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二集▪P3

  ..續本文上一頁有個菩薩給我打電話說:“哎呀我有病啊,我煩惱。”我說你是煩惱還是有病呢?他就死死抓住這個地方,“我現在學佛十年,我很煩惱”。我說這病,病不是你的,他就死死的抓住這個地方,最後我就問他一句話,我說你心裏究竟渴望的是什麼呢?你什麼也不要跟我談,就是所謂的願望問題了。

  實際我們這一切感知中是無所屬的,是無自性的,是無我的,一切本質性必然是寂靜的。往往我們不了解這一點,認四大爲我、認煩惱爲我、認業習爲我、認感知爲我、認某種認取爲我,這是開始産生我之執著、我所之執著、能所之執著,造成混濁之世間,就是我的世間、輪回的世間、無明的世間。

  “的無所屬”。我們要能把這一句話運用出來,你那個自性也會暢明,你可以做一個輕快的人,遠離執著的人,不會再去執著一個“我是個什麼”來強製自己,強製自心。

  象我們在學佛人中,強製自己什麼?就是知見:“我是對!我是正確的!”有的人會抱一個正確犯重大過失,去傷害別人,傷害道場,去逼迫別人。爲什麼呢?就是有一個我、我所。世間人都是以得失爲我,我能得到什麼,“我”這個知見是很厲害的,這是我的,屬于我。所以“的無所屬” 。彼國的國土、房舍隨心自在,欲大則大,欲廣則廣,那麼隨身而行,沒有門號,也沒有門牌,不屬于誰,任何時候欲飲食,七寶缽器自然現前,用已化去。

  象我們現在有一個大寮,吃飯都要去做,要去劈柴,要去燒火,要去做的。那你說我用完了,我這個缽往這一放,自然化,它化不去,它沒法化,因爲啥?你的業力堅固,執著堅固故,化不去。化去了我們那缽裝不成飲食了。極樂世界是欲飲食之時,七寶缽器自然現前,百味飲食一時充滿,欲需者就現,不需者化去,這是順性建立,如意自在。這就是無我、我所這種機製建立的清淨報德。那我們這個是我的,那個是我的,那個是他的,說的十分的清晰,那就很堅固了我們現在這種果報。

  我經常爲這個事發脾氣,你怎麼把我的東西給拿到那個地方了?你怎麼把我的東西給放到常住上去了呢?不象話,對不對?這個“我”屬于我嘛,這個是我的,那個是他的嘛,對不對?實際是不是的呢?這色身屬于你嗎?屬于你,閻王老子找你算帳時,你說這不屬于你了,屬于我,看你當家不當家。崩潰的時候,有病的時候,煩惱的時候,沈淪的時候你都不當家。有人說這個不是我,可能意識是我吧?我要有一個正知見,正知見屬于你嗎?正知見是個什麼?法無自性能屬于你嗎?無來無去能屬于你嗎?

  有人抱住知見,痛苦一生啊;有人抱著“我”,痛苦一生;有人抱著邪惡,痛苦一生。那爲什麼呢?就是妄想執著罷了,佛講的很簡單,“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我們都會念,但一到事上,我就要執著,你怎麼的?他就要執著,爲什麼要執著呢?不執著他活不成了。因爲他不願意活一個輕安的人、智慧的人、慈悲的人、原諒別人的人、原諒自己的人。我們要能放下,你會得內在智慧輕安、慈悲輕安、寂滅輕安。你會原諒自己,原諒別人的。怎麼原諒自己?不再負重了;負什麼重?執持一個對、一個錯、一個你、一個我,那就很負重啊。

  這裏諸位善知識會觀察得到的,那麼我們要在這個地方,會觀十方無礙,心智無礙。因爲我、我所的破除,我們就會心智無礙,觀察無礙,用法無礙,入濁土無礙,入淨土亦無礙。濁土尚可住,況且淨土呢?對嗎?你怕什麼呢?

  所以“的無所屬”。我感到這句話十分重要,對我們染著知見之有情、負重之有情、是非分明之有情、善惡判立之有情,你我強製之有情,這個“的無所屬”十分重要。能把這個地方認識透了,人也就真是千年重擔一時放下,就不再那樣執著了。執著太苦了,你執著善也好、惡也好、對也好、錯也好、我也好、你也好、凡也好、聖也好、邪也好、正也好,總是那麼累,太累了。

  阿羅漢證得聖果的時候所作已辦,梵行已立,不爲後有。(編注:阿毘昙毘婆沙論卷第52智揵度他心智品第二之四:阿羅漢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就是什麼?重負一時卸下去了。象證得歡喜地的菩薩,他爲什麼會生那麼大的喜歡呢?無始以來的執著,一時斷除了,身心生悅,于一切法則都生起喜悅了。因爲見思二惑不能染,不能蒙蔽此人心智了,他會生起喜悅,我們稱爲入歡喜地嘛。

  我們有時學佛學的太累了,我感覺到累,這個累,真太累,就是有我、我所。我上一次就生過一回煩惱。他們給我結緣了一個塔,很漂亮,結果我找不到了,我就到處發脾氣,把我的塔給放到哪去了?實際也不是我的塔,誰的塔啊?那個心生煩惱,真是煩惱大了。有時我們爭個知見對錯,“我是對的,你錯了!”對方不接受,好,跟他幹起來,結果就都煩惱,誰對誰煩惱,誰錯還煩惱,我錯了心裏不甘心;我對了,你不聽我的,也不甘心,都是煩惱呗。就是這個執著啊,放不下。

  那我們作爲一個學佛的智者,作爲一個學佛的慈悲者——智者能原諒自己,能原諒別人,何以故呢?無染無著故;悲者能原諒自己,能原諒別人,何以故?不願意有情受苦故。我們自己受苦,劃不來;別人受苦呢?那十分不合適。

  亦非不屬。

  那你說誰用就表現在誰的事情上,好比說我們用慈悲的時間,那慈悲的願力就屬于你;用智慧的時間,智慧就在你的生命中表現出來。它不屬于你,但它可以表現出來,表現的時候你又不能說它無有所屬吧。所以諸佛如來,智者之代表;凡夫有情,無明之代表;雖然無屬,雖然無自性,各有所屬。所以這個地方它這樣講,亦非不屬。你要說沒有屬,凡夫有情還背個苦與濁,執著對待。諸佛如來自在光明,清淨安樂,你說沒有屬,它還有屬。表現在這個所謂的若緣無明者,渾濁、痛苦、逆性;若緣智慧順性者,安樂、清淨、自在。所以亦非不屬。

  寶樹、寶欄,互爲映飾。

  所以處處都是安樂、莊嚴、依止、安穩。我以前遇到一個住山的出家師父,說我:“哎呀,以前聽說你也是住茅棚的,你折騰這些東西幹什麼?”就是說蓋房子幹什麼。我說:“我一間也不願意蓋,也不會蓋,若是大家沒有地方住,下雨了怎麼辦?”他說:“住山洞。”我說:“山洞你住去吧。”爲什麼?有幾個人能住山洞啊?有幾個山洞可住啊?印度的山洞多啊,大啊,但印度的山少啊。印度的平原比我們中國的平原多叁倍,可使用土地比我們中國多叁倍。開著車跑我看不到邊啊,就是大平原。你說上哪兒住山洞啊?我們上哪住山洞啊?這個山上我們找了很長時間,找了幾個山洞啊?誰找出來了?蓋房子,實在也是沒辦法。

  因爲住山是爲了道業,我們蓋房子也是爲了道業,要是我們心無染著,只是爲了道業,蓋房子也是“寶樹寶欄,互爲映飾”。要是“我”蓋房子,那就不是,那是牢獄,鐵門鐵窗,你等著吧,因爲一蓋就會煩惱的。這個我感覺我們的發心十分的重要了。所以菩薩立誓願,我們要在建設寺院的過程中,善于觀察,善于立願,順性安立,自他二利,皆是以願力而立。

  我們這個苦業、染著業、無明業,就是因爲逆性而建立的。所以順性逆性處,你得見方便就好。一個是無明業,一個是清淨願力業所顯。這個諸位善知識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會逐步的認識到自己、一切有情所順法性根本安樂所立的自在力,所以我們稱爲能了解其自性,就是說見其自性、認其自性,那就會明心啊。所謂心者,若是無明心,若是願力心——願力心即爲莊嚴心、順性心;無明心就是流轉心、覆蔽心、苦難心、逆性心。那你要明心見性了,你自己擇取吧,對不對?你用哪個心?你用哪個性?本性一如,你怎麼也顛倒不了,你怎麼也蒙蔽不了。唯有在這個擇取無明業、逆業、苦業與願業、光明業、順性業,這兩個因緣所表達的。諸位善知識啊,一定會在這個法則上、在心智上,處處地、透徹地、清晰地、不要保留含糊地去審視觀察與運用。

  昙鸾法師通過天親菩薩的這個文字,天親菩薩通過這個文字來表達《無量壽經》的實質內涵,《無量壽經》來表達我們心地順性莊嚴,阿彌陀佛所證實的真實功德。所以步步深入,令我們趣入自身心智的自在力所在,就是自在所在、自性所在,令一切衆生出離無明沈淪。

  寶樹寶欄,互爲映飾。是故言:“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

  他開章與收尾都用這個來收尾,實際還是讓我們來回歸到天親菩薩清晰的文字教言中,不讓我們走得太遠了,沒有太多的花名堂。現在講法容易與人造成混亂,就是脫離主體。這個在唐朝的時間批的就很厲害了。尤其是象道宣律師他們這些善知識,痛呵講席啊,象這樣設座的地方,就罵:“你是不是魔子啊,你下來!”就這樣子。所以未得五停心之前不許說法。(編注:五停心指不淨觀、慈悲觀、緣起觀、念佛觀、數息觀等五種停止、息滅心中煩惱魔障所修的觀想方法,又稱爲五觀、五念、五停心觀、五度觀門、五度門。)汙染世間,禍亂人心,妄自發明啊,痛呵,過去是痛呵的。道宣律師舉個例子說:過去《華嚴經》,就是這麼厚的《華嚴經》,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也就幾頁紙就寫出一個書。幹什麼?解釋《華嚴經》。現在的人一品就寫十卷。越解釋越多嘛。我們現在,又在古人的基礎上一卷再解釋十本書。哎呀,世尊授過記說:如乳加水。就是一鬥乳中十壺水加進去了,但得乳色,沒有乳味了。

  所以昙鸾法師做了一個好樣子,不把話扯很遠,馬上把你拽回來了。我們還看原注,前一句是原注,後一句還是原注,讓我們回歸到這樣的善知識的法則中,不至于迷失。我感覺這是一個十分恰當的說教方式。現在講就比較難一些。

  那一年我們在這學《觀經四貼疏》,他們把它整理出了,八十萬字。我一看說燒掉,要燒又想整理了一年,又不忍心,以前整理出我都燒掉,這是不忍心燒掉了。八十萬字…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