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个菩萨给我打电话说:“哎呀我有病啊,我烦恼。”我说你是烦恼还是有病呢?他就死死抓住这个地方,“我现在学佛十年,我很烦恼”。我说这病,病不是你的,他就死死的抓住这个地方,最后我就问他一句话,我说你心里究竟渴望的是什么呢?你什么也不要跟我谈,就是所谓的愿望问题了。
实际我们这一切感知中是无所属的,是无自性的,是无我的,一切本质性必然是寂静的。往往我们不了解这一点,认四大为我、认烦恼为我、认业习为我、认感知为我、认某种认取为我,这是开始产生我之执着、我所之执着、能所之执着,造成混浊之世间,就是我的世间、轮回的世间、无明的世间。
“的无所属”。我们要能把这一句话运用出来,你那个自性也会畅明,你可以做一个轻快的人,远离执着的人,不会再去执着一个“我是个什么”来强制自己,强制自心。
象我们在学佛人中,强制自己什么?就是知见:“我是对!我是正确的!”有的人会抱一个正确犯重大过失,去伤害别人,伤害道场,去逼迫别人。为什么呢?就是有一个我、我所。世间人都是以得失为我,我能得到什么,“我”这个知见是很厉害的,这是我的,属于我。所以“的无所属” 。彼国的国土、房舍随心自在,欲大则大,欲广则广,那么随身而行,没有门号,也没有门牌,不属于谁,任何时候欲饮食,七宝钵器自然现前,用已化去。
象我们现在有一个大寮,吃饭都要去做,要去劈柴,要去烧火,要去做的。那你说我用完了,我这个钵往这一放,自然化,它化不去,它没法化,因为啥?你的业力坚固,执着坚固故,化不去。化去了我们那钵装不成饮食了。极乐世界是欲饮食之时,七宝钵器自然现前,百味饮食一时充满,欲需者就现,不需者化去,这是顺性建立,如意自在。这就是无我、我所这种机制建立的清净报德。那我们这个是我的,那个是我的,那个是他的,说的十分的清晰,那就很坚固了我们现在这种果报。
我经常为这个事发脾气,你怎么把我的东西给拿到那个地方了?你怎么把我的东西给放到常住上去了呢?不象话,对不对?这个“我”属于我嘛,这个是我的,那个是他的嘛,对不对?实际是不是的呢?这色身属于你吗?属于你,阎王老子找你算帐时,你说这不属于你了,属于我,看你当家不当家。崩溃的时候,有病的时候,烦恼的时候,沉沦的时候你都不当家。有人说这个不是我,可能意识是我吧?我要有一个正知见,正知见属于你吗?正知见是个什么?法无自性能属于你吗?无来无去能属于你吗?
有人抱住知见,痛苦一生啊;有人抱着“我”,痛苦一生;有人抱着邪恶,痛苦一生。那为什么呢?就是妄想执着罢了,佛讲的很简单,“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我们都会念,但一到事上,我就要执着,你怎么的?他就要执着,为什么要执着呢?不执着他活不成了。因为他不愿意活一个轻安的人、智慧的人、慈悲的人、原谅别人的人、原谅自己的人。我们要能放下,你会得内在智慧轻安、慈悲轻安、寂灭轻安。你会原谅自己,原谅别人的。怎么原谅自己?不再负重了;负什么重?执持一个对、一个错、一个你、一个我,那就很负重啊。
这里诸位善知识会观察得到的,那么我们要在这个地方,会观十方无碍,心智无碍。因为我、我所的破除,我们就会心智无碍,观察无碍,用法无碍,入浊土无碍,入净土亦无碍。浊土尚可住,况且净土呢?对吗?你怕什么呢?
所以“的无所属”。我感到这句话十分重要,对我们染着知见之有情、负重之有情、是非分明之有情、善恶判立之有情,你我强制之有情,这个“的无所属”十分重要。能把这个地方认识透了,人也就真是千年重担一时放下,就不再那样执着了。执着太苦了,你执着善也好、恶也好、对也好、错也好、我也好、你也好、凡也好、圣也好、邪也好、正也好,总是那么累,太累了。
阿罗汉证得圣果的时候所作已办,梵行已立,不为后有。(编注:阿毘昙毘婆沙论卷第52智揵度他心智品第二之四:阿罗汉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就是什么?重负一时卸下去了。象证得欢喜地的菩萨,他为什么会生那么大的喜欢呢?无始以来的执着,一时断除了,身心生悦,于一切法则都生起喜悦了。因为见思二惑不能染,不能蒙蔽此人心智了,他会生起喜悦,我们称为入欢喜地嘛。
我们有时学佛学的太累了,我感觉到累,这个累,真太累,就是有我、我所。我上一次就生过一回烦恼。他们给我结缘了一个塔,很漂亮,结果我找不到了,我就到处发脾气,把我的塔给放到哪去了?实际也不是我的塔,谁的塔啊?那个心生烦恼,真是烦恼大了。有时我们争个知见对错,“我是对的,你错了!”对方不接受,好,跟他干起来,结果就都烦恼,谁对谁烦恼,谁错还烦恼,我错了心里不甘心;我对了,你不听我的,也不甘心,都是烦恼呗。就是这个执着啊,放不下。
那我们作为一个学佛的智者,作为一个学佛的慈悲者——智者能原谅自己,能原谅别人,何以故呢?无染无著故;悲者能原谅自己,能原谅别人,何以故?不愿意有情受苦故。我们自己受苦,划不来;别人受苦呢?那十分不合适。
亦非不属。
那你说谁用就表现在谁的事情上,好比说我们用慈悲的时间,那慈悲的愿力就属于你;用智慧的时间,智慧就在你的生命中表现出来。它不属于你,但它可以表现出来,表现的时候你又不能说它无有所属吧。所以诸佛如来,智者之代表;凡夫有情,无明之代表;虽然无属,虽然无自性,各有所属。所以这个地方它这样讲,亦非不属。你要说没有属,凡夫有情还背个苦与浊,执着对待。诸佛如来自在光明,清净安乐,你说没有属,它还有属。表现在这个所谓的若缘无明者,浑浊、痛苦、逆性;若缘智慧顺性者,安乐、清净、自在。所以亦非不属。
宝树、宝栏,互为映饰。
所以处处都是安乐、庄严、依止、安稳。我以前遇到一个住山的出家师父,说我:“哎呀,以前听说你也是住茅棚的,你折腾这些东西干什么?”就是说盖房子干什么。我说:“我一间也不愿意盖,也不会盖,若是大家没有地方住,下雨了怎么办?”他说:“住山洞。”我说:“山洞你住去吧。”为什么?有几个人能住山洞啊?有几个山洞可住啊?印度的山洞多啊,大啊,但印度的山少啊。印度的平原比我们中国的平原多三倍,可使用土地比我们中国多三倍。开着车跑我看不到边啊,就是大平原。你说上哪儿住山洞啊?我们上哪住山洞啊?这个山上我们找了很长时间,找了几个山洞啊?谁找出来了?盖房子,实在也是没办法。
因为住山是为了道业,我们盖房子也是为了道业,要是我们心无染著,只是为了道业,盖房子也是“宝树宝栏,互为映饰”。要是“我”盖房子,那就不是,那是牢狱,铁门铁窗,你等着吧,因为一盖就会烦恼的。这个我感觉我们的发心十分的重要了。所以菩萨立誓愿,我们要在建设寺院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善于立愿,顺性安立,自他二利,皆是以愿力而立。
我们这个苦业、染着业、无明业,就是因为逆性而建立的。所以顺性逆性处,你得见方便就好。一个是无明业,一个是清净愿力业所显。这个诸位善知识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步的认识到自己、一切有情所顺法性根本安乐所立的自在力,所以我们称为能了解其自性,就是说见其自性、认其自性,那就会明心啊。所谓心者,若是无明心,若是愿力心——愿力心即为庄严心、顺性心;无明心就是流转心、覆蔽心、苦难心、逆性心。那你要明心见性了,你自己择取吧,对不对?你用哪个心?你用哪个性?本性一如,你怎么也颠倒不了,你怎么也蒙蔽不了。唯有在这个择取无明业、逆业、苦业与愿业、光明业、顺性业,这两个因缘所表达的。诸位善知识啊,一定会在这个法则上、在心智上,处处地、透彻地、清晰地、不要保留含糊地去审视观察与运用。
昙鸾法师通过天亲菩萨的这个文字,天亲菩萨通过这个文字来表达《无量寿经》的实质内涵,《无量寿经》来表达我们心地顺性庄严,阿弥陀佛所证实的真实功德。所以步步深入,令我们趣入自身心智的自在力所在,就是自在所在、自性所在,令一切众生出离无明沉沦。
宝树宝栏,互为映饰。是故言:“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
他开章与收尾都用这个来收尾,实际还是让我们来回归到天亲菩萨清晰的文字教言中,不让我们走得太远了,没有太多的花名堂。现在讲法容易与人造成混乱,就是脱离主体。这个在唐朝的时间批的就很厉害了。尤其是象道宣律师他们这些善知识,痛呵讲席啊,象这样设座的地方,就骂:“你是不是魔子啊,你下来!”就这样子。所以未得五停心之前不许说法。(编注:五停心指不净观、慈悲观、缘起观、念佛观、数息观等五种停止、息灭心中烦恼魔障所修的观想方法,又称为五观、五念、五停心观、五度观门、五度门。)污染世间,祸乱人心,妄自发明啊,痛呵,过去是痛呵的。道宣律师举个例子说:过去《华严经》,就是这么厚的《华严经》,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也就几页纸就写出一个书。干什么?解释《华严经》。现在的人一品就写十卷。越解释越多嘛。我们现在,又在古人的基础上一卷再解释十本书。哎呀,世尊授过记说:如乳加水。就是一斗乳中十壶水加进去了,但得乳色,没有乳味了。
所以昙鸾法师做了一个好样子,不把话扯很远,马上把你拽回来了。我们还看原注,前一句是原注,后一句还是原注,让我们回归到这样的善知识的法则中,不至于迷失。我感觉这是一个十分恰当的说教方式。现在讲就比较难一些。
那一年我们在这学《观经四贴疏》,他们把它整理出了,八十万字。我一看说烧掉,要烧又想整理了一年,又不忍心,以前整理出我都烧掉,这是不忍心烧掉了。八十万字…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