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个环境呢?就是来揭示我们自性安乐的如实一面。
是故言:“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
他借用天亲菩萨的言词,我们在读诵的时间,就感觉到十分地踏实、安乐与宁静、具足,没有亏欠。凡夫心业中,若是举心动念,必有所欠,必有所不满足,必有所不相应。你若不顺性,举心动念你可以看得到的,你可以善于观察,我们可以善于观察。你所有的举心动念,若不是顺性、顺智、顺悲,所有的举心动念,绝对是有亏欠的,有要后面弥补的这种感知。
所以昙鸾法师在水功德庄严处给我们揭示了这种平满、开神悦体的水功德的安住实质,来充塞我们的心理世界。因为我们看到的世界、文字的世界、理解的世界、设计的世界,没有任何一个世界能离开你现前一念。所以这个教言机制也就是令我们一念启发,种下一个圆满的修德的种子。那性德的种子不需种的,无来无去,不假以造作;这个修德就是佛回施与我等,令我等在这个无造作的顺性中得见修德真实,就是所谓的顺性起修的真实安乐。
阿弥陀佛已在这个顺性修德中完成具足圆满的功德罢了,他把这种功德通过文字,历代善知识传播,像我们说龙树菩萨、天亲菩萨、菩提流支一直到昙鸾法师,用种种文字给我们传递这种修德庄严,以显自性不假造作的心智的这种清净与圆满。那么这个修德的种子,假以言词,假以得见,假以回施,假以受用,都可以相应的表达的,实无实质。因为万法无有自性故,取用有异。好比我们取浊土净土,取烦恼、取安乐,皆是熏习而来,缘他而生,不是孤起之法。所以来给我们回施这样殊胜的顺性起修的修德,就是阿弥陀佛的报德回施我等,令我等心智中有这种安然相,有这种安然的印契的种子。那么遇到这样的环境我们就会喜悦随顺,那我们就会通过这种随顺得见、确定自己自性的具足。若没有弥陀的报德,我们想安住在自性的这种光明之中,人往往的确会泛空,或者会迷茫,或者会不信,会畏惧。
这个水功德的庄严,乃至后面的庄严莫不如是,来解释自性。
好,我们读下面的文字:
②庄严地功德成就
〖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
此四句,名庄严地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嶕qiao(高貌)峣rao峻岭,枯木横岑。岝zuo峉ge(山不齐貌)陉xing(深山谷,亦山陗貌)嶙(深无崖),莦xiao(恶草貌)茅(道多草不可行)盈壑he。茫茫沧海,为绝目之川。葻葻lan广泽,为无踪之所。菩萨见此,兴大悲愿:“愿我国土,地平如掌。宫殿、楼阁,镜纳十方。的无所属,亦非不属。宝树、宝栏,互为映饰。”是故言:“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
昙鸾法师在每段文字中首尾相应,皆以天亲菩萨的偈子来开章收尾。使我们在阿弥陀佛报德国土中,来体验他这个清净庄严种种功德,这地方讲地功德成就,来细说地国土的庄严。
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
现在在我们国内房子越建越高,但是观十方无碍那是不可能的。好比说有一些可以旋转的餐厅什么的,它只能看四方了不起了,看十方是很难的。就一些灯塔性的建筑物看十方也不容易。起码下方不可及。
极乐世界因为是以无碍力所建立、清净心愿所建立、顺性所建立、无染污而建立,所以说会有这样的功德,观十方无碍。
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此四句,名庄严地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
这是昙鸾法师跟我们拉关系,让我们亲近这个国土,实际是来亲近弥陀的报德以显自性。我们这个自性,所见自性实难。何以故?性无色,性无名,凡夫用之,处处皆染,处处畏惧;诸佛用之无染无著,广大庄严。所以这个地方是通过广大庄严善巧具足令我等得见自性之妙用,要不然我们就在自性中会受沉沦之苦、取舍染着畏惧之苦。虽是同一法性,取用之异,天壤悬殊,悬殊十分大,大在什么地方?就是报德之异。一个是清净、顺性、利他、智慧之报德;一个是染着、颠倒、虚伪之报德。我们现在也是个报土啊,我们这是业报之土;阿弥陀佛是殊胜愿力业报之土,同样是同一法性,所以这种认取的对比,能令我们真正确定自心自性之所谓无色无相。令我们万法唯心处,弃于一时境界,得以自在力。
那么在这个一实境界中了晓觉知,十法界必然现前。在法界体性中无畏无惧。那么若入地狱界、畜生界、饿鬼界、人天修罗界,乃至说是声闻、缘觉、诸佛界,你可以进趣自如。何以故呢?此法界炳然,实无一尘可得。十方刹土如梦如幻,乱起乱灭,无有实质。这个所谓乱,相互交织业力故,业力显现故。十方刹土中,十方法界中,实无一实质国土,皆因业力而现。这个地方来给我们彻底揭示性德、修德之差别,彻底让我们自主地运用自己的生命,运用自己的未来,延续自己的未来。所以佛来给我们对比。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嶕(高貌)峣峻岭,枯木横岑cen。
他比喻这个国土,读着就很不舒服。……他这每个词都一大堆解释……嶕,高峻不平,枯木横岑,参差不齐,到处枝叶交错,…… 来形容这个世界的这种……怎么说呢?高低不平,种种险峻。
岝峉(山不齐貌)陉(深山谷,亦山陗貌)嶙(深无崖)莦(恶草貌)茅(道多草不可行)盈壑。
这字很难读很难读的,他这个原文注解很长,把这几个字凑到一起很难。
茫茫沧海,为绝目之川。
就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绝目之川。
葻葻广泽。
就是草淹没的沼泽之地,一眼看不到边。前面讲的是峻横的山领,都是凶险之说吧,荒无人烟之说。
我第一次到甘肃的时间我就感受十分深刻,第一次到甘肃,到山丹下车了,我站在车站的那个地方,就晕了,因为从来没有见过那样的环境。因为在内地有树木啊、人群啊、庄稼什么的,或者是城镇什么的,到那一看是什么样子呢?你们如果要去甘肃,得有点思想准备,那个风一刮是黑色的,风是黑色的,那个风吹那个电线,嗖嗖嗖嗖嗖,人看不到的,有五六棵杨树,孤零零地立在那个地方。我说这怎么活人呢?心里就打鼓,内地是黄土,有庄稼,一般的黄土荡起来的机会都不多,它有庄稼什么的,有城镇什么的;那个地方,我说人生活在这个地方,要有一定胆量的,要鼓足勇气才能生活。
我们这个世界很多地方真是很奇特,我们去青海,青海是我们国内比较大的省份,走了三天,没有看见几个人。为什么?整个青海五百万人,现在一个昆明大概就四百多万人。一个青海,那么大的一个省,都加起来,全部加起来五百万人,车就跑啊跑啊就看不到人烟?为啥?没法生存,高寒啊,没法生存。我们的国土的确是有这些感知。
为无踪之所。菩萨见此,兴大悲愿
看到这样的国土真是感觉到……实际这个国土就是我们的心业。你看种种描述都是我们的心业再现出来,也是娑婆世界之现。菩萨兴此愿,要建极乐世界之愿,他这个愿就是极乐世界的缘,我们的业就是娑婆世界之缘,但是根源在皆是法性。娑婆世界是这么浑浊、这么凶险、这么令人生畏,还是来自于法性,从法性海中流出;那么极乐世界这么庄严,是依阿弥陀佛的愿力而建立的,它的来源还是法性之海,还是从法性中流出,同一本源。那么净浊二用一时就建立了。一个清净愿力延续,一个是无明业相延续;所以一个顺性而立,一个逆性而为。
那些大自在者在顺逆二法中得自在,入众生境界,是诸佛乘愿而来,度化有情,所以在浊土、在净土皆得自在力。何而故?了晓法性故。凡夫因为无明业力故,沉沦于浊土不能自拔。所以诸佛哀悯此类有情,在同一法性中,建立清净国土,令其进趣,离苦得乐,顺性得以出离。
那些真正的大威德者在顺性、逆性中皆得自在,所以入佛境界、入魔境界是一切威德者自然安立。我们现在就在无明境界中,不能自拔,所以诸佛如来顺性建立国土,令其有情顺性趣入。我们要是真正在这个地方有所真正清晰的认知了,浊土净土皆是方便了。苦乐有别啊,但是毕竟其本性一如。
那么在这个教言中,佛以顺性修持的法则建立清净国土,逆性者必然是浊恶之世。凡夫迷失自性故,违缘建立世间,所以种种苦难,浊恶而生,浊恶生起来。所以以顺性、以逆性,皆不离于法性,大自在者在此无分无别。若以浊土度化众生,若以净土安然住世,顺性享受种种法味之乐,自他具足,所以净浊皆得方便。众生在浊土就迷失自心,多生畏惧而不能出离。所以诸佛世尊如来以大善巧、方便誓愿建立国土,令众生顺性得以出离,往生净土,得见自性。这实在是依大愿而建立。
菩萨见此,兴大悲愿:“愿我国土,地平如掌。宫殿、楼阁,镜纳十方。
有些地方的人喜欢玩那个琉璃球,琉璃球就象水晶球一样的,是特别容易看的,你可以做很多,每一个琉璃球里面都可以很圆满地照耀着周边,一个球里面你点一个墨点,其他的球里面都会表现出来。这个说镜纳十方,我们每个众生的自性心智圆满亦复如是,就象那个摩尼珠一样,各个可以镜纳十方法界,犹如帝珠。
过去的人就会拿这珠子来施教,我们没有这个珠子,有这个珠子可以看得到的。假设我们每个人举一个珠子,我把一个珠子的一半染成黑色的了,你那珠子一拿出来也会映出黑色的东西来。每个珠子都会映出,只要它是圆珠子拿出来能映光,都会有那样的感知。
我们的心性亦复如是,有如意自在之力,可以映彻十方,涵纳十方,无染无著,非来非去,但以业相而显,因缘而显,缘灭因缘灭,此法荡然无存。因缘而生,现种种相,说若浊若净,若苦若乐,实无一物可得。所以菩萨兴此愿,镜纳十方。
的无所属
一般我们在这世间比较苦恼的是什么?名字我、东西我、烦恼我、病我、健康我、智慧我、愚痴我。今天…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