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二集

  第二十二集

  内容提示:

  8、三种事功德成就

  9、庄严雨功德成就

  10、庄严光明功德成就

  原文

  〖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

  此四句,名庄严水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愿?见有国土,或澐溺(江水大波,谓之澐溺)洪涛(大海波),滓沫惊人。或凝凘(流冰)[冫+夾][冫+枼](冻相着),蹙(迫)枷怀忒(失常)。向无安悦之情,背有恐值之虑。菩萨见此,兴大悲心:“愿我成佛,所有流泉池沼,与宫殿相称。种种宝华,布为水饰。微风徐扇,映发有序。开神悦体,无一不可。”是故言:“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

  〖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

  此四句,名庄严地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嶕(高貌)峣峻岭,枯木横岑。岝峉(山不齐貌)陉(深山谷,亦山陗貌)嶙(深无崖),莦(恶草貌)茅(道多草不可行)盈壑。茫茫沧海,为绝目之川。葻葻广泽,为无踪之所。菩萨见此,兴大悲愿:“愿我国土,地平如掌。宫殿、楼阁,镜纳十方。的无所属,亦非不属。宝树、宝栏,互为映饰。”是故言:“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

  〖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

  此四句,名庄严虚空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烟云尘雾,蔽障太虚。震烈[雨/替](雨声)霍(大雨),从上而堕。不祥灾(天火)霓(屈虹青赤,或白色阴气),每自空来。忧虑百端,为之毛竖。菩萨见此,兴大悲心:“愿我国土,宝网交络,罗遍虚空。铃铎宫商,鸣宣道法。视之无厌,怀道见德。”是故言:“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

  〖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

  此二句,名庄严雨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庄严?见有国土,欲以服饰布地,延请所尊。或欲以香华、名宝,用表恭敬。而业贫感薄,是事不果。是故兴大悲愿:“愿我国土,常雨此物,满众生意。”

  何故以雨为言?恐取著云:“若常雨华、衣,亦应填塞虚空,何缘不妨?”是故以雨为喻。雨适时则无洪滔之患。安乐报岂有累情之物乎?经言:日夜六时,雨宝衣,雨宝华。宝质柔软。履践其上,则下四寸。随举足时,还复如故。用讫入宝地,如水入坎。是故言:“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

  〖佛慧明净日,除世痴闇冥。〗

  此二句,名庄严光明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庄严?见有国土,虽复顶背日光,而为愚痴所闇。是故愿言:“使我国土所有光明,能除痴闇,入佛智慧,不为无记之事。”

  亦云安乐国土光明,从如来智慧报起,故能除世闇冥。经言:“或有佛土,以光明为佛事。”即是此也。故言:“佛慧明净日,除世痴闇冥。”

  

  慈法法师讲解(2006年6月07日)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的学习我们今天继续进行。

  昙鸾法师所撰注的《往生论注》,把净土教言清晰完整地给我们和盘托出,得遇者能与净土法门有一个完整的了解、认识、实践或者说成就它的一个机会。我们学习法则一定要知道万法皆由心生,也是指导迷失心智众生认识自心的一个法则。那么我们能了解一切世间相,一切善恶业相,皆不离自心,那我们学佛的机制就比较简单;若是不了解,通过种种法则,通过种种教言,来使我们正面地了解认识,来运用成熟它。净土一法亦复如是。

  我们通过学习,接触到昙鸾法师来解释十七种国土庄严,一开始来以总相说,“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这个总相十分重要,后面的十六种庄严都是分别来解释清净总相的一个细分。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对我们学习净土的人来说,这个依止是十分重要的,必须得清晰认知的。因为往往我们会用三界的业习、三界的思维、三界的想法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或者说是修法,那不能超出三界外,所以不能得到清净的总相,或者说不能了解我们的本心本来是清净的,无造作,远离三界。三界虚妄造作,因为虚妄执着相续故,所以色界、欲界、无色界一时建立。

  那么阿弥陀佛清净国土,彰显一切众生清净法性。这里,他第一开章先来给我们讲总相清净,“胜过三界道”,来回施我们,认识这个清净道业总相的究竟广大,次提出来“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的量功德成就。有这么广大清净的量,怎么能趣入呢?或者说怎么能返回这一念,能了知这种自性中安立的“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来讲性光明庄严,性功德成就。

  此性是出三界之性,也是本性之性。所以我们若依无染智慧心,就是清净广大的心智,那决定出生广大的慈悲善巧,那么出世的善根自然建立。实际我们一切有情的出世善根,不假世间善根的,就是说不舍弃世间善根的。我们世间的一切贪嗔痴慢疑,所有的造作,其本体亦是出世善根。只是回心一念,认得知,明得了,那么这个世、出世一时落于名言,无有实质。

  “出世善根生”,这个性功德庄严,后续就是以光明满足,所谓的形象庄严成就来提示我们,悲智二心必然光耀世间,普利有情。因为极乐世界的十七种国土庄严是以无情表达,不假修持而来。那我们一切众生的本性亦复如是。若有“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是形象庄严成就,必然能普利十方,满足一切众生需求。

  所以此“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种种庄严事功德成就,以令一切众生得具足受用,对自性中无亏无欠的真正的随顺。

  如此种种庄严是“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必能平等地利益世间有情,最为尊贵,最尊最胜故,令一切善知识在此行法随顺中,舍弃一切词语对待。

  昨天我们把 “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这个触功德作了一个学习。所有有情不管是从哪一个角度来得遇自性,自性的种种庄严,皆会生胜法之乐,远离世间之苦。他这个次第是十分清晰的,来展示我们回归自性的真正的清净广大、庄严与妙用、不可思议的受用之力。佛法的回归,还要回归到我们所谓的妙用的这种利益上来,以广利世间有情。

  我们昨天把触功德的文字作了一个提示。看下面的文字:

  

三种事功德成就

  ①庄严水功德成就

  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

  此四句,名庄严水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愿?见有国土,

  他这个字就比较生冷一些。

  或澐溺(江水大波,谓之澐溺)洪涛(大海波),滓沫惊人。或凝凘(流冰)浃渫(冻相着),蹙(迫)枷怀忒(失常)。

  因为这个字有多音字,它又十分地生冷,很不好处理,只有把它相续下来。来描述我们种种世界的所谓的不如意处,就是水带来的冰啊、涛啊,于人世间带来的害,大水大波乃至说流冰之类的。

  向无安悦之情,背有恐值之虑。

  面向它就会有无安的感知,背对着就有恐惧的忧虑,就是水给人带来的不安稳的感知。

  菩萨见此,兴大悲心:“愿我成佛,所有流泉池沼,与宫殿相称。

  我们有时间可以到一些别墅区,他这个设置就感觉水比较对称。要是到一些比较杂乱的地方,这水给人感觉就不太安乐、安稳。

  种种宝华,布为水饰。微风徐扇,映发有序。开神悦体,无一不可

  (阿弥陀佛)他发这个誓愿,是为了弥补这种过失,令这样国土的有情进趣往生阿弥陀佛国土。实际也是让我们回心照见自性之真实,开神悦体,也就是了解我们自性本具之光明。象我们在这个时代学佛有个大的机制,若不回心、若不明心、若不知心、若不用心,总是心外求法,与佛不相干。

  今天有一个上海的居士给我打个电话,讲他学佛十年,现在很苦很迷失,这样一个事情。从头到尾就是落在名言上、事相上,别人如是说、如是道理上,就不在自己心智感知愿望上去寻求。我说你究竟要干什么,你能不能告诉我?你不要给我讲那么多道理,给我讲很多道理,我说你讲这些道理你自己都不愿意用,你还给我讲它干什么呢?

  那我们学昙鸾法师注解的文字,亦复如是。要了解我们自身的渴望,要解决我们实际的烦恼业习的问题。若不这样,那我们就丢失当下的机制,浪费自己的生命,堕入烦恼这种业习之中了。实际学佛的确是要解决我们每个人的当念的烦恼与业习,要不然实在是无益无利,空过时光。那我坐在这个地方,大家坐在这个地方,都有谋财害命的嫌疑。

  这就是所谓的来启发有情回归自性庄严,这个功德之水啊,滋润十方,无造无作,毕竟安乐,所以在此处不会有“向无安悦之情”。因为你这个法性无造作,无对待,具足圆满。佛所建立的种种愿望,无外乎是揭示我们的本性最圆满的实质心智。没有一个愿望离开这个话题。

  “背有恐值之虑”。象前面举这些例子都是会带来这样的忧虑与不安。

  所以法藏比丘在因地之时,遍观诸佛妙土,如何令众生一时得以安乐向往。那么就发这样的愿,说愿我的国土,“愿我成佛,所有流泉池沼,与宫殿相称。种种宝华,布为水饰。微风徐扇,映发有序。开神悦体,无一不可。”就是满一切众生之愿。所以我们所有的有为的、违愿的、或者说违性的作为,不可能达到这样的修德效果,若不顺性修德,若不以利十方有情,这样的愿望是不可能建立的,这样的世界与国土也是不可能建立的。

  象我们在世间买个房子,有人以前买公寓,比以前那个十几个平方机制要好得多了,买了公寓以后又看别人别墅,感觉到这公寓不好住的,买了别墅又看到什么什么大的带高尔夫球场的几千平米的地方……这永远是对比,甚至有一个国家的权力他也要另外一个国家,有一个地球权利还想到地球外面去扩张呢,他永远得不到这种安乐的。

  那么极乐世界为什么会建立这样令众生能“无一不可,开神悦体”,有次序的这样一…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