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一集▪P4

  ..續本文上一頁決定是真實不虛的。我們把相應的功德在自覺不自覺中,感知中不感知中,回施給自己的依正二報,乃至周邊一切有情,很多念佛的是大福德相、大善巧相、不可思議之相。

  我經過一個真是很感動的事情,我們非典的時候在北京,在北京香山一個叫禦皇頂的山上,我們自覺地去念佛。大家打了個字這樣說的:在非典中已死亡的往生極樂世界,未死亡的康複,未有得病的得安樂,就是不要恐慌。我們爲了這個寫了叁條,擱個小紙片往那一挂就是念佛宗旨嘛。我們在那讀四十九遍《阿彌陀經》,念五分鍾佛,一天念七遍,然後念佛。他們這裏面有居士參加過。自覺的自願的,我們誰也不通知,誰來也行,就在那念佛。當時念了四十九遍下來以後,我說:哎呀,這念佛沒有福報真念不成,讀經沒有福報真讀不了,真是福報因緣都得具足。

  那時的確感覺念佛是福報,因爲什麼?念佛可以使已故去的人得以往生極樂世界,這樣的心理;可以使已得病的人恢複健康;可以使忐忑不安的人甯靜下來;那是什麼樣的福報啊?後來我們把它完成了,我感覺,哎呀,有時間真是好好享受這樣的福報,讀讀《阿彌陀經》,念念阿彌陀佛,真是太有福報了。

  但我們平時你感覺你念念經念念佛,這是太隨便了,不是!你不念佛,你在念煩惱,你在念妄想,你在念業力,你在念你自己的鬼名堂。你真正能念佛嗎?你真正能念佛以祈禱心利益一切世間、令一切衆生得佛法不退轉念佛嗎?你太幸福了。你太了不起了,你能享受證悟的生活,佛陀的心智,佛一樣的威德與善巧,那是很了不起了。

  阿彌陀佛這個光明,所講的這種類比,阿彌陀佛起平等的願:願我國土光焰熾盛,無比第一。那麼這個熾盛無有對待的光明實際表達了一切衆生本具的佛性,來成就、來令一切衆生覺察了知我們本性的圓明,就是“無垢光焰熾,明淨曜世間”。

  若我們于一切功德不取不舍,清淨守護著佛陀的誓願,我們就感知到照耀世間之力,照耀世間之善巧。所以出功德之相,就是滿足之相,普利有情,永無疲厭。

  阿彌陀佛這樣的清淨誓願令一切衆生遠離垢業,清淨無所不成。實際我們心智、心性本性決定如是的。佛陀親證這個地方,不斷用種種形式,器世間、情世間的善巧,抉擇功德來印契我們,來印證我們,來喚醒我們的佛性、具足的佛性,打開我們的心智寶藏,打開我們本有的心智寶藏,令此大光照耀世間,不在世間相互的爭奪與沈淪的這種機製中去浪費自己的生命。

  安樂淨土,是無生忍菩薩淨業所起

  無生忍,一般我們對這個無生法忍認識是很難進趣的,就是你怎麼來了解這個無生法忍呢?這個名詞怎麼來進趣了解它呢?實際了解實在是無意義的。因爲此法則所攝,爲十方諸佛所證。那我們講菩薩無生法忍。菩薩無生法忍是相似法忍,我們所有的言說的理解,或者感知,那都是理解的法忍、名詞法忍、名字法忍。無生法忍,那我們要講名字無生法忍怎麼講?無來無去,無垢無淨,一切具足,一切莊嚴,平等真實,出生一切功德藏,涵納一切有情。

  再講也是個名字,沒有相應處,只是個聲音,只是個感知,實在難以體察它的本質如何,那我們說名字無生法忍吧、名字佛性吧、名字自性吧,那這樣講怎麼來感知呢?我感覺念佛的這個十七種莊嚴的國土感知,從各個角度不斷地去熏修自己的心智,令自己的心智在某一時刻、在某一當下,或者說現在就啓用它,啓用它的時候才能知道它:非以言說,言說所不及。可以言說,言說所不及,爲什麼可以言說?只能言說一項、一點、一面,猶如盲人摸象。我們摸個腿說柱子,摸個尾巴說鞭子,摸個耳朵說扇子,那你不能說不是象,但你不能說是象啊。你說是象怎麼象啊?所以睜開眼睛看看象才知道象。那我們在無明執著的有情怎麼來見到法性呢?那我們要睜開慧眼、無對的慧眼、清淨的眼目我們才能見到法性真相,要不然我們就是扇子、鞭子、柱子,這樣的相。

  過去的經典上舉個例子,說佛法這個法流之河,各知深淺,各有感知,猶如香象,橫斷河流,這是大力者守護。你若發無上之心,守護一切抉擇清淨法益之人,就如香象過河,橫斷河流。正如香象站在那個河流裏,自在得很說:“我知深知淺。”在一切法中,知一切法皆是假設安立,非有實質,這是象;那再要是馬,馬可以遊泳過去,但有時候在淺的地方可以踩到地,深的地方踩不到地,但它可以過去,可以沒有畏懼;來個兔子就夠嗆了。這個象、馬、兔過河各有所測,各有所知。所以我們發心學佛,發心認識世間,各有所涉、各有所知、各有所感,他感知差異很大很大的,那我們怎麼來抉擇這種感知呢?

  所謂的無生忍,現在我們說名字無生忍、名詞無生忍,有的人是徹見無生忍,有的人是相似無生忍。佛陀就是徹見無生忍,了曉法性周遍,無不得自在力,就是猶如香象過河,自在無畏;菩薩有時候深有時候淺,淺的地方蹄子可以點到地,知深知淺,所以這是菩薩所行,不周遍故,不得大自在故,不能橫斷河流故;象凡夫之類的聽到名字法相,說這是無生忍,不來不去,不垢不淨,應該如是清淨安住,是爲寂滅守護,說來說去就和兔子一樣,在這能不能涉足呢?各人問自己呗。

  是無生忍菩薩淨業所起,阿彌陀如來法王所領。

  那我們要是在佛陀的願力中,我們也可以象香象一樣,橫斷河流,知深知淺,威德自在,無所畏懼。但你要靠自力修法,你就是有很大的成就,你也只能象馬一樣,你在這裏面也可能剛剛到河邊,腳還能踏到地,進去河中央的時間你就找不到腳踏之處了,你只能貼著斜著能過河就不錯了,那你就是一個菩薩了,是個無畏者了,于業流之中無所畏懼。那諸佛菩薩在業流中自在橫遊,那是自在的,是無畏的。我們象個小兔子一樣在業流,你自身的煩惱業緣都象小兔子,看到河就害怕,渾身抖緊的,因爲啥?你怕淹死,你不知道深淺啊。無始以來我們生命之業這個河流太寬了,我告訴你,深淺你根本無所涉足的。這個地方我們要乘佛的願力香象,橫斷生死河,那麼你進趣智慧的彼岸,你會沒有畏懼。

  所以說乘佛願力故,任運往生,無疑無慮,即入正定之聚,于無上菩提得不退轉。皆是依佛願力,這個地方亦複如是。

  阿彌陀如來爲增上緣故。

  要沒有這個增上緣,說:“無垢光焰熾,明淨曜世間。”一切世間無以能比,光明第一。這個太難言說了,這個怕不相應吧。皆以阿彌陀佛爲增上緣。那我們在淨土法門中,所有的感知,我們就可以徹底放下自己的知見,以無染心智、平等心智、無礙心智、非善惡心智,照了覺知,認知現緣。那你這樣就尤如香象過河,無所畏懼,就是你不怕深淺了。但以業力、但以修持力、但以辨識力、怕你是不知深淺,不敢逾越啊。

  這個地方我們還是要看到,昙鸾法師一再給我們提示,乃至說這種無比之光、究竟之光,照耀世間,皆以阿彌陀佛所領,阿彌陀佛來增上加持,令我們得見自性光明。雖說是極樂世界的妙相功德成就,不離衆生現前一念心智,若離,何以爲法則守護呢?

  是故言:無垢光焰熾,明淨曜世間。”“曜世間

  阿彌陀佛的光明照耀著一切世間,十方佛土,無所障礙。

  “曜世間”者,曜二種世間也。

  這二種世間就是情世間與衆生世間,他這個地方就把它隔了,止住了,我們看看下面的文字。

  

7、觸功德成就

  〖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

    此四句,名莊嚴觸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雖寶重金玉,不得爲衣服。珍玩明鏡,無議于敷具。斯緣悅于目,不便于身也。身眼二情,豈弗矛盾乎?是故願言:使我國土,人天六情,和于水乳,卒去楚越之勞。所以七寶柔軟,悅目便身。

  迦旃鄰陀者,天竺柔軟草名也,觸之者能生樂受,故以爲喻。注者言:此間土、石、草、木,各有定體。譯者何緣目彼寶爲草耶?當以其葻(草得風貌)茸[/](草旋貌)[/](細草曰[/]),故以草目之耳。余若參譯,當別有途。

  生勝樂者,觸迦旃鄰陀,生染著樂;觸彼軟寶,生法喜樂。二事相懸,非勝如何?是故言: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

  觸功德成就,這個地方昙鸾法師有非議,認爲所譯不當,要順這個翻譯的因緣,我感覺有他得當的地方,我們來看看怎麼來得當。我感覺翻譯者他所釋的角度,可能有一個周遍性的提示。象我們這個世間所輕者爲草,說草民,就是說你最賤的東西了,就這麼個意思。那麼在此處,草就具足了珍寶性,具足了“生勝樂”的這種不可思議的功德。連最賤的東西都具足珍寶性,那麼其它的東西決定是具足的。他們這個提示,我感覺翻譯者有他特定的心理狀態。

  象過去譯經場,昙鸾法師在世時譯經場不下五百人,一般譯經場都不下五百人。就說這一句話梵語誦出來了,其余的有人記載,記錄下來以後把這一句話讀出來,讓這五百翻譯的人各個印證來觀察這句話合適不合適。有潤筆的,有潤音的……來協調這個事情,幾百個人,不是一個人兩個人。所以過去的譯經場規模都很大的,各有次第,有校稿者,有潤筆者,有潤文者,有宣化者,有譯者,各類的機製是很健全的。所以這個譯的也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

  昙鸾法師感覺到說草是不是有點不合適那個味道。我感覺說到草,就在這個例子上都能生起勝樂,最賤的東西、最讓人不在意的東西就能給人帶來安樂、喜悅,那何況一切時處,可能都給人帶來這種觸的喜悅與安樂,有這麼個機製。

  〖寶性功德草,柔軟…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