣的,一時光明,平等回施,饒益十方,幽冥衆生一時得以光明的這種安樂,所以得種種生機與自在力。那阿彌陀佛以光明作佛事,普利十方有情。所以說“第一無比”。

  不如人天金色,能有奪者。

  因爲啥?人天金色相比而奪。好比我們現在在打燈,你再打燈你不能和太陽相奪啊,你奪不了太陽光。何而故?太陽光熾盛故。這是類比而說,所以人天之光次第而增,各類差別,上上者能攝下下,下下者只能回歸于上上,消融于上上,不能抗拒上上之功德。那麼這個地方就是所謂是非既起,高低亦起,乃世間之差別相,處處可得,處處可見的。所以下面舉例子。

  能有奪者。若爲相奪?如明鏡在金邊則不現。

  你拿一個我們現在做那銀鏡子,過去古代人打磨那銀鏡,一個銀打製的鏡子就磨啊、磨啊、磨啊,最後用鹿皮磨呀、磨呀,磨出來就可照見什麼了。現在我們那個鏡子是水銀在玻璃上製造出來的,過去是磨出來的鏡子打磨、打磨,要拿個金子那個鏡子就照不到了,不起作用了。這是古人所類比,我們現在怎麼來類比,不知道,這是古代人的一個類比。要是你有銀鏡子可以去打磨打磨試一試做一做實驗。

  今日時中金,比佛在時金則不現

  因爲什麼?佛在世之時福德差異與我們現在福德差異是很大的,在這經典上是有很多這樣的記載。許多人的道德在變化,在減劫之中,百味減退,乃至珍寶之色就不如過去的色了。象我們…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