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二集▪P2

  ..續本文上一頁個環境呢?就是來揭示我們自性安樂的如實一面。

  是故言:“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

  他借用天親菩薩的言詞,我們在讀誦的時間,就感覺到十分地踏實、安樂與甯靜、具足,沒有虧欠。凡夫心業中,若是舉心動念,必有所欠,必有所不滿足,必有所不相應。你若不順性,舉心動念你可以看得到的,你可以善于觀察,我們可以善于觀察。你所有的舉心動念,若不是順性、順智、順悲,所有的舉心動念,絕對是有虧欠的,有要後面彌補的這種感知。

  所以昙鸾法師在水功德莊嚴處給我們揭示了這種平滿、開神悅體的水功德的安住實質,來充塞我們的心理世界。因爲我們看到的世界、文字的世界、理解的世界、設計的世界,沒有任何一個世界能離開你現前一念。所以這個教言機製也就是令我們一念啓發,種下一個圓滿的修德的種子。那性德的種子不需種的,無來無去,不假以造作;這個修德就是佛回施與我等,令我等在這個無造作的順性中得見修德真實,就是所謂的順性起修的真實安樂。

  阿彌陀佛已在這個順性修德中完成具足圓滿的功德罷了,他把這種功德通過文字,曆代善知識傳播,像我們說龍樹菩薩、天親菩薩、菩提流支一直到昙鸾法師,用種種文字給我們傳遞這種修德莊嚴,以顯自性不假造作的心智的這種清淨與圓滿。那麼這個修德的種子,假以言詞,假以得見,假以回施,假以受用,都可以相應的表達的,實無實質。因爲萬法無有自性故,取用有異。好比我們取濁土淨土,取煩惱、取安樂,皆是熏習而來,緣他而生,不是孤起之法。所以來給我們回施這樣殊勝的順性起修的修德,就是阿彌陀佛的報德回施我等,令我等心智中有這種安然相,有這種安然的印契的種子。那麼遇到這樣的環境我們就會喜悅隨順,那我們就會通過這種隨順得見、確定自己自性的具足。若沒有彌陀的報德,我們想安住在自性的這種光明之中,人往往的確會泛空,或者會迷茫,或者會不信,會畏懼。

  這個水功德的莊嚴,乃至後面的莊嚴莫不如是,來解釋自性。

  好,我們讀下面的文字:

  ②莊嚴地功德成就

  〖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

  此四句,名莊嚴地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嶕qiao(高貌)峣rao峻嶺,枯木橫岑。岝zuo峉ge(山不齊貌)陉xing(深山谷,亦山陗貌)嶙(深無崖),莦xiao(惡草貌)茅(道多草不可行)盈壑he。茫茫滄海,爲絕目之川。葻葻lan廣澤,爲無蹤之所。菩薩見此,興大悲願:“願我國土,地平如掌。宮殿、樓閣,鏡納十方。的無所屬,亦非不屬。寶樹、寶欄,互爲映飾。”是故言:“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

  昙鸾法師在每段文字中首尾相應,皆以天親菩薩的偈子來開章收尾。使我們在阿彌陀佛報德國土中,來體驗他這個清淨莊嚴種種功德,這地方講地功德成就,來細說地國土的莊嚴。

  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

  現在在我們國內房子越建越高,但是觀十方無礙那是不可能的。好比說有一些可以旋轉的餐廳什麼的,它只能看四方了不起了,看十方是很難的。就一些燈塔性的建築物看十方也不容易。起碼下方不可及。

  極樂世界因爲是以無礙力所建立、清淨心願所建立、順性所建立、無染汙而建立,所以說會有這樣的功德,觀十方無礙。

  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此四句,名莊嚴地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

  這是昙鸾法師跟我們拉關系,讓我們親近這個國土,實際是來親近彌陀的報德以顯自性。我們這個自性,所見自性實難。何以故?性無色,性無名,凡夫用之,處處皆染,處處畏懼;諸佛用之無染無著,廣大莊嚴。所以這個地方是通過廣大莊嚴善巧具足令我等得見自性之妙用,要不然我們就在自性中會受沈淪之苦、取舍染著畏懼之苦。雖是同一法性,取用之異,天壤懸殊,懸殊十分大,大在什麼地方?就是報德之異。一個是清淨、順性、利他、智慧之報德;一個是染著、顛倒、虛僞之報德。我們現在也是個報土啊,我們這是業報之土;阿彌陀佛是殊勝願力業報之土,同樣是同一法性,所以這種認取的對比,能令我們真正確定自心自性之所謂無色無相。令我們萬法唯心處,棄于一時境界,得以自在力。

  那麼在這個一實境界中了曉覺知,十法界必然現前。在法界體性中無畏無懼。那麼若入地獄界、畜生界、餓鬼界、人天修羅界,乃至說是聲聞、緣覺、諸佛界,你可以進趣自如。何以故呢?此法界炳然,實無一塵可得。十方刹土如夢如幻,亂起亂滅,無有實質。這個所謂亂,相互交織業力故,業力顯現故。十方刹土中,十方法界中,實無一實質國土,皆因業力而現。這個地方來給我們徹底揭示性德、修德之差別,徹底讓我們自主地運用自己的生命,運用自己的未來,延續自己的未來。所以佛來給我們對比。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嶕(高貌)峣峻嶺,枯木橫岑cen。

  他比喻這個國土,讀著就很不舒服。……他這每個詞都一大堆解釋……嶕,高峻不平,枯木橫岑,參差不齊,到處枝葉交錯,…… 來形容這個世界的這種……怎麼說呢?高低不平,種種險峻。

  岝峉(山不齊貌)陉(深山谷,亦山陗貌)嶙(深無崖)莦(惡草貌)茅(道多草不可行)盈壑。

  這字很難讀很難讀的,他這個原文注解很長,把這幾個字湊到一起很難。

  茫茫滄海,爲絕目之川。

  就是一眼望不到邊的絕目之川。

  葻葻廣澤。

  就是草淹沒的沼澤之地,一眼看不到邊。前面講的是峻橫的山領,都是凶險之說吧,荒無人煙之說。

  我第一次到甘肅的時間我就感受十分深刻,第一次到甘肅,到山丹下車了,我站在車站的那個地方,就暈了,因爲從來沒有見過那樣的環境。因爲在內地有樹木啊、人群啊、莊稼什麼的,或者是城鎮什麼的,到那一看是什麼樣子呢?你們如果要去甘肅,得有點思想准備,那個風一刮是黑色的,風是黑色的,那個風吹那個電線,嗖嗖嗖嗖嗖,人看不到的,有五六棵楊樹,孤零零地立在那個地方。我說這怎麼活人呢?心裏就打鼓,內地是黃土,有莊稼,一般的黃土蕩起來的機會都不多,它有莊稼什麼的,有城鎮什麼的;那個地方,我說人生活在這個地方,要有一定膽量的,要鼓足勇氣才能生活。

  我們這個世界很多地方真是很奇特,我們去青海,青海是我們國內比較大的省份,走了叁天,沒有看見幾個人。爲什麼?整個青海五百萬人,現在一個昆明大概就四百多萬人。一個青海,那麼大的一個省,都加起來,全部加起來五百萬人,車就跑啊跑啊就看不到人煙?爲啥?沒法生存,高寒啊,沒法生存。我們的國土的確是有這些感知。

  爲無蹤之所。菩薩見此,興大悲願

  看到這樣的國土真是感覺到……實際這個國土就是我們的心業。你看種種描述都是我們的心業再現出來,也是娑婆世界之現。菩薩興此願,要建極樂世界之願,他這個願就是極樂世界的緣,我們的業就是娑婆世界之緣,但是根源在皆是法性。娑婆世界是這麼渾濁、這麼凶險、這麼令人生畏,還是來自于法性,從法性海中流出;那麼極樂世界這麼莊嚴,是依阿彌陀佛的願力而建立的,它的來源還是法性之海,還是從法性中流出,同一本源。那麼淨濁二用一時就建立了。一個清淨願力延續,一個是無明業相延續;所以一個順性而立,一個逆性而爲。

  那些大自在者在順逆二法中得自在,入衆生境界,是諸佛乘願而來,度化有情,所以在濁土、在淨土皆得自在力。何而故?了曉法性故。凡夫因爲無明業力故,沈淪于濁土不能自拔。所以諸佛哀憫此類有情,在同一法性中,建立清淨國土,令其進趣,離苦得樂,順性得以出離。

  那些真正的大威德者在順性、逆性中皆得自在,所以入佛境界、入魔境界是一切威德者自然安立。我們現在就在無明境界中,不能自拔,所以諸佛如來順性建立國土,令其有情順性趣入。我們要是真正在這個地方有所真正清晰的認知了,濁土淨土皆是方便了。苦樂有別啊,但是畢竟其本性一如。

  那麼在這個教言中,佛以順性修持的法則建立清淨國土,逆性者必然是濁惡之世。凡夫迷失自性故,違緣建立世間,所以種種苦難,濁惡而生,濁惡生起來。所以以順性、以逆性,皆不離于法性,大自在者在此無分無別。若以濁土度化衆生,若以淨土安然住世,順性享受種種法味之樂,自他具足,所以淨濁皆得方便。衆生在濁土就迷失自心,多生畏懼而不能出離。所以諸佛世尊如來以大善巧、方便誓願建立國土,令衆生順性得以出離,往生淨土,得見自性。這實在是依大願而建立。

  菩薩見此,興大悲願:“願我國土,地平如掌。宮殿、樓閣,鏡納十方。

  有些地方的人喜歡玩那個琉璃球,琉璃球就象水晶球一樣的,是特別容易看的,你可以做很多,每一個琉璃球裏面都可以很圓滿地照耀著周邊,一個球裏面你點一個墨點,其他的球裏面都會表現出來。這個說鏡納十方,我們每個衆生的自性心智圓滿亦複如是,就象那個摩尼珠一樣,各個可以鏡納十方法界,猶如帝珠。

  過去的人就會拿這珠子來施教,我們沒有這個珠子,有這個珠子可以看得到的。假設我們每個人舉一個珠子,我把一個珠子的一半染成黑色的了,你那珠子一拿出來也會映出黑色的東西來。每個珠子都會映出,只要它是圓珠子拿出來能映光,都會有那樣的感知。

  我們的心性亦複如是,有如意自在之力,可以映徹十方,涵納十方,無染無著,非來非去,但以業相而顯,因緣而顯,緣滅因緣滅,此法蕩然無存。因緣而生,現種種相,說若濁若淨,若苦若樂,實無一物可得。所以菩薩興此願,鏡納十方。

  的無所屬

  一般我們在這世間比較苦惱的是什麼?名字我、東西我、煩惱我、病我、健康我、智慧我、愚癡我。今天…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