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集
内容提示:
6、妙色功德成就
7、触功德成就
8、三种事功德成就
原文
〖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
此二句,名庄严妙色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优劣不同。以不同故,高下以形。高下既形,是非以起。是非既起,长沦三有。是故兴大悲心,起平等愿:“愿我国土光焰炽盛,第一无比。不如人天金色,能有夺者。”
若为相夺?如明镜在金边则不现。今日时中金,比佛在时金则不现。佛在时金,比阎浮那金则不现。阎浮那金,比大海中转轮王道中金沙则不现。转轮王道中金沙,比金山则不现。金山,比须弥山金则不现。须弥山金,比三十三天璎珞金则不现。三十三天璎珞金,比焰摩天金则不现。焰摩天金,比兜率陀天金则不现。兜率陀天金,比化自在天金则不现。化自在天金,比他化自在天金则不现。他化自在天金,比安乐国中光明则不现。
所以者何?彼土金光,从绝垢业生故,清净无不成就故。安乐净土,是无生忍菩萨净业所起,阿弥陀如来法王所领,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故。是故言:“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曜世间”者,曜二种世间也。
〖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
此四句,名庄严触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虽宝重金玉,不得为衣服。珍玩明镜,无议于敷具。斯缘悦于目,不便于身也。身眼二情,岂弗矛盾乎?是故愿言:“使我国土,人天六情,和于水乳,卒去楚越之劳。”所以七宝柔软,悦目便身。
“迦旃邻陀”者,天竺柔软草名也,触之者能生乐受,故以为喻。注者言:此间土、石、草、木,各有定体。译者何缘目彼宝为草耶?当以其葻(草得风貌)茸[艹/榮](草旋貌)[艹/眇](细草曰[艹/眇]),故以草目之耳。余若参译,当别有途。
“生胜乐”者,触迦旃邻陀,生染着乐;触彼软宝,生法喜乐。二事相悬,非胜如何?是故言:“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
讲解: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的学习我们今天继续进行。昨天我们从总相到细观分,从清净句,所谓的清净总相到所谓的量,乃至“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净光明满足,备诸珍宝性”这段文字作了一个提示。
佛法的一切教言离不开心智光明,离不开心智传达,离不开心智所用,所以佛法离不开心法。净土教言在我们中国的传播中依止的《三经一论》,这一论,学习者,古来已久提倡者有之,学习者就比较少。以《往生论》这样的法则来实践,五门实践的人就更加稀少一些。因为近代大家比较提倡一句佛号念下去,这样的机制比较多一些,不管是打七念佛精进……皆以单持佛名作为方便。
那么方便若是执着于方便,往往久久就会产生流弊。我们知道念佛法门,一句佛号真实行法方便,行持方便,相应也很方便。那么若是不懂这个法的来源、依止,这个方便慢慢就变成不方便,甚至产生障碍。这个障碍不是说来自这个法的障碍,是来自于我们凡夫心智,逐渐不知道它的出处,产生不了相应的法乐、法的喜悦或者说我们都没有证悟之乐、没有相应之乐、没有利益世间这个乐。
我们前面学到昙鸾法师讲乐来于三种,那么就有法乐之说。象我们人类生活中,这几个大的机制,我们大概都是有认识,你就是不学佛的人,他也有这个认识。好比说我们经常谈有三种生活形式:一个是物质生活、一个是精神生活,再一个宗教生活。实际佛教在这三种生活中,它有一个更广泛的提示,就是证悟的生活,也就是证悟的人生。
象我们经常会谈论到人生的物质生活,象我们说有衣食有房舍,现在生活好一点的人有车子,那么这样是物质生活。物质生活不匮乏,人就向往精神生活,物质匮乏他也是有精神生活的成份。精神生活是个体的一种自我意向的满足或者是一种寻求,往往这个精神生活大家各人都是参差不齐的,千差万别,但它基本上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变,或者所受到的教育环境民族区域,各显其差异。那这精神生活的差异表现在宗教的依止与向往,因为精神生活各有所取舍,各有所表达,所以宗教生活就有机制性的大的人群。
好比说我们中国道教乃至过去儒家思想,也都是这种宗教生活的意向,象那个基督教、天主教,乃至说伊斯兰教,甚至很多很多的教,印度教…….它都有它的宗教机制。宗教机制它是一个群体性的精神生活了,所以我们说有一个共识的精神生活。那在宗教生活的满足下他就会产生新的需求,我们中国人就比较缺乏宗教生活,但以前有相似的宗教生活的培养。好比一个部队一个团体,它要有一个相似的统领大众的思想引导,那么就会出现相似的宗教生活。
象我们在中国这个环境中,大部分大家对宗教的概念是没有的,但它必须得有单位的机制、部队的机制、学校的机制,这个机制实际也是一种共识的意识。共识就是一种集体精神,这个集体精神不得不以宗教形式存在,或者延续。它要离开了这个,没法去照顾大家的交流与共同一个守护的,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精神世界是不太一样的,因为物质、教育、感知性的差异、年龄差异、道德水准的差异,这个精神生活是参差不齐的,它是杂乱的,宗教生活来协调统一、来共同、来和合这个事情。
象我们这个念佛法门,它是从证悟上令我们有证悟的生活,就是佛法法味的生活。那么这个念佛我们要是不了解一个法则,我们很难爱乐佛法味,所谓的“禅三昧为食”,以佛法为食,以法义为食。那么这样他不光是涉足宗教了,他有宗教生活的升华或者说实质的内涵。
有时人在宗教生活不能深入就会堕入迷信,或者是说在精神生活迷茫的情况找一个依靠。那这样没有真正体会到我们证悟的生活,象那些智者圣者,他们是证悟后的守护,所以他们有证悟后的这种广大智慧慈悲的感知。一切凡夫有情都在这个颠倒妄想知见中,乃至说自认为的宗教生活中生活。所以这四类机制呢,净土法门它基本上从证悟后的机制知见上下手的。
我们说果地觉为因地心,那么这种生活我们说是证悟的生活,因为这把佛的知见运用在凡夫的生命与意识中,那么这样使凡夫去体会到证悟的人的一种内心世界、生活感知。那么这是十分震憾人的,也是十分感人的,十分的富有,有厚重的道德与福慧资粮的给予。也就是说,回施给我们一个无尽的宝藏,让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我们看到前面所讲的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十七种庄严中第一句清净庄严,“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这个清净句,后面延续出来的莫不是随顺法性的富有与自在、法性本来具足的功德、实质的德相。因为我们一般谈到佛性、谈到法性、谈到自性,往往就有一种空泛的、平白的感觉,就是说庸俗的,或者说断灭的感觉、寂灭的感觉,而不知道它庄严、稀有、神圣,具足妙用的一面。我们在这个学习实践运用的过程中,我们逐步会体会到,所谓的证悟的生活。
我不想故意去制造一个什么名词,但在这个念佛法门中,的确它有超越宗教生活的机制。好比说它是对一切有情,九界一切有情,乃至蜎飞蠕动之类都有摄化的,这个法门。胎生、湿生、化生、卵生,咸以阿弥陀佛清净名号功德如意回施,令众生得如意宝藏,就是照了自性,平等真实庄严具足。那么这样不单单是对佛教徒了,不单单是宗教所摄了。要是我们单单把这个净土法门看成宗教所摄,你不了解(净土)。那么四生九有之类,三界九有之类,平等回施,圆满摄化,咸趣菩提,那么这跟宗教生活就没有关系了。单单说精神生活它就有点,我们感觉到它不是个体生活,你物质,它跟物质生活……它的确是超出物质的生活了。所以它超越了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宗教生活,纯粹是一个证悟心智的生活。
为什么我今天提出来这个事情呢?昨天有菩萨说佛教也不过是个宗教,在下面谈论这个事情,象念佛也不就是宗教的一个分支嘛。为了给一些菩萨提示,我说你要尊重一个法则的时候,你要知道它背后的不可思议的功德善巧与实质的内容,你不可泛泛地用你的心智去推敲一个东西,或者是你妄自测度一个法则,你就会昧失广大清净的利益与真实的功德。所以我们在学习这个机制,我今天有这么个愿望,希望把这四种生活的机制给大家作一个提示。
那么净土法门的确是逾越了宗教,我也尝试着用宗教来审视它,但它不是宗教。但它的确摄化了宗教的一切宗教事,一切宗教因缘。它又谈不上精神生活,但它涵纳了精神生活最富有、稳定的一面。那我们一般对物质生活要是自然跨越的情况下……后面会讲到物质生活的差别,这个物质生活的差别实在是我们应该审视的。物质生活的差异太大了,我们要沉浸在人类凡夫心智中这种物质差别,实在是十分可怜十分可怜的。就象一个小蚂蚁看到一个大蚂蚁的生活环境一样,一个大蚂蚁看到蚂蚁王的生活是一样的,实在是太可怜了。
因为我们在三界之内还要争这个物质生活差异的时候,我们会被闭塞在一个极为狭隘的争夺、掠夺、占领的强制意识中。很多人为了一点物质的占有啊,或者说自己贪欲的占有,付出了生命与道德,付出了学佛法的甚深的不可思议的机会,你感觉到十分的可惜。尤其遇到净土法门,不能逾越物质、精神、乃至宗教生活的狭隘性,我感觉也对不起自己这个殊胜功德因缘。
所以“佛告阿逸多,汝闻无量寿佛名,吾助尔喜”。何以故?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为具足无上大利。这无上大利就是证悟的生活,彻底回归了最圆满的…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