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
此四句,名庄严触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虽宝重金玉,不得为衣服。珍玩明镜,无议于敷具。斯缘悦于目,不便于身也。
就说好看不好用,身上的不能用。
身眼二情,岂弗矛盾乎?
这个矛盾跟我们现在的矛盾是一样的,那两个字,他这个地方就是消融这种对待,你好看不见得好用,好用不见得好看,他在这里作这么个提示。
是故愿言:“使我国土,人天六情,和于水乳,卒去楚越之劳。
“楚越之劳”这个典故没有查,我们可以查一查,以前他有诗文,这个差异之劳,差异之别。(编注:卒去楚越之劳。卒去就是除去。古代楚国和越国相互敌对。要帮助那一国。都会引起另一国的不满。同时援助二国。也是双方不讨好。叫楚越之劳)。
所以七宝柔软,悦目便身。“迦旃邻陀”者,天竺柔软草名也,触之者能生乐受,故以为喻。注者言:
注者言此,这就是鸾鸾法师自己说。
注者言:此间土、石、草、木,各有定体。译者何缘目彼宝为草耶?
这是自问的话,这个地方,昙鸾法师有点不平,就是说你怎么能这样译呢?这个注者言此,是昙鸾法师有疑义了。象他注解的时候他可以提出来疑义,象我们今天学这个东西的时候也可以提出来疑义,你这没有必要,有疑义就疑义,所以说是说疑皆是皆作先贤之德,来表达一个法则罢了。
各有定体。译者何缘目彼宝为草耶?
他提出这个,我要回答就很好回答,我说这草还为宝呢,什么不是宝对不对?实际他这个疑问我看他有些执着了,我感觉这个昙鸾法师有点执着了,昙鸾法师可能说应该搞点高尚的东西呗。我们到了极乐世界,问问昙鸾法师,我们可以留下这个公案的,宁愿欠法债,不愿欠业债。你说这个问题我没有搞明,昙鸾法师你在注解上怎么这么讲呢?往生了一定要问问昙鸾法师,昙鸾法师一定在极乐世界,你放心。他有这么大的信心与善巧,但这个问题我感觉要问问他,他处理不太好。
人家翻译得很清晰对不对,草尚有这样柔软的功德,况且其他的东西呢,对不对?你怎么不允许呢?一定要质问他。大家一定要去啊,去了见他问一问,你这个不合适,对不对?这么多人译经都是大善知识,是不是?你怎么这样轻易评判呢?我们质问质问他,不行去评判也行,说你是前辈我们是后辈不能提出批评,建议建议,行不行?大家把这个话题保留住,但一定要去的,你不去没办法,你不去极乐世界真问不成啊!
因为什么?此土彼土,无隔而隔。何以故?业力相隔故。那你说我念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我证得三昧了,我看它还隔不隔?那时候你问昙鸾也不要紧。那我们看看远公大师嘛,他带一百二十三人发了愿之后,很多人就来见他,三次见佛嘛。每次见佛都有人来问他,你大德你应该比我们早来啊,你怎么现在还没有来啊?就来问他了,他就笑笑说可能到时间了。最后一次说到时间了,七天之后当别此娑婆。
所以无隔而隔啊,是为业力之隔,虚妄的业力之隔。我们现在与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无尽刹土,本来没有隔,因为心念业缘所闭障故,所以说无隔而隔。我们在自己业力的匣子里还没有捅破一个口呢,一捅破大光就照进来了,就知道本无有隔啊。
我们要是有的善知识能证得念佛三昧,或者能证得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味,问昙鸾法师也不要紧。有人说会不认识的,我说你放心,你一定认识的,到时间不用报号,不用说我是昙鸾,他不这样报的,你放心。你看见(他)说我心里就一个问题问你,我们在放光寺学习的时候,这问题法师没讲清楚,他讲不清楚,因为什么?这么多年了他讲不清楚,非得让你来回答,为什么你当时提这么个疑义,他译这么好,对不对?你怎么会这么说呢?你说译什么呢?我们传达给娑婆世界的有情。
真是我现在都不知道他会译成什么样的东西,他后面说他译的不这样译,我找到我是得问问,我建议大家都得问问他,你不问你差这个机会,这是个往生增上缘。你不要欠业债,你要欠法债,这个疑问是法债,我不搞清楚我睡不成觉的,对不对?我证念佛三昧干什么呢?我要见昙鸾法师嘛,我要问问这个问题,这问题不问不行的,对不对?这一个问题都搞不懂,还往生呢,对不对?别人说你人都做不好,还往生呢。
好,我们把这个问题就悬在这个地方了,那么宝为草耶。
当以其葻lan(草得风貌)
风一吹,那个草就旋起来了,
茸[艹/榮]qiong(草旋貌)
前面是风吹的貌,这是草旋貌的样子。
[艹/眇]miao(细草曰[艹/眇])
他举这个要么风吹草了,要么草旋起来,要么草很细,
故以草目之耳。
他这个地方说呢,怎么以草为宝呢?要么说它旋,然后说它很细,说风吹它,故以草,就是眼看到的意思。
余若参译,当别有途。
我真不知道他翻译能翻译成什么,这还能看,还能感觉,对不对?这都够好了。他能译成什么了?我真想不通。昙鸾法师也是分别心太重了,这个得问问。实际学佛的时候这个完全是可以设置的。
我给大家讲讲无著菩萨,无著菩萨就是有两个问题解决不掉,他开始习的声闻禅定,有出定有入定,就是不见弥勒论主,见不到。他有两个问题他得不到解答不了,就是唯识的两个问题。他想这不行,这怎么办?他就在那个华严洞啊,放光寺一下山就那个洞,就闭关。闭了二、三年自己剩了一把骨头了,也没有证悟,也没有什么感觉,就算了吧,就不行了,肯定是不行了,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但他一直心里存着这个问题,什么问题?两个问题鼓励他在修证。他出来的时候看到那个狗蹲在那个墙角里,浑身溃烂,长着蛆虫,生起了悲心了,悲心一起,他抱着那狗说:“我们两个一样可怜。”就想给它治疗,把虫病治疗。这时弥勒站他面前了说:你不要见我吗?实际那个狗就是弥勒。
为什么?业报啊,业报遮射出来的,对不对?实际我们山河大地都是法王身,人人都是佛菩萨,你看到的是什么啊?不是男就是女,不是老就是少,你看到的是这个。但是你要是慈悲心真生起来的时候,那就看到弥勒了。弥勒就说:你不是要见我吗?这么多年的勤苦修持。他(无著菩萨)说:“我不见你了,我要见你时你不见我,现在不见你了你又要见我了。”
他(无著菩萨)有两个问题,因为这两个问题,他郁闷在心中,他必须得要解决,不解决受不了的。过去人遇法是不顾身命的,你知道吗?现在人是遇业力不顾生命,你知道吗?是这样子嘛,与自己的妄想不顾生命;过去人是我遇到佛法的问题,我不解决,我是顾不得身命的,那我一定要把它解决掉,怎么样我也要把它解决掉的,千差万别,是参佛也好,修禅定也好,是到他方国土禅定里去见佛世尊,见诸大菩萨也好,你一定要处理的。
所以他(无著菩萨)真把这个问题处理了。后来无著菩萨随时可以到兜率天去见弥勒闻法嘛,因为他的心智猛利。我感觉这个事情一出来,很多人可以见到昙鸾法师。这个不敢保证,因为我们这里面都是菩萨,勇猛精进。我想过这个事,以前我想过这个昙鸾法师为什么这么想呢?见了一定质问质问他,先拿点东西供养。咱这娑婆世界的东西你也带不去,你这个礼物怎么准备?我也想过了,你这个娑婆世界的东西都带不去,我们用什么样的礼物来供养他呢?你不供养你问法怎么问啊?还得准备点礼物,这个不说了。
但这个疑问十分重要的,来鼓励我们修法,好比说你真有这样的机制了,我就念阿弥陀佛,证得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昙鸾法师一定跟来的。我告诉你,他们到极乐世界,我们读阿弥陀佛的誓愿:“设我国天人,不知十方如恒河沙诸佛有情之心智者,不取正觉。”你读读《无量寿经》。昙鸾法师在极乐世界,我们在这里一动念,我刚才在这一说,他就指着我脑门说:你小子怎么胡说,对不对?我早就回答你了,你还在这儿……我们举心动念,他决定了知的,我告诉你。多攀个缘也好,很好的,你一定要问。
也可能有人真是因为这证得念佛三昧呢,或者证得十方诸佛悉皆现前立。诸佛菩萨是诚实言者,决定语者,令彼国所有人民,在这个法则上决定得他心智的、天眼通的。天眼通与他心智可以看到我们的未来,可以听到我们的心愿。
要是我们抓住这一个心愿我们就能往生,我告诉你,不要说其他的。你说我一生我顾不得了,我非得把这问题解决掉,那么这一个愿望就行了,就能往生。不过见了替我问一问,说慈法师让提的,这是礼品,你说我没有想这个问题,那是娑婆世界那个慈法法师让我提的,到时来找我麻烦,我来对付他。
我们来看下面的文字。
当别有途。“生胜乐”者,触迦旃邻陀,生染着乐;
这个染着的乐,我们说就是感触,我见过一种草,那个草他们园林上种的草,用手摸跟缎子面是一样的感觉,他们说那个草十分……也是从印度引进过来的。我都怀疑是不是这个草,象那个缎子面一样,那草,你用手背一感觉,就象抚到很柔的缎子上一样感觉,就是很柔很柔,触觉很好。他那个地方是说生染着乐。
触彼软宝,生法喜乐。
这个以草为喻,不是说极乐世界有迦旃邻陀这个草,不是的,以草为喻。我们都知道佛法说法中有法喻说嘛,有人名,法喻这样的说法,这是喻说。喻说是相似说,相对相似法中相似说,他给你作一个启发罢了,不作相似说你不知道,不给你举这个例子你没法感知。因为毕竟这个文字是天亲菩萨用梵文写下来的,翻译的人菩提流支是带过来的,他这个名字此方无嘛,他不翻译。…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