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二集

  第二十二集

  內容提示:

  8、叁種事功德成就

  9、莊嚴雨功德成就

  10、莊嚴光明功德成就

  原文

  〖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

  此四句,名莊嚴水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願?見有國土,或澐溺(江水大波,謂之澐溺)洪濤(大海波),滓沫驚人。或凝凘(流冰)[冫+夾][冫+枼](凍相著),蹙(迫)枷懷忒(失常)。向無安悅之情,背有恐值之慮。菩薩見此,興大悲心:“願我成佛,所有流泉池沼,與宮殿相稱。種種寶華,布爲水飾。微風徐扇,映發有序。開神悅體,無一不可。”是故言:“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

  〖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

  此四句,名莊嚴地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嶕(高貌)峣峻嶺,枯木橫岑。岝峉(山不齊貌)陉(深山谷,亦山陗貌)嶙(深無崖),莦(惡草貌)茅(道多草不可行)盈壑。茫茫滄海,爲絕目之川。葻葻廣澤,爲無蹤之所。菩薩見此,興大悲願:“願我國土,地平如掌。宮殿、樓閣,鏡納十方。的無所屬,亦非不屬。寶樹、寶欄,互爲映飾。”是故言:“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

  〖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

  此四句,名莊嚴虛空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煙雲塵霧,蔽障太虛。震烈[雨/替](雨聲)霍(大雨),從上而墮。不祥災(天火)霓(屈虹青赤,或白色陰氣),每自空來。憂慮百端,爲之毛豎。菩薩見此,興大悲心:“願我國土,寶網交絡,羅遍虛空。鈴铎宮商,鳴宣道法。視之無厭,懷道見德。”是故言:“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

  〖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

  此二句,名莊嚴雨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莊嚴?見有國土,欲以服飾布地,延請所尊。或欲以香華、名寶,用表恭敬。而業貧感薄,是事不果。是故興大悲願:“願我國土,常雨此物,滿衆生意。”

  何故以雨爲言?恐取著雲:“若常雨華、衣,亦應填塞虛空,何緣不妨?”是故以雨爲喻。雨適時則無洪滔之患。安樂報豈有累情之物乎?經言:日夜六時,雨寶衣,雨寶華。寶質柔軟。履踐其上,則下四寸。隨舉足時,還複如故。用訖入寶地,如水入坎。是故言:“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

  〖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

  此二句,名莊嚴光明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莊嚴?見有國土,雖複頂背日光,而爲愚癡所闇。是故願言:“使我國土所有光明,能除癡闇,入佛智慧,不爲無記之事。”

  亦雲安樂國土光明,從如來智慧報起,故能除世闇冥。經言:“或有佛土,以光明爲佛事。”即是此也。故言:“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

  

  慈法法師講解(2006年6月07日)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注》的學習我們今天繼續進行。

  昙鸾法師所撰注的《往生論注》,把淨土教言清晰完整地給我們和盤托出,得遇者能與淨土法門有一個完整的了解、認識、實踐或者說成就它的一個機會。我們學習法則一定要知道萬法皆由心生,也是指導迷失心智衆生認識自心的一個法則。那麼我們能了解一切世間相,一切善惡業相,皆不離自心,那我們學佛的機製就比較簡單;若是不了解,通過種種法則,通過種種教言,來使我們正面地了解認識,來運用成熟它。淨土一法亦複如是。

  我們通過學習,接觸到昙鸾法師來解釋十七種國土莊嚴,一開始來以總相說,“觀彼世界相,勝過叁界道”,這個總相十分重要,後面的十六種莊嚴都是分別來解釋清淨總相的一個細分。

  “觀彼世界相,勝過叁界道”對我們學習淨土的人來說,這個依止是十分重要的,必須得清晰認知的。因爲往往我們會用叁界的業習、叁界的思維、叁界的想法來指導自己的行爲或者說是修法,那不能超出叁界外,所以不能得到清淨的總相,或者說不能了解我們的本心本來是清淨的,無造作,遠離叁界。叁界虛妄造作,因爲虛妄執著相續故,所以色界、欲界、無色界一時建立。

  那麼阿彌陀佛清淨國土,彰顯一切衆生清淨法性。這裏,他第一開章先來給我們講總相清淨,“勝過叁界道”,來回施我們,認識這個清淨道業總相的究竟廣大,次提出來“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的量功德成就。有這麼廣大清淨的量,怎麼能趣入呢?或者說怎麼能返回這一念,能了知這種自性中安立的“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來講性光明莊嚴,性功德成就。

  此性是出叁界之性,也是本性之性。所以我們若依無染智慧心,就是清淨廣大的心智,那決定出生廣大的慈悲善巧,那麼出世的善根自然建立。實際我們一切有情的出世善根,不假世間善根的,就是說不舍棄世間善根的。我們世間的一切貪嗔癡慢疑,所有的造作,其本體亦是出世善根。只是回心一念,認得知,明得了,那麼這個世、出世一時落于名言,無有實質。

  “出世善根生”,這個性功德莊嚴,後續就是以光明滿足,所謂的形象莊嚴成就來提示我們,悲智二心必然光耀世間,普利有情。因爲極樂世界的十七種國土莊嚴是以無情表達,不假修持而來。那我們一切衆生的本性亦複如是。若有“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是形象莊嚴成就,必然能普利十方,滿足一切衆生需求。

  所以此“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種種莊嚴事功德成就,以令一切衆生得具足受用,對自性中無虧無欠的真正的隨順。

  如此種種莊嚴是“無垢光焰熾,明淨曜世間”,必能平等地利益世間有情,最爲尊貴,最尊最勝故,令一切善知識在此行法隨順中,舍棄一切詞語對待。

  昨天我們把 “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這個觸功德作了一個學習。所有有情不管是從哪一個角度來得遇自性,自性的種種莊嚴,皆會生勝法之樂,遠離世間之苦。他這個次第是十分清晰的,來展示我們回歸自性的真正的清淨廣大、莊嚴與妙用、不可思議的受用之力。佛法的回歸,還要回歸到我們所謂的妙用的這種利益上來,以廣利世間有情。

  我們昨天把觸功德的文字作了一個提示。看下面的文字:

  

叁種事功德成就

  ①莊嚴水功德成就

  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

  此四句,名莊嚴水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願?見有國土,

  他這個字就比較生冷一些。

  或澐溺(江水大波,謂之澐溺)洪濤(大海波),滓沫驚人。或凝凘(流冰)浃渫(凍相著),蹙(迫)枷懷忒(失常)。

  因爲這個字有多音字,它又十分地生冷,很不好處理,只有把它相續下來。來描述我們種種世界的所謂的不如意處,就是水帶來的冰啊、濤啊,于人世間帶來的害,大水大波乃至說流冰之類的。

  向無安悅之情,背有恐值之慮。

  面向它就會有無安的感知,背對著就有恐懼的憂慮,就是水給人帶來的不安穩的感知。

  菩薩見此,興大悲心:“願我成佛,所有流泉池沼,與宮殿相稱。

  我們有時間可以到一些別墅區,他這個設置就感覺水比較對稱。要是到一些比較雜亂的地方,這水給人感覺就不太安樂、安穩。

  種種寶華,布爲水飾。微風徐扇,映發有序。開神悅體,無一不可

  (阿彌陀佛)他發這個誓願,是爲了彌補這種過失,令這樣國土的有情進趣往生阿彌陀佛國土。實際也是讓我們回心照見自性之真實,開神悅體,也就是了解我們自性本具之光明。象我們在這個時代學佛有個大的機製,若不回心、若不明心、若不知心、若不用心,總是心外求法,與佛不相幹。

  今天有一個上海的居士給我打個電話,講他學佛十年,現在很苦很迷失,這樣一個事情。從頭到尾就是落在名言上、事相上,別人如是說、如是道理上,就不在自己心智感知願望上去尋求。我說你究竟要幹什麼,你能不能告訴我?你不要給我講那麼多道理,給我講很多道理,我說你講這些道理你自己都不願意用,你還給我講它幹什麼呢?

  那我們學昙鸾法師注解的文字,亦複如是。要了解我們自身的渴望,要解決我們實際的煩惱業習的問題。若不這樣,那我們就丟失當下的機製,浪費自己的生命,墮入煩惱這種業習之中了。實際學佛的確是要解決我們每個人的當念的煩惱與業習,要不然實在是無益無利,空過時光。那我坐在這個地方,大家坐在這個地方,都有謀財害命的嫌疑。

  這就是所謂的來啓發有情回歸自性莊嚴,這個功德之水啊,滋潤十方,無造無作,畢竟安樂,所以在此處不會有“向無安悅之情”。因爲你這個法性無造作,無對待,具足圓滿。佛所建立的種種願望,無外乎是揭示我們的本性最圓滿的實質心智。沒有一個願望離開這個話題。

  “背有恐值之慮”。象前面舉這些例子都是會帶來這樣的憂慮與不安。

  所以法藏比丘在因地之時,遍觀諸佛妙土,如何令衆生一時得以安樂向往。那麼就發這樣的願,說願我的國土,“願我成佛,所有流泉池沼,與宮殿相稱。種種寶華,布爲水飾。微風徐扇,映發有序。開神悅體,無一不可。”就是滿一切衆生之願。所以我們所有的有爲的、違願的、或者說違性的作爲,不可能達到這樣的修德效果,若不順性修德,若不以利十方有情,這樣的願望是不可能建立的,這樣的世界與國土也是不可能建立的。

  象我們在世間買個房子,有人以前買公寓,比以前那個十幾個平方機製要好得多了,買了公寓以後又看別人別墅,感覺到這公寓不好住的,買了別墅又看到什麼什麼大的帶高爾夫球場的幾千平米的地方……這永遠是對比,甚至有一個國家的權力他也要另外一個國家,有一個地球權利還想到地球外面去擴張呢,他永遠得不到這種安樂的。

  那麼極樂世界爲什麼會建立這樣令衆生能“無一不可,開神悅體”,有次序的這樣一…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