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决定是真实不虚的。我们把相应的功德在自觉不自觉中,感知中不感知中,回施给自己的依正二报,乃至周边一切有情,很多念佛的是大福德相、大善巧相、不可思议之相。
我经过一个真是很感动的事情,我们非典的时候在北京,在北京香山一个叫御皇顶的山上,我们自觉地去念佛。大家打了个字这样说的:在非典中已死亡的往生极乐世界,未死亡的康复,未有得病的得安乐,就是不要恐慌。我们为了这个写了三条,搁个小纸片往那一挂就是念佛宗旨嘛。我们在那读四十九遍《阿弥陀经》,念五分钟佛,一天念七遍,然后念佛。他们这里面有居士参加过。自觉的自愿的,我们谁也不通知,谁来也行,就在那念佛。当时念了四十九遍下来以后,我说:哎呀,这念佛没有福报真念不成,读经没有福报真读不了,真是福报因缘都得具足。
那时的确感觉念佛是福报,因为什么?念佛可以使已故去的人得以往生极乐世界,这样的心理;可以使已得病的人恢复健康;可以使忐忑不安的人宁静下来;那是什么样的福报啊?后来我们把它完成了,我感觉,哎呀,有时间真是好好享受这样的福报,读读《阿弥陀经》,念念阿弥陀佛,真是太有福报了。
但我们平时你感觉你念念经念念佛,这是太随便了,不是!你不念佛,你在念烦恼,你在念妄想,你在念业力,你在念你自己的鬼名堂。你真正能念佛吗?你真正能念佛以祈祷心利益一切世间、令一切众生得佛法不退转念佛吗?你太幸福了。你太了不起了,你能享受证悟的生活,佛陀的心智,佛一样的威德与善巧,那是很了不起了。
阿弥陀佛这个光明,所讲的这种类比,阿弥陀佛起平等的愿:愿我国土光焰炽盛,无比第一。那么这个炽盛无有对待的光明实际表达了一切众生本具的佛性,来成就、来令一切众生觉察了知我们本性的圆明,就是“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
若我们于一切功德不取不舍,清净守护着佛陀的誓愿,我们就感知到照耀世间之力,照耀世间之善巧。所以出功德之相,就是满足之相,普利有情,永无疲厌。
阿弥陀佛这样的清净誓愿令一切众生远离垢业,清净无所不成。实际我们心智、心性本性决定如是的。佛陀亲证这个地方,不断用种种形式,器世间、情世间的善巧,抉择功德来印契我们,来印证我们,来唤醒我们的佛性、具足的佛性,打开我们的心智宝藏,打开我们本有的心智宝藏,令此大光照耀世间,不在世间相互的争夺与沉沦的这种机制中去浪费自己的生命。
安乐净土,是无生忍菩萨净业所起
无生忍,一般我们对这个无生法忍认识是很难进趣的,就是你怎么来了解这个无生法忍呢?这个名词怎么来进趣了解它呢?实际了解实在是无意义的。因为此法则所摄,为十方诸佛所证。那我们讲菩萨无生法忍。菩萨无生法忍是相似法忍,我们所有的言说的理解,或者感知,那都是理解的法忍、名词法忍、名字法忍。无生法忍,那我们要讲名字无生法忍怎么讲?无来无去,无垢无净,一切具足,一切庄严,平等真实,出生一切功德藏,涵纳一切有情。
再讲也是个名字,没有相应处,只是个声音,只是个感知,实在难以体察它的本质如何,那我们说名字无生法忍吧、名字佛性吧、名字自性吧,那这样讲怎么来感知呢?我感觉念佛的这个十七种庄严的国土感知,从各个角度不断地去熏修自己的心智,令自己的心智在某一时刻、在某一当下,或者说现在就启用它,启用它的时候才能知道它:非以言说,言说所不及。可以言说,言说所不及,为什么可以言说?只能言说一项、一点、一面,犹如盲人摸象。我们摸个腿说柱子,摸个尾巴说鞭子,摸个耳朵说扇子,那你不能说不是象,但你不能说是象啊。你说是象怎么象啊?所以睁开眼睛看看象才知道象。那我们在无明执着的有情怎么来见到法性呢?那我们要睁开慧眼、无对的慧眼、清净的眼目我们才能见到法性真相,要不然我们就是扇子、鞭子、柱子,这样的相。
过去的经典上举个例子,说佛法这个法流之河,各知深浅,各有感知,犹如香象,横断河流,这是大力者守护。你若发无上之心,守护一切抉择清净法益之人,就如香象过河,横断河流。正如香象站在那个河流里,自在得很说:“我知深知浅。”在一切法中,知一切法皆是假设安立,非有实质,这是象;那再要是马,马可以游泳过去,但有时候在浅的地方可以踩到地,深的地方踩不到地,但它可以过去,可以没有畏惧;来个兔子就够呛了。这个象、马、兔过河各有所测,各有所知。所以我们发心学佛,发心认识世间,各有所涉、各有所知、各有所感,他感知差异很大很大的,那我们怎么来抉择这种感知呢?
所谓的无生忍,现在我们说名字无生忍、名词无生忍,有的人是彻见无生忍,有的人是相似无生忍。佛陀就是彻见无生忍,了晓法性周遍,无不得自在力,就是犹如香象过河,自在无畏;菩萨有时候深有时候浅,浅的地方蹄子可以点到地,知深知浅,所以这是菩萨所行,不周遍故,不得大自在故,不能横断河流故;象凡夫之类的听到名字法相,说这是无生忍,不来不去,不垢不净,应该如是清净安住,是为寂灭守护,说来说去就和兔子一样,在这能不能涉足呢?各人问自己呗。
是无生忍菩萨净业所起,阿弥陀如来法王所领。
那我们要是在佛陀的愿力中,我们也可以象香象一样,横断河流,知深知浅,威德自在,无所畏惧。但你要靠自力修法,你就是有很大的成就,你也只能象马一样,你在这里面也可能刚刚到河边,脚还能踏到地,进去河中央的时间你就找不到脚踏之处了,你只能贴着斜着能过河就不错了,那你就是一个菩萨了,是个无畏者了,于业流之中无所畏惧。那诸佛菩萨在业流中自在横游,那是自在的,是无畏的。我们象个小兔子一样在业流,你自身的烦恼业缘都象小兔子,看到河就害怕,浑身抖紧的,因为啥?你怕淹死,你不知道深浅啊。无始以来我们生命之业这个河流太宽了,我告诉你,深浅你根本无所涉足的。这个地方我们要乘佛的愿力香象,横断生死河,那么你进趣智慧的彼岸,你会没有畏惧。
所以说乘佛愿力故,任运往生,无疑无虑,即入正定之聚,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皆是依佛愿力,这个地方亦复如是。
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故。
要没有这个增上缘,说:“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一切世间无以能比,光明第一。这个太难言说了,这个怕不相应吧。皆以阿弥陀佛为增上缘。那我们在净土法门中,所有的感知,我们就可以彻底放下自己的知见,以无染心智、平等心智、无碍心智、非善恶心智,照了觉知,认知现缘。那你这样就尤如香象过河,无所畏惧,就是你不怕深浅了。但以业力、但以修持力、但以辨识力、怕你是不知深浅,不敢逾越啊。
这个地方我们还是要看到,昙鸾法师一再给我们提示,乃至说这种无比之光、究竟之光,照耀世间,皆以阿弥陀佛所领,阿弥陀佛来增上加持,令我们得见自性光明。虽说是极乐世界的妙相功德成就,不离众生现前一念心智,若离,何以为法则守护呢?
是故言:“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曜世间”者
阿弥陀佛的光明照耀着一切世间,十方佛土,无所障碍。
“曜世间”者,曜二种世间也。
这二种世间就是情世间与众生世间,他这个地方就把它隔了,止住了,我们看看下面的文字。
7、触功德成就
〖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
此四句,名庄严触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虽宝重金玉,不得为衣服。珍玩明镜,无议于敷具。斯缘悦于目,不便于身也。身眼二情,岂弗矛盾乎?是故愿言:“使我国土,人天六情,和于水乳,卒去楚越之劳。”所以七宝柔软,悦目便身。
“迦旃邻陀”者,天竺柔软草名也,触之者能生乐受,故以为喻。注者言:此间土、石、草、木,各有定体。译者何缘目彼宝为草耶?当以其葻(草得风貌)茸[艹/榮](草旋貌)[艹/眇](细草曰[艹/眇]),故以草目之耳。余若参译,当别有途。
“生胜乐”者,触迦旃邻陀,生染着乐;触彼软宝,生法喜乐。二事相悬,非胜如何?是故言:“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
触功德成就,这个地方昙鸾法师有非议,认为所译不当,要顺这个翻译的因缘,我感觉有他得当的地方,我们来看看怎么来得当。我感觉翻译者他所释的角度,可能有一个周遍性的提示。象我们这个世间所轻者为草,说草民,就是说你最贱的东西了,就这么个意思。那么在此处,草就具足了珍宝性,具足了“生胜乐”的这种不可思议的功德。连最贱的东西都具足珍宝性,那么其它的东西决定是具足的。他们这个提示,我感觉翻译者有他特定的心理状态。
象过去译经场,昙鸾法师在世时译经场不下五百人,一般译经场都不下五百人。就说这一句话梵语诵出来了,其余的有人记载,记录下来以后把这一句话读出来,让这五百翻译的人各个印证来观察这句话合适不合适。有润笔的,有润音的……来协调这个事情,几百个人,不是一个人两个人。所以过去的译经场规模都很大的,各有次第,有校稿者,有润笔者,有润文者,有宣化者,有译者,各类的机制是很健全的。所以这个译的也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昙鸾法师感觉到说草是不是有点不合适那个味道。我感觉说到草,就在这个例子上都能生起胜乐,最贱的东西、最让人不在意的东西就能给人带来安乐、喜悦,那何况一切时处,可能都给人带来这种触的喜悦与安乐,有这么个机制。
〖宝性功德草,柔软…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